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商江
会员等级:1
加入时间: 2008/04/26 文章: 15
积分: 135
:
|
|
教育绝不是贫困的原因
大庆广播电视大学 商江
提要: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教育可以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只能量力而行。国家对非义务教育
成本实行监审,可以减轻受教育者的经济负担。教育绝不是贫困的原因。
关键词:教育;绝不是;贫困;原因;
最近,有媒体新闻标题有“因教致贫”的提法。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媒体把“教育”与“贫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因果关系。
2004年12月24日,燕赵都市报《供孩子读书就像赌博 吉林农户因教致贫》:在洮南市等吉林省其他地方的部分农村,都有类似于家这样“因教致贫”的
情况。
2005年5月16日,工人日报(朱四倍)《因教致贫考大学之鸡肋》:笔者以为,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建立有效补偿机制,是解决“因教致贫”的必然选择。
按照罗尔斯“不均等地对待不同者”的公平原则,对不同需求的群体所投入的资源,应有所区别。为体现公平的理想,教育资源的分配应优先考虑物质条件上较为
欠缺的人群。这是维持社会正常流动,保障社会安全、和谐运行的必要条件。
2006年2月9日《华南新闻》第二版(吴钩)《主题:教育致贫,导致更加不平等》:日前,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共同发布了《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
指数研究报告》,结果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缺乏知识和技能”则是城乡居民对挣不到钱的一致归因之一。这一调查结果透露出一个发
人深省的信息:即教育机制可能正在成为制造贫困“世袭化”而不是弥合贫富差距的机制。
2006年4月13日,新京报(作者:刘擎)《教育致贫:中国的“超发达现象”》:经济学家常常以一些数据指标来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比如,在社会
统计的平均水平上,如果家庭用于食物方面的支出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所谓“恩格尔系数”)越高,那这个社会就越是“欠发达”。相反,如果家庭在教育文
化方面的开支比例越高,那么这个社会就越是发达。在所有发达国家的统计中,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开支都不超过家庭收入的10%;但看一看我们的相关指标,
高得异乎寻常,甚至将发达国家“远远甩在了后面”:根据最近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共同发布的《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的数据,在中国农
村的家庭中,子女教育所用的开支占了家庭收入的32.6%;而在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这个指数分别为25.9%和23.3%.(《中国青年报》2月8
日)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却在家庭教育支出上表现出一种“超发达现象”。教育花费已经成为中国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
2006年9月11日,中国青年报《教育产业化高歌猛进 很多家庭因教致贫》:迅速增长的教育支出带来了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很多家庭因教致贫。
2006年12月6日,新华网(记者张晓晶)《高中教育致贫现象突出严重影响教育公平》:在我国,高中教育不是义务教育,目前各地高中阶段教育收费不
低,而助学制度还不完善,“高中致贫”现象已经出现,尤其是对于部分经济困难家庭体现得更为明显,甚至出现因学致贫、因贫失学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
的实现。
教育真的成了致贫的原因吗?媒体有不同的声音。
凤凰网论坛:http://blog.phoenixtv.com/user2/szbjsq/archives/
2006/168852.html
有“独行者”的文章《慎提“教育致贫”》冷静思考一下,“教育致贫”的说法实在不够严谨,而且很容易混淆视听、误导受众。“教育致贫”的提法需要慎重,
媒体在这方面更要注意。把家庭致贫的责任简单地归于教育本身,而不是帮助公众认识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样的结论还会助长时下有所抬头的“教育无用
论”、“读书无用论”之风,破坏教育正面积极的价值。
教育果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吗?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以理服人。
《现代汉语词典》第564页对“教育”的解释:①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②教导,启
发。
《现代汉语词典》第868页对“贫”的解释:①穷(跟‘富’相对);②缺少;不足。
《现代汉语词典》第927页对“穷”的解释:①缺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没有钱。
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
结果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
从以上的解释,可以看出,无论是从“进行培养的过程”的角度还是“教导,启发”的角度看,教育绝不是贫困的原因。
一、教育可以提高生产率
2003年2月14日,中国青年报(记者郭蓝燕 刘万永 原春琳)《我国首次公布“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昨天,教育部公布了“中国教育与人
力资源问题报告”。资料显示,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两项平均仍不到初中二年级水
平,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相仿,比韩国低近4年。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
6.79年,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人超过95%。日本同期同行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67年,1997—1999年间,我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仅是
日本的1.03%。受教育年限低是导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重要原因。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席酉民 郭菊娥 王琦 郭士伊) 《关于大学生服“教师役”的构想和建议》: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口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未受教育的人
口则是国家沉重的包袱。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不再以廉价为主要的要素,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学文化素质。据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舒
尔茨教授的测算,一个小学毕业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43%,中学毕业生提高108%,大学毕业生提高300%;大、中、小学毕业生智力活动能量比为
25:7:1;世界银行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时间每增加一年,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9%;中科院《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认为,体能:技能:智能
投入比为1:3:9,而收益却为1:10:100,这些研究结论说明,人才已经成为各国的第一资源。我国是人口大国,2001年总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五
分之一,迫切需要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丰富人才资源。全民素质的提高,是国民经济获得持续增长的动力,是与时俱进、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条件。
二、教育可以增加劳动者的收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例关系。
2006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第3版(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具有
社会分配与社会分层的功能。接受教育成为人们获得教育利益和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利益的手段,成为社会流动、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层的手段。
2005年2月24日,今日早报(作者:通讯员户黄程 记者 黄淼君)《调查显示:浙江省高学历者月均收入超2500元》:日前省城调队对全省3546
名城镇就业者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文化程度越高的就业者,薪资水平越高,就业收入的增长也较快,特别是具备高等教育学历的就业者月均就业收入已超过
2500元。调查发现2004年收入最高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就业者月均收入为2903元,比上年增长8.7%;其次是大专学历的就业者,人均月收入
2604元,增长11.3%。接下来依次是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就业者,人均月收入为1768元;初中文化程度就业者的收入为1415元;小学及以下文
化程度就业者的人均月收入也超过千元,为1167元。高学历就业者的年收入与最低学历就业者的年收入之比为2.49倍,比去年的2.5倍有所缩小。
2006年11月28日,央视国际《首份民工财富蓝皮书(二):过半民工生病不去医院 》:[给民工收入算笔细账]小学学历务工人员月均收入为1144
元,初中学历务工人员月均收入为1350元,高中学历务工人员月均收入为1931元。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刘文明《女性与社会角色》“母亲角色”:母亲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代的素质。这正如拿破仑所
说:“孩子的命运是由母亲造就的。”资料表明,母亲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子女受教育的年限也越长。如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显示:母亲为文盲的,
其子女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为5.82年;母亲为小学文化程度的,其子女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为7.58年;母亲为初中文化程度的,其子女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为
8.57年;母亲为高中文化程度的,其子女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为9.70年;母亲为大学文化程度的,其子女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为10.87年。
人所共知,教育可以使人从愚昧走向文明,可以使人从贫困走向富裕。不然的话,人们不会自愿接受教育。人们宁肯“勒紧裤带”(有的是宁肯“砸锅卖铁”)也
要接受教育。人们绝不是为了贫困而接受教育的吧。如果教育能导致贫困,人民早就放弃教育了。
三、我国目前实行9年义务教育
目前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是教育
发展的基本矛盾。解决教育供不应求问题,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国家为解决贫困人口的教育问题提出了对策。《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三、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
设”(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
我国目前实行9年义务教育。为什么用法律规定9年义务教育?规定18年义务教育不更好吗?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只有保证9年义务教育的财政能力。《中华人民
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二号
公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
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第五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
育。
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以及幼儿教育阶段等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不要指望国家把非义务教育包下来。国家并没有强制不属于义务教育的人接受教育。社
会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经济承受能力)决定是否受教育。
俗话说,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国家教育经费属于全民所有。非义务教育阶段,也想免费,那就可能损害其他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
四、国家考虑了城乡居民的教育负担
国家对非义务教育的普通高中、普通高校的教育运行成本进行严格监管,并限制学费占成本的比例,考虑了城乡居民的教育负担。
1996年12月1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发布《普通高级中学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教财〔1996〕101号)第三条规定:高中
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向学生收取学费。第五条规定: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和标准的审批权限在省级人民政府。由省级
教育部门提出意见,物价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条件和居民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审核,三部门共同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教育部门执
行。第六条规定:学费标准的调整,由省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按照第五条规定的程序,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物价上涨水平和居民收入平均增长水平,提出方
案,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第七条规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酌情减免收取学费,具体减免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2006年11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征求对《高中教育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发改办价格[2006]
2734号):为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42号令)的规定,我们起草了《高中教育定价成本监
审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本办法适用于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对普通公办全日制高中学校进行定价成本监审的行为。
1996年12月1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发布《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教财〔1996〕101号)第三条规定:高等教育
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向学生收取学费。第五条规定: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和标准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共同作出
原则规定。在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具体比例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分步调整到位。
国家规定范围之内的学费标准审批权限在省级人民政府。由省级教育部门提出意见,物价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条件和居民经济承受能力
进行审核,三部门共同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教育部门执行。第六条规定:学费标准的调整,由省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按照第五条规定的程序,根据本行
政区域内的物价上涨水平和居民收入平均增长水平提出方案,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第七条规定:农林、师范、体育、航海、民族专业等享受国家专业奖学
金的高校学生免缴学费。第九条规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酌情减免收取学费,具体减免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同时,各高等学校及
其主管部门要采取包括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多种方式,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生和生活上的困难,保证他们不因经济原因而中断学
业。
2005年6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的通知(发改价格〔2005〕1008号):第二条规定:本办法
适用于价格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进行调查、审核和核算价格成本的活动。
以上说明,国家对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成本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不至于造成乱收费。
五、城乡居民感到教育负担过重的原因在于贫困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要长期与贫困做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初步核算,200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18232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943.60元。按全年365天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20元。2005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3255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45.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的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36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45万人;按年
人均纯收入684-944元的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0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910万人。2005年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62万人。
全年共有2233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增加27.8万人。
通过以上信息计算,2005年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943.60元。按全年365天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20元。2005年全年全国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按全年365天计算,城镇居民人均每天可支配收入28.75元。2005年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按全
年365天计算,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每天纯收入8.92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民以食为天。城乡
居民的收入40%用在吃饭上,再加上生活必须的其他开支,用在教育方面的钱就比较捉襟见肘了。一些家庭(特别是多子女家庭)“勒紧裤带”(有的是宁
肯“砸锅卖铁”)就成为必然的了。贫困家庭在非义务教育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贫困的重要特征是缺钱!是人均收入偏低!没有钱的人遇到花钱的事就显得贫困。没有收入或收入不高是贫困的根本原因。只是教育不收费,改变不了贫困的现
状。况且,国家目前没有能力把所有教育都包下来。不然的话,学校如果富得流油,还收学生学费这几个“小钱”吗?没有钱买别墅,不能叫因“因房致贫”;没
有钱买小轿车,不能叫因“因车致贫”没有钱买貂皮大衣穿,不能叫因“因貂致贫”;没有钱坐飞机,不能叫“因飞致贫”;生孩子没有钱,不能叫“因产致
贫”;上厕所买不起手纸,不能叫“因厕致贫”!同理,上学没有钱,不能叫“因教致贫”。
“因教致贫”的概念不清晰,定义不准确,提法不科学,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教致贫”的提法混淆了“教育”与“教育支出”的概念(可能不是偷换概
念),“阴差阳错”,可能使一部分社会成员产生误解。第一种误解是国家(政府)有钱不往教育上花;第二种误解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不缺钱,对贫困学生
缺乏理解和同情;第三种误解是学习好是减免学费的理由;第四种误解是贫困是减免学费的理由。第五种误解是家长超计划生育是减免学费的理由。第六种误解是
人们怀疑高等学校培养的记者、编辑没有接受形式逻辑和汉语语法修辞方面的教育,指责高校教育质量低下(一般不会怀疑媒体故意制造紧张空气,哗众取宠)。
这些误解容易使部分社会成员对政府不满,对教育行业不满,对社会富裕群体不满。因而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教育可以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只能量力而行。国家对非义务
教育成本实行监审,可以减轻受教育者的经济负担。城乡居民感到教育负担过重的原因在于贫困。教育绝不是贫困的原因。建议媒体不再使用“因教致贫”的提
法。
7327字节
参阅文献:通过互联网参阅,未参阅纸介质文件。编辑可以根据需要从文章中选用。
只在正刊发表,不在增刊发表。编辑可以进行技术性处理。
期刊采用稿件,应按惯例给作者寄用稿通知书1份,样刊2本,按国家规定向作者支付稿酬。
作者:商江 1953年2月出生 汉族 男 籍贯:黑龙江省大庆市 1974年7月毕业于大庆师范学校数学专业 1985年10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
党政干部基础科(自学考试) 1998年12月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 1986年评为经济师后从事公务员、教育行政管理工作
研究方向:教育科学/教育经济
工作单位:大庆广播电视大学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东风新村纬二路8号
邮政编码:163311
电话号码:0459-6376965
传真:0459-6363026
移动电话:13624660933
E-MAIL:dqddsj@vip.163.com
E-MAIL:dqddsj@yahoo.com.cn
《教育绝不是贫困的原因》发表在《正视中国教育---商江教育论文选集》(由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7年3月初出版发行。统一书号:ISBN 978-7-900722-51-5 全书收录论文25篇。责任编辑:瞿丽侠;封面设计:吴凤鸣。定价:23.80元。)第237页-第246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