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
|
|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是灵隐地区的主要风景点。山上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树木葱笼,怪石峥嵘,秀丽绝伦,其景观与周围诸峰迥异。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见此峰怪石嶙峋,风景绝异,大为惊奇:“此乃中天竺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致有飞来峰之称。民间对飞来峰的由来却另有传说:相传峰下原是一人口稠密的村庄,山峰飞来之日,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感心血来潮,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全来在意。情急之下,济公冲进一户婚娶人家,背起新娘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打出来。忽然风劲雨急,天昏地暗,“轰隆”一声,一座山峰飞来压没了整个村庄。惊悸之余,人们才明白是济公拯救了大家,“飞来峰”之名由是而定。宋人胡仲弓有《飞来峰》诗:“山染西湖水漾青,孤高长对冷泉亭。飞来何不飞将去,空与山僧作画屏。”
飞来峰由来也奇,景色更有特异之处。飞来峰山高209米,全由石灰岩构成,山多奇岩怪石,岩骨暴露,峰棱如削,堕者欲倾,翘著欲飞,且又象形似物,倍添情趣。或如矫龙,或如奔象,或如卧虎,或如惊猿,仿佛开设了一座山石动物园。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飞来峰多岩溶洞壑,以青林、玉乳、龙泓、射旭(一线天)、呼猿等岩洞最为著名。青林洞因多冬夏常青的桂树,故有“青林"之称。洞内岩石镌有"金光"两字,又称金光洞。又因洞口怪石嶙刚,形如猛虎张开嘴巴,也俗称老虎洞。洞内有济公床及济公烧狗肉的遗迹。玉乳洞镌有数十尊大小罗汉,故又名罗汉洞。龙泓洞,又名观音洞、通天洞。西过通天洞往前便是一线天,“一线天”三字为清道光年间文人的墨迹。传说在这里可以经“一线见天堂”,看到“玉观音”的佛教圣景。飞来峰的“一线天”精小别致,洞顶只有一线微光,要看到“一线天”,先要找准方位。而在雨天,即使位置找准了,也看不到“一线天”,那只能怪没有缘份。峰前有灵隐涧,涧水清彻可爱。梅雨时节,水势汹涌,声如轻雷。明人袁宏道大为称道:“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清人王适荪《游飞来峰》诗赞曰:“峰峰形势极玲珑,灵根秀列摩苍穹。一峰已尽一峰起,峰峰面面无雷同。我来绝顶徘徊久,天风飒飒吹襟袖。恍疑羽化欲仙去,此峰自合名灵鹫”。
飞来峰是一座高仅209米的石灰岩山峰,在玲珑滋润的怪石和奇幻多变的洞穴中,布满了五代至元代的大批石窟造像,共有153龛,470余尊之多,大多集中在飞来峰东南麓的溶洞内外石壁上,以峰顶伏犀泉上和金光洞(即射旭洞)、玉乳洞、龙泓洞三洞最为著名。造像中时代最早的一龛,是青林洞入口西侧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滕绍宗雕造的“西方三圣”,3尊造像都坐在高束腰仰莲须弥座上,身后有缘饰火焰纹的背光,保留着明显的晚唐的风格。雕凿最精致的,是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的“卢舍那佛会”浮雕,壸门式花头龛高146厘米,宽150厘米。本尊卢舍那,头戴宝冠,身着圆领通肩袈裟,端坐在高束腰莲座上,双手作说法状;左侧文殊菩萨骑狮,由拂蒜牵引,狮旁有一侏儒;右侧普贤菩萨骑象,由獠蛮牵引,象旁亦有一侏儒;又有菩萨4尊、天王4尊分立两旁;龛楣上端有飞天两身,戴宝冠,着天衣,佩璎珞,捧鲜花,衣袂飘飘,凌空飞舞。最让人喜闻乐见、且又是最大的造像则是冷泉溪南侧的一龛南宋布袋弥勒像,粗眉大眼,嘻笑颜开,一手按布袋,一手执念珠,袒腰踞坐,自然生动,杭州人称之为“哈喇菩萨”。两侧围绕十八罗汉,依山势布局,或静或动,姿态各异,整组造像画面和谐统一,活泼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到灵隐的人没有不在此祈福园缘的。虽然飞来峰石刻造像的规模与气势不及敦煌、云岗和龙门,但因为她保留了100多尊元代造像,弥补了北方佛教造像中断缺的不足,在中国石窟雕刻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飞来峰半山腰有翠微亭,亭名取自岳飞的《池州翠微亭》诗:“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为悼念冤死的战友岳飞而建。翠微亭小巧玲珑,亭旁山径旋绕,掩映在苍松古木之中,沉静中透着悲壮。亭上有楹联云:“路转峰回藏古迹,亭空人往仰前贤”,大有斯人已去,空有感慨的惆怅。当年的金戈铁马已随雨打风吹去,山下的溪水依然流不尽过往的岁月,只有灵隐寺的袅袅梵音时时发出无奈的叹息。
泉自何时冷起
出飞来峰,洞口即是冷泉。冷泉掩映在绿荫深处,泉水晶莹如玉。在清澈明净的池面上,有一股碗口大的地下泉水喷薄而出,无论溪水涨落,它都喷涌不息,飞珠溅玉,如天女散花,而灵隐溪益见溪流湍急,景色幽深。冷泉的特点是冷,宋人潘阆《忆余杭》说:“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几行游,三伏似清秋。”明代画家沈石田诗云:“湖上风光说灵隐,风光独在冷泉间。” 清代江元文更进一步引伸出“莫道炎威可炙手,云林尚有冷泉亭”。
冷泉亭依涧而立。亭子是唐时杭州刺史元英所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特别喜欢这个地方,特地撰写了《冷泉亭记》一文:“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 “亭在山下水 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 “山树为幄, 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 阶平 ,会而观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唐时冷泉上有5座亭子,除冷泉亭外,还建有“虚白”、“候仙”、“观风”、“见山”四个亭子,均为前任郡守所建。按白居易的说法,五亭建成,“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后因山洪爆发,四亭俱毁,冷泉亭也于明万历年间移建岸边。亭内原有一匾额,“冷泉”二字为白居易手书,“亭”字为苏轼续写,现已不存。亭上有董其昌的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因为写得很有意趣,后人作答也大有人在。金安清说“泉水澹无心,冷暖惟主人翁自觉;峰峦青未了,去来非佛弟子能言。” 升泰说“泉在山中,自是清流甘冷落;峰高世外,孰从飞去悟来因?”仿佛熟视无睹,无所用心;清代名将左宗棠的联句似得禅理:“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本自佛家经典,有一种超凡入胜的韵味;范抡选则谓:“洗热肠泉是冷;护净土峰故飞”,把把淙淙冷泉人性化了。更有趣的是清末大师俞樾一家也为此争论不休:俞樾先作“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其妻则称不如“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其实异曲同工,同归于虚幻空灵。后数日,其女返家,谈起冷泉亭觅联之事,女沉思良久,笑道:“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寻根究源,查到了治水的夏禹和拔山的项羽身上,寓意特别深长,俞樾也自愧不如,“不禁襟袖之淋漓也”。历代还有许多咏冷泉的诗,宋人林稹《冷泉亭》诗曰:“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王镃说“天风吹断树飘声,耳洗灵泉得隐名。流到元嘉河路变,宋时恐失晋时清”锋芒毕露,发人深省。
溪上尚存有“壑雷”一亭。建于宋代,苏东坡有诗称“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不知水従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无情有意两莫测,肯向冷泉亭下相萦回。我在钱塘六百日,山中暂来不暖席。今君欲作灵隐居,葛衣草履随僧蔬。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此亭因诗而得名。亭中前人吟咏颇多,有“雷不惊人,在壑原非真霹雳;泉能择物,出山要有热心肠”意在言外,“利欲纷驰,脚下安知万丈壑;偷心未尽,眼前听取一雷声”,稍寓讽谏;“飞瀑渟泉,迹在名山偏耐冷;巨雷纵壑,心如止水总无惊”,畅抒恬淡之情。而许应荣所题“飞瀑欲凌空,远度峰头作霖雨;出山能泽物,先从壑底起风雷”,志在千里,毕尽冷泉风光。
灵隐寺
过冷泉,灵隐古刹即在眼前。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距今已有1670多年历史。据说,印度僧人慧理游历至此,以为“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灵隐寺志》亦载:寺“创于(东晋)咸和元年天竺僧慧理,山门始榜曰:‘绝胜觉场’,山翁葛洪所书,正殿日觉皇殿……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改景德灵隐禅寺”。明初重建,改称灵隐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皇帝南巡至灵隐,亲笔为灵隐題額。不想下笔过快,“灵”字上面的“雨”字写得太大,再写灵字就显得头重脚轻,一时亦见尴尬。好在康熙头脑灵活,远望灵隐寺云林漠漠,便借景生情,顺势题额,赐名“云林禅寺”。也许是因为这次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其后八年间,康熙又四次临幸,历赐金佛、香金及御书经卷等,并题额制诗。
灵隐寺布局与江南寺院格局大致相仿,寺中主要建筑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和云林藏室。寺有东、西二山门,与灵隐寺的最前面的天王殿并列,天王殿上悬“云林禅寺”匾额,是清代康熙皇帝的手笔。大殿正中佛龛里坐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像,慈眉善目,笑容可掬,量大福(腹)也大。两旁分列着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和西方广目天王等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个个身披重甲,神态威武,面色和善,手持法器,彰护天下“风调雨顺”。弥勒佛后壁佛龛里站着手执降魔杵的韦驮菩萨,金盔金甲,威严端庄。韦驮像用整块香樟木雕刻而成,相传是800多年前的南宋遗物。
过天王殿,院中古木参天,踏上石砌的月台,正面即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高甍飞宇,琉璃覆顶。单层、重檐、三叠,高达33.6米,规模宏敞,气势雄伟。大殿正中是释迦牟尼坐像,连座高24.8米,佛像以唐代禅宗著名雕塑为蓝本,用24块香樟木雕刻而成,是我国最大的木雕坐式佛像。造像“妙相庄严”、“气韵生动”,全身贴金,熠熠生辉。正殿两边是二十诸天立像,殿后两边为十二圆觉坐像。大殿后壁有“慈航普渡”、“五十三参”的海岛立体群塑,共有佛像150尊。正中为脚踏鳌鱼的观音立像,左手执构柳枝,右手持净瓶,普渡众生,福泽天下。下塑在波涛中合手踊跃的善财童子——《西游记》神话中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四周山光云水间满缀鸟兽神怪。群塑表现的是善财童子拜神求佛的故事,故称“五十三参”,其中第27参拜见观音菩萨后才得道成佛。善财童子上方是地藏菩萨,再上面是释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场景:白猿献果、麋鹿献乳,整座佛山层次分明,造型生动,娱人眼目。
灵隐寺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有一片茁壮的娑罗林,七叶形的新枝嫩叶上开满了一串串小白花,好似一座座白玉小塔镶嵌在绿叶丛中。绿白相间,煞是好看,给庄严肃穆的佛教寺院平添了无限生机。娑罗树又名七叶树,是佛门的一种标志,据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在尼泊尔兰毗尼花园的一棵菩提树下,长大悟道后用贝叶树叶片书写经文,普渡众生,娑罗树与菩提树、贝叶树被佛家合称为“佛国三宝树”。据说灵隐寺的娑罗树是创建灵隐寺的慧理和尚下籽所栽,种子来自他的家乡佛国印度。千年易过,“紫竹林”边两株娑罗树已高达二十六七米,树身斑驳,苍劲古老,躯干粗壮,数人才能合抱。
三生石
飞来峰的东麓,有隋朝古刹下天竺寺(法镜寺),由此沿溪往西南上行,又有比下天竺晚两年建造的中天竺寺(法净寺)和五代吴越始建的上天竺寺(法喜寺),合称“三天竺“。三天竺寺均以佛教观音道场著称,但又各有千秋:上天竺规模宏大,历史上曾经胜过灵隐寺而居西湖之首,寺内供奉有来历神秘奇特的香木灵感观音像;中天竺的创建者据说是位年逾千岁的高僧,人们自然把他与祈求长寿联系在一起;下天竺则是从灵隐寺分离出来的,历史久远,风物奇丽,寺畔有象征挚情、信誓的三生石古迹。三生石的传说由来已久,源出苏东坡所作《僧圆泽传》。相传唐朝名士李源和圆泽和尚在此三生践约而得名。两人交友感情深厚,一次出游途中,圆泽辞世,死前与李源约定13年后的中秋之夜相见于杭州天竺寺。13年后,李源守约前往,见一牧童骑牛而至,口唱竹枝词:“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临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俗语中的三生有幸,缘订三生,大约也是由此而来。
代表“前世、今世、后世”的三生石其实并不起眼,远远看去,只是一些形状各异、嶙峋而略显峥嵘的大石头散落在深沉的绿色里。只是因为有了动人的传说,便格外地惹人牵念。肝胆相照的情谊,忠贞不渝的誓约,天长地久却持之永恒,特别令痛心物欲横流、趋财附势的世人无限向往。许多人不辞辛劳矢心一意地寻觅访求,不过是要在这三生石前伫立片刻。面对那份传诵古今的真挚和诚信,敞开深锁的心扉,寻求和煦的春风。而那些象征“海枯石烂”的大石头,仿佛也只是为了聆听才默默地屹立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