山佳
澳洲彩虹鹦版主
性别:  年龄: 74 加入时间: 2005/09/20 文章: 1452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5566
:
|
|
关于对“孔、孟终没被重用”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之43
在儒学中有一个怪现象。儒学的创始人和重要的代表人,孔子和孟子都曾经周游列国,但是,都始终没被重用。而其学说却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生生不息流传至今。这是为何?在下又是浅思苦久,感悟到不外乎是“义利”之故也。
一、孟子言“义”、与苏秦言“利”。
孟子与苏秦先后游说各诸侯王,但是,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其实孟子的言义,比起苏秦的言利来,崇高而伟大,深谋而远虑。为什么各诸侯王听不进去?苏秦一说,就立刻见效呢?因为孟子说的目标,是要各诸侯王光明正大,施行大仁大义的王道精神,所以各诸侯王听了,认为是读书人的迂腐之见而已。苏秦说的,是动之以眼前的利害,惧之以可怕的后果,人的眼光见地到底是短视的,眼前的利害容易看得到,长远的大利实在无法去想象。因此,苏秦的言利,虽是利害权谋的运用却被付诸实施,人虽有不择一切的手段,却能挂六国相印。孟子的言义,虽是济世良方却被束之高阁,人虽有满腹经纶,却频受冷遇;但是,我也看到了,世界大同的远大理想,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共同富裕的美好仁政。已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向我们的生活走来。
二、“义”人性也,“利”人欲也。
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是人由动物演变过程中,长期进化的产物——人性。简而言之就是“性本善”其突出的一点就是与人为善,善待一切。这是任何人一听就懂的道理,但是,这是需要“克己复礼为仁”的,而且,虽然“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可是,当时诸侯王(包括以后的皇帝)那个愿意“克己”而“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那?人的欲望总是企图摆脱人性的控制,表现在其家天下中,无所不能的诸侯王身上更是如此。而苏秦言利正投其所好。尤其是可以满足各诸侯王维护其家天下利益的私欲,进而,侵占他人领土,称霸于世的野心恶欲。这种恶欲,就是人身上还保留的近乎于动物的恶欲。虽然,受到人性的制约,但是,恶欲总是在当时社会人性普遍还能容忍的条件下显露出来,突出的就表现在各诸侯王的心里。如此而已,孔子和孟子还能被重用么?
三、欲望是推动人类进化的原动力。
总体上说,人类为了更好的适应生存环境的欲望,推动了人类的进化,直至今日。这种欲望(包括恶欲)在人性的制约下,保证了其的进步。这也就是人的欲望与猴群等动物欲望的本质区别。但是从产生私有制以来,人群中部分人或者是一个人的欲望,逐渐的占据了主导地位。以至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改变和进步。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王的欲望,也就影响着整个当时的社会状态。正因为如此,兜售各诸侯王欲望的纵横术的苏秦等纵横家,自然深受各诸侯王的欢迎了。而孔孟针对当时各个诸侯王恶欲横流的弊端,提出的仁政,就显的“清高”或“迂腐”了。但是,以善为本性的仁政,依然制约着对欲望的纵横。使得苏秦等纵横家,也不得不随时打出仁政的旗号,以售其术。同时,各个诸侯王的欲望,也是在当时社会本性善普遍容忍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实施的。
四、人本性善的为什么。
人的本性为什么善那?究其道、穷其理。是人类由动物进化为人,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必然。其一、与动物共有的特征。群居动物中的猴群、象群等,在遇到威胁时,或者是其中的某一个成员死去时,猴群和象群,或者是其中的某个成员,的表现状态,足以说明了,应该是人类在脱离动物的初级阶段,与动物共有的特征。区别是:猴群和象群停止了,人类的情感进化了。其二、血缘的亲情关系,所产生的辞让之心。首先表现在母子关系上,后推而广之;其三、共同生存的友爱关系,所产生的恻隐之心,首先表现在所爱的人身上,后推而广之;其四、共同理解的价值观,所产生的羞恶之心与是非之心。并且,通过逐渐进化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性“善”,同时,也就形成了全人类各种文化的共同特征。
五、善与恶的较量。
善与恶的较量,就是性本善与恶欲的较量。善与恶较量的范围,可以是一个人的、也可以是一个民族的、可以是整个社会的、也可以是整个人类的;其一、在较量中善永远是逐渐的在战胜恶,恶又是永远的在逞凶,但趋势是人、人类越来越善,欲望会越来越完“善”成为人善的欲望。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对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个成熟的过程;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完善的过程;对整个人类来说是一个进步的过程 。其二、善与恶的较量过程中。就是做恶的那个人也是知道,善是对的,恶是错的,“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只不过是他的本性善制约不住他的恶欲所致。其三、就是恶欲得逞了。也必将会得到善的制约。对一个人来讲,就是犯罪判刑,直至醒悟;对一个朝代来讲,就是被推翻(如秦朝、隋朝)等。其四、欲望(包括恶欲)是人行为的动力,但是,对一个人来说,本性善却是人行为进步的保障;对一个社会来说,欲望(包括恶欲)是改变社会的动力;但是,人的本性善却保证了社会的完善和进步(朝代的兴替、治理)。其五、儒学讲的仁义礼智,就是面对人的本性善制约不住恶欲的横行,要通过修身,主要修的就是人的“心性”,也就是修“性本善”,而达到“止于至善”么。正如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所以,儒家学说就成为了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二千五百多年来一路坎坷,汇同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纵横家,还有佛教等诸家在中华大地上谱写了丰富多彩的乐章。也必将在全人类的发展史上闪烁其睿智的光辉。 _________________ 山佳——詩是:自釀自飲的美酒 越飲越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