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
|
|
烟光山色淡溟蒙,
千尺浮屠兀倚空。
湖上画船归欲尽,
孤峰犹带夕阳红。
——宋·尹廷高:《雷峰夕照》
久负盛名的雷峰塔,座落滨临西湖的夕照山上。夕照山,向时因郡民雷就之所居而又名雷峰。夕照山海拔仅48米,山势却来自南屏山向北延展的余脉,山体伸入西湖又勃然隆起,黄土岗上林木葱郁。雷峰山体并不大,小巧玲珑,却因为雷峰塔而名重西湖。
雷峰塔,旧称西关砖塔,因地处杭城西关外而得名,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颗明珠。雷峰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竣工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割据两浙的吴越国王钱绐俶崇礼佛教,自谓“凡于万机之暇,口不辍诵释氏之书,手不停披释氏之典”。从公元955年开始,效仿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故事,敕造八万四千金涂塔,遍布吴越国境内。为了奉安“佛螺髻发”,祈国泰民安,就在夕照山上造起了雷峰塔。也有人说建雷峰塔是吴越国王为庆贺妃子黄氏得子而作,故民间又有黄妃塔、王妃塔甚至讹作黄皮塔之称。塔为砖木结构阁式塔,七层,双套筒砖砌塔身,八面木构檐廊,重檐飞栋,洞窗豁达。内壁八面镶嵌《华严经》石刻,塔下辟地宫,供奉16尊金铜罗汉。每当夕阳西照,塔起金轮,亭台金碧,湖上黄昏暮景中无有堪与之相匹者,故得“雷峰夕照”之名。宋代诗人林和靖在《中峰诗》中曾有描绘:“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全村见,秋涛隔岭闻”。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方腊起义军攻入杭州,“当年鏖战急”,塔院及塔上的木构部分曾遭毁损。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重修时,砖砌塔身由七层减为五层。但金轮落日,神采复现,“雷峰夕照”名列西湖十景。南宋诗人王洧的《雷峰夕照》诗描述了当年的游人如织:“塔影初收日色昏,隔墙人语近甘园。南山游遍分归路,半入钱塘半暗门”。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夏,倭寇杀戮到杭州城外,因怀疑雷峰塔内藏有明军伏兵,竟纵火焚烧了塔外的木构檐廊。煌煌宝塔只剩下砖砌的塔身凌空兀立。劫火让古塔颓然苍老,色转赭赤,似酡颜老衲,凄然独守残阳。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映照孑立的塔身,远望似被烈焰烧得通体暗红,“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足过也”,别具一种凄美的风采。
原先西湖南北有保俶、雷峰两塔,雷峰塔敦厚典雅,保俶塔纤细俊俏,隔湖相望,相映生辉,人称“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而今“雷峰残塔紫烟中,潦倒斜曛似醉翁”,塔影湖光非复旧时颜色。杭州名士闻启祥抚叹今昔,别有新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宝石如美人”,言简意赅,一时轰动。雷峰诗词的风格文采也随之骤变,从此忆旧多于赏今,怜惜分明甚于赞美。清人许承祖诗云:“黄妃古塔势穹窿,苍翠藤萝兀倚空。奇景那知缘劫火,弧峰斜映夕阳红。”施愚山则言“古塔南屏麓,孤标拔地雄。风霜从剥蚀,烟雨入洪蒙。绀宇莓苔合,朱栏劫空。废兴无限事,徙移夕照中”。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南巡江南,为之题额“雷峰西照”,并建亭勒石于雷峰塔西侧。迨至清末民初,劫后余生的雷峰塔顽强地在西湖边耸峙四百余年,残缺和凄美的特殊风姿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岁月支梧,遭劫蒙难的雷峰塔破败失修,岌岌可危,加上愚民妄求“祈福延祸”盗挖塔砖不止,终于在1924年9月25日轰然倒塌,亲历此劫的徐志摩不胜惋惜:“这座残败的古塔,凄凉地,壮然地,永远在南屏山的钟声里”。从此斜阳伤逝,胜景荒芜,仅存遗址供人凭吊。但雷峰塔盛名依然。有客来杭州,杭州人总少不了陪他到雷峰塔遗址前感叹一番。
不知是在什麽时候,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木讷古塔竟与白娘子的爱情故事结下了不解的渊源。传说中那条因吞食了李纯阳的汤园而功力骤增的白蛇化做美貌女子白素贞到白堤报恩寻郎,与凡人许仙结为眷属,却横遭与白娘子前世结怨的法海和尚的阻挠与迫害。后来许仙被法海和尚骗入金山寺,心急如焚的白娘子水漫金山与法海争斗,终因身怀六甲而败下阵来。尽管许仙后来逃出了金山寺,在断桥与白娘子旧缘重续,但法海终究不肯放过这一对恩爱夫妻,痴情的白素贞被活生生镇在了雷峰塔下。人们敬佩白娘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几遭不测并没有改变她的一往深情,她用女性特有的胸怀宽宥了自己所爱的人;人们更敬佩她的坚强刚烈,拼着一死,用向往自由幸福、反抗强暴专制的理想追求与法海抗争到底。同情和惋惜浸润了这个美丽而伤感的故事,期望和愤慨早早就预言了雷峰塔的倒塌:十八年后,白娘子的儿子白梦蛟高中状元,奉旨祭母,竟然感动天地,西湖水干,雷峰塔也给祭倒了。凄惋的故事牵动人心,人们津津乐道了数百年,也随之诅咒了数百年:雷峰塔快快倒掉。作为人们的心声,诗人汪静之曾在《雷峰塔》诗中写道:“……白蛇被压在塔下,使我惋惜愤恨。那时我立志要学神仙法力,救出可怜可爱的女神。如今我只有对着强暴的雷峰塔,而且我自己的心中也有了沉重的塔儿镇压”,那愤懑,那怨怼,久久难以平息。
雷峰塔倒了,有人惊讶,有人叹异,在民间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兴高采烈。鲁迅先生也接连发表了《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杂文,用他的话来说,雷峰塔“早就该倒了”。至今流传在杭州的《白蛇十二月花名歌》更是毫不掩饰地道出了老百姓的喜悦:“……九月菊花黄如金,白娘娘金山把夫寻。法海不肯放许宣,水漫金山动刀兵。……十一月水仙盆里青,法海赶到清波门。金钵罩住白娘娘,雷峰塔下镇残生。十二月蜡梅报岁春,小青祭塔报仇恨。雷峰塔倒白娘娘出,法海螃蟹壳里去逃生。十二月花名都唱全,法海从此留恶名。人人同情白娘娘,雷峰胜景留美名”。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古塔,竟然招来市井百姓数百年梦呓般的诅咒,最终又如诅咒所预言的那样轰然倒塌,不能不说是一个旷世奇迹,而奇迹的全部奥秘就是深藏在人们心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暴虐的同仇敌忾!
雷峰塔倒了,雷峰塔因崇佛祈福而建,终因正义战胜邪恶而倒,雷峰塔总算不虚此生,正如凤凰涅盘一样,倒掉的雷峰塔将在经灾历劫后再获新生。
西湖重见雷峰塔
因为雷峰塔的圯塌,西湖南岸的风景便有点单调,当年的雷峰夕照,塔影横空,在苍凉中独拄云天,与数百米外的南屏晚钟构成西子湖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独特神韵。如今,雷峰塔倒了,同为西湖门户的保俶塔则也显得寂寞冷落,西子湖似乎成了跛足美人,时时引发游人的感慨。早在雷峰塔倒塌的时候,鲁迅就预言:到“民阜物康时候”,“新的雷峰塔也会再造的”。果不其然,相隔近八十年后,雷峰塔又以其洋洋大观重新耸立在夕照山上,掩映在西湖的湖光山色中。重建后的雷峰塔并不是当年酡颜老衲的赭色砖塔重现,她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崭现天地间,型制基本与南宋画家李嵩《西湖图》中的雷峰塔相似,复原了宋时砖身带飞檐、平座的五层楼阁式塔形。钢构框架,沉雄劲挺;铜质筒瓦,古朴庄严。飞檐鸾回,绮窗洞达;丹青绚丽,陈设精美。既饶江南古韵,更具世纪新姿。依山临湖,蔚然大观:北向尽收西湖滟潋湖光,堤岛柳岸,花团锦簇;南面则俯就南屏层峦秀色,钟声梵音,倍深清幽。一年四季,风声、雨声、虫鸣、鸟啼,声声入耳,山色、草色,波光、云影,色色醉人。每当落日熔金,余霞散绮,正见塔影横空,孤峰染紫,荟萃西子无边风月,铺陈钱塘自古繁华。
新塔通高71米,其中台基高9.8米,塔身高45.8米,塔刹高16.1米。新塔台基占地面积达3133平方米,塔身对径为28米,边长为11米,周长为88米。由上至下分别为:塔刹、天宫、五层、四层、三层、二层、暗层、底层、台基二层、台基底层。台基以下两层(包括地下的一层),平面呈八角形。台基周边,装饰有汉白玉雕制的石栏杆,围护着已有九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古塔遗址。台基以上,塔身耸立,外观五层,其中第一层内分上下两层。雷峰新塔各层屋面都覆盖铜瓦,每个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翼有下悬挂铜制的风铎。新塔塔身的二层以上,每层都有外挑平座,平座设栏杆,绕塔而成檐廊,可供游人登塔赏景。新塔的第二层门洞上方,有环绕塔壁的八幅铜版线刻壁画《吴越造塔图》,按照“雕印佛经”、“巧刻经砖”、“精铸宝塔”、“众志成塔”、“地宫藏宝”、“塔起南屏”和“太平兴国”为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建造雷峰塔的空前盛况,凸现富足的吴越经济,灿烂的吴越文化。三层多称颂雷峰塔的诗文佳作,或是匾额,或是刻石,或是黄杨木雕,精雕细刻中深寓着对雷峰塔的钟爱。四层则有用全景方式描绘的“西湖十景”今日风貌,入室观画,凭栏观景,始信“人间美景入画图,画图难状西湖景”,要领略西湖山水中的天然神韵,还得“身在山水中,情悟山水间”,就象观雷峰必自凭栏放眼。
新塔五层,穹顶内壁辟有2002个塔龛(可能是2002年的暗合纪年),每个龛内安放着一个小金涂塔,其式样仿照钱俶敕造的八万四千阿育王塔。穹顶和梁上均为铜质涂金或贴金,八个门洞上方,都有演绎佛祖事迹的东阳木雕。穹顶中央是一朵幻放光彩的硕大水晶莲花,象征人们对和平、纯洁和美好的追求和向往。穹顶设有天宫,珍藏雷峰塔重修记、新塔模型等,以求传诸后世。眼前的雷峰新塔,是一座体现很强现代工艺的塔。塔中心的部位,是两座透明的电梯,周围是不锈钢扶梯,雷峰新塔也是古今中外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铜塔。
塔之周围有夕照亭、汇文轩、妙音台、藕香居、如意苑、亲缘阁等台榭亭馆。“参差错落,得湖山临眺之宜;复绝幽深,多文史探寻之趣”。妙音台是聆听净慈寺大钟鸣奏的最佳场所;夕照亭高45米,是康熙当年题额的御书亭和御碑亭所在,游人至此,述古咏今,尽得佳趣,西湖也多了一个值得称道的好去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