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寶
会员等级:2
性别: 
加入时间: 2010/09/21 文章: 84 来自: 中国江西 积分: 373
:
|
|
又是吃蟹的时节了
王 水 宝
“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
蟹,又称螃蟹、河蟹,还有“介士”、“无肠”等称谓。深秋初冬,正是赏菊啖蟹时节,不免馋涎欲滴。近日有杭州一行,外甥们给我美美地尝了大闸蟹,以解馋欲,便也让我想起了有关螃蟹的一些逸闻来……
捉 蟹
“北风响,蟹脚痒。”每当西北风一起,成熟的螃蟹就会成群结队爬向江河去繁殖后代,故说螃蟹脚痒,这时也正是捉蟹的好时光。记得儿时在故乡杭州郊区,我与小伙伴们利用螃蟹“脚痒”要爬动的特点,选择一条靠河道的小溪,在小溪上用稻草搭一个圆锥型的小草棚,棚内放几张小凳或一小门板,用来坐或者睏,另置一块平整的青石,用来搁油灯或小马灯。待天黑后,我们便钻进小草棚,点亮小马灯,屏息静气地守候着。螃蟹一见灯光就会爬过来,当听到螅螅蟋蟋的声音时,这是打头阵的螃蟹来侦察了。螃蟹十分机灵,只见它鼓起双眼,警惕地东张张西望望,又挥舞着两只大蟹钳,小心翼翼地东探探西触触,口里还不时地吐着美丽的汽泡,慢慢地向灯光横行过来。这时,可千万不要心急,捉第一只螃蟹一定要狠、准、稳地出手,用大姆指与食指将第一只螃蟹捉牢。如果下手不准让第一只螃蟹跑掉,它就会从原路逃回,向同类通报敌情,螃蟹就再也不会爬过来了。那么,这一夜就白费功夫,只好打道回府。持灯捉蟹,乐趣无穷,只要稳健、耐心,碰得好,一夜间可捉得三四斤,多时可捉到五六斤。
食 蟹
螃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美食之象征,故有“蟹味上桌百味淡”之说。据文献记载:我国食蟹的历史,至少已有2000多年,早在周朝就有人将螃蟹制成“蟹酱”食之。螃蟹的吃法很多,历代书籍就记有不少食蟹的方法,到北宋末年,还出现了食蟹的专著——《蟹谱》。在易牙的《易牙遗意》、袁枚的《随园食单》和林洪的《山家清供》中,对螃蟹的食法均有详细的记载。至于现在的烹制方法,则就更多了,有清蒸、水煮、醉制、腌制、红烧等等。最常见的是清蒸和水煮。将活螃蟹洗净捆紧,放入锅内隔水蒸,待“满腹红膏疑似髓”(蒸、煮熟了的螃蟹)的时候,捞起沥水,置于盘中,乘热先食蟹脚,然后剥壳将蟹身掰成两半,蘸予先配置好的姜、醋、小麻油等调料,食后,“脂上沾腥洗尚香”,其味鲜得会让你直淌口水(考究一点的,古代文人也有用蟹八件取肉食之)。由于螃蟹性寒,一般食蟹时除用姜、醋外,还以饮酒来驱寒,故有“持螯饮酒”的美称。酒,最好是饮浙江绍兴的加饭酒,度数不高,加温饮之。晋时有个叫毕卓的人说过:“一手持蟹螯,一手提酒壶,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他那一副
超尘出俗、其乐融融的疏狂之态跃然纸上。
诗 蟹
螃蟹的鲜美,有口皆碑,因此,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食蟹,他们一边持蟹饮酒,一边吟诗高唱,于是留下了不少吟蟹的诗篇。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不愧是“酒中仙”,持蟹举觞的醉态维妙维肖;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丁公默送螃蟹诗》中写道:“可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螃蟹有尖脐团脐之分),苏学士以诗换蟹,一时传为佳话;明代书画家徐渭的《题画蟹》一诗中,把螃蟹描绘得更加形象:“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清代戏剧家李渔,是个嗜蟹如命的人,他对螃蟹有极高的评价,在《笠翁一家言》中写道:“蟹之鲜美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也”;就连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也竟以蟹择居,他在诗中吟道:“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
眼下正是“把酒持蟹以尝之”的辰光,但要提醒各位,市面上卖的一斤来重的大螃蟹最好不去吃它,看起来肥美壮实,但据媒体披露,这种人工养殖的大螃蟹是用激素等催长的,食之对身体有害无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