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盘门三景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文章时间: 2007-2-17 周六, 下午4:27    标题: [原创]盘门三景 引用回复

“盘门三景”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占地24.86公顷,以2500多年岁月沧桑为背景,经典的苏州园林为载体,“一池三山”的格局,勾画出鲜明的江南特色。虎踞雄视的“盘门”城楼,长虹卧波的“吴门桥”,高耸挺拔、临流照影的“瑞光寺塔”,串边在风光旖旎的大运河上,恰如一条珍珠项练围环在吴门山水中,碧水垂虹,砖墙古塔,山池亭榭,古树名花,交相辉映,而动静相宜、幽森秀丽,显示出江南丝竹般的柔和婉约,恬静优美。

吴门桥
  苏州城内的古桥,独数吴门桥最古、最高。吴门桥地处运河与大龙江的交汇处,横跨在京杭大运河上,因地处水陆要冲,是进入吴郡苏州的第一桥,故取名“吴门桥”。吴门桥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因地制宜,以北岸两座相接的木桥加上南岸的石桥草创落成——“横绝漫流,分为三桥,往来便之”,,时称“三桥”。因为它的建成,结束了进出苏州依赖盘门摆渡的历史,开通了从苏州往太湖等地陆路的行程,因而又被誉为“新桥”。南宋绍定年间, “三桥”改建成了三孔石拱桥,桥名也正式定为吴门桥。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又在原桥桥址上建起了单孔石拱桥,跨度更大,坡度更长,拱园更高,气势更雄。整体以细琢金山花岗岩砌筑,杂有少量宋代旧桥所遗的武康石,成为建桥历史悠久而又因陈相袭、一脉相承的见证。桥用明矾、糯米汁和石灰拌和灌缝,坚如磐石,虽历经百余年依然坚固如新。拱桥,高达10米,长66米,跨度为16米,造型雄伟优美,结构精巧坚固。外形有点儿像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俗称罗锅桥),桥身高高隆起,有如雨后彩虹凌空河上。桥面宽5米,桥底宽5.7米,拱券跨径16米,自水盘石面至桥栏顶通高11米,桥洞环如半月,拱券异常轻薄,厚度只有35厘米,虽艨艟巨舰也可安然通过。桥面石中央浮雕轮回纹,宣扬佛教的劝人为善和因果报应。南北两侧设有石制坐栏,栏板由断面呈曲尺形的条石连接而成,既可凭栏远眺,又能小坐休憩。北端桥台上有高出水面的纤道,宽约0.6米,那上面似乎还印盖着当年纤夫沉重的足迹,浸渍着肩负重任的挥汗如雨,铭刻着千载百年“纤绳荡悠悠”的水乡神韵。南北坡各有石阶50级,全以整块条石铺设。从桥堍往上望,层层越越,上接云天,蓝天映照,显得迢递高峻;移步桥上,却又稳稳当当,好风徐来,并不觉得坡度陡峭。登临桥上,但见水道交错,桥梁纵横,大河东去,百舸争流,一派繁忙景象。不远处大运河支流上,兴隆桥如轻柔的彩练,飘落在碧波之上,显得小巧玲珑。盘门水城前的水关桥,一梁飞架,简洁大方。这三座桥梁相依而立,互为借景,辉映成趣。展眼四望,一边是血色霞光中的盘门城楼,风生腊腊,旌旗招展,似乎夹杂着刀枪剑戟的铿锵;一边是亭阁台榭后的瑞光塔,神清气定,梵音经声堆拥起祈祷平安的祝福;静静的护城河流淌了千百年,一如继往地潮起潮落;身后的小巷由桥堍引往深处,一路拥峙着粉墙黛瓦的姑苏民家。从古桥出发的绵延逶迤的石板路,毫无遮拦地伴着碧水,伸向远方。夕阳中,古老的吴门桥盛装依然,她的满身珠翠就是两岸碧绿的田畴和无数的园林,丛丛簇簇的鲜花和亭亭如盖的绿树。吴门桥,依然风光无限,碧水盘绕,绿浪拥抱,“船在波上游,人在画中行”的画卷次第展开,那秀色,那神韵,怎不令人心旷神怡?

瑞光塔
  盘城附近高高耸立着北宋时期修建的瑞光塔,日夜照影于东流的大运河上:曙光初临,万道霞光包裹塔身,暮色苍茫,落日余晖映照塔顶,瑞光塔永远都是灿烂辉煌。循梯登塔,临空远眺,天际白云悠悠,大地绿海滔滔,江南水乡风景如画,吴中风物尽收眼底。瑞光塔位于原普济禅院(宋时改名为瑞光禅院)内,相传是三国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吴王孙权为报母恩所建,塔高十三层,当称“报恩塔”,是苏州最早建造的佛塔。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以搜刮“花石纲“起家的太尉朱勔重修禅院,把13层的“天宁万寿宝塔”改为七层。因传说元丰年间塔现五色祥光,改易寺名为“瑞光禅寺”,塔也定名为“瑞光塔”。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禅寺毁于兵火,瑞光塔也难逃此劫惨遭毁损,仅保存了砖砌塔身。塔刹又于光绪五年(公元1879)六月被风吹折,塔檐也逐渐残毁。
近千年中,瑞光寺塔屡经兴废,重修重建达18次之多,却依然保存了宋时风貌。瑞光塔八面七层,仿楼阁式,形体古朴,保存了唐宋多层塔的风格和结构特点。塔由外壁、回廊及塔心组成。塔顶有层檐,每层从内壁以砖木斗拱挑出木构腰檐和平座。每面以柱划分为三间,当心间辟壶门或隐出直棂窗。底层四面辟门,第二、三两层八面辟门,第四至七层则上下交 错四面置门。内外转角处均砌出圆形带卷刹的倚柱,柱头承阑额,上施斗拱。全塔腰檐、平座、副阶、内壁面、塔心柱以及藻井、门道、佛龛诸处,共有各种木、砖斗拱380余朵。修复后的瑞光塔通高约53.6米,塔体由下向上逐层收缩,使外轮轮廓微成曲线,显得清秀柔和。
入塔门,经过道即回廊,回廊两壁施木梁连结,铺设楼 面,第二、四层转角铺作上有月梁联系内外倚柱,廊内置登塔木梯。一至五层回廊当中砌八角形塔心砖柱,砖砌塔身高44.42米。底层作须弥座式。第六、七两层改用立柱、额枋和卧地对角梁组成的群柱框架木结构,对角梁中心与大柁上立刹杆木支承塔顶屋架和刹体。塔身底层周匝副阶,立廊柱24根,下承八角形基台,周边为青石须弥座,对边23米,周边绕以青石雕刻,下枋满雕卷云,整座宝塔仿佛坐在流云之上,构思之巧妙令人击节赞叹;中部束腰采用“实雕”和“压地隐起”手法,浮雕出具有宋代典型风格特征的如意、流云、狮子、人物,图案简练生动,刀法纯熟有力;尤其是那些活泼的狮子,神态各异, 有的相互嬉戏,有的佇立回首,有的奔跑跳跃,还有由孩童牵着走的,丰神逸姿,栩栩如生。瑞光寺塔建造精巧,造型优美,用材讲究,宝藏丰富,堪称传世佳作。
  瑞光塔西有四瑞堂,是一座仿宋式单檐歇山顶四面厅,台基为双层高台,有回廊,建筑面积208平方米,外形庄重古朴,是古瑞光寺的一大胜迹。传说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高僧圆照禅师在瑞光禅院开坛讲经,博宏精微、出神入化,感天动地,度化百灵,顿时出现了寺内塔放瑞光,殿上法鼓自鸣,池中白龟参禅,园中枯竹爆青的“四大祥瑞”,瑞光寺的声名轰动朝野,悬挂堂上的楹联点出了堂名出处的骇世惊俗:“缅怀当年,绀宇甘露,白龟听经,翠竹欢合,红罄自鸣,青史常留释界;试看今日,古塔凌宵,瑞堂端踞,丽楼耸秀,文阁临流,美名远播寰宇。”至今堂前还有灵龟渚,池畔静卧着那只刚从水池中爬出来的汉白玉巨型石龟,石龟长2.7米,宽1.3米,高1.1米,背负13块六角状的龟片,伸颈睁眼,神情肃穆,似乎因为聆听圆照禅师宣讲禅义而入神屏息。
与瑞光塔遥遥相对的便是吴中胜景——丽景楼, 丽景楼曾是古代苏州最高的建筑,时称“雄甲三吴”。但岁月的风雨、历史的沧桑,使其过早地消踪匿影,直至1999才重现雄姿。依循古代形制重建的丽景楼, 外观颇象南昌的滕王阁,重檐歇山顶,三间三楼,底部筑有3.15米高的高台,楼底面宽11米,进深7.8米,底层建筑面积达280平方米。气势雄伟, 姿态优美,极为壮观。丽景楼东南西北四侧皆有回廊连接亭、庑、轩、榭,似畅开了开阔的襟怀接纳远山近水,芳草绿树装点,闲云落霞流连,丽景楼更显得窈窕多姿,风光无限。
 
盘门古城

在苏州,古风犹存的建筑比比皆是,然而像盘门这样依托千年古迹、堆叠历史烟云而不朽的景区,却独树一帜。盘门城楼始建于公元前514年,为吴国“阖闾大城”八门之一,至今已有2500余年。当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城,动工之初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聪”。《吴地记》谓其南有蛇门盘门,因越国位于城之西南,地处已位,故在蛇门之上刻有木蛇,其首内向,象征越国臣服于吴;而盘门则以其地水陆交错,盘曲迂回而得名。盘门在越国之东,地处辰位,盘门之上置有两鲵,状似龙角,以龙克蛇,以镇慑强越,故“旧称蟠门”。盘门作为古代苏州城西南关隘雄踞之地,俯视城内锦绣繁华,巡检郭外山川形胜,既是交通要冲,又是商贾要肆及寺庙、园林密集之所,人烟稠密,市廛辐辏,红袖翠鬓、歌管楼台,市集的繁华仅次于阊,胥二门。而城外则林木翳荫,水道纵横,帆樯林立,舟楫衔接,波光明灭,墟烟缭绕。不远处重檐欲飞的瑞光古塔拔地而起,高耸入云;河对面枕流卧波的吴门桥气贯长虹,宽阔而湍急的大运河递接着浩渺的太湖烟波。盘门,犹如温柔袅娜的苏州城的慧眼明眸,盈盈秋水深藏着古城的繁华和传奇,淡淡波光流溢着秀丽和妩媚,顾盼凝睇,流光溢彩,自有一番动人的千古神韵。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惊艳盘门之秀,一首《晚入盘门》一唱三叹地抒写了盘门昔日的旖旎和华丽:“人语潮喧晚吹凉,万窗灯火转河塘。两行碧柳笼官渡,一簇红楼压女墙。何处采菱闻度曲,谁家拜月认飘香。轻裘骏马慵穿市,困倦蒲团入睡乡。” 只是到了元末,张士诚据苏,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令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大军二十万,将苏城围得水泄不通,两军对垒,硝烟弥漫,盘门几乎成了一片废墟。繁华的盘门自此人迹稀落,市面萧条,“冷水盘门”之名由此而生。袁景澜《续咏苏州竹枝词》对此深为感叹:“一树垂杨一画楼,盘门烟户本来稠。自从元末遭兵劫,寥落居民冷水流。”
古盘门由水陆两门、瓮城、城楼和两侧城垣组成,迭经二千多年间的战乱,盘门城楼屡毁屡建。现存盘门,为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后经明清两代续修,现有城墙全长300多米,高5米多。城门均水陆并列,既能从陆门走车,又能从水门行船,是苏州仅存的古城门遗迹,其水陆城门并存的形态在全国已属绝无仅有,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不言而喻。两道陆门两门异向,中间部分,腹大中空,为边长约20米的方形,亦称瓮城。可藏卒数百,古人战守,诱敌至此,从城上放箭、坠石,犹如瓮中捉鳖,可全歼入侵之敌。两道水城与陆城门紧相毗连,是沟通西南角城内外的唯一水路通道。内外两重水门,全用花岗岩石构筑,形成高大的城门洞,可容两只小船并列通航,每重门都有巨型闸门,古代用盘车提升或关闭,可控制往来行人与船只,便于设防守城。而瓮城之设则为屯兵防卫。内城门北面左侧有和条坡度约为20度的城墙跑马道,直抵城墙顶上的一座由巨砖铺铺成的宽阔平台。从城垣北侧石板坡道登上城墙,上为一块由巨砖铺成的宽阔平台。在此能见到整个陆门、水门、瓮城布局和结构的全貌,锯齿形雉堞、女墙、射孔、闸口、绞关石、和防火用的天井以及了望台等至今保存完好,重现昔日吴都防卫之森严壁垒。
盘门原有城楼,抗日战争时被焚毁。近年重建的城楼,为传统木结构的二成重檐歇山顶式的建筑,面阔三间,周围设回廊;城楼阔15.48米,高11.3米,进深8.65米,外形古色古香,雄伟壮观,飞檐朱栏,比翼凌空。门上那块潇洒雄建的章草匾额,是当代书家王蘧常的墨迹,“中吴锁钥”四个大字凸显了盘门重要的战略地位。城楼一层楼厅,中间竖立着一块巨型木雕落地屏风,上面镌刻着已故著名画家杜重划绘制的《伍员筑城图》,好似在诉说着盘门的由来;城楼前方,架着三尊土炮,仿佛与楼上楹联“古吴城阙川原壮,旧国干戈战伐多”相呼应,而城头旌旗飘扬更使人想见那兵戎相见的春秋时代。

伍相祠

伍相祠紧挨城河,与城楼为邻,于1988年翻建,是纪念一代忠臣伍子胥的庙宇。伍相祠分东西两院。东院由厅堂、廊亭和花园组成,庭院内点缀花木湖石,四周曲廊,翠竹石笋掩映于漏窗之外。西院庄重肃穆。正殿三间为伍相祠,“气壮山河”的横匾下,高约4米的伍子胥彩绘塑像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坐像前有一抱柱联:“古城如旧,来登杰阁可凭高;遗建重新,到此狂澜皆下拜。”另一联云:“往事昭昭,亿万世长传宇内;精忠耿耿,千百年犹在人间。”伍相祠内有一千年夹石,实为古时庙宇的旗杆石。古人在此庙做佛事,白天必在夹石中立杆挂幡旗,晚上则挂起长明灯,“凡入城者必敬礼之”,夹石逾千年,表达了苏州人对对伍子胥不朽功勋的崇敬,抒发了对伍子胥“忠而见谤,信而见疑”的不平和惋惜。
伍于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当时楚平王荒淫无道,逐子夺媳,施行暴政。伍子胥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因谏忠言,被楚平王处以极刑。伍子胥被迫逃离楚国,颠沛流离,历经艰难来到吴国,投靠公子光。在他的辅佐下公子光用计刺杀了吴王僚,夺回了王位,即是著名的吴王阖闾。伍子胥协助吴王治国治军,把吴国建成一方强国。后来,他与孙武率兵攻破楚国京城,掘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雪家恨。吴越争战,吴王阖闾战死,伍子胥又扶持夫差即位。夫椒一战,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听从范蠡、文种的复国之计,卑词贱行,伪装恭顺,另一方面却贿赂吴国重臣伯嚭,离间吴国君臣,再兴复国大计。伍子胥洞察其奸,屡屡谏阻吴王。夫差却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猜疑伍子胥倨功自傲,把伍子胥的一片忠心当成了驴肝肺,反而以属镂之剑逼迫伍子胥自尽。吴人冤之,为其建庙供奉香火。其祠庙历史上有多处,名称不一。如伍员庙、伍相祠、胥王庙、伍子胥庙、忠孝王祠等。最早的是伍子庙,建在胥口胥山之上,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移庙至盘门里城西隅。
伍子胥作为春秋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吴国的发展和强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阖闾大城的草创成就了今日苏州的轮廓。因此,在两千五百余年的悠悠岁月中,他的事迹世代相传,祭祀不绝,苏州人民始终没有忘记他。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伍子胥一生作了很高的评价:“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须臾忘耶?顾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南宋诗人陆游也敬重伍子胥的壮烈威猛,写下了:“梦笔桥东夜系船 ,残灯耿耿不成眠。千年未息灵胥怒,卷地潮声到枕边”的诗篇。但平心而论,伍子胥实在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虽然他是一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英雄,至少在国仇家恨的关系上处理失当,在异邦的吴国为忠臣,而在故土的楚国则为叛逆,这不能不说是伍子胥一生的悲哀。在他面对哭泣秦庭求复国的申包胥的责问时,只能以“吾日暮路遥,故倒行逆施耳”来搪塞,淋漓尽致地袒露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春风故国蘼芜长;落日荒祠杜宇哀”,面对历史的拷问,伍子胥不亦可悲夫?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sunmg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樱花听雨

每日点评他人作品3篇,优先选入《澳洲彩虹鹦》季刊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1474
来自: 中国黑龙江
积分: 628


文章时间: 2007-2-18 周日, 上午8:27    标题: 引用回复

介绍了这么多,新年快乐。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樱花听雨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