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老子》我说(下)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山佳草堂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山佳

澳洲彩虹鹦版主


性别: 性别:男
年龄: 74
加入时间: 2005/09/20
文章: 1452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5566


文章时间: 2011-3-24 周四, 上午10:20    标题: 《老子》我说(下) 引用回复

《老子》我说(下)

上“德”——为无为也

第三十八章:关于对“上德不德”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82
本章是《德经》的开头。上篇以“道”开始,所以叫做《道经》;下篇以“德”字开始,所以叫《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我说:在人间充分体现“道”精神的“德”为上德,是不需要用外在形式来表现的德,实际是有德的;在人间充分体现“礼教”的“德”为下德,只是在外在形式上没有离开其德,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道”而表现为无为,“下德”之人顺应礼教而表现有所为。
二、“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我说:最仁者为德而做不到;最义者为德而为了有作为;最有礼者为德而没有人响应。于是就伸出胳膊强迫别人遵守其德。
三、“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我说:所以,人世间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下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最崇尚“礼”的人,不但是忠信不足,而且是人世间祸乱的开端。

四、“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我说:对有先见之明之士,“道”视之为虚华,而愚昧就是由此开始的。所以大丈夫要处事敦厚,不居于轻薄;处事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轻薄虚华而采取敦厚朴实。
“道”与“德”不可分离,“上德”是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规律,而“德”是指人类按规律办事,表现为无为。

第三十九章:关于对“昔之得一者”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83
本章接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讲“道”作用的的普遍意义。“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
我说:往日曾经得到过一(道)的:天得到一(道)而清明;地得到一(道)而安宁;神得到一(道)而灵验;河谷得到一(道)而充盈;万物得到一(道)而生息;诸侯王得到一(道)而成为天下唯一的正统。
二、“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
我说:其根本原因,可以说:天不能清明,恐怕要破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神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息,恐怕要灭亡;诸侯王不能保持天下正统的地位,恐怕要被倾覆。
三、“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我说: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诸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追求最高的荣誉,实际上是得不到荣誉的。是因为不要求追求华丽的像玉美似的,坚硬的像山石似的。
老子经常以“一”称“道”,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宇宙的本原只有一个,宇宙的总规律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一”。
第四十章:关于对“反者道之动”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84
本章第四十章接上一章讲“道”作用的普遍意义后。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我说:向相反的方面变化,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为无为的作用。
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我说: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道”的为无为的作用,而“道”的为无为的作用产生于不可见的“道”的本体。
这正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
第四十一章:关于对“大方、大器等”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85
本第四十一章接上一章讲述的“道”的变化法则,进一步揭示“道”与“德”的相反相成的变化规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我说:上等人懂得了“道”的作用,就会努力去实行;中等人知道了“道”的作用,只会觉得似有似无;下等人听到了“道”的作用,大笑“道”的无用。如果下等人不嘲笑“道”,那么,“道”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二、“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我说:所以,很多人说过:看到明亮的“道”又好似暗昧;走进“道”又好似在后退;看去平坦的“道”走起来又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最洁白的东西好似黑垢;广大的“德”好似差很多;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真诚好似不知所措。
三、“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我说:最方正的东西是没有角落的;最大的器物是要较晚的时候制成的;最大的声响听来是无声无息的;最大的形象是看不出形状的;“道”无影无形的没有名称。但是,只有“道”,才给予了万物生存的条件,并且,使其生生不息。
本章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至理名言。
第四十二章:关于对“道生一”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86

本第四十二章接上一章讲述的“道”与“德”的相反相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讲述“道”创生万物的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我说:“道”是一个统一体,一就是“道”;这个统一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在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的一种适中的状态中,产生了三也就是万物;天下万物背着阴而抱着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冲突和交融的交流中而和谐于一体。
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我说: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诸侯王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天下万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会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会得到减损。
三、“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我说: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不能得到善终,我要把这句:强暴的人不能得到善终,的话当作教导别人的戒律。
整个一幅太极图展现在我们眼前了。适中的太极图就是天下太平。
第四十三章:关于对“天下之至柔”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87
本第四十三章接上一章讲述“道”在创生万物的过程中至柔至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我说:普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如水),驰骋穿行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如山石);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
二、“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我说:这样“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普天下很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柔弱”发挥出来的作用,在于“无为”。水是最柔的东西,但它却能够穿山透地。所以老子以水来比喻柔能胜刚的道理。柔弱可以战胜刚强,这是最深刻的智慧。
第四十四章:关于对“知止不殆”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88
本第四十四章接上一章讲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一、“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我说:名誉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与财富相比,哪一样更为贵重?得到和舍去相比,哪一个更有害?
二、“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我说:过分的追求名利,就必然要付出更大的耗费;过多的收敛财富,就必然要遭致更多的损失。
三、“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我说:所以,明白对欲望的适时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明白对欲望的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
对待个人的欲望,要适时满足、适可而止,知足知乐,知止淡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么。否则,就是身败名裂。
第四十五章:关于对“大成若缺等”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89
本第四十五章接上一章对人要知止欲望的讲述后,进一步讲述如何识事、识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我说:最成功的东西,如果有缺陷,它的作用也会避开弊端;最充盈的东西,如果出现空虚,它的作用更不会穷尽的。
二、“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我说:最正直的人,就好像不直率一样;最灵巧的人,就好象笨拙一样;最善辩的人,就好象木讷一样。
三、“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我说:清静能克服烦躁,寒风能解除暑热。清静为无为,才是天下正统。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是取得成功的“为无为”的大智慧。
第四十六章:关于对“祸莫大于不知足”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90
上一章讲如何识事、识人,本第四十六章接着讲述“祸莫大于不知足”。“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一、“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我说:天下顺应“道”的作用,就会天下太平了,战马可以退还给农夫用来耕种。天下逆“道”而行,就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郊外生下马驹子。
二、“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我说:因为,最大的祸害是欲壑难填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的欲望。
三、“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我说:所以,知道适时满足的这种满足,就会永远是满足的。
又是知足者常乐。没有条件去实现的欲望,那不能叫做知足常乐,如果是,那只是鲁迅笔下的阿Q;只有有可能实现的欲望,而知道适可而止、适时满足的才可谓是知足常乐。天下又有几人能做到哪?
第四十七章:关于对“不出户,知天下”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91
本第四十七章的争议在于“不出户,知天下”。“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我说:不出门户,就能够知道天下万物发生的事情;不看窗外,就能够知道天下万物变化的自然规律。
二、“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我说:谁出门走的越远(只有行的感性经验),谁知道的事理就越少(不知思索而没有理性的认识)。
三、“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我说:所以,圣人虽然不出行而能够知道天下发生的事情,虽然不窥见室外而能明了天下万物变化的自然规律,不妄为而能有所成就。
“不出户,知天下”整章主要是说明对“行”的“知”。是通过对感性的思索,而得到理性的认识,所以如此。绝不是唯心!
第四十八章:关于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92
本第四十八章的争议在于何为“日益、日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我说:从事于治世学问的人,其欲望与文饰会与日俱增;从事修“道”的人,其欲望与文饰则会与日减损。减损又减损,最后达到“无为”的境地。
二、“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我说:如果能够真正达到“无为”的境地,对天下万物任何事情就都可以做到无所不为了,这样取得治理国家的作为就会常常是天下太平。
三、“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我说:但是,如果谁常想为了一人或少数人的欲望与文饰而有所作为,反而是不可能取得治理天下的作为。
凡是想实现个人欲望的,必然要对其文饰也就是指礼节仪式,来实现其有所作为,其结果也必然是其反面。还是在说明“为无为”。

第四十九章:关于对“圣人常无心”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93

本第四十九章主要讲述圣人如何使人向善守信。“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一、“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我说:圣人常常是没有自己的私心,而是以天下黎民百姓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对于其中善良的人们,我会善待于他们的;对于其中不善良的一些人,我也会同样善待他们,这样就可以得到人人向善。
二、“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我说:对于其中守信的人们,我信任他们;对其中不守信的一些人,我也会相信他们不守信是有其原因的,这样可以得到使人人守信。

三、“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我说:得“道”的圣人在取得了治理天下,会公正的使天下黎民百姓本性归于质朴。黎民百姓们都会专注圣人的眼色行事,圣人也都会把他们当作回复到婴儿般的纯真质朴来对待。
要做到使人人向善、守信。那就必须“以百姓之心为心”。
第五十章:关于对“以其无死地”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94

本第五十章主要讲述善于保养自己生命的人,会及时地避开死亡危险的境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一、“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我说:人从出生于世,到最终死而入土。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的生命,因自己的行动作为而死亡的,也占十分之三。
二、“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我说:短命而亡的什么缘故呢?是由于想长寿,而奉养生命过于丰厚。据长者说,善于保养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拿着武器士兵的伤害。
三、“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我说:凶猛的犀牛对善于保养自己生命的人,不知如何用其角;凶恶的老虎对善于保养自己生命的人,不知怎样用其爪;使用武器的士兵对善于保养自己生命的人,不知如何让锋刃起到作用。
四、“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我说: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善于保养自己生命的人,会及时地避开死亡危险的境地。
江湖险恶,只有拥有“为无为”上德智慧的人,才是最善于保养自己生命的人。
第五十一章:关于对“是谓玄德”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95

本第五十一章主要讲述何为“玄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我说:“道”生成了天下万物,“德”养育了天下万物,使天下万物展现出了千姿百态的形状,这都是“道”与“德”的自然趋势成就的。因此,天下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尊贵“德”的。
二、“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我说:“道”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尊贵,就是由于“道”生成了天下万物,而不加以主宰;“德”养育了天下万物,而不加以干涉。顺其常态自然。
三、“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我说:是因为,“道”生长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又长时间的对万物进行培育,才使万物得以开花结果,并受到大自然的抚养和保护。
四、“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我说:“道”生长了万物,而不居为己有;“德”养育了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又长时间的培育了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所谓的深奥玄妙的上德。
进一步的说明“道”既不是出世的哲学,也谈不上是入世的哲学,更不是治世的哲学。“道”是处世哲学,其表现就是“为无为”。
第五十二章:关于对“塞其兑,闭其门”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96
本第五十二章主要是进一步讲述“道”与天地万物间的关系。“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一、“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我说:天地起始于“道”,这个“道”的作用,成为了产生天地万物之母。既然知道了产生天地万物之母,就能认识其母的其子万物;即使认识了天地万物,又能固守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的作用,那么终身就都不会有危险了。
二、“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我说:要能固守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的作用,就必须塞住人欲望的洞口,闭起人欲望的门路,终身就都不会有忧虑之事;如果打开人欲望的洞口,并且成就了人的欲望之事,终身就都不可挽救了。
三、“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我说: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固守住柔弱的叫做“强”;如果能运用那细微、柔弱的光,就能够重新得到内在的自明,不会给自身遗留下祸害,这就叫做沿袭“常道”。
只有对欲望的知止,才是修“道”的开始。这种欲望是人的一己私欲,又是人的动力。修“道”的作用就是——如何做到:身心合一、知行合一、天人合一。
第五十三章:关于对“大道甚夷,而人好径”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97
本第五十三章主要是讲述“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一、“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我说:“道”使我心里始终认识到,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错了路。大道虽然平坦,但有人却喜欢走小路。
二、“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我说:朝廷宫殿很繁华,却弄得农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
三、“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我说:而朝廷宫殿里的人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对精美的饮食吃的都不愿意吃了,占有着富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这是多么的无“道”啊!
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人类在欲望的驱使下往往是:“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呀!
第五十四章:关于对“善建者不拔”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98
本第五十四章主要是讲述“善建者不拔”。“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一、“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我说:善于树立“道”的人,是不可动摇的;善于持守“德”的人,不可脱离的;如果子孙能守持这个道理,后代祭祀的香火就会永不停止。
二、“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我说:把这个道理:付诸于修身,他个人的德性就会是真诚的;付诸于齐家,他的整个家庭就会充满了德性的;付诸于治乡,他家乡的德性就会长存;付诸于治国,他国家的德性就会大展丰采;付诸于平天下,他生活的整个时代的德性就会风行天下。
三、“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我说:所以,以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他人;以自家的齐家之道来观察他家;以自乡的治乡之道来观察他乡;以平天下之道来观察天下。我是怎么知道天下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道理。
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否是对《老子》的哲学思想在社会上的运用哪?也是一种发展吧!
第五十五章:关于对“含德之厚”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99
本第五十五章主要是讲述“含德之厚”。“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我说:“德”的涵养深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能用毒刺螫他,猛兽不能用尖爪抓他,恶鸟不能用羽翼搏打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
二、“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我说: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而他的生殖器却时常勃起,这是精气旺盛的缘故。他虽然整天啼哭,而他的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元气淳和的缘故。
三、“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我说:懂得淳和那是“常理”,知道“常理”的那是“明事”。贪生纵欲就会殃及自身,随着私念纵欲使气那就是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的衰老,这就叫做不符合于“道”,天下不守“道”已经很久了。
“德”就在你自身,是“道”在人体自身上的运用,是自然而然的。全在于你自己“知”不“知”,“明”不“明”呀。
第五十六章:关于对“知者不言”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00
本第五十六章主要是讲述“知者不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我说: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没有知识人。
二、“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我说:堵塞住人欲望的洞口,关闭住人欲望的门户;挫去人欲望的锋芒,解脱人欲望的纷争;中和了各种人独到的光亮点,混同到各种人的尘世中,这就是深奥的大同。
三、“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我说:所以,达到“玄同”境界的人,不可能有太亲近的人,也不可能有太疏远的人;不可能得到多大的利益,也不可能受到多大的损害;不可能是特别尊贵的,也不可能是非常卑贱的;所以,更会为天下人所尊重。
这样的人确实是不同程度存在的,可谓圣人!可谓君子!就在你、我、他所生活的人群中,去找找吧!与他交朋友。
第五十七章:关于对“以正治国”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01
本第五十七章主要是讲述“以正治国”。“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一、“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我说:以“德”去治理国家,以不用常规战争的办法去用兵,以为无为而得天下。
二、“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我说:我是怎么知道这样的道理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们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奇异的事物就更加兴起;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会越增多。
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我说:所以,有“德”的圣人说:我为无为,人们就会自然的顺化;我喜爱清静,人们就会自然的安定;我不生事,人们就会自然的富足;我没有贪欲,人们就会自然的质朴。
“为无为”之上“德”,主要在于没有私欲。而以民心为己心,天下大治。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那个愿意如此那?!就是孔子的说教又有那个愿意接受哪?只好找纵横家了。
第五十八章:关于对“祸兮,福之所倚”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02
本第五十八章主要是讲述“祸兮,福之所倚”。“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一、“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我说:谁的政权不那么精明,谁的子民就会很淳朴;谁的政权不那么明辨,谁的子民就憨厚。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
二、“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我说:谁能知道灾祸与幸福的最终道理呢?它们并没有准确的答案。正会变为邪的,善会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
三、“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我说:因此,有“德”的圣人,方正一体而不分割,有棱角而不至于伤害别人,坦率但不过分为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相反的东西可以互相转化,这是自古以来中华文化中最为著名的哲学命题。
第五十九章:关于对“治人事天”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03
本第五十九章主要是讲述“治人事天”。“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一、“治人事天,莫若啬。”
我说:治理百姓和管理天下,没有比爱惜和节俭的精神更为重要的了。
二、“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我说:谁只要有爱惜和节俭的精神,就能够做到率先实行;做到率先实行,就是不断地在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能力;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能力,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
三、“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我说:如此,就有了治理国家之“道”,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这就叫做根深祗固,长久治国之“道”。
长治久安之“道”——就是“爱惜和节俭的精神”。爱人、俭用之“道”。
第六十章:关于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04
本第六十章主要是讲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一、“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我说:治理大国,如烹小鱼之“道”一样,用“道”来治理天下,就是鬼也不灵验了。
二、“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我说:不是鬼不灵验,是鬼灵验了却伤不了人。不是鬼灵验了却伤不了人,只是圣人用“道”来治理天下,就不会伤害人了。
三、“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我说:这样,人鬼就两不相伤害了,所以,“德”就可以普及天下了。
鬼是人闹得,人有“德”鬼安在?!
第六十一章:关于对“大邦者下流”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05
本第六十一章主要是讲述“大邦者下流”。“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一、“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我说: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那是天下雌柔的位置,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那里。雌柔常以静守胜过雄强,这是因为雌柔在下静守的缘故。
二、“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我说: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小国的归附;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以取得大国的宽容。
三、“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我说: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小国的归附,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取得大国的宽容。大国都不要过分的想兼并小国,小国也不要过分的想依赖大国。
四、“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我说:如果,两者都要各得所要求,大国应该谦下。
大国与小国的外交指导思想。
第六十二章:关于对“道者,万物之奥”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06
本第六十二章主要是讲述“道者,万物之奥”。“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一、“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我说:“道”是天下万物生生不息的奥秘,善良人视“道”为宝,就是不善的人也要寻求“道”的保护。有“德”美好的语言可以得到社会对你的尊重;有“德”良好的行为可以得到众人的拥戴。
二、“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我说:有些人不善无“德”,那又有什么道理抛弃呢?所以立天子,设置公卿,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主持把“道”进献给天子。
三、“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我说:自古以来,人们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为何?不就是因为,人们有求于“道”而能得到满足,犯了罪也可以免除灾祸么?所以,天下人才以“道”为贵重。
“道”之奥——求于“道”,是因无“道”。
第六十三章:关于对“圣人终不为大”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07
本第六十三章主要是讲述“圣人终不为大”。“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一、“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我说:作为于无为,做事于无事,有味于无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对怨恨报以
无为之上“德”。
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我说;处理难题要从难题容易的地方着手,办大事要从细微的地方着手。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要从微细的地方做起。
三、“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我说:因此,圣人始终不贪图做大,所以才能做成大事。谁轻易承诺,必很少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遭遇更多的困难。因此,圣人总是把做大事看得很困难,所以,始终没有难事。
无为才能无所不为的论述。
第六十四章:关于对“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08
本第六十四章主要是讲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我说:事物在安静容易把持,事物在还没有出现变化的征兆时容易图谋;事物在脆弱时容易分开,事物在微小时容易失散。
二、“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说: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前去做,要在还没有形成混乱时去治理。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从一堆堆土逐渐筑成;千里的远行,从脚下第一步开始。

三、“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我说:有所作为的人将会失败,掌握权力的人将会失去。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失败;不掌握权力,也会不失去。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而失败了,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四、“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我说:因此,圣人追求的是人们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的是人们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的自然生生不息而不敢勉强作为。
又是很多告诫人们的至理名言。终生相伴。
第六十五章:关于对“古之善为道者”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09
本第六十五章主要是讲述“古之善为道者”。“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一、“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我说: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让人们明白什么智巧,而是想让人们淳厚质朴。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人们明白太多的智巧。
二、“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我说:所以,用智巧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明白了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也就明白了一个法则。经常明白这个法则,就是明白了深奥的“上德”。
三、“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我说:深奥的“上德”即深邃又辽远,赐天下万物复归质朴,然后才能达到最顺乎于“道”。
智巧是私欲有所图的一种的心机,质朴是真诚为无为的“上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中,提出的处世哲学。
第六十六章:关于对“以其不争”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10
本第六十六章主要是讲述“以其不争”。“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一、“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我说: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江海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
二、“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我说:因此,圣人要是做了人们的君主,他的言论必然会对人们表示谦下,要是做了人们的领袖,他的利益必然会放在人们的后面。所以,圣人居于人们之上,而人民不感到有负担;处于人们之前,而人们不感到有危害。
三、“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我说:因此,天下的人们都乐意推戴他,而不感到厌烦。因为他不与人们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海纳百川,在下乃大;不与民争,无为乃大。
第六十七章:关于对“不敢为天下先”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11
本第六十七章主要是讲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一、“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说:天下人都说我“道”为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模样。就是因为我“道”为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我“道”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我“道”早就微不足道了。
二、“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我说:我有三件法宝,不但要遵循它而且要经常保持做到:一叫做、慈善;二叫做、俭啬;三叫做、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因为慈善,所以能勇敢;因为俭啬,所以能用之不尽;因为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长者。
三、“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我说:现在是舍弃慈善,而求勇敢;舍弃俭啬,而求用之不尽;舍弃居于天下人的后面,而求居于天下人的前面。结果就是走向死亡啊!慈善,凭着它战就能胜利,凭着它守就能坚固。天要救助谁,就用慈善来保护它。
不敢为天下先,自古以来争议颇大。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状态,老子大声呼吁:谁敢首先打破天下的平衡!那就是死亡!只有用真诚的“慈善”来挽救天下吧!
第六十八章:关于对“善为士者,不武”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12
本第六十八章主要是讲述“善为士者,不武”。“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一、“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我说:善于做将帅的,不崇尚武力;善于作战的,不轻易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尽量不发生战争;善于用人的,对别人谦下。
二、“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我说:这叫做不与人相争的“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至古以来的道理。
用兵之道——《孙子兵法·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第六十九章:关于对“祸莫大于轻敌”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13
本第六十九章主要是讲述“祸莫大于轻敌”。“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一、“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我说:代兵的人曾经有这样的话:“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
二、“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
我说:这是说将帅们往往轻敌,军队列阵前进,如没有列阵一样;奋臂冲锋,如没有臂膀一样;拿着兵器,如没有兵器一样;扔投枪,如没有敌人一样。
三、“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我说:因此,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违背了我的“不敢为天下先”。所以,当对阵的两军实力相当时,悲哀的一方往往获胜。
“不敢为天下先”在军事上的运用,用兵之道——“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第七十章:关于对“知我者希”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14
本第七十章主要是讲述“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我说: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
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我说:我说的话是有道理的,做的事是有根据的。因为,人们对此一点也不了解,所以,也就不会了解我。
三、“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说:能了解我的人太少了,那么能仿效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而怀里揣着美玉。
老子面对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欲望横行,社会的混乱无道。哀叹道:“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呀!
第七十一章:关于对“知不知,尚矣”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15
本第七十一章主要是讲述“知不知,尚矣”。“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一、“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我说:对天下万物,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道的,那是最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那才是最愚蠢的。
二、“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我说:圣人之所以高明,是因为圣人把“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当作是自己的弱点。
三、“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我说:不论谁只要把“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当作自己的弱点。因此,他就会与圣人一样没有弱点。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道的,那真是最高明的。越是知道,越是感到自己不知呀!
第七十二章:关于对“圣人自知不自见”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16
本第七十二章主要是讲述“圣人自知不自见”。“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一、“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我说:当黎民百姓,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力时,那么,可怕的黎民百姓暴乱的威力就将来临。
二、“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我说:不要忽视黎民百姓的安居,不要堵塞黎民百姓的生路。不论谁只要不憎恶黎民百姓,黎民百姓也就不会厌恨谁。
三、“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我说:因此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没有自我私欲的表现;不但有洁身自好的自爱之心,也不会自显高贵而厌恶黎民百姓。所以要去彼——自见、自贵,而取此——自知、自爱。

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君子也!
第七十三章:关于对“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17
本第七十三章主要是讲述“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一、“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我说:勇于无所畏惧就会死去;虽然临事不退缩,但谨小慎微就可以活命,这两种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这是什么缘故?就是圣人也很难说明白。
二、“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我说:天“道”是: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从容而善于筹划。
三、“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我说:犹如,天布的罗网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会漏失。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法无边,无所不能。
第七十四章:关于对“民不畏死”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18
本第七十四章主要是讲述“民不畏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我说:黎民百姓连死亡都不畏惧了,为什么还要用死亡来吓唬他们呢?
二、“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
我说:假如使黎民百姓,真的经常畏惧死亡的话。只要对于那些作恶多端的人,我们就把他抓起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让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这样的杀人的任务。
三、“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我说:谁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等于是代替高明的工匠用斧头去劈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把黎民百姓逼迫到如此境地,“夫代司杀者杀”乱杀无辜,岂在只伤其手?!
第七十五章:关于对“民之轻死”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19
本第七十五章主要是讲述“民之轻死”。“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我说:黎民百姓所以遭受饥饿,就是由于统治者吃赋税的人太多,所以黎民百姓才陷于饥饿。黎民百姓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苛捐杂税的作为太甚,因此,黎民百姓就难于统治。
二、“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我说:黎民百姓为了生存,所以敢于轻生而不畏惧死亡,正是由于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奢靡生活,把民脂民膏搜刮的太甚了,因此,黎民百姓为了生存,敢于轻生而不畏惧死亡。
三、“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我说:无论是谁,只要是到了没有办法生活下去的人,为了生存是胜过看重自己生命的。
又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道理。
第七十六章:关于对“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20
本第七十六章主要是讲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我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人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软弱的,草木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了。
二、“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我说:所以,僵硬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软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
三、“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我说:貌似强大的,总是走向奄奄一息,看似柔弱的,反而日益蒸蒸日上。
老子的思辨“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无为守弱之道。
第七十七章:关于对“天之道”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21
本第七十七章主要是讲述“天之道”。“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一、“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我说:天之“道”,不就是像在拉弓射箭吗?对准靶心,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力量过大了就减弱一点,力量不足了就增大一点。这就是天的平衡之“道”,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二、“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我说:可是人类社会的人之“道”却不是这样,那是在减少生活不足的人唯一的财物,来奉献给生活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生活有余人的财物,以补给天下生活不足的人呢?只有有“道”的圣人才可能做到。
三、“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我说:只有有“道”的圣人,因此圣人,无所不为而不恃才傲物,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而又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为无为于天下万物——天之“道”也;为一己私欲——非人之“道”也,那是违天之“道”呀!天之“道”在人类社会的作用是“善”——才是人之“道”!表现为:为无为——才是“上德”呀!
第七十八章:关于对“天下莫柔弱于水”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22
本第七十八章主要是讲述“天下莫柔弱于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我说:普天下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水更为柔弱的了,而攻克最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胜过水,因此水的能力,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
二、“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我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普天下是没有任何人不知道,但是,也没有什么人能实行的。
三、“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我说:因此,圣人说道:“能够承受起国家的屈辱,才能够成为国家的君主;能够承担起全国的灾难,才能成为天下百姓的君王。”这正话像是在反说。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谁是圣人?!
第七十九章:关于对“常与善人”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23
本第七十九章主要是讲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一、“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我说:已经和解了的深怨大恨,必然还会遗留下尚未和解的残怨余恨;这怎么可以做为有德的善良呢?
二、“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我说:虽然圣人拿着索取偿还的凭证,而并不以此责难债务人。有“德”之人就应该像拿着索取偿还凭证的圣人那样宽容,无“德”的人才会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催要债务。
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我说:天“道”对天下万物没有任何偏爱,永远帮助有上“德”的善良人。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人本性“善”——天道所为呀!
第八十章:关于对“老死不相往来”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24
本第八十章主要是讲述“使人复结绳而用之”。“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一、“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我说:国家小而人们稀少,要使拥有的各种重要的器皿而不使用,要使人们怕死而不向远地迁徙。虽然有舟船车辆,却没有人去乘坐;虽然有铠甲和兵器,却没有陈兵布阵必要。
二、“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
我说:使人们再回归到远古用结绳来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这样才达到了最好的天下大治。
三、“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说:人们以自己吃的食物为甘甜,以自己穿的衣服为漂亮,以自己的居所为安适,以自己家乡的习俗为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们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老子描写的乐园——就是:西方的伊甸园,东方的桃花源。是对黑暗的逃避?还是呐喊!
第八十一章:关于对“圣人之道”的点滴浅思
——国学思索125
本第八十一章主要是讲述“圣人之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我说:真实可信的话不华美,华美的话不真实可信。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显示自己博学,显示自己博学的人不明智。
二、“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我说:圣人不积累什么学问,只是因帮助天下众人而使自己更加渊博,只是因给予天下众人而使自己更加充实。
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说:天之“道”作用天下万物生生不息,而从不伤害天下万物。圣人之“道”,做什么事都是为了天下众人,而从不与天下众人争利。
这是老子的总结,说的再好也没有了,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只好再一次的重复:“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写在后面的我说
我是怀着知“道”的愿望翻开了《老子》这部书的,经过原本的浅思,在不知不觉中点点滴滴的汇聚成了《我说》时,又是带着行“德”的心情合上了《老子》的这部书。当我一梦醒来,一看手机才是下半夜两时,几分就没有必要了。我又闭上了眼睛。一时一“道”横空而去而未去、横空而来而未来,这就是“道”——“体”——“无”吧!一时又由远而近的天地间,万物生生不息而生生、灭灭不绝而灭灭,这就是“道”——“用”——“有”吧!
“道”的本体就是“无”。“道”的作用就是“有”。“道”作用的“有”,就是要求天地间万物必须要“适中”,天人合一也就包括在此;同时,作用在人类社会,就是要求人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此,也就会做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就是:人类的上德就是“为无为”,也只有“为无为”才能做到“适中”来符合“道”的要求。也就是从师与老子的孔子曰:“君于中庸”也,就是说:君子也很难做到“适中”。因此,“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又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做的《中庸》,论述了“道”在人世间的作用,就是说:“中”是天下大本(道)的作用,人世间只有通过“和”来实现“道”的作用。那么在人世间又如何实现“和”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这又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做的《大学》,论述了“道”作用在人世间,通过修身最终达到止於至“善”的要求,来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这个“善”就是人类在漫长的演变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本性,而对每个在时空交叉点上的个人来说又是先天的本性。这个本性“善”的基本特点,就是真诚。而这个本性善,在人类社会上的最终表现,却是为孔夫子提倡的“仁义”、“礼仪”等,尤其是孟子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四心”的最终表现。简而言之,“仁义”、“礼仪”等,就是人本性善的真诚的社会表现。但是,一旦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形成了一种“礼制”,就产生了异化,出现了伪“善”,也就走向了真诚的本性善的反面。这正是老子所反对的,“为无为”也正是针对此提出来的。对此,孔夫子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道”体是“无”,“道”用是“有”;“道”用在天地万物中就是“适中”,用在人间就是“上德”,因由“善”为本性的真诚,所表现的“仁义”“礼仪”的异化,所以,“上德”就只能是“为无为”。
“还不起来!要吃早饭了!”听到现在的唯一领导——老婆下令了。赶紧睁开眼、起床、洗漱、吃饭后坐在电脑桌前,打开电脑、翻开书,看看你说、他说、我说。这时有两个字不由的又出现在我的眼前——“抄袭”,这也是不时的在我脑中划过的。我一直是把古今的你说、他说、我说,包括在下自认私淑的南怀瑾老先生的《老子他说》在内,放在一起,通过嘴的细嚼慢咽、五脏六腑的消化,提炼成为我为自己的精气神,再用在下那笨拙的二指禅,打在那现代化的键盘上,用一个个汉字在屏幕上,点点滴滴的汇聚成了《《老子》我说》,还有的相成、有的相左、有的发挥。对此,那可真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了,抄孔子的、抄老子的、抄造字仓颉的,在下还准备抄用符号组成八卦的伏羲氏的那!但愚钝的在下抄得不好,只好请敬请原谅了!

_________________
山佳——詩是:自釀自飲的美酒 越飲越醉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山佳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QQ号码275685513 雅虎讯息通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山佳草堂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