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湖上三岛胜蓬莱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文章时间: 2007-2-05 周一, 上午8:09    标题: [原创]湖上三岛胜蓬莱 引用回复

纤云扫迹浪花收,
塔影亭亭引碧流。
半夜冰轮初出海,
一湖金水欲熔秋。
——清·聂大成:《三潭印月》

西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那湖中飘渺沉浮的三岛,便是镶嵌在这颗明珠上的三颗绿宝石。杭州是先有水后有城的。而西湖呢,也是先有水而后有堤有岛,堤和岛都是疏浚西湖的结果。 “堤横一线,岛隐三点”,因为分隔了湖面,借着天光、云影,青山绿树和清风、明月,造就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总体格局,历经数代,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三座人工堆筑的小岛竟成了西湖风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把湖中三岛称为蓬莱,:湖心亭为“蓬莱”岛,三潭印月是“瀛洲”,最小的阮公墩则名列“方丈”,三岛鼎足,互为辉映。烟水迷离的疏风细雨,抑或天高气爽的淡云蔚蓝,草长莺飞和桨声橹影总给西湖带来妩媚和靓丽,让人体会到西湖无边的风情。

湖心亭

湖心亭在西湖三岛中堆筑最早,宋、元时即有湖心寺,鹄立湖中,三塔鼎峙。相传湖中有三潭,深不可测,“西湖三怪,时出迷惑游人,故厌师作三塔以镇之。”寺与三塔在明孝宗绐治年间废圮。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知府孙孟寻遗址,建亭其上,“露台亩许,周以石栏,湖山胜概,一览无遗”,初名振鹭亭,言其为鹭鸶出没之处,人迹罕至。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司礼太监孙隆加建清喜阁,金碧辉煌,规模壮丽。亭上匾额题“太虚一点”、“宛在水中央”。阁中楹联有“亭立西湖,宛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席开水面,恍苏公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台榭漫芳圹,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烟霞笼别墅,莺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烟云吞吐,游人望之如海市蜃楼,时人谓“恐滕王阁、岳阳楼俱无甚伟观也”,始成游览胜地。“山景、睺罗、书画、古董,盈砌盈阶,喧阗扰嚷,声息不辨”,“晚照在山,倒射水面,新月挂东,所不满者半规,金盘玉饼,与夕阳彩翠重轮交网,不觉狂叫欲绝”。1669年,清康熙皇帝南巡到此,清幽奇丽的景色让他眉飞色舞,又是挥毫题写“静观万类”、“天然图画”的匾额,又是撰写清喜阁的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还作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各一首,勒石亭中。他的孙子乾隆皇帝亦步亦趋,绿荫从中留下了“虫二”石碑,自然是对“风月无边”的赞叹。
湖心亭是西湖中最大的一座亭,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翘角飞檐,外观两层,黄色琉璃屋面,显得堂皇而又庄重。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在湖心亭眺望西湖,恰似“蓬莱宫在水中央”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西湖风光,自见特色,清时“钱塘十景”之一“湖心平眺”即源于此。清时许承祖《湖心亭》诗曰:“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 。
“春水绿浮珠一颗,夕阳红湿地三弓”。这是对湖心亭景色的绝妙写照。明代文人王寅有湖心亭诗:“雨后湖波漾转娇,烂银盘里坐吹箫。四围兰桨三千顷,双带桃花十二桥。亭压蛟宫翻晚照,沙沉塔庙说前朝。虚窗鸥鸟时来往,自识幽情不用招”,不但写出了这里的景观,也写出了它的变迁。张岱对湖心亭情有独钟,大雪三日,湖中人语鸟声俱绝。他却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让人感叹“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湖心亭看雪》便成了争相传诵的赏雪名篇。他写的《清喜阁柱对》更是传神动人:“如月当空,偶似微云点河汉。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真个把湖心亭写灵、写活、写神了。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有一阙专写湖心亭赏月的《虞美人》,娱目娱心,惬人心怀:“一轮乍透疏林缺,洗尽人间热。湖心亭上倚栏杆,便觉琼楼玉宇在尘寰。树荫满地留苹藻,夜静光愈皎。天心水面两相摩,时有银刀拔刺跃金波。”

阮墩环碧

湖心亭西北的那个小岛,称为阮公墩。是西湖三岛吧最小的一个,南北长34米,东西宽33米,面积仅5561平方米。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学者阮元先后任浙江学政和巡抚,在杭十二年,修缮名胜和疏滩西湖。清嘉庆五年(1800年),以浚湖葑泥堆壅成岛,后人称之为阮公墩。因其泥软地低,常为湖水浸漫,俗呼其为阮(软)滩。阮公墩成岛后,杂木葱茏,蔓草萋萋,天真未凿。180余年间岛上并无建筑,遂成为候鸟栖息地。远远看去,阮墩四周碧波荡漾,岛上草木繁盛,小小岛屿漂浮于粼粼碧波之上,遮掩在花木丛中,犹如碧玉盘中一颗晶莹翡翠。“阮墩环碧”景名由此而来。
1981年,为发掘旅游资源,又在岛上添客土1000余吨,建造“环碧小筑”。竹篱茅舍,却以轻型钢骨作屋架,给人以轻巧、简约、淡雅和朴素之感。岛中心是一片林地,偏西北有厅堂、曲廊、矮篱、柴门组成院落。庭前屋后,广植香樟、枫杨、丹桂、紫薇、秀竹、芭蕉、常春藤等,幽宁,质朴,且又芬芳不绝。堂名“云水居”,堂内挂有“胜地重新在红藕花中绿杨荫里;清游自昔看长天一色朗月当空”一联,为阮元所作。东南岸边为船埠,东北部岸边置一用杉树皮结顶、棕榈作柱的圆亭,取名“忆芸”(阮元号芸台),以纪念他治湖堆岛、留绩西湖的德政。
阮公墩虽小,但却是休闲的好去处。远山近水,开阔明朗,清逸幽静。游人登岛可临湖品茗,盘溪垂钓,更可徜徉林间,盘桓诗情画意,远离城市的喧嚣,暂搁尘世的匆促,尽得“浮生难得一日闲”的幽趣。1984年起,岛上举办“环碧庄”仿古旅游,那古色古香,那古风古俗,让人仿佛置身一千多年前的繁华古都临安。

映月三潭醉心魄

“三潭印月”,由“印月三潭”和“小瀛洲”两个部分组成。“小瀛洲”是西湖三岛中面积最大的岛,面积约7万平方米,其中水面占了六成。“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小瀛洲”的前身是水心保宁寺,也称湖心寺,北宋时为湖上赏月佳处。北宋词家秦观《送僧归保宁寺》诗中有句云:“西湖环岸皆招堤,楼阁晦明如卧披。保宁复在最佳处,水光四合无端倪。车尘不来马足断,时有海月相因依。”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汤用苏公之法卷取葑泥,绕滩筑埂,初成湖中之湖,作为放生之所。万历四十八年又在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谓之三潭。明末清初,湖心寺再毁。雍正五年重建。前接三潭印月亭,后接曲桥,为轩三楹。环池植木芙蓉,花时烂若锦绣,当时被“增修十八景”称作‘鱼沼秋蓉’。清人张云锦诗云:“百顷琉璃似镜平,夹堤红艳自盈盈。游鳞密藻翻秋渚,靧面新状炫晚晴。乍觉影浮濠濮境,只疑人住锦官城。明月花近三潭发,绰约仙姿下玉京。”至此,小瀛洲初具风貌。岛中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九转三回、三十湾,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湖岸叠石参差,池中莲荷高下,水面亭楼倒影,湖边垂柳拂波,处处有景,风光旖旎。构画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着实让人恍惚迷离,如入蓬莱。如此佳境在西湖十景中也属凤毛麟角,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
三潭印月景观富层次,空间多变化,建筑布局匠心独运。从岛北码头上岸,抬头即可见一座飞檐翘角的歇山式敞轩,上悬赵朴初题额“小瀛洲”。此轩原为彭公祠,是清光绪年间兵部尚书彭玉麟的退省庵。民元时改为“浙江先贤祠”,奉祀黄宗羲、吕留良、杭世俊等浙籍先贤。黄宗羲,浙江余姚人,是明末著名的思想家、抗清志士。吕留良,号晚村,石门(今桐乡)人,因抵制异族南侵,终生不仕,雍正年间又因文字狱被剖棺戮尸,满门抄斩。杭世俊,杭州人,著名学者,乾隆年间因直言受贬斥,隐退杭州,深为后人钦敬,享祀湖上,也不愧一世清名。
穿过先贤祠,踏上九曲桥,迎面即见一块大石,名“九狮石”,上有九狮,或形似,或神似,嬉戏石上,栩栩如生。两边各有一亭,右面一亭为三角形,造形别致,名开网亭,取佛家“网开一面,放养生息“之意。亭下游鱼无数,浅翔深弋,悠哉游者。左面一亭为四角亭,名“亭亭亭”,亭名取自明人聂大年诗“三塔亭亭引碧流”之句,三个叠字,营造出深邃的意境:亭亭相望,亭亭如盖,亭亭玉立,亭亭蜿蜒,景观递接,略增幽深。走过九曲桥,便到了小瀛洲中部游览区的中心绿洲。透过绿树红花,一堵粉墙隔水相望。粉墙两端了无衔接,形若屏风。但粉墙上却开启了四只花饰精美的漏窗,“ 松鹤延年”、“梅鹊争春”、“凤戏牡丹”、“柏鹿争辉”,的吉祥图案传递无限春光,似乎在诉说天地造化的神奇无比。粉墙中间有一个月门,摆出一副“闭门推出窗前月”的架势,执意要把粉墙后面的景色遮隔起来,但遮而不断,隔而不绝,倒显得有点欲盖弥彰。透过漏窗,墙外千竿翠竹,蕴酿着万般诗情画意,“满园春色关不住”,如春潮一般地向窗口扑来。月门之上,清末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领袖康有为题额“竹径通幽”四字,却又仿佛在指点迷津,引人入胜。进圆洞门通‘闲放台’、‘一寄楼’。沿粉墙前行,迎翠轩,木香榭,与花鸟厅等一组建筑接踵而至,殿宇轩昂,景色清幽,使人爽心悦目。过绿洲,迎面有“三潭印月”碑亭,也是康熙有游必题的遗泽,但景名之选不无苦心。碑亭不远处,有一座别致的“我心相印亭”,一边是粉墙,一边是走廊,形式格局在西湖众诸多亭榭中堪称绝无仅有。此处湖面开阔,好风徐来,而三座玲珑石塔沉浮在波光云影中,别有一番情致。亭名“我心相印”,取自佛教禅语,意即“可以心会,不必言传”,相当于李白题泰山的“风月无边”,“三潭印月”的神韵尽在不言中。
三潭在小瀛洲“我心相印亭”南的湖中,烟波浩荡,水光滟潋,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挺立在波光涟漪的湖面上。三塔平面呈等边三角形分布,相距等长六十二米。石塔小巧玲珑,造型别致优美。塔高2米,塔基系扁圆石座,塔身呈球形,雕饰有浮雕图案。球体表面均匀排列着五个小圆孔,塔顶呈葫芦形,造型深寓祥瑞之意。三座石塔始建于北宋元佑四年(1089年),“东坡留意西湖,极力浚复,在湖中立塔以为标表,著令塔以内不许侵为菱荡。旧有石塔三,土人呼为三塔基。南宋旧图,从南数,湖中对第三桥之左为一塔,第四桥之左为一塔,第五桥之右为一塔”,名为“三潭”。元时三塔被毁,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 又在现在的位置上仿苏塔重建,却不料为西湖风景添上了最为靓丽的一笔:每当月明之夜,塔中点燃蜡烛,洞口糊上薄纸,恬淡的灯光透过15个圆孔投影在水面上,仿佛十五轮明月波光相映。“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水天之间,三十二个月亮斗皎竞辉,“半夜冰轮初出海,一湖金水欲熔秋”,那神韵、那情致,几欲人醉。赏月游湖者泛舟前来,搅动满湖银辉,月影、塔影、云影溶成一片,溶溶曳曳,扑朔迷离。月光、烛光、湖光交相辉映,景色绮丽,真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天月,水月,塔月,心中之月,融为无限的乡情悠思,动人心旌,“不知今夕何夕”!南宋马远等人以景入画,题名“三潭印月”。明人张宁有诗云:“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夜船歌舞处,人在镜中行。”而杨周则感叹“碧天清影下澄潭,万顷金波镜里看。惊起蛟龙眠不得,冰壶秋色夜光寒”。“三潭印月”在人们心中印下的是美好的回忆,难忘的追思,无限的感慨。莫璠有《蝶恋花·三潭印月》词证之:“秋净寒潭澄见底,五色蟾蜍,飞入清冷水。睡熟骊龙呼不起,颔珠光照冰壶里。 宴赏此时能有几?还忆同欢,今夜人千里。试问龙渊深几许?骑鲸欲共姮娥语。”
美哉,“三潭印月”!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sunmg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中尉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7/25
文章: 1758
来自: 深圳 南山
积分: 9030


文章时间: 2007-2-06 周二, 下午2:29    标题: 引用回复

典故诗作无数,风景令人赏心悦目,堪称游记之典范。当年游玩西湖,竟不曾了解景致背后的文化积淀,今日拜读此文,获益良多。
问好:)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中尉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QQ号码372367630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