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微型小说写作讲座一--创作现状与情节模型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文学宝库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樱花听雨

每日点评他人作品3篇,优先选入《澳洲彩虹鹦》季刊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1474
来自: 中国黑龙江
积分: 628


文章时间: 2007-2-26 周一, 下午6:54    标题: 微型小说写作讲座一--创作现状与情节模型 引用回复

一讲 创作现状与情节模型
和当代短篇小说在经历了"马鞍形"的运行轨迹后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不同,当代微型小说创作目前却处在一个向繁荣高峰发展的"半坡状态"。
大多数的微型小说研究者,都把微型小说向高峰发展的繁荣势态看作是微型小说文体意识日趋明显,微型小说与短篇小说正式分家,名正言顺地成为小说家族的第四个成员的必然结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小说理论界和一些大学的教科书都把微型小说看作是"篇幅更短小的短篇小说",这确实影响了微型小说本体意识的觉醒,影响了微型小说的创作现状。自从1984年中国新闻出版社的《小说年鉴》把微型小说单独列为一卷后,微型小说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规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爱好者的注意。
审视当代微型小说的创作现状有许多不同的角度。如果我们扣住微型小说文体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规律,从微型小说构思方式、写作技巧的流变的角度来研究当代微型小说创作,我们发现,当代微型小说至少有这么三种创作路径值得我们思考。
现当代微型小说创作比较普遍的路径之一是靠单一而精美的情节取胜。在1500字左右的艺术篇幅里,作者想要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审美信息,强化对读者的审美刺激,就必须对情节有独特的要求。这就是作者要在1500字左右的篇幅里制造一种艺术的变化和反差,通过情节在瞬间的突然反转,给读者造成"吃惊"的艺术效果,达到加强"速率刺激"的目的。
现当代以来的多数微型小说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子。凡是摸到了微型小说创作规律的作者大都在他们各自的创作中,把微型小说的反转情节提炼得非常雅致和精美。我们看到:那个化装成强盗来盗走公款的正是储蓄员自己(爱伦坡《夜归人》);那个要去杀掉君明的牛牛却反而救下了君明的生命(白小易《意外》)。这些典型的反转式情节已成了现当代情节式微型小说的典范。
靠雅致而精美的反转情节取胜的创作路子在当代微型小说创作中并没有像有的人认为的那样已成为微型小说创作进一步发展的僵化模式。由于这一条创作路径符合微型小说的艺术规律,符合我们本民族的审美心理,所以,大多数的青年习作者仍在继续学习和实践这种情节方法,而在一些专攻微型小说的作家手里,情节方法更有了新的发展。这个新的发展就在于他们把"反转式情节"设置得更加精致,更加巧妙,使微型小说传统艺术方法被不断地赋于新质而获得新的艺术生机。在大量的当代微型小说佳作中,我们可以归纳一些"反转情节"的新模型、新现象来证实这个艺术发展趋向。





第一、斜升反转
从情节运行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有这么一种情节样式:它的总体构思格局是反转,但是作者在情节的反转前,非常细致和精妙地进行转前的艺术铺垫。它抓住一个情节因素先向上做了一系列的延伸发展,待文章的蓄势做足后,再突然一个下跌反转。这样的情节的结局和情节的开头远不是一般反转样式那样是一种A与-A的反差,而是A和-A的大反差。显而易见,这样一种大反差的反转现象的艺术效果确实要胜过一般的反转情节。这一种"斜升反转"的情节样式在老作家许行的作品中比较多见。
我们来分析许行的微型小说《砚》(载《小说报》1989年21期)。这篇作品一共有五个细节单元:A、他有一块珍贵无比的松花石砚。B、处长对他这块砚爱不释手,但是他不愿把它送给处长。C、、在处长的关照下,他调上了一级难得的工资,人们劝他赶快把砚送给处长,但他仍然不送。D、处长被提拔为副局长了,又有人劝说他去送砚,但他还是坚持不送。E、最后,副局长被打成右派,就要发配到一个小镇去劳动改造时,他才郑重其事地把砚送去了。这篇作品,仅仅用了一个物品道具和几个细节就凸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熠熠生辉的正直品德和善良的心地。拆开这篇作品的情节链,我们发现它的情节轨道是这样运行的:
"A、有砚--
B、不送--
C、仍不送--
D、还不送--
E、送。"



A是这篇作品的起因,围绕这个起因,引发了一个送与不送的矛盾。BCD三个细节单元把主人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坚决不送砚的行为特征向上做了一步步的延伸发展和强化处理,待主人公这个爱砚如命的性格特征在D这个情节的坡顶上写足了、写透了后,情节突然一个出人意料的反跌--送,人物心灵里真正美好的品质至此才骤然充分提示。这就是"斜升反转"的典型样式。
"反转"本来在小说创作中包括妆代微型小说创作中并不鲜见,但是许行在这里却把反转处理得非常精致。他有意识地在反转前设置一段斜升式的情节链,有意识地通过延伸发展来一步步增大、加强反转前的艺术蓄势,使得作品的"意外结局"有了更强烈的艺术冲击力。这是当代微型小说创作使情节走向更加精致化的一个可供我们品味的例证。





第二、释悬反转
微型小说要想在极有限的艺术篇幅里迅速形成对读者的审美刺激,"斜升反转"是一种情节方法,运用悬念和误会也是比较奏效的情节方法。然而,在微型小说的情节走向更加精致化的发展趋势中,有一种把悬念和误会叠加使用来构成反转情节的新技法应该引起我们充分注意。这种情节新技法在总体构思上是先由两条情节链交错而造成误会,然后由这个误会来形成悬念,在解开这个悬念后便构成了整个情节的陡然反转。我们暂且用"释悬反转"来概括这种新手法。
先看作品实例。《窗》(作者敖夜,载《小说选刊》1988年第11期)有这样一个情节,"我"把寓所临街的窗户擦亮后,发现一个漂亮的姑娘从窗前走过,并对"我"很惬意地看了一眼。第二天,这个漂亮的姑娘又从窗前走过,又对"我"很有意味地看了一眼。而且以后几乎天天如此,"我"想这可能是爱神降临了。于是在朋友的鼓励下,"我"在窗外守候着那个漂亮姑娘的到来。漂亮姑娘对"我"冒昧的突然招呼大吃一惊,"我"问:"你常对窗里看什么?"漂亮姑娘笑了:"看自己! "这个情趣盎然的生活故事令我们回味不已。很明显,这篇作品描写的玻璃窗隔开了两个年轻人的心灵世界,我们看到男主人公"我"以为漂亮姑娘在窗外的神情很有意味,而漂亮姑娘实际上是把窗玻璃当作镜子来照自己的倩影。窗玻璃使男青年"我"产生了误会。那么,"我"与漂亮姑娘究竟是否有缘份,这就是误会产生后形成的悬念,这个悬念逗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等到误会解开,男主人公和读者才恍然大悟,漂亮姑娘看自己而不是看他,"我"实在是"表错了情"。结局绝对出于读者的预料,因而情节反转形成了很有力量的艺术冲击力。
这种反转样式在近年来的微型小说创作中日趋多见。在微型小说的各种选刊和选集中,我们随手可以举出这种新手法的实例。我们再看一作品《池塘灯影》(作者彭媛媛,载《中国微型小说选刊》1987年第3期),一个电大女学生的宿舍对面有一盏深夜不熄的灯,女学生在这盏灯的鼓励下,发奋学习,顺利地通过了几门功课的考试;第二年,又是在这盏灯的鼓励下,她完成了毕业论文,顺利地结束了学业。这时女学生越发想搞清楚这盏灯的主人是谁。当她鼓足勇气敲开对方楼房的门时,才骤然发现,这是一盏公共洗漱间的长明灯。可见作品也是由误会构成了作品的悬念,当解开这个悬念时,作品主人公和读者才发现,这是两件绝对不相关的事情交错发生的误会。悬念释开,情节陡然反转。
这样一种有意把两件不相关的事情交织在一起造成误会,构成悬念,并通过迅速释悬来产生出乎读者意料的"释悬反转"手法,也是当代微型小说创作追求更加精致的情节样式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微型小说极有限的艺术篇幅中使用误会法,可以比较集中地描写生活情趣;而由误会构置的悬念,则又可以迅速地抓住读者的阅读注意力,而最终通过解误理清了两件绝不相关的事件的交错误会后,又形成了整篇作品的反转冲击力。因此,它确实把微型小说的反转情节运用到了更加精巧、更富有魅力的程度,它在当代情节式微型小说中具有这么多的艺术优势,获得微型小说作者的喜爱和青睐便毫不奇怪了。





第三、多重反转
从情节反转量的角度来审视微型小说反转情节,我们发现,有些微型小说的作者为了在短小的篇幅里增大审美刺激量,达到"震惊读者、出乎读者意料"的目的,他不仅仅是让微型小说的情节做一次反转,而且是让情节做两次,甚至是两次以上的反转,这种"多重反转"的手法同样是为了使微型小说情节达到更加精致,更加巧妙的艺术境界。
白小易是使用这种技法的高手。我们来剖析他的作品《意外》(载《白小易微型小说100篇》),兰兰早上醒来在洗漱间洗脸时,突然听到收音机报告新闻说:昨夜本市机场起飞的一架民航飞机在途中坠毁,机上108人全部遇难。而兰兰的丈夫昨晚正是乘坐这个航班出差的。兰兰当场就在洗漱间昏了过去。这是情节的开端与发展。接着一辆出租车旋风般驰进公寓,一个身着黑色西装的男子拥着一个娇小玲珑的姑娘跳出轿车--兰兰的丈夫没有死,他突然回来了。原来兰兰的丈夫昨夜去了情人倩倩家里,根本就没有上飞机。兰兰听罢又昏了过去。这是故事情节的第一次反转。待兰兰醒过来了,嗷地一声扑过去抱住了那个不知所措的姑娘,但是,读者没有看到我们常见的厮打场面,而是看到兰兰又哭又笑地向这个第三者致谢:"太感谢你了,要是没有你,我就完了。"接着,兰兰又转向她的丈夫,她不但没有责怪丈夫,反而赞赏他说:"我的乖乖,你真行……"兰兰这种出乎意料的情感态度是故事情节的第二次反转。读者在这两次反转中却看出了兰兰内心深处的感情世界,她把丈夫视为自己的第一生命,在这个特定的情景下,她对丈夫的错误不仅不责怪,反而大加赞赏。白小易另一篇作品《正常》也是这种情节样式。丈夫总是怀疑妻子和办公室的小林有暖昧关系,于是丈夫天天审问她,要她"交代清楚",妻子终于受不了,她干脆要小林送她回家。这是故事情节的第一转。然而,这天晚上,她的丈夫再也没有盘问她,她丈夫甚至说:"不用问了。你今天心里没鬼。你的脸色从来没有这么正常过。"没有事说有事,而有事却说没有事,这就是这篇500字的小说连续两次的情节反转。我们还可以在白小易《最后一次约会》、《复原》……等许多篇目中分析出同样的情节样式。
白小易的作品在微型小说界一向享有较高的声誉,究其创作奥秘,就是他在极短小的艺术篇幅里能够设置、提炼相当精致、巧妙的反转情节。一般的微型小说作者在写作中只是构置一重反转,而白小易却别出心裁地设置二重以上的反转情节,在短暂的艺术时空里,他让读者吃了一惊后,接着再吃一惊,意料结局就这样形成了,而且白小易的这些意外结局确实能大大出乎读者的猜测和想象。因此,我们认为,在微型小说的艺术限制中,有意识设置二重以上的反转情节,确实可以使微型小说的情节达到更精美、更巧妙的境界,可以形成一般小说不具备的独特的情节趣味。
当然,追求微型小说意外结局的反转情节样式并不只限于这么几种,还有许多更新的反转样式需要我们去归纳和总结。但是,从这几种有代表性的反转样式中,我们看到,微型小说理论界总结的"意外结局的反转模式"并没有过时,在许多的微型小说作家的探索和实践中,这种追求意外结局的反转情节正在向更新、更巧、更美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条微型小说创作路径并没有终结它的生命,相反,随着微型小说创作实践的深入发展,随着我们对民族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不断弘扬,它反而还会不断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樱花听雨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樱花听雨

每日点评他人作品3篇,优先选入《澳洲彩虹鹦》季刊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1474
来自: 中国黑龙江
积分: 628


文章时间: 2007-2-26 周一, 下午6:55    标题: 引用回复

第二讲 创作现状与艺术底蕴







当代微型小说另一创作趋势就是超越情节模式。这一类非情节式的微型小说,用散文化的结构,质朴无华而又深含艺术意味的叙述语言,描摹了一段平凡而又有深意的生活。它获得成功的奥妙在于作品集中地凝结和有力地散透出深刻丰富的艺术内涵。广东作者苏定华曾这样表达过他的微型小说创作追求:"我看见多数作者仍然靠'点子'取胜,因此想尝试一条不靠点子而靠内涵的作品。"(见《羊城晚报》1990年5月17日)许多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和微型小说家(汪曾祺、林斤澜、曹乃谦、刘国芳、邓开善、于德北、邵宝健等)他们或者用理论文字,或者用创作实践证实这一条创作路径的存在和艺术活力。



本来,在极短小的艺术篇幅里,通过把情节玩得很雅致、很精美来增大作品的审美刺激度,这是许多青年习作者初学微型小说常用方法,现在突然丢弃这个微型小说的看家本领,靠开掘生活本身的原生美包蕴的内涵来增大作品的审美刺激量,这无论是对丰富的创作经验的作家,还是对初试锋芒的青年作者,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一篇微型小说在不依靠精美的情节后,它的艺术内涵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强化和深化,来蓄满微型小说打动读者的审美刺激量?这从两个方面检测了微型小说作者的艺术才华。一是靠精选品位高、审美信息量大的题材;一是靠对这个题材匠心的艺术处理。考察当代的微型小说创作现状,我们发现了一些这样的选材和叙述方式。







第一、单线错位



获得中国"1985--1987年小小说优秀奖"的作品《桨声悠悠》(作者王以平,见《湖南文学》1987年第3期)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反跌对比。船老板王兴文继承祖业,年复一年地靠一条破旧的渡船来运送乘客。尽管每个过渡人要交5分钱,但是过渡的乡亲从来都是拥挤的。王兴文用自己多年积蓄的钱造了一座小木桥,危险的渡船停止了使用,而王兴文每天则坐在桥头收每人过桥者2分钱。从船到桥,本来是个进步,但却遭致了人们的妒意,以致公安局出面禁止他再收过桥费。结果小桥在无人管理后被河水冲毁。王兴文只好重操旧业,再次用破旧的渡船载客。人们也心安理得地冒着生命危险去挤破旧的渡船。这篇作品的艺术主题确实促人深思:渡船是破旧的、危险的,人们应该抛弃它了,可是人们却让改变了的现状又重新变回来;建造木桥本来是生活中一种进步,人们应该肯定它、欢迎它,可是对于已经习惯旧的生活方式的人们却无法理解它和接受它。



如果我们把阅读的视野稍稍放宽就会发现,当代微型小说中描写这种生活的错位现象的作品并不是偶然的一两篇。在《神奇的绳子》(朱士奇,全国第一届微型小说大奖赛一等奖作品)里,大学讲师张秦一家被盗后陷入绝境,他全家只好去做一种任何人都能做的看管单车的体力劳动,没料到他一家在寒假中得到的收入却几倍于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几十年脑力劳动的所有收入。我们随手举出许多类似的作品都有一个相近的取材模式:它们或者是描写了人物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的错位;或者是揭示了人物的角色规范和人物行为方式的错位。它们或者是写了一个场面的生活内容,或者是写了不同场面但又有相同点的生活内容。因此,在情节的设置上,它们单纯的情节线索完全符合微型小说的单一性原则。然而它们这些情节线索在作品总体构思上,并不有意要构成一个反转,而是有意要构成一种不露痕迹、自然朴素的对比。全篇那种意味深长的内蕴,或者振聋发聩的主题正产生于这种错位的生活现象的描写中。



这种选材方式符合微型小说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规律。微型小说的艺术限制,规定了这种文体必须选择生活中有包孕有意义的一个聚焦点。生活中什么样的生活才能成为微型小说题材的聚焦点呢?我们认为,生活中的错位现象,特别是新时期现实生活中的错位现象正是聚焦点之一。改革开放的时代是新旧二种体制、二种思想观念交替和碰撞的时代。这种交替和碰撞,最容易形成新观念和旧方式,或者新方式和旧观念之间的矛盾和错位。这种矛盾和错位往往能相当深刻地反映时代的生活本质,成为我们意识形态里争论的"热点"。因此,微型小说作者把观察、体验生活的视线投向这种"热点",微型小说文体在短小的艺术篇幅中,描写这种能够深刻概括生活的热点和聚焦点,就容易在有限的艺术描写中透露出丰富的审美信息,折射出深刻的艺术内涵。



所以,这样一种"单线错位"式的选材方式与艺术表现方式,就成了一条不仰仗情节而依靠作品内涵来赢得读者的创作路途。







第二:双线碰撞



生活的聚焦点除了体现在单一事件的错位现象中外,同样也可以凝结在生活事件的矛盾冲突里。因此,两个人物,两条生活线索形成碰撞,往往也能成为微型小说选材的热点。然而,在靠内涵取胜的微型小说中,作者并不是精心设置情节中矛盾冲突结构,而是有意识地把生活中二条生活链扭结在一起,让它们互相对照,互相影响,使其中的一条生活链发生变化,并在这种艺术变化中折析出作品包孕的内涵。我们差不多可以在每一次微型小说大奖赛的获奖作品中都发现这种成功的范例。



徐平的《儿子的旋律》(1988年首届海燕杯小小说大奖赛一等奖作品)写了两个故事:父亲失去了职业,儿子失去爱情。如果徐平要玩情节的话,这个题材确实可以采用一种斜升反转的样式来结构。但是徐平却把这二条线索扭结在一起,以父亲情感的起伏、变化作为明线,把儿子的言行及爱情的变故作为暗线。儿子对生活的坦然和追求,相当真实而自然地感染了父亲,影响了父亲。父亲情感的剧变又反衬了儿子的精神与品德。两代人在改革浪潮中引起的痛苦的内心震荡,以及战胜这种痛苦震荡的体验,都相当深刻地反映了我们今天时代的生活本质。我们都可以在这两代人的情感变化里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



这种结构样式之所以能够产生微型小说作品的内涵,主要是因为两条线索的碰撞,首先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中凝结着许多丰富的矛盾现象;而且,两条线索碰撞以后,一条线索的内容使另一条线索的内容发生了艺术变化,这种变化地动力和根源往往包融许多的生活哲理,从而有力地引发读者的艺术想象,诱使读者也参与微型小说的艺术创造。微型小说的艺术内涵就是这样被引向了深入和扩大了容量。



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规定了微型小说的题材和主题,既要体现单一性,又要追求丰富性。两条线索碰撞引起的艺术变化,这是单一的,但是两条线索所负载的审美信息,以及两条线索碰撞后所激发的新的审美信息则又是丰富的。短小的篇幅能够十分巧妙地体现单一与丰富的统一。所以,这样一种"双线碰撞"的选材样式和结构样式,完全符合微型小说文体的审美特征与艺术规律。







第三、意蕴诗化



有意识让微型小说容纳单线错位和双线碰撞的生活聚焦点,这可以增加、扩大微型小说内涵的审定信息量;而有意识地对微型小说内涵做一种诗化和哲理化的艺术处理,则可以大大提高、强化微型小说内涵的审美信息质。这样一种创作样式和发展趋势,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中国第二届微型小说大奖赛二等奖作品《小巷悠悠情》以散文化的抒情笔调描写女教师和男画家三年来在小巷里心照不宣的感情交流。然而打破这诗一般美妙情境的是女教师那个带有功利的哥哥的出现。而《小梅你好》则通过叙述人充满了回忆和追悔的口吻的叙述,反复地渲染了拨动女主人公爱的情弦的一个默默无闻的生日祝福。这个超功利的爱的祝福给女主人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这两篇青年爱情题材的作品之所以新意盎然,就在于它们对作品的内涵做了一种哲理化的处理。它们恰好一个从反面,一个从正面告诉我们,当代青年人真诚而圣洁的爱情不应该夹杂进任何功利目的。这个主题比较新颖,且相当富有艺术涵盖面。它已使作品的主旨完全脱离了一般爱情故事的说教,进入到一个更高的人生哲理和爱情哲理的概括高度。所以,这两篇作品尽管没有什么精致化的情节,也没有设置单线错位和双线碰撞的艺术结构,但是由于它们把内涵作了哲理化的艺术处理,因而它们留给我们印象却历久难忘。



黄谦的《去看夕阳》(见《小小说选刊》1987年第1期)同样可以证实我们的感觉。一个26岁的双目失明的战士,对自己妻子近于溺爱的照顾感到"烦躁"。他要去铙钹山看夕阳,他真的一个人在晚上看到了鲜血欲滴色泽如新的夕阳。他真的看到了夕阳了吗?这是作品一个充满了诗意的象征,他爬铙钹山,实际上是象征了一个战士渴望战斗的美好追求,他看到的不仅仅是心理视觉的夕阳,看到的实际上是有如夕阳般灿烂的战士的战斗青春。作品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诗化的意蕴而顿然使全篇的艺术主旨有了高层次的豁然升华。



从这些成功的作品中,我们看到,诗化的意蕴和哲理化的意蕴,往往能够对生活做更高层次的概括,它能够从人生哲理和人生诗美的高度来引发读者的艺术想象和艺术再创造。所以,微型小说的作者有意识提炼诗化的意蕴和哲理化的意蕴,往往可以使微型小说的内涵得到一种高质量的放大和扩展,同样能够达到在短小艺术篇幅中增大审美信息的目的。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樱花听雨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樱花听雨

每日点评他人作品3篇,优先选入《澳洲彩虹鹦》季刊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1474
来自: 中国黑龙江
积分: 628


文章时间: 2007-2-26 周一, 下午6:57    标题: 引用回复

三讲:创作现状与写意形象


1989年和1990年的《写作》杂志曾就微型小说的创作方向有过一场争鸣。张祥铎在《小小说--巧的艺术》(见《写作》1989年第7期)一文中,从微型小说文体特征的角度,论证了微型小说的立意、情节、结构必须靠"巧"取胜。而孙春旻在《小小说创作必须超越巧合模式》(见《写作》1990年第五期)一文中,则表达了他对张文的不同看法,他认为微型小说的创作要想取得更大突破和进展,必须超越巧合模式。我们认为,这两篇文章尽管在各自的论题、概念上有一些不够清晰等毛病外,但他们对各自的论题的分析、论证却应该说是充分的。实际上,张文和孙文强调的正是微型小说在创作发展中两条互有区别,各有千秋的创作路子。张文论证的是微型小说"情节精致化"的艺术走向。这两条路子并不矛盾,并不互相排斥,在当代微型小说创作中它们各有建树,风格殊然,可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当代微型小说创作还有没有第三条路子?它既超越情节模式,又超越内涵模式?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微型小说的形象写意化方向。"情节的精致化"和"内涵的深刻化"都是在不脱离生活常形、常态的"以形写神"范畴里发展的两条创作路子。在短小的艺术篇幅里写实,确实有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而超越写实的范畴,通过艺术变形来走向"以神写形"的写意化,这就是微型小说创作实践中可以探索的第三条路子。这一条路子在欧洲和日本的微型小说创作中有一个传统,他们积累了许多丰富的创作经验。匈牙利著名的微型小说作家厄尔凯尼曾认为:变形怪诞作品远比传统的轶闻趣事更有力量,能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厄尔凯尼本人曾以这种变形怪诞的写意式微型小说,在西方的文坛上取得瞩目的创作成果。日本的星新一则用科幻的形式创作了数量惊人的写意式微型小说。他们的创作对中国当代微型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可以在张记书、杨进等人的微型小说创作里寻找到这种影响的痕迹。眼下,当代微型小说创作中出现的写意化的作品已不是一两篇,而是成为若干作家追求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趣味。如何把这样一种有着现代意味的创作路子与东方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特征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富有民族特色的微型小说写意化路子,确实值得微型小说理论界总结和探索。



在当代中国的微型小说文坛上,有几种写意的样式呢?







第一、夸张变形。



抓住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事件因素或一个人物性格元素向极端的方向夸张,或者通过若干个同形同质的细节做重复式夸张,或者通过若干个异形同质的细节做斜升式夸张,使得这一个事件或人物的因素因为这种夸张而走向了极致化,形成脱离生活常态的一种艺术变形。这样的变形形象往往能集中而突出地传达作者的某种观念和某种艺术主旨。这就是"夸张变形"的写意形象。



生晓清的《抄来的幽默》写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刘部长家里丢了一只猫,半天不到,甲、乙、丙、丁四人送来了四只大狸花猫。刘部长家里丢了一只鸡,结果,戊、己、庚、辛四人送来了四只大母鸡。刘部长家里又丢了一台洗衣机,不久,A、B、C、D四人送来了四台洗衣机。刘部长家里又丢了一台彩电,又有E、F、G、H四人送来了四台进口彩电。最后,刘部长家丢了一顶部长的乌纱帽,半个时辰未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ABCDEFGH……几十号人前来认领自己遗失的各种鸡(机)。这篇作品用了四个斜升式的细节,通过三次夸张,这个情节已经成了变形的写意形象。一方面,这个写意形象把部长夫人那贪得无厌的心态做了淋漓尽致的刻画;另一方面,这个写意形象又把下属那种对权势的媚态及势利眼做了入木三分的传神刻画。写意的艺术形象确实有着写实的艺术形象所有具备的审美功能和审美趣味。



应当指出,当代微型小说创作中确实有不少类似的讽刺性作品,确实有不少的作者在有意识地使用夸张的手法来拉开艺术描写对象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之间的不协调。但是,多数作者在使用夸张时往往圃于写实的界线,就是说,他们还不敢充分地通过夸张使写实的艺术形象变为写意的变形形象,艺术想象力还不够丰富,以至变形的成分不多。这样一方面不能创造出充分、完美的变形写意形象来突出地传达作者的艺术主旨;另一方面又使得作品的讽刺锋芒打了折扣,这当然影响了这类夸张写意式讽刺作品的艺术质量。







第二、怪诞变形。



"夸张变形"的局部细节是现实的,它通过向极端方向的夸张而使作品产生变形,"怪诞变形"细节单元却是超现实的。它完全通过超现实的艺术描写,直接创造怪诞的变形形象。



怪诞的变形形象有着写实的艺术形象绝不相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效果。它以新奇的审美刺激,充分写意的艺术品格,传达出作者在一般正常的情况下很难透彻地传达出的情感和体验。西方现代派小说家往往是把这种怪诞艺术当作了表现当代现实人际关系、人生命运、理论道德和哲学思想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艺术趋向也影响了当代微型小说创作。



中国第二届微型小说大奖赛作品《将军马》(见《小说界》1988年第4期),写了一匹在将军祠前供人拍照的河东马。当人们要它在暴风雨中驮伤员去医院时,这匹马开口说话了:"你们要讲马道主义呀,这天气,这道,我能走吗?"这里揭示的是躺在荣誉上做摆设导致了功能退化的生活哲理。首届海燕杯小小说大奖赛获奖作品《一个并非荒诞的故事》(零川)(见《小小说选刊》1988年第2期)写了老张、老秦、老王在领导的盲目指挥下,拿钥匙开了一辈子的新楼大门,直到所有的钥匙都开断了,一道门也打不开。这里讽刺了盲目的瞎指挥和无效劳动的生活喜剧。1989年国庆杯微型小说大奖赛获奖作品《跛》,写金蛋为了取乐儿子而有意识地学跛行,久而久之不料自己竟成了一个跛子。这里同样嘲讽了生活中人们失去"自我"的悲哀。



以上作品都说明,用"怪诞变形"的手法尝试创作微型小说的现象已经开始。迅轩曾这样指出:"当前小小说创作中,荒诞手法的应用日渐增多,如象征、极度夸张、幽默、变形、怪诞等。这种手法犹如置物于放大镜与哈哈镜下,令人耳目一新;如同酸、甜、苦、辣俱全的怪味豆,有滋有味。这类手法运用得当,不失为是一条给作品带来趣味的路子。"然而,当代这些"怪诞变形"式的微型小说离成熟阶段还有不小的距离。这表现在这些怪诞变形的艺术形象所蕴含的主旨往往还停留在一般性的生活哲理上,那种深刻的、一针见血地传达现代人在现代生活里获得的新体验、新哲理的作品还不多见。同时,这种类型的微型小说在如何适应东方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为东方民族读者所喜闻乐见方面,还要继续探索、继续努力。



总之,无论是夸张变形,还是怪诞变形,当代微型小说在开辟写意化道路方面已有了初步的艺术尝试。虽然中国的微型小说有过《聊斋志异》的艺术传统,但与西方"以神写形"的现代主义大潮相比,它的传统还比较薄弱。中国的微型小说读者在阅读这类变形写意作品时,审美心理结构还有一个不断适应、调整的过程。因此,这一条创作路子,还有着广阔的艺术前景需要作者、读者们去勇于开拓,还需要微型小说理论界真正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樱花听雨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樱花听雨

每日点评他人作品3篇,优先选入《澳洲彩虹鹦》季刊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1474
来自: 中国黑龙江
积分: 628


文章时间: 2007-2-26 周一, 下午7:01    标题: 引用回复

第四讲 创作现状与艺术前景







中国现当代的微型小说创作已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发展轨迹。五四时期,随着白话短篇小说的兴起,现代微型小说创作出现过第一次高潮;抗战时期,在左翼作家联盟的倡导和推动下,一大批"墙头小说"、"大众小说"形成了中国现代微型小说创作的第二次高潮;建国后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中国的文坛也曾兴起过轰轰烈烈的小小说创作热潮。随着时代和艺术的发展。这三次微型小说的高潮和退潮都已成为我们研究文学历史的资料。自从1981年后,中国当代微型小说又处在第四次繁荣勃发时期,而且,从我们前面对三种微型小说路子的分析和把握中,我们明显地感到这第四次微型小说创作浪潮现在正处于一个"半坡状态",它的真正繁荣现在还并未到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如何把握当代微型小说的艺术前景呢?



当然,把握一种艺术文体的前景,同样也有许多的角度,许多的标准。如果我们紧紧扣住微型小说审美特征和艺术规律来把握这种文体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至少有这么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注意。







第一、普及化。



微型小说的普及化,就是说,从微型小说创作队伍的结构看,目前写微型小说的有许多是没有入门或正在入门的文学青年。文学青年要想真正走入创作的大门,微型小说正是学习的第一阶梯。现在有许多在六十年代出生而八十年代初露头角的青年作者都在微型小说园地里滚爬过,他们都是在拿出了几篇象样的微型小说后才正式步入文坛。这完全证实了阿o托尔斯泰的判断:"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因此,微型小说文体所担任的职责首先是文学青年学习创作的"入门文体"。



除了文学青年外,微型小说的作者还有一部分是社会上的非文学青年。据研究者王锦园的分析:当代有一种新的文化现象"闲暇文化"。这是现代读者的自娱要求产生的。由于微型小说篇幅的短小而又贴近生活,凡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读者几乎都可以为之。这一部分创作者的创作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发表。他们主要是为一种娱乐,为了一种求知,若参加各种征文竞赛活动,又是一交友。这样一种为实现主体自娱要求而进行的微型小说创作,便构成了求知、娱乐、交友型的"闲暇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正是微型小说走向普及化的一个证明。



从发表园地看:目前中国约有400多家报刊可供发表微型小说作品。众多的发表园地,同时也刺激了全国文学青年和非文学青年的创作热情。



从辅导微型小说创作的机构来看:中国目前有十数家微型小说函授单位,他们常年招生,并创办有定期的函授刊物。成千上万的文学青年踊跃报名。这使得中国的微型小说不仅有了众多的发表园地,而且还组织起一支有经验的作家、编辑担任微型小说的辅导教师。这种有人学,有人教,有地方发表作品的情况,刺激了中国城乡学习微型小说创作的热情。



因此,微型小说的普及化,是创作队伍的庞大,发表园地的众多,以及辅导机构的健全等各种社会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微型小说目前已成为一种学习文学创作的"训练文体"和"入门文体"。







第二、专门化。



微型小说在越来越普及化的同时,它还有一个为短篇小说文体所不具备的现象--它同时又越来越走向专门化。



首先,除了大量的文学青年和业余作者在兴致勃勃地从事创作外,还有一大批著名的专业作家也对微型小说创作投入了相当的热情。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蒋子龙、汪曾祺、林斤澜、从维熙、冯骥才、谌容、刘心武、孟伟哉、叶文玲……等,都在创作大部分作品之余,挥笔写下了不少高质量的微型小说珍品。



其次,小说创作界开始出现了专攻微型小说的作家。吉林的许行,辽宁的白小易、程世伟,湖南的邓开善,北京的吴金良,广西的沈祖连,江西的刘国芳,浙江的邵宝建,江苏的凌鼎年、沙黾农、胡永其,甘肃的李江……他们都把创作微型小说当作了自己的专业,几年功夫他们创作的微型小说作品都在百篇以上。另一批比较成熟并初呈创作个性的微型小说作家,像刑可、生晓清、孙方友、浩歌、木桦、张记书等已经出版了他们的微型小说作品专集。这一批才华横溢,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中,立志要做中国的"星新一",中国的"厄尔凯尼"的大有人在。



再次,微型小说的创作实绩终于引起了小说界理论界的关注。创作界出现了专攻微型小说的作家,理论界同时出现了专攻微型小说理论的评论家。象江曾培、凌焕新、袁昌文、梁多亮、吕奎文、郑贱德、徐汉舟等,都向理论界奉献了一批质量和数量都颇为可观的研究论文及论著。从1987年开始,已有十几本研究微型小说的理论专著出版发行。



微型小说理论的深入研究,首先使许多作家和读者的创作观念和审美心理发生了改变。理论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微型小说是从一个点,一个侧面去把握现实生活,它同样也是文学家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作家的主观情感、思想、理想,一句话,作家的本质力量同样可以在这种短小的篇幅里得到实现。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读者越来越讲究一种现代阅读的"速率刺激",讲究用最小的智力去获得最大的审美信息量。而微型小说恰恰能在这个方面满足读者的欣赏要求。这些创作观念和审美心理的改变,导致了人们对微型小说文体价值的重新估量。于是,有人愿意专门创作它,有人愿意专门研究它。有的高等院校,已把微型小说研究列为专门的课题。全国性的微型小说研究团体已经成立,国际性的微型小说研讨会也都在着手酝酿。



所以,微型小说文体一方面走向普及化,另一方面向专业化,这两个发展方向恰恰为长中短篇小说所不具备,这两个发展方向,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使得微型小说文体能够以顽强的艺术生命力,走上灿烂的坡顶,实现大规模的繁荣。







第三、交叉化。



当代微型小说正逐渐走向成熟,有许多内在和外在的标志正显示这个成熟。如果从微型小说与它最邻近的参照系短篇小说作比较来看,它的成熟应该有这样一种现象,微型小说在繁荣之初,它可能要受到短篇小说的影响;在它成熟、繁荣之后,它的独特的艺术规律反过来要影响短篇小说。它对短篇小说的深刻影响,恰恰正是它在未来的艺术发展前景中最有光彩的地方。



当代微型小说给于短篇小说的深刻影响首先表现在文体的交叉化上。所谓交叉化,就是说微型小说文体由于短小精炼,灵活自如,它最容易交叉吸收其他文体的艺术营养,向新和多样方向发展。



本来,各种艺术文体之间的交叉吸收是艺术发展过程正常而又普遍的现象,但是微型小说的交叉吸收却有它独特的地方。它不仅可以吸收其他文学体裁等姐妹艺术的营养而创造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而且也可以吸收其他非文学体裁(包括一些应用文体)的特点来丰富自己的艺术传达手段。这样,微型小说常常以灵活多变的新姿、新态的面貌出现,并以此来影响短篇小说的艺术创造。



譬如:微型小说吸收散文诗的因素,形成了象王蒙的《他来》那样的散文诗式的微型小说;吸收寓言文体的因素,形成林斤澜的《棱鱼与鲛鱼》那样的寓言式的微型小说;吸收一些公文文体的因素,形成陈亭初《提升报告》那样的公文式的微型小说。至于电报体、书信体、帐单体以及独立式、论文式、电话式……等各种各样的微型小说新样式,应有尽有,美不胜收。它们充分发挥着各自的一技之长,形成了微型小说艺术样式的新与多样的发展势态。这种交叉吸收,正如动植物的杂交试验形成了优势那样,它一方面保持并发挥原来品种的优秀特点,另一方面又遗弃原来品种的种种缺陷与不足,构成了两种文体中并不存在的新特点。微型小说在这方面的探索可以堪称短篇小说的开路先锋。我们看到,许多的文学新技法往往都是在微型小说文体中有了试验后再推广、移植到短篇小说以至是其他小说文体中来。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微型小说交叉化的特点。







第四、组合化。



无容置疑,微型小说有它的文体优势,也有它的文体局限。审美方式的迅捷与强烈,使它对生活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穿透力。与这个优势紧密相连,审美方式的短暂,又成为了这个优势带来的局限。这个局限与特点、优点俱来,形成一种不可改变性。由于这个天生的不可改变的局限,使微型小说作者尽管使出十八般武艺,尽管在立意、情节、结构、语言等各方面惨淡经营,它负载的审美信息总量,它给读者带来持久的审美魅力方面毕竟难与短中长篇小说匹敌。当代微型小说创作不仅不应该忽略这种审美局限,恰恰相反,而应该正视这种审美局限,并努力调动各种手段去克服和减少这种局限。



当代微型小说创作开始出现了一种组合化的趋势。许多专攻微型小说的作家不仅是在创作各式各样的单篇微型小说作品,而且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积淀,这些作家拿出了一组题材相近,手法相近,风格相近的系列微型小说。譬如:鲍昌的《荟萃街纪事》五篇;沈祖连的《三岔口系列》;田景丰的《六号楼轶事系列》;于国颖的《女人篇》;张林的《我的生活故事》;姚霏的《学院六人图》;陈洁写的大学知识分子的四篇系列……



这些由各个单篇组合而成的系列微型小说,已与那种微型小说二题、三题不同了。这种微型小说二题、三题,它们的取材可能各不相同,手法与风格也可以相差殊远,完全是不同作品拼凑而成的。我们指出的这种组合的微型小说,首先它们的取材有个相同的范围:鲍昌的《荟萃街纪事》均取材于荟萃街的风土人情及荟萃街在改革开放中各种新鲜事;陈洁的大学校园系列,写的都是一个个的大学教师和在大学工作的各种人物,取材严格限于校园……其次,这一组微型小说系列,作者的审美观照方式和艺术传达方式大体相同,鲍昌是用白描、纪实的方式写了荟萃街各种人物的命运,而陈洁则用了调侃、幽默的笔调展现了大学校园里各种知识分子的个性特征。第三:在叙述方式中,这一组微型小说列,往往又因为有一种共同的艺术基调而创造了一种整体的、有一定时间长度的审美氛围。



这样一来,这种组合式的系列微型小说,不仅它的每一篇都可当作独立的作品进行欣赏,而且这系列的相加,特别是由于同一题材的延伸、艺术风格和基调的一致,使得这个系列的微型小说负载的审美信息量大大增加,它给读者带来的审美刺激,除了有单篇微型小说的迅捷和强烈外,还有类似短中篇小说的审美长度与完整性。因此,这种组合式的微型小说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不仅有微型小说的,而且还有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组合式的微型小说系列,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单篇相加,更重要的是它超越了微型小说,获得了短篇、中篇小说的审美效果。我们完全可以把沈祖连的《蜜月第三天》(小小说集)和田景丰的《漂亮的女邻居》(系列小小说集)当作中篇小说来阅读。



创作这种组合式的微型小说系列是专攻微型小说的作家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也是微型小说向专门化方向发展的一个迹象。微型小说在当代各种文体的竟争中,它一定会正视自己的各种审美局限,并通过各种有益的艺术探索和实践去发扬自己的审美优势,去克服自己的审美局限。



当然,这种组合式的微型小说创作目前还并不分普遍,它还需要更多的微型小说作家集中艺术注意力和创造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组合式微型小说系列,也需要更多的文学理论工作者去潜心研究和总结这种新的微型小说样式。



当代微型小说创作正在走向成熟。它的更大规模的繁荣还需要创作界和理论界的不懈努力。由它的普及化带来的一些微型小说作品质量平庸的缺陷正待克服。它的专门化发展方向也要求有更多的微型小说作家和微型小说理论家投入自己更大热情,努力壮大创作队伍和评论队伍。它需要从更多的姐妹艺术里吸取发育、成长的艺术营养。它在探索发展中还需要不断地走出新的路子。它的独特的情节趣味和丰富深刻的艺术内涵所带来的审美优势也仍然需要进入更高级的境界……这些,都是我们在把握当代微型小说创作的现状与前景时不能回避的种种课题。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樱花听雨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樱花听雨

每日点评他人作品3篇,优先选入《澳洲彩虹鹦》季刊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1474
来自: 中国黑龙江
积分: 628


文章时间: 2007-2-26 周一, 下午7:03    标题: 引用回复

第五讲 字数变迁与文体意识







中国现当代的微型小说创作已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发展轨迹。五四时期,随着白话短篇小说的兴起,现代微型小说创作出现过第一次高潮;抗战时期,在左翼作家联盟的倡导和推动下,一大批"墙头小说"、"大众小说"形成了中国现代微型小说创作的第二次高潮;建国后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中国的文坛也曾兴起过轰轰烈烈的小小说创作热潮。随着时代和艺术的发展。这三次微型小说的高潮和退潮都已成为我们研究文学历史的资料。自从1981年后,中国当代微型小说又处在第四次繁荣勃发时期,而且,从我们前面对三种微型小说路子的分析和把握中,我们明显地感到这第四次微型小说创作浪潮现在正处于一个"半坡状态",它的真正繁荣现在还并未到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如何把握当代微型小说的艺术前景呢?



当然,把握一种艺术文体的前景,同样也有许多的角度,许多的标准。如果我们紧紧扣住微型小说审美特征和艺术规律来把握这种文体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至少有这么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注意。







第一、普及化。



微型小说的普及化,就是说,从微型小说创作队伍的结构看,目前写微型小说的有许多是没有入门或正在入门的文学青年。文学青年要想真正走入创作的大门,微型小说正是学习的第一阶梯。现在有许多在六十年代出生而八十年代初露头角的青年作者都在微型小说园地里滚爬过,他们都是在拿出了几篇象样的微型小说后才正式步入文坛。这完全证实了阿o托尔斯泰的判断:"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因此,微型小说文体所担任的职责首先是文学青年学习创作的"入门文体"。



除了文学青年外,微型小说的作者还有一部分是社会上的非文学青年。据研究者王锦园的分析:当代有一种新的文化现象"闲暇文化"。这是现代读者的自娱要求产生的。由于微型小说篇幅的短小而又贴近生活,凡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读者几乎都可以为之。这一部分创作者的创作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发表。他们主要是为一种娱乐,为了一种求知,若参加各种征文竞赛活动,又是一交友。这样一种为实现主体自娱要求而进行的微型小说创作,便构成了求知、娱乐、交友型的"闲暇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正是微型小说走向普及化的一个证明。



从发表园地看:目前中国约有400多家报刊可供发表微型小说作品。众多的发表园地,同时也刺激了全国文学青年和非文学青年的创作热情。



从辅导微型小说创作的机构来看:中国目前有十数家微型小说函授单位,他们常年招生,并创办有定期的函授刊物。成千上万的文学青年踊跃报名。这使得中国的微型小说不仅有了众多的发表园地,而且还组织起一支有经验的作家、编辑担任微型小说的辅导教师。这种有人学,有人教,有地方发表作品的情况,刺激了中国城乡学习微型小说创作的热情。



因此,微型小说的普及化,是创作队伍的庞大,发表园地的众多,以及辅导机构的健全等各种社会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微型小说目前已成为一种学习文学创作的"训练文体"和"入门文体"。







第二、专门化。



微型小说在越来越普及化的同时,它还有一个为短篇小说文体所不具备的现象--它同时又越来越走向专门化。



首先,除了大量的文学青年和业余作者在兴致勃勃地从事创作外,还有一大批著名的专业作家也对微型小说创作投入了相当的热情。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蒋子龙、汪曾祺、林斤澜、从维熙、冯骥才、谌容、刘心武、孟伟哉、叶文玲……等,都在创作大部分作品之余,挥笔写下了不少高质量的微型小说珍品。



其次,小说创作界开始出现了专攻微型小说的作家。吉林的许行,辽宁的白小易、程世伟,湖南的邓开善,北京的吴金良,广西的沈祖连,江西的刘国芳,浙江的邵宝建,江苏的凌鼎年、沙黾农、胡永其,甘肃的李江……他们都把创作微型小说当作了自己的专业,几年功夫他们创作的微型小说作品都在百篇以上。另一批比较成熟并初呈创作个性的微型小说作家,像刑可、生晓清、孙方友、浩歌、木桦、张记书等已经出版了他们的微型小说作品专集。这一批才华横溢,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中,立志要做中国的"星新一",中国的"厄尔凯尼"的大有人在。



再次,微型小说的创作实绩终于引起了小说界理论界的关注。创作界出现了专攻微型小说的作家,理论界同时出现了专攻微型小说理论的评论家。象江曾培、凌焕新、袁昌文、梁多亮、吕奎文、郑贱德、徐汉舟等,都向理论界奉献了一批质量和数量都颇为可观的研究论文及论著。从1987年开始,已有十几本研究微型小说的理论专著出版发行。



微型小说理论的深入研究,首先使许多作家和读者的创作观念和审美心理发生了改变。理论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微型小说是从一个点,一个侧面去把握现实生活,它同样也是文学家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作家的主观情感、思想、理想,一句话,作家的本质力量同样可以在这种短小的篇幅里得到实现。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读者越来越讲究一种现代阅读的"速率刺激",讲究用最小的智力去获得最大的审美信息量。而微型小说恰恰能在这个方面满足读者的欣赏要求。这些创作观念和审美心理的改变,导致了人们对微型小说文体价值的重新估量。于是,有人愿意专门创作它,有人愿意专门研究它。有的高等院校,已把微型小说研究列为专门的课题。全国性的微型小说研究团体已经成立,国际性的微型小说研讨会也都在着手酝酿。



所以,微型小说文体一方面走向普及化,另一方面向专业化,这两个发展方向恰恰为长中短篇小说所不具备,这两个发展方向,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使得微型小说文体能够以顽强的艺术生命力,走上灿烂的坡顶,实现大规模的繁荣。







第三、交叉化。



当代微型小说正逐渐走向成熟,有许多内在和外在的标志正显示这个成熟。如果从微型小说与它最邻近的参照系短篇小说作比较来看,它的成熟应该有这样一种现象,微型小说在繁荣之初,它可能要受到短篇小说的影响;在它成熟、繁荣之后,它的独特的艺术规律反过来要影响短篇小说。它对短篇小说的深刻影响,恰恰正是它在未来的艺术发展前景中最有光彩的地方。



当代微型小说给于短篇小说的深刻影响首先表现在文体的交叉化上。所谓交叉化,就是说微型小说文体由于短小精炼,灵活自如,它最容易交叉吸收其他文体的艺术营养,向新和多样方向发展。



本来,各种艺术文体之间的交叉吸收是艺术发展过程正常而又普遍的现象,但是微型小说的交叉吸收却有它独特的地方。它不仅可以吸收其他文学体裁等姐妹艺术的营养而创造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而且也可以吸收其他非文学体裁(包括一些应用文体)的特点来丰富自己的艺术传达手段。这样,微型小说常常以灵活多变的新姿、新态的面貌出现,并以此来影响短篇小说的艺术创造。



譬如:微型小说吸收散文诗的因素,形成了象王蒙的《他来》那样的散文诗式的微型小说;吸收寓言文体的因素,形成林斤澜的《棱鱼与鲛鱼》那样的寓言式的微型小说;吸收一些公文文体的因素,形成陈亭初《提升报告》那样的公文式的微型小说。至于电报体、书信体、帐单体以及独立式、论文式、电话式……等各种各样的微型小说新样式,应有尽有,美不胜收。它们充分发挥着各自的一技之长,形成了微型小说艺术样式的新与多样的发展势态。这种交叉吸收,正如动植物的杂交试验形成了优势那样,它一方面保持并发挥原来品种的优秀特点,另一方面又遗弃原来品种的种种缺陷与不足,构成了两种文体中并不存在的新特点。微型小说在这方面的探索可以堪称短篇小说的开路先锋。我们看到,许多的文学新技法往往都是在微型小说文体中有了试验后再推广、移植到短篇小说以至是其他小说文体中来。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微型小说交叉化的特点。







第四、组合化。



无容置疑,微型小说有它的文体优势,也有它的文体局限。审美方式的迅捷与强烈,使它对生活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穿透力。与这个优势紧密相连,审美方式的短暂,又成为了这个优势带来的局限。这个局限与特点、优点俱来,形成一种不可改变性。由于这个天生的不可改变的局限,使微型小说作者尽管使出十八般武艺,尽管在立意、情节、结构、语言等各方面惨淡经营,它负载的审美信息总量,它给读者带来持久的审美魅力方面毕竟难与短中长篇小说匹敌。当代微型小说创作不仅不应该忽略这种审美局限,恰恰相反,而应该正视这种审美局限,并努力调动各种手段去克服和减少这种局限。



当代微型小说创作开始出现了一种组合化的趋势。许多专攻微型小说的作家不仅是在创作各式各样的单篇微型小说作品,而且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积淀,这些作家拿出了一组题材相近,手法相近,风格相近的系列微型小说。譬如:鲍昌的《荟萃街纪事》五篇;沈祖连的《三岔口系列》;田景丰的《六号楼轶事系列》;于国颖的《女人篇》;张林的《我的生活故事》;姚霏的《学院六人图》;陈洁写的大学知识分子的四篇系列……



这些由各个单篇组合而成的系列微型小说,已与那种微型小说二题、三题不同了。这种微型小说二题、三题,它们的取材可能各不相同,手法与风格也可以相差殊远,完全是不同作品拼凑而成的。我们指出的这种组合的微型小说,首先它们的取材有个相同的范围:鲍昌的《荟萃街纪事》均取材于荟萃街的风土人情及荟萃街在改革开放中各种新鲜事;陈洁的大学校园系列,写的都是一个个的大学教师和在大学工作的各种人物,取材严格限于校园……其次,这一组微型小说系列,作者的审美观照方式和艺术传达方式大体相同,鲍昌是用白描、纪实的方式写了荟萃街各种人物的命运,而陈洁则用了调侃、幽默的笔调展现了大学校园里各种知识分子的个性特征。第三:在叙述方式中,这一组微型小说列,往往又因为有一种共同的艺术基调而创造了一种整体的、有一定时间长度的审美氛围。



这样一来,这种组合式的系列微型小说,不仅它的每一篇都可当作独立的作品进行欣赏,而且这系列的相加,特别是由于同一题材的延伸、艺术风格和基调的一致,使得这个系列的微型小说负载的审美信息量大大增加,它给读者带来的审美刺激,除了有单篇微型小说的迅捷和强烈外,还有类似短中篇小说的审美长度与完整性。因此,这种组合式的微型小说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不仅有微型小说的,而且还有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组合式的微型小说系列,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单篇相加,更重要的是它超越了微型小说,获得了短篇、中篇小说的审美效果。我们完全可以把沈祖连的《蜜月第三天》(小小说集)和田景丰的《漂亮的女邻居》(系列小小说集)当作中篇小说来阅读。



创作这种组合式的微型小说系列是专攻微型小说的作家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也是微型小说向专门化方向发展的一个迹象。微型小说在当代各种文体的竟争中,它一定会正视自己的各种审美局限,并通过各种有益的艺术探索和实践去发扬自己的审美优势,去克服自己的审美局限。



当然,这种组合式的微型小说创作目前还并不分普遍,它还需要更多的微型小说作家集中艺术注意力和创造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组合式微型小说系列,也需要更多的文学理论工作者去潜心研究和总结这种新的微型小说样式。



当代微型小说创作正在走向成熟。它的更大规模的繁荣还需要创作界和理论界的不懈努力。由它的普及化带来的一些微型小说作品质量平庸的缺陷正待克服。它的专门化发展方向也要求有更多的微型小说作家和微型小说理论家投入自己更大热情,努力壮大创作队伍和评论队伍。它需要从更多的姐妹艺术里吸取发育、成长的艺术营养。它在探索发展中还需要不断地走出新的路子。它的独特的情节趣味和丰富深刻的艺术内涵所带来的审美优势也仍然需要进入更高级的境界……这些,都是我们在把握当代微型小说创作的现状与前景时不能回避的种种课题。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樱花听雨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樱花听雨

每日点评他人作品3篇,优先选入《澳洲彩虹鹦》季刊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1474
来自: 中国黑龙江
积分: 628


文章时间: 2007-2-26 周一, 下午7:04    标题: 引用回复

第六讲 形体现象与本质特征







越来越多的文学青年从微型小说起步而走向文坛的事实,反复地印证了阿·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微型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因此,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创作的文学爱好者来说,确实很有必要去了解和掌握微型小说这种"入门文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写作规律。



微型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小说体制,它的形体特征首先是"小"和"微",我们应该从这里开始进入微型小说本质特征的讨论。



在艺术篇幅上,这种"小"和"微"要求微型小说的字数一般是在一千五百字以内。像一些脍炙人口的微型小说珍品:海·伯尔的《悠哉游哉》、穆·阿里的《一个老人的问题》、白小易的《客厅里的爆炸》,都没有超过一千字。如果把微型小说的字数放宽到两千,甚至三千,那么,事物就有可能由量变引起质变,微型小说恐怕就会失去它的真正特点。



微型小说由于篇幅的"小"和"微",它只能抓住生活的一个侧面、一个瞬间来展开艺术构思。如果我们从宏观角度、从历史的角度来探寻这一个侧面、一个瞬间的内涵,便能从"微小"的生活时空中开掘出宽阔而绵远的艺术意蕴。这样,我们在这个短小的篇幅里完全有可能写出大主题。譬如:在《悠哉游哉》(见《世界微型小说精选简评集》283页)里,游客和渔夫的对话,实际上是象征了人类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手段的一种超前性的哲学思考。《一个老人的问题》(见《微型小说艺术初探》附录332页)通过一个简朴的艺术场面表现的是人类的一种深层的痛苦意识。《客厅里的爆炸》(见《中国青年报》1995年5月3日)则通过描写一个心不由己的小故事揭示了一个民族相当普通的社会心态和深层的消极潜意识。总之:微型小说的形体特征虽然是微小的,但小形体却含有重的质。寓大于小,微中显著,这才是微型小说的本质特征。



一般说来,短篇小说是由二个以上的事件组成复杂情节,而微型小说只能由一个事件构成单一情节。这是微型小说和短篇小说相互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准。王蒙的《虎伏》(见《加拿大的月亮》)和陈慧君的《小巷悠悠情》(《小小说选刊》1988年8期)都有一个共同的情节内核:一个极其偶然的因素使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失之交臂。然而:《虎伏》先是简略地叙述了一个"三好女性"和一个"尖下巴女性"的初恋故事,接着又详细地叙述这个"最漂亮的女性"的初恋故事(前二件事是这个故事的陪衬)。在主体故事里,叙述人一一叙述了她(他)们相识、相思以及突变的三件事。因此可以说,《虎伏》由三大事件和三个小事件构成了它复杂的情节。而《小巷悠悠情》里只有一个艺术场面,整个事件是女主人公在画展的一幅油画前回忆男画家和她在小巷里默契的感情交流及中断的过程,其它场面的复杂内容都被作者巧妙地融进画前的回忆里而转化为这一事件组成的单一情节。因此,这两篇作品虽然篇幅都只有一千多字,但二者的文体界线却是明显的:《虎伏》是短篇小说,《小巷悠悠情》是微型小说。很多文学习作者没有按照这个规律来提炼微型小说的情节,让太多的、太复杂的事件挤进微型小说里,于是形成了"微型小说短篇小说化"的倾向。



微型小说的情节虽然是单一的,但是这个单一不等于单调,微型小说在情节上的本质特征,恰恰是在于从这单一中追求精美。微型小说作为小说家族的第四个小兄弟,它同样要具有小说的家风,同样要在情节中给读者提供和一般小说情节相同的形式美感。然而,单一的情节怎样体现小说味呢?这就使得微型小说的单一情节必须构成一个有开端,有发展,有变化,有高潮,有结局的完整的审美过程。而单一的情节由于先天的限制,它确实比较难形成一种情节的变化和起伏,怎么办?它只好在情节的尾部通过出人意料的曲转和反转来构成艺术的波澜,来实现单一情节的精美。这样,我们便看到微型小说单一情节出现了如此多的曲转模式和反转模式。在《一个老人的问题》里,我们的确没有想到这个冷漠的酒保,正是那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反复打听的儿子。在邦达列夫的《邻居》(见《世界微型小说精选简评集》)里,我们同样也没有想到,这一对好邻居,很多年以前,竟一个是法院侦察员,一个是这个侦察员的审讯对象。为什么世界上一些有名的微型小说作家和研究家(如欧·亨利和罗伯特)都不约而同地把"结尾惊奇"当作微型小说的三大要素之一?为什么"欧·亨利式"的结尾竟可以成为微型小说学里的一个专门概念?微型小说在单一情节中追求精美,大概正是其中不言而喻的原因吧。



在人物塑造上,这种"小"和"微"则表现为一种性格描写的单纯性。所谓性格描写的单纯性,就是说微型小说在短小的篇幅里只刻划一个主要人物,只描写这一个人物的一个性格侧面,只突出这一个性格侧面中的一个性格元素。"国庆杯"微型小说大奖赛的优秀作品《瘾》(孙志鸣《写作》,1989年7期),便是抓住了一个李厂长爱听汇报,爱作指示的性格元素,作了夸张而传神的勾勒,把一个官瘾十足的人物性格特征写透了、写活了。



但是,微型小说人物描写的这种单纯性并不等于单薄。在微型小说的构思中,作者完全可以让这一个性格元素概括出人物的整个性格侧面的主要特征,并让它凝聚着丰富的时代和历史的内涵。那个官瘾十足的李厂长不正是我们生活中这一类人物的典型概括吗?我们从他的身上,不正看到了严竣的改革生活给各种人物带来的心灵震荡吗?因此,在微型小说人物描写的单纯性中,我们同样可以写活一个人物,同样可以在人物描写的单纯性中实现性格描写的丰富和圆满。



综上所述,微型小说由于它的"微"和"小",首先构成了它篇幅短小,情节单一,人物单纯的形体特征。然而,它的短小不等于简陋,单一不等于单调,单纯不等于单薄。在短小中开掘深蕴,在单一中追求精美,在单纯中体现丰富,一句话,以小见大,以微显著,这才是微型小说从形体到本质的文体特征。这个特征在一般小说中并不存在(相对长中篇小说而言)或者并不突出(相对短篇小说而言),然而它却构成了微型小说的艺术生命。我们牢牢地把握这一点,才能使我们的微型小说创作进入到一个符合艺术规律的境界。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樱花听雨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樱花听雨

每日点评他人作品3篇,优先选入《澳洲彩虹鹦》季刊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1474
来自: 中国黑龙江
积分: 628


文章时间: 2007-2-26 周一, 下午7:08    标题: 引用回复

第八讲 构思内核与艺术衍化







当微型小说的艺术构思在构思内核的推动下,定位、定向地运行后,这个构思内核便开始裂变为一个核心细节和若干个一般细节了。



一般说来,成熟的微型小说构思内核里应该孕含有一个核心细节。但是,这个核心细节还不是很清晰,很具体,很完整。特别是它还没有与它相配合的故事背景,没有萌生出一些艺术枝桠来构成一个艺术有机系统。所以,微型小说的构思的第二步,就应该设法让这个核心细节从构思内核中剥离出来,并赋予它一个完整的艺术形式,让它滋生出一些艺术的血肉,使它变得清晰和具体。



我们可以在任何一篇成功的微型小说里找出那个作为全篇艺术支撑点的核心细节。譬如程琪友的《笔记》(《小说界》1987年3期):A教授20年前就开始他的《关于×××的设想》,20年后还在重复讲他的《关于×××的设想》,以至一个大学生有了他爸爸读书时的笔记本,在课堂上便不用再听课,再记笔记了。这就是《笔记》的核心细节。全篇设置了一个悬念式的结构,当这个核心细节一经推出,整个作品便形成了一个反转式的释悬,来解开前面那个一步步深化、强化的疑问。因而,这个核心细节同时又兼做全篇故事情节和全篇艺术结构的高潮细节和中心细节。一个触人深思的主题便凝结在这个核心细节里:教学内容几十年一贯制,教学方法又缺乏一种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亟待改革的弊端之一。这样的核心细节是整个作品的魂。如果撤走了这个核心细节,全篇的艺术生命便不复存在了。



在一般小说里,可以没有核心细节,或者,即使有核心细节也是处在局部性的地位,它们的艺术生命是系在一个完整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上。而对于微型小说来说,核心细节处在全局性的艺术枢纽地位上。它是整个艺术结构的中心细节和高潮细节。因此,在微型小说的艺术构思中,如何从构思内核里提炼出一个核心细节,并赋予它一个完美、恰当的艺术形式,使它明朗化、具体化,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微型小说的艺术成败。



那么,怎样在微型小说的艺术构思中提炼核心细节呢?







第一、要在构思内核中感受最深、体验最强烈的地方提炼核心细节。



构思内核中感受最强烈的地方往往是微型小说核心细节孕育、产生的土壤。《小日本》(《小小说选刊》1987年9期)的核心细节是"秀芝带着一个始终不对人倾吐的感情嫁人,最后抑郁而死。"这个核心细节是怎么提炼的呢?作者黑孩说了这么一段话:"有一天,我回家探亲,在海滨公园处,母亲指着一个卷毛男孩对我说:'那是你的同学小日本,恋着他的女孩很好,只是有病死了。死得极惨'。母亲深重的一声'极惨',立刻有一下震动穿过我的身体。我拉住母亲,要求讲述小说《小日本》中的一些事,那'极惨'的女孩子不肯结婚,不肯向任何人诉说心中的感情,使得人生的枯荣倾刻间都变得淡化起来……"(《于平凡之中》,《小小说选刊》同上)黑孩倾听母亲诉说了一个女孩子极惨地死去的事,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这就是"契机刺激"。在这个契机刺激下,黑孩有了一个写女孩子因自己的爱情不能实现而抑郁地死去的写作愿望(构思内核的形成)。在这个构思内核中,黑孩感受最深、体验最强烈的地方是"那惨极的女孩子不肯向任何人诉说心中的感情",她从这里感受到了人生的枯荣在倾刻间变得淡化了,体验到了一个女孩的灵魂因此更加执著,更加真诚,更加膨胀着生命力。这样的感受和体验,可以说是切入肤肌,深入骨髓。黑孩抓住这个感受和体验提炼了"一个女孩带着自己满腔的心愿和内心秘密,带着一个始终不向任何人诉说的情感,抑郁而死"的核心细节。这样的核心细节,才是真正凝结着作者的情感的焦点。它为全篇的艺术主旨和艺术结构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点。







第二、要确定核心细节的艺术传达方式,强化核心细节的审美内涵和艺术效果。



怎样从感受体验最强烈的构思内核中剥离出一个核心细节呢?符合规律的做法就是赋予这个核心细节以一个恰当的艺术形式,选择一个完美的艺术手法来传达它。如果这种艺术形式手法选择对头,那么这个核心细节就相当于被加上了一个"复式功率放大器",它所包蕴的审美内涵和艺术效果将得到一种大幅度的放大,它的艺术形态和风貌便得到了清晰的显示。



在《笔记》里,作者给自己的核心细节选择了一个"反转悬念"的艺术形式:作者不断地给读者增加疑问,这个学生为什么不听课?为什么不记笔记?为什么还要撒谎?而到了最后,通过学生的口,一下子就把谜底全部翻了过来,作品的结局和读者的预料刚好相反。在这个反转形式中读者获得了一种顿悟和直觉,作品的主旨由此得到了充分有力的揭示。



除了反转的艺术形式以处,还有对比、重复、斜升……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可供我们选择使用,通过这些艺术手法来挖掘和放大核心的审美内涵,才能使它真正成为一种"有意味的艺术形式"。



我们在确立核心细节的内容和形式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以这个核心细节为基点,衍化一系列的一般细节。



所谓"一般细节",是指那些没有在全篇构思中处在中心地位和高潮地位的细节,如果删去它,这对全篇的艺术内容不会带来毁灭性的损害。但是,它又不是在构思中可有可无的。有时它是核心细节的起因描写;有时又是核心细节的结局延伸;有时又是核心细节在发展、演变中的内容补充。譬如,《笔记》中有四个细节单元:A、教授在课堂上神采飞扬地讲课;B、12排靠窗的那个学生不听课,不记笔记;C、教授追问学生为什么不记笔记为什么还要撒谎;D、学生回答说记了笔记,但这个笔记是他爸爸的。前三个细节单元是一般细节,它们分别展示和叙述了核心细节的起因。最后一个是核心细节,它在前三个一般细节的铺垫下形成了出人意料的反转,因而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如果没有三个一般细节的铺垫和衬托,这个核心细节本身的艺术内涵则很难完美、有效地传达出来。可见,一般细节和核心细节有着血肉相连的艺术联系,一般细节和核心细节起着一种必不可少的丰富、补充作用。核心细节因为它的存在,才使自己得到一种完整而丰满的艺术呈示,才使自己成为一个和谐匀称的艺术有机体。



一般说来,在微型小说的艺术篇幅里,除了一个核心细节外,它还可以容纳3--5个一般细节。因此,微型小说的艺术构思进行到第三步时,就必须在第二步里确定的核心细节衍化出3--5个一般细节。



我们在艺术构思中要衍化出什么样的一般细节呢?这要根据总的构思意图和所赋于核心细节的艺术形式来决定。



我们在艺术构思中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衍化这几个一般细节呢?这仍然是我们上一讲说过的分解与组合、想象与虚构。



如果在进入构思范围的素材里,出现过许多与核心细节有联系的一般细节,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分解与组合,提炼出几个比较典型,比较有力度的细节组成微型小说情节链。如果在进入构思范围内的素材里,没有比较合适的一般细节,那么,就可以像在门捷夫元素表里寻找未发现的元素一样,通过想象和虚构,创造一些合适的、精彩的一般细节来补足这条微型小说情节链所缺的某个环节。



这样有了一个核心细节,又衍化出了若干个一般细节,微型小说的艺术构思就可以说初具规模了。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樱花听雨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樱花听雨

每日点评他人作品3篇,优先选入《澳洲彩虹鹦》季刊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1474
来自: 中国黑龙江
积分: 628


文章时间: 2007-2-26 周一, 下午7:08    标题: 引用回复

第九讲 单纯集中与丰富圆满







一篇小说的成功离不开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微型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小说体制,它同样要遵循小说的艺术规范,同样也要创造生动的人物形象。那么,在微型小说文体特征的制约下,微型小说在写人方面又有哪些不同于一般小说的独特规律呢?



我们在讨论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时,曾这样归纳过微型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微型小说的人物描写有一条单纯性原则,但是这种单纯不等于单薄,微型小说必须在单纯中追求丰富,实现圆满。这个结论正是我们进一步探讨微型小说写人规律的前提。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系统,每个性格系统都由若干个性格侧面构成,每个性格侧面也都由若干个性格元素来体现。在微型小说1500字的篇幅里,它没有那么多的艺术空间和艺术时间来刻画一个人物性格侧面里多个性格元素,更难以塑造一个人物的多个侧面的复杂的性格系统。因此,我们所说的微型小说人物塑造的单纯性原则必须集中落实到描写一个性格元素上来。然而,只写一个性格元素就能创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吗?



我们来看陈洁的《写作教授》(《小小说选刊》,1990年1期)。这篇作品只用了几个生活片断便刻画了一个老知识分子可笑而又可爱的生动形象。他一年四季永远戴着圆框眼镜,腋下夹着几本书在校园里来回行走;他上课时总喜欢在头十分钟里用全部的愤怒来痛骂一篇他看不上眼的文章,讲到激动之处,总要掏出手绢擤鼻涕,以至于有一回他竟从口袋里摸出了一双臭袜子;他批改学生的作文,认真到连标点符号都决不放过;他接待来访者,一定亲自下厨煮一碗放着两个蛋的面条请客人吃;他去洗澡,一只脚穿着自己的皮鞋,另一只脚穿的是他儿子的皮鞋,当他被门卫盘问时,他竟用连锁推理、假言判断以及归谬法来层层论证自己的清白,最后他说:"就相差两码,穿在脚上,还不都一样吗?"几个生活片断剖开了可逸先生为人处世的一个性格侧面,并突出地勾勒了他这一个性格侧面中的一个性格元素--迂。作品选择的这五个异貌同质的细节单元相当传神地凸现了他迂得可笑,迂得可爱的鲜明个性。这好比是轰开城堡的一个缺口,然后轮番进行冲击。这是微型小说在艺术限制中刻画一个人物性格元素,并使人物生动鲜活的典型手法之一。



在人物众多的性格侧面和众多的性格元素中,我们选哪一个性格元素作艺术的突破口呢?这个选择是否恰当,常常成为一个微型小说人物能否成活的艺术基因。从性格主体来说,我们应该选一个能够准确、传神地概括这一个侧面整体特征的性格元素。可逸先生的迂,正是他为人处世的性格侧面中最有代表性,最能透出整体神韵的一个性格元素,从这一点上,我们完全能够想象到逸先生一生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想象到他的决不同于一般知识分子的整个性格系统的特征。从性格与社会的关系来说,这个性格元素,又应该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折射着时代的光彩。我们掩卷深思,可逸先生的迂,不正是他几十年的书斋生活,几十年的传统文化熏陶,几十年的特定人际关系所积淀、所凝结的吗?微型小说的人物性格描写,虽然选取的是一个性格侧面的一个性格元素,但它完全有可能写活一个人物形象,完全有可能让他蕴满时代和历史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微型小说写人的艺术要求:如果微型小说确定描写的性格元素,既能概括这个人物性格的整体特征,又能让他凝结丰富的时代和历史的内涵,而且,这个特征越是鲜明,这种内涵越是丰富,那么,微型小说人物的成活率就越高。



选准了人物的一个性格元素,获得了一个能够成活的艺术基因,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创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的艺术形象。在微型小说的人物创造中,如果这一个性格元素处理不妥,将很容易使人物描写变得单调和单薄,失去一种艺术的丰富和艺术的灵气。所以,微型小说人物创造的另一个艺术要求正是要在这单纯中追求一种丰富。那么,在具体微型小说人物创作中怎样才能使这单纯集中的一个性格元素实现艺术描写的丰富圆满呢?



我们可以采用并列式的细节单元来描写这一个性格元素的多种形态。



《写作教授》正好是这种艺术描写方式的代表。写可逸先生戴圆眼镜、夹几本书的神态,这是他外表形态的迂;可逸先生喜欢上课前痛骂别人的文章,激动时掏出臭袜子擦鼻子,这是他行为方式可笑的迂;他改作文不允许违反常规,这是他工作态度认真的迂;他为客人亲自动手煮面条,又是他待人接物真诚的迂;他为穿错皮鞋而辨解,又是他职业技能里聪明的迂。作者写的虽然是人物的一个单纯集中的性格元素,但是,一个性格元素却用了五个没有时间连续的并列式的细节,揭示了这迂在各种不同场合不同侧面中的众多形态。因而,集中写一个性格元素,并且有意识把这个性格元素放置在各个角度各个生活境遇里进行渲染和描绘,这是在单纯集中里实现丰富圆满的一条有效的艺术途径。



我们也可以采用斜升式的细节单元写出这一个性格元素的发展变化。



在这里我们可以举出许行的微型小说《立正》(《作家》1987年7期,获全国1987-1988年优秀小小说奖)。作品写了一个国民党的俘虏连长令人可怜、可叹的悲剧的一生。他在俘虏大队里,教导员一说到蒋介石的名字,他"叭"地一下来了一个立正,次数一多,教导员忍不住打了他一杵子,可是一提到蒋介石,他还是立正。他还一再恳求教导员继续打他,他说这个立正的毛病他是被国民党军官打出来的。"文化大革命"中,仍因这个问题,他被红卫兵打断了双腿。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教导员与他意外重逢,教导员有意识地说了一句"你这一辈子,算叫蒋介石给坑了",而坐在轮椅上的他又是一挺身,作了个立正的姿势。国民党的反动军纪和残酷迫害给主人公造成了一个无可挽救的心理和生理的后遗症。然而,我们看到了,这个单纯集中的性格元素有着一步步加深、加浓的过程。一提蒋介石,他立正;打了他,他仍立正;最后打断了双腿,他还是立正。"立正"作为一个国民党反动军纪造成的变态性格因素,在一次比一次严厉的冲击中,都无法纠正过来。这一个性格元素在发展变化中被用重彩一笔一笔地做了强化和深入的描绘。这样,作品写的虽然是一个单纯集中的性格元素,但是这个性格元素在三个有时间连续性的细节单元里作了向上的延伸和发展。用斜升式的细节单元使一个性格元素一步步向纵深发展,这是在单纯集中里追求丰富圆满的另一条有效的艺术途径。



我们还可以采用对比式的细节单元写出这一个性格元素的双重组合。



1988年全国第二届微型小说大赛获奖作品《岳跛子》(叶大春,《小说界》1988年第5期)里,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对比描写:鞋匠岳跛子因身体不好,在众人眼里显得非常孱弱。他明明知道自己的老婆与木匠憨二偷情也不加理睬;可是当日本小队长强奸了他的老婆时,他却一反过去的孱弱,英勇刚强地用鞋锥把日本队长的头扎成马蜂窝。尽管他最后被日本鬼子杀害了,但他在众人眼里却成了刚强的"岳飞子孙"。作品先用了二个细节单元反复渲染了岳跛子的一个性格元素--孱弱,然后在最后一个核心细节单元却写了一个孱弱相对的性格元素--刚强,从而构成了人的双重组合性格。可见,微型小说并不绝对地只写一个性格元素,有的微型小说在写足了一个性格元素后,也可以配以另一个与相对双重组合只能是一组,而不可能是多组,微型小说人物的二重组合也只能是体现了单一性和单纯性原则的二重组合。因此,写一个性格元素的二重组合可以看作是在单纯集中里体现丰富圆满的又一条有效的艺术途径。



综上所述,在微型小说的艺术限制中,微型小说一般只能集中地写一个性格侧面里的一个性格元素。但是为了实现微型小说的审美特征,这一个性格元素不能处理成单薄和单调。写一个性格元素的多种形态,是为了实现单纯集中与丰富圆满的统一。而写一个性格元素的发展变化和写一个性格元素的二重组合同样是为了追求单纯集中里的丰富圆满。既要单纯集中,又要丰富圆满,并且把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这正是微型小说写人的独特的规律。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樱花听雨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樱花听雨

每日点评他人作品3篇,优先选入《澳洲彩虹鹦》季刊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1474
来自: 中国黑龙江
积分: 628


文章时间: 2007-2-26 周一, 下午7:09    标题: 引用回复

第十讲 白描传神与夸张写意







在单纯集中里追求丰富圆满,这是微型小说塑造人物的一条艺术原则。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实现上述原则。其中,运用白描来勾勒人物的个性和通过夸张来展现人物的神韵,则是微型小说塑造人物时较为常见的两种艺术手法。



本来,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在各种小说体裁中都可以使用。由于微型小说没有那么多的艺术空间来从容地描摹人物的外貌和表现人物的行动,也没有那么多的艺术时间来细致地刻画人物心理和铺叙人物的语言,因此,用简练朴素的语言来突出人物个性特征的白描,就成为微型小说创造人物时行之有效并备受青睐的艺术手法了。



那么,在微型小说里我们怎样运用白描手法来塑造人物呢?



第一,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单元来勾勒人物的独特外貌。微型小说的艺术限制使得它在描摹人物外貌时必须惜墨如金。这种惜墨如金要求微型小说要注意选择一些和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相吻合的特征性细节来凸现人物的外貌。陈洁在写那个随便、马虎而又在教学中渗进强烈的个人情感的外籍教师李宝德先生时(见《洋学者》,《小小说选刊》1990年1期),首先就给我们勾画了幅这样的人物肖像:







李宝德是个金发大胡子男人,一双温柔的蓝眼睛兴高采烈地望着你,似乎随时准备和你拥抱似的。李宝德是美国人,不知道是因为穷,还是因为潇洒,总是穿得破破烂烂的。哪怕是件西装吧,也非弄得皱皱巴巴不可,西装里套着中国式的老头汗衫。走起路来,西装和汗衫一起飘飘荡荡,别有一番风度。







这幅肖像画抓住了两个富有特征的细节:一是李宝德先生热情的蓝眼睛,一是李宝德无领中国式老头汗衫配上皱巴巴的西装的穿着。这两个富有特征的肖像细节,十分精彩地点出了这位洋学者随便而又任性的性格特征。这与作品后面即将展开的情节(把教室搞成乱糟糟的"疯人院"式的教学;凭外貌的漂亮程度来给学生打扮)显得十分地准确与谐调。



第二,我们可以提炼一些动作式的细节单元来突出人物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荒原的《孝道》(见《小小说》1986年6期)只用了一个动作式的细节单元就写活了一个可笑的"孝子"。前些年瓦镇厕所紧张,人们清早起来要排队上厕所。大孝子世坤天刚亮就站在女厕门口的队伍里。当他离女厕入口越来越近,男人们和女人们都四下骚动起来,他"频频朝胡同里张望。脖颈伸得长长。"接着,他"红头涨脸地朝侧旁试出一步,欲去不去间跨出一个大大的弓步,正在这时,世坤眼睛一亮,发一声喊:'妈--轮到你啦!'"世坤清早替母亲排队上厕所,这个行动已经够奇特了,他东张张西望望,欲去不去的动作更令人忍俊不禁。就凭着这一个动作式的细节,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这个孝子平时的一切言行了。



在微型小说里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别注重这种动作式的行动细节,因为表现人物思想和性格的各种一般性细节,都没有这种动作式的细节单元来得有力,来得直观,来得丰富。



第三,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个性化的语言细节单元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小说里描写人物,不能离开人物语言的描写。但是出现在微型小说里的,却不能是可有可无、平淡乏味的一般性人物语言,它应该是那种一以当十有着深刻的潜台词并能充分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个性化语言细节。不能达到这种艺术程度的人物语言,就不能实现微型小说的白描要求。获得全国1987--1988年度优秀小小说奖的《莜麦秸窝里》(曹乃谦,《小小说选刊》1988年8期),写到一对有情人终因贫困而不得不分手时,作者描写了一段这样的人物语言:







"丑哥保险可恨我"。"不恨,窑黑子比我有钱。""有钱我也不花,悄悄儿攒上给丑哥娶女人。""我不要。""我要攒。""我不要。""你要要。"







作家汪曾祺评说:"这是一首很美的,极其独特的抒情诗。这种爱情真是特别。"(见《小小说选刊》,1988年8期)它独特在哪里呢?人物朴实的语言里隐藏了女主人公金子般可贵的情意。贫穷虽然拆散了这一对有情人,但是它却永远拆不散这对情人真诚和挚爱的心。这段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的语言只有在艰苦的生活磨难里爱得深沉、爱得真挚同时又娇嗔任性的农村少女才说得出。透过这段对话,我们不也看到了男主人公那憨厚纯朴而又痛苦无奈的性格和神情吗?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判断:微型小说采用白描手法写人必须具体地落实到选择、提炼特征性的肖像细节、动作式的行为细节、个性化的语言细节上,这三者(当然还可以归纳其它内容)不管怎样千姿百态、千差万别,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富有个性特征。人物个性突出的特征,就是人物性格的独特神韵。抓住了人物的各种特征来展开白描,就容易在有限的艺术篇幅里,传达出人物性格的独特神韵,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微型小说人物来。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微型小说的白描应该是抓住各种特征的白描,是传达人物神韵的白描。



在不脱离生活的常态、常规的范围里,抓住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的特征来展开简练朴素的白描,可以说,这是人物创造中的以形写神。在微型小说有限的艺术时空里,有时有意识地抓住人物的某一性格特征和某一性格元素作夸张的变形处理,使微型小说的人物脱离了生活的常态和常规,变成了一种夸张写意式的人物,可以说,这是人物创造中的以神写形了。在微型小说限制中,抓住人物特征进行夸张变形的以神写形,同样也能为读者提供新鲜的审美刺激,创造出一种在一般的艺术情境里很难写活的人物形象,这是微型小说写人的又一绝招。匈牙利微型小说作家厄尔凯尼曾认为:怪诞作品远比传统的轶闻趣事更有力量;能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厄尔凯尼的理论和实践一再证明变形写意仍不失为微型小说创造人物的一种高妙手法。



那么,我们怎样通过变形夸张来塑造微型小说的写意人物呢?



我们可以通过采用重复式的细节单元来把人物性格特征作一种变形的夸张。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怪诞式的细节单元来直接塑造脱离了生活的常态的变形写意形象。杨进有两篇获奖的作品《土生子》(首届海燕杯小小说大赛二等奖)和《跛》(1989年《写作》国庆怀大奖赛鼓励奖)为我们讨论这种写人手法提供了艺术实例。在《土生子》(《小小说选刊》1988年2期)里,作者写了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儿子阿美,当他抛弃了自己农村的恋人而和城里的女人结婚时,他的悲剧便开始了。他和第一个城里女人结婚后,每天晚上"啪踏踏"的脚步声吵得他无法安睡,以至闹得他精神几乎失常,最后只好和城里女人离了婚。当他和第二个城里女人结婚后,"啪踏踏"的脚步声重又出现,于是他只好再次离婚。这两个异貌同质的细节单元把阿美内心深处那种因灵魂折磨而产生的变态心理做了重复的处理。这种重复把阿美的变态心理推向了一个极端,极端形成的变形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一个人物深层次的灵魂世界。在《跛》(《写作》1989年7期)里,作者干脆使用了一个因高度夸张而变形的细节单元:金蛋为了取乐儿子有意识地学跛子步行,久而久之不料自己竟成了一个跛子。这个夸张怪诞的细节单元创造了一个有着丰富内蕴的变形的人物形象。所以,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的艺术主旨,有意识地提炼一些夸张变形的细节单元来创造一些脱离生活形态的写意式的微型小说人物,用这种写意式的人物形象来概括、强调生活中某种特定内涵,这可以收到与以形写神的白描手法殊不相同的艺术效果。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樱花听雨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樱花听雨

每日点评他人作品3篇,优先选入《澳洲彩虹鹦》季刊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1474
来自: 中国黑龙江
积分: 628


文章时间: 2007-2-26 周一, 下午7:10    标题: 引用回复

第十一讲 因物显人与以实衬虚







"单纯集中与丰富圆满",这是微型小说创造人物的艺术原则;"白描传神与夸张写意",这是微型小说创造人物的具体方法;而这里谈的"因物显人与以实衬虚",则是微型小说创造人物的表层角度了。



微型小说写人特别地讲究角度。微型小说当然可以从正面实写的角度来写人。然而正面实写在一般小说中更为多见,一般小说由于艺术时空的阔大充裕,它在正面写人方面比微型小说更容易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微型小说在正面写人时,必须通过加强描写、叙述的质量和力度来同一般小说展开艺术上的竞争。所以,我们在前面讨论微型小说写人的单纯、丰富、白描、写意等等,正是微型小说在短小的篇幅中,如何加强质量,增大力度的原则和方法。但是这一切,都还很难形成微型小说写人的文体优势。在文体特征的制约下,微型小说写人还有一条艺术途径可供人们选择,那就是:绕开正面的角度,从侧面、从虚处下笔切入。由于侧面和虚处是人物的正面和实处的延伸、扩散,而微型小说从这样的角度来展开人物描写时,则使人物的正面和侧面之间、实处和虚处之间,形成一种可使读者做各种各样体味的艺术空白。这种艺术空白,激活了读者的艺术想象力,使得读者也调动了自己的经历、知识来填补这种艺术空白。因此,可以这样说,这种避实侧写的角度,实际上是促使读者也参与了作者的人物创造,这样就形成了微型小说在写人方面的绝招和看家本领。这也就是为什么微型小说写人特别讲究角度,以至有人把微型小说称为"选择角度的艺术"的缘故。



在具体的微型小说人物的创造中,这种避实侧写的角度,就是说作者不再选择、提炼一些人物自身的细节单元(如人物自身的肖像、语言、动作等细节,以及为表现人物自身所形成的夸张、写意式的细节),而选择、提炼一些人物自身以外的细节单元来刻划人物。



选择、提炼这种人物自身以外的细节单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物品细节来构成人物描写的"因物显人";一种是用另一个人物的细节单元来构成人物描写的"以实衬虚"。



所谓"因物显人",就是说,对某个物品细节做实情描述,从而催化读者对与这个物品细节相连的人物展开艺术想象,让这个物品细节的形象背后滋生出一个充满了艺术活力的人物形象来。



我们来分析一些具体的作品实例。



武宝生的《十六条旧军裤》(《小说界》1985年5期)表现了连长张子义的一个这样的性格元素--军训中的实干精神。有意味的是这个主要人物张子义在整个作品中一直没有出场。作品描写了团长郝亮要16个连长带一条近年来穿得最破的军裤来开评比会。16条军裤摆在桌上,人们看到,有的还完好无损,有的臀部磨飞了毛,唯独张子义的军裤是"膝盖处和裤脚处破开了花。"团长说:"讲评各位的工作,首先该表扬二连长,为啥?军裤磨损的位置说明了问题"。作品虽然没有一笔是对张子义的正面描写,但是我们从这条"膝盖处和裤脚处破开了花"的军裤上,完全可以想象到,他不是坐在办公室耍嘴巴皮的连长(那样的话,军裤的臀部会磨飞毛),也不是在训练场指手划脚的连长(那样的话,军裤便完好无损),而是一个和战士们一起在水里泥里摸爬滚打的实干型基层领导人。



如果说,《十六条旧军裤》是通过一个物品细节来写活了人物的一个生活侧面的一个性格元素的话,那么,《纸钱》(祝小平,《小说界》1988年5期,全国第二届微型小说大奖赛获奖作品)则是通过一个物品细节写活了人物一生中的一个性格元素。《纸钱》的主人公同样也一直没有出场,通过叙述人的叙述,我们知道了这个普通、平凡的知识分子二十多年来一直是个技术员,一家三代同堂一直住在一间9.8m2的房子。当他就要提为工程师,就要搬进一套新居时,他却病逝了。作者在高潮部分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这样的细节单元:厂领导去他家里吊唁他,他那悲哀到了极点的老母亲正木然地替他烧纸钱,领导们突然发现:他母亲烧的那厚厚的"纸钱",竟是他进厂二十年来攒下的"积休单"。我们的心灵一下子经历了强烈的震撼,这个物品细节便成为启动我们想象的艺术起跳板。整个作品虽然没有一笔是对这个知识分子的正面描写,但是我们却从这一叠"积休单"上,不联想到了作品没有正面写出的许许多多的内容吗?二十多年来,他默默无闻,忘我工作,像千万个陆文婷一样,挑起了超负荷的工作重担和生活重担。这个物品细节使我们看到了他的整个一生,看到了他这个性格元素的全部光彩。这一笔侧面写产生的艺术效果,不胜过了十笔、百笔对人物的正面实写吗?



如果说《十六条旧军裤》和《纸钱》在用物品细节写人时,还出现其他次要人物的话,那么,邓开善的《月照南窗》(见《太阳鸟》,上海文艺出版社)则连这些次要人物都没有了。这篇作品把因物显人的手法用到了极端的地步。全篇没有一个人物出场,整个作品的细节单元就是一个老编辑工作台的描写。从写字台上摆着的四只半荸荠,我们看到了作品主人公忘我的专心工作精神;从写字台上那张方格稿纸的"修改意见书"上,我们也体味到了主人公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从那封露出半截的请求复婚的书信上,我们不仅联想到十年动乱给他的家庭和给他本人带来的灾难,而且更看到了他这种工作精神和工作态度的真正动力--对编辑工作的真挚热爱和倾心。所以,作品虽然连一个人物都没有出场,但这些物品细节的描写都处处触动我们对主人公的经历、思想、性格展开联想。



这三篇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作品都没有使用人物自身的细节单元来描绘主人公的性格元素,而是把与主人公的生活和命运紧密相连的一个物品细节当作作品的核心细节来加以细致的渲染和铺排,让我们通过这些人物以外的物品细节来想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遭遇。这种想象,随着各个欣赏者主观条件的不同而显出相当广阔的艺术再创造的天地。这就是因物显人的艺术魅力所在。



既然选择、提炼人物自身以外的物品细节也能达到写活微型小说人物的目的,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物品细节能够选做微型小说写人的核心细节呢?这里面的艺术要求是什么呢?



从上述三篇作品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一般的物品细节要想成为描写人物的核心细节,就必须联系着人物的思想、性格、生活、命运的丰富内容。它或者是像《十六条旧军裤》那样,凝结了人物的行为内容(和战士们摸爬滚打);或者是像《纸钱》那样,凝结了人物的行为方式(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或者是像《月照南窗》那样,凝结了人物的行为动机(对编辑工作的热爱和倾心)。总之,如果我们选择、提炼的物品细节能够具体而深刻地体现人物做什么(行为内容)、怎么做(行为方式)、和为什么做(行为动机),那么,这样的物品细节就够条件提炼为因物显人的核心细节。



所谓"以实衬虚",就是集中主要笔墨来刻划一个幕前人的性格特征,通过他的言行及情感变化衬托另一个没有出场的幕后人的性格特征。这同样也是从侧面创造微型小说人物的巧妙角度。



因物显人是描写物与人的关系,以实衬虚则是表现人与人的关系了。这种角度同样也是选择、提炼一些人物自身以外的细节单元。通过一个实写的幕前的细节单元来衬托一个虚写的幕后人的性格元素。写活了幕前人,就等于写活了幕后人,于是,描写幕前人的细节单元担负了二重任务:一方面,它要真实地再现幕前人的性格个性和感情变化;另一方面,它又必须突出地凸现作品所要表现的幕后人的性格元素。因此,选择、提炼描写幕前人的细节单元就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和规律: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突变式的细节单元,通过幕前人感情变化的巨大对比来衬托幕后人的性格元素。譬如,在《丰碑》(见《全国微型小说精选讲评集》)里,作品实写的幕前人是一个将军。长征途中,将军听见冻死了一个老战士,怒不可遏,他对身边的人大声吼道:"把军需处长叫来!"有人小声告诉将军,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将军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一分钟,缓缓地举起右手,向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在这篇作品里,就是表现一个幕前人物感情转折的突变式细节,这个突变的根源正是在于那个牺牲了的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全文没有正面描写军需处长,但是他作为一个掌管着无数军需物质的处长却连自己御寒的棉衣都没有留下,这种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品德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其次,我们也可以采用悬念式的细节单元,通过释消幕前人的悬念来突出地展示幕后人的性格元素。沈宏的《走出沙漠》(《小小说选刊》1989年4期)有四个幕前人,在断水的情况下,其中三人一再要求喝死去的肇教授留下的最后一壶水。但"我"始终不肯交出这壶水,当他们最后坚持走出沙漠时,"我"才告诉他们:那一壶"水"其实是一壶沙。这是肇教授在临终前故意安排的,目的是让他们不陷入绝望。我们从这一壶水的设悬和释悬的细节单元中,不是看到了那个没出场的肇教授机智、沉着而又处处替人着想的崇高美德吗?



当然,选择、提炼表现幕前人的细节单元远不只这么二种,但是我们却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作品中把握了这么一个规律:幕前人要想能有力地衬托幕后人,那么组成表现幕前人的细节单元必须有一种艺术的变化(或者突变形成艺术反差,或者释悬形成艺术冲击……)而且,这种艺术变化的动力和根源必须来自于幕后人的性格和命运。艺术的变化可以抓住读者的阅读注意力,而这种变化的动力和根源又可以引导读者去想象幕后人的形象特征。这样,作者描写人物的意图和构思作品的目的都得到实现。



概而述之,不管是"以物显人"还是"以实衬虚",这都是微型小说写人的两种角度,这两种角度使得微型小说在创造人物时比一般小说更多了一种含蓄美。含蓄美的写法不仅仅是节省了篇幅,更重要的是启动了读者的艺术想象,让读者也参与了人物创造。微型小说有限的艺术时空实际上被扩大了、延伸了。微型小说正以此形成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来同一般小说展开了艺术上的竞争。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樱花听雨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樱花听雨

每日点评他人作品3篇,优先选入《澳洲彩虹鹦》季刊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1474
来自: 中国黑龙江
积分: 628


文章时间: 2007-2-26 周一, 下午7:11    标题: 引用回复

第十二讲 意外结局与反转样式







微型小说的的单一性原则规定了微型小说的情节只能叙述一件事情。那么,这一件事情在叙述过程中怎样才能形成艺术的跌宕,产生较强的审美刺激来扣动读者阅读的心弦?美国的微型小说理论家罗伯特认为:微型小说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意外结局"。怎样理解这个"意外结局"?如果我们假定微型小说的第一细节单元为"A",那么它的最后一个细节单元则为"―A",情节的结局和情节发展的初始方向恰好相反。"A"反转到"―A",便构成了微型小说情节的意外结局。一般说来,情节式的微型小说都要通过设置情节"A"与"―A"的反转,让情节在短暂的艺术时空里形成戏剧性的反差和变化,这就是微型小说独特的情节趣味。由于微型小说篇幅的短小,叙述事件的单一,它特别地讲究用这种反转的情节趣味来同一般小说展开艺术上的竞争。



从情节发展的方向和轨迹来说,微型小说比较多的是一种"斜升反转"样式。这就是说:作品第一个细节单元描写了一个事件或人物性格的元素,这个"元素"在第二、第三个细节单元里做了一种向上或者向深方向的延伸发展,待这个"元素"被充分渲染和铺垫后,再突然反转,使情节结局(最后一个细节单元)和情节的初始方向刚好相反。用符号可这样表示情节链:"A--Aˊ--―A"。



我们来看作品实例:



只要一半(赵曙光)



"这么小的房子只给我两间?"女军医杨静忿忿地说。



她想,要是爸爸(确切地说是公公)还是这儿的政委,或者她在"老头子"离休前就调到这儿来,他们怎么敢给这样两间破房子?



营房助理员是个老实巴交的小伙子,李静想,这种人好对付,来点硬的就吓住了。



"我的要求也不过分,"她傲慢地仰起那张很漂亮的面孔,"把我爸爸过去的房子分给我一半就行啦。"



"那……"年轻的营房助理员抠抠头皮,指着那两间屋子问,"您要哪一间呢?"



"什么意思?"李静冷冷地盯着他。



"老政委过去住的就是这两间。"







在第一个细节单元里,作品向我们叙述了一个这样的事件元素:新调来的女军医对分配给她的两间住房深感不满。在第二个细节单元里,女军医的不满情绪发展到她的强硬态度,她要她爸爸过去住房的一半。很明显,这第二个细节单元是对第一个细节单元描写的事件元素作了进一步的深入描写。在第三个细节单元里,营房助理员突然点出:"您要哪一间呢?""老政委过去住的就是这两间。"情节陡然反转,女军医万万没有想到,她的爸爸过去住的就是现在分给她的这两间,这使得女军医与营房助理员的矛盾急转直下,她立刻陷入了无言以答的尴尬局面。这个情节的反转一方面把一个没有出场的老政委的高贵品德和无私形象作了相当有力的表现,另一方面又对女军医这种凭父辈的地位来谋取私利的行为做了一个深刻含蓄的批评。



这种情节技法,主要是抓住一个事件或人物性格元素,通过"斜升"式的铺排,来把反转前的"蓄势"做足,气氛写透,然后一个陡转,形成出乎读者意料的结局。"斜升"为"反转"服务,"斜升"越升得高,蓄势蓄足了,反转才能构成更大的艺术跌宕,激起更大的艺术浪花。



"释悬反转"常常用来构造微型小说的情节链。"释悬反转"的第一个细节单元是制造一个故事情节的悬念,让读者顺着这个悬念导引的方向做某种猜测,然后在第二、第三个细节单元里,通过重复来强化和扩大这个悬念,把读者完全引向预先设计好的"圈套",在最后一个细节单元里则通过一句话或一个细节来迅速释消悬念,使故事情节的谜底和读者的猜测、预料刚好相反。如果用符号可这样表示:"A--AA--―A"。



我们来看作品实例:



文艺评论家和部长 〔波兰〕格罗津斯卡



"您看斯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



评论家回答说:"部长,我认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



部长摇了摇头。



"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的。"评论家赶快更正。



部长摇头。



"我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针对咖啡馆里那些为数很少的庸俗的知识分子。"



部长摇头。



"确切地说,就是针对那些更有鉴赏力的人,刚才我没表达清楚。"



部长摇头。



"总的来说,部长先生,这是一部坏小说。"



部长又摇头。



"当然,也不能全部否定。"



部长摇摇头说:



"这衣领真别扭。"







作品第一个细节单元是部长询问评论家对一部作品的看法,评论家说了第一种意见,但部长却摇了摇头。部长为什么摇头呢?这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让读者猜测。第二、三、四个细节单元,是评论家表述的三种不同意见,部长听后仍然摇头。作者在这里采用了重复式的细节单元,把前面设置的悬念做了一步步的强化,于是,读者的疑问也被进一步扩大了。在最后一个细节单元里,评论家又说了第五种意见,部长这才说:"这衣领真别扭。"谜底大大出乎读者的预料。部长的摇头不是不同意评论家的意见,而是衣领不舒服所致。读者这才恍然大悟,这是两种完全错位的人物意识发生了对接。这样,一个变色龙式的风派评论家的丑恶嘴脸便跃然纸上。



这篇作品的情节链的反转有这么一个特点,作者的总体构思格局是让作品的两个人物发生误会,由这个误会构成作品的悬念,通过重复扩大这个误会而使作品的悬念得到一种强化。悬念一旦释消,便使故事的结局绝对出乎读者在悬念导引下的预料,反转的效果就这样形成了。



这种"释悬反转"的情节链在微型小说中有较大的艺术优势。一是因为在短小的篇幅里制造并强化了一个故事悬念,这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阅读注意力,使故事情节得到一种快速而集中的推进。二是解开谜底后才发现是两个人物这间的误会,使结局大大出乎读者的预料,于是在短小的篇幅里形成了在一般小说中十分难得的艺术趣味。



有些微型小说的情节为了达到在短小的篇幅里实现震惊读者,出乎读者意料的目的,作者不仅仅是让情节链做一次反转,而是让情节链做二次,甚至是二次以上的反转。这种情节技法我们就称为"多重反转"。用符号可这样表示:"A--―A--――A"。



我们来看作品实例:



鞋(王伟)



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向路口张望,希望能从落日的余辉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但是,他没有看到。



又是一个傍晚,一位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位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只皮鞋?"



"啊……对呀。"



"要付多少钱?"



小鞋匠略沉想,说:"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毛,您给两块钱得了。"



军人把两块钱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



"他……上前线去了。"说完,军人转身要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只鞋,赶快喊道,"鞋子,鞋!"



军人止住了脚步,用低沉的声音对小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说完,迈着大步走了。







在第一个细节单元里,作者从小鞋匠的角度也设置了一个悬念:那个大个子军人来修鞋,为什么一个多月了都没来取呢?在第二个细节单元里,小鞋匠问:"怎么大个子没来?"瘦瘦的军人回答:"他……上前线去了。"这是解开悬念后作品第一重反转。在最后一个细节单元里,小鞋匠提醒军人把鞋带上,谁知,瘦瘦的军人说,大个子在战斗中失去了双腿,但他在前线医院里来信,嘱咐战友送还修鞋钱。这是故事情节的第二重反转。如果说第一个反转,读者还不那么感到意外的话,那么故事情节的第二转却使读者出现两个想不到:首先没有想到大个子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截去了;其次更没有想到截了肢的大个子军人仍然记着要送还对他来说已经没有意义的修鞋费。大个子战士尽管没有出场,但经过这二重反转,却凸现了他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他处处替他人着候的美好心灵。



设置二重反转的微型小说情节链,主要是为了加强作品"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作者在让读者吃了一惊后,接着再让读者吃一惊,这二重"吃惊"便大地超出了读者的想象。作品的"意外结局"便是这样在短暂的阅读时间里形成了。所以,在微型小说极短小的篇幅里,别出心裁地设置二重以上的反转,确实能使微型小说的情节出现一种一般小说不常出现的艺术趣味。



设置反转式微型小说情节链的技法远不只我们介绍的"斜升"、"释悬"、"多重"这么几种,但这几种有代表性的反转式情节链告诉了我们一些微型小说的情节规律:微型小说的单一情节要能产生艺术波澜,可以有意识地设置情节开头与情节结局的戏剧性反转。在反转之前,可以通过"斜升"、"重复"等艺术手段来做足作品的艺术铺垫。而情节反转中的"逆释"也好,"二重反转"也好,它们共同的艺术要求都一定要超出读者的想象和猜测。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樱花听雨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樱花听雨

每日点评他人作品3篇,优先选入《澳洲彩虹鹦》季刊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1474
来自: 中国黑龙江
积分: 628


文章时间: 2007-2-26 周一, 下午7:14    标题: 引用回复

第十三讲 波状迂回与蛇形顺逆







微型小说的情节可以通过"反转"来构造它的意外结局,也可以通过"曲转"来实现它的意外结局。反转的细节单元是人A到―A,而曲转的细节单元却是从A到B到C到D。因此,探讨微型小说的曲转模式,也是我们把握微型小说情节技法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先从具体的作品开始。《生活中的戏》(张春熙,北京晚报征文获奖作品,载《中学生阅读》1990年第11期)有三个细节单元:A、赵珊根据女厂长的指示用吉普车接局党委书记的亲戚来讲课,但女厂长却当着客人的面责骂赵珊为什么不派"桑塔那"轿车,赵珊委曲地哭了。B、女厂长在赵珊的宿舍里,又是掏手绢又是倒水,并说,克你是为了哄乐局党委书记。赵珊对女厂长的"做戏"感到震惊。C、在送局党委书记亲戚回家的路中,赵珊向书记的亲戚讲了女厂长"做戏"的真相,而这位书记的亲戚却说:局党委书记早就讨厌这类"戏",并认定演这类"戏"的没有好"角色"。于是,赵珊心里的愁云被春风吹去了。



我们看到:这篇作品的情节轨迹有这么个特点:首先,它是单一事件的发展延伸。作品紧紧地扣住主人公的情绪变化,并以此作为整篇作品的情节线索。赵珊为女厂长的出尔反尔感到伤心和悲哀,接着又为女厂长说的"做戏"感到震惊和困惑;最后又为局党委书记的态度感到轻松和喜悦。这种以一个人物的情绪变化(或一件事情的发展演变)来构置的情节链条非常符合微型小说的单一性原则。在微型小说的艺术限制中,它不可能像长中短篇小说那样,设置二条或二条以上的情节线索来炼铸复杂情节。它只能以一件事或人物某一方面的行为、思想作情节运行的开端,然后以它的运行轨迹来构成微型小说的单一性情节。这是微型小说设置曲转情节时和一般长中短篇小说不同的地方。



其次,作品的这个单一情节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种波状迂回的轨迹。微型小说的单一情节必须有变化,有波澜,这样才能实现微型小说情节单一与丰富的辩证统一。然而,这篇作品的情节变化,不是像反转样式的作品那样,情节开端和情节结尾构成A与―A的反差。它的第一个细节单元发展到第二、第三个细节单元时,情节的发展方向没有逆转180度,而是偏离情节发端的事件,像波浪那样做着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等不同方向的曲转。赵珊的情绪由伤心和悲哀发展到震惊和困惑,这是第一次曲转,接着又由震惊和困惑发展到轻松和喜悦,这是第二次曲转。因此,从这个作品实例中抽象出来的情节符号,与斜升反转的"A--Aˊ--―A",与释悬反转的"A--AA--―A",以及多重反转的"A--―A--――A"都不同,我们可以用"A--B--C"这样的符号来表达它。微型小说的反转情节是紧紧扣住A与―A做文章,而曲转情节则是紧紧扣住由A到B到C来做文章,这就是微型小说的反转情节与曲折情节的区别。然而,我们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微型小说从A到B到C曲转的艺术规律。在这篇作品里,我们发现,当赵珊为女厂长的出尔反尔的责备伤心和悲哀时,我们谁都没有想到,女厂长的责骂是"做戏"给局党委书记看的,所以我们也没有料到赵珊在得知女厂长的"做戏"秘密后情绪迅速转为震惊和困惑;最后我们也惊奇地发现,局党委书记并不赏识这样的"戏",于是我们的阅读心理也和女主人公一样转为轻松和喜悦。这些都说明,在构置微型小说曲转情节,必须注意在曲转情节发展的每一个关头,要尽可能同时预示多个不同方向的曲转路线,但是最后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曲转路线一定要大大出乎读者的意料。譬如,女厂长忽然出尔反尔地责骂赵珊,她不是健忘,也不是情绪变化无常,更不是当时心情恶劣;而是她有意这样做戏的。这就出乎于读者的预料,它激活了读者探求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秘密的期待心理,使得微型小说在单一短小的情节链里显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趣味。因此,设置"A--B--C"的微型小说曲转情节时,要注意让情节的每一步曲转要尽可能出乎读者的意料,如果情节曲转路线和读者设想的一样,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肯定,这样的曲转情节将失去它独特的审美价值。



我们可以再以赏析一篇作品来证实上述这个印象。彭雁平的《佳佳买油》(见《全国微型小说精选讲评集》)有4个细节单元:A、佳佳替奶奶去商店买油,两个售货员阿姨只顾自己聊天,对佳佳毫不理会;B、售货员阿姨装了油后,不理佳佳的请求,也不愿擦擦油瓶上的渍油;C、因油瓶的渍油,佳佳出门后,油瓶滑脱打碎;D、佳佳哭了,售货员赶紧避开,没料到,佳佳擦眼泪时发现自己没交油票和钱,但佳佳在叫了两声"阿姨"后仍然把油票和钱放在柜台上。这4个细节单元也是由一个"佳佳买油"的单一事件的发展构成作品情节链。打完油后,阿姨不肯擦油瓶,这是第一次曲转;如果说情节的第二次曲转--佳佳失手打碎油瓶,还是事情的必然发展,还不那么出乎我们的意料的话,那么,情节的第三次曲转--佳佳把油票和钱放到了柜台上,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了。这一次曲转,使得佳佳纯洁、诚实的性格光彩和那些大人们的无情、自私构成了极鲜明的对照。这篇作品同样给我们证实了:设置微型小说的曲转情节链,一是要注意把情节发展单纯化,让它变成一个事件或人物一个行为的单一发展线索,二是要注意让单一的情节发展线索在每一次曲转时要尽可能地出乎读者的意料,这就是我们掌握微型小说曲转情节技法的艺术规律。



微型小说的情节要想实现单一与丰富的辩证统一,除了可以采用"波状迂回"的情节技法外,还可以采用"蛇形顺逆"的手法来构成另一种曲转样式。所谓"蛇形顺逆",就是在设计微型小说的曲转方向时,不是让它从A到B到C,而是有意识地让情节走向从顺到逆,再从逆到顺,这样连续二次正反回环,使得微型小说的单一情节一波三折,在短小的艺术篇幅里形成"既出意料,又入情理"的艺术效果。



我们先来赏析一篇作品:







哈,深圳人(彭宁)



路灯,散出淡淡的金黄色,灯下,一溜排去,是卖水果的小贩。叫卖声响成一片,"苹果,买苹果啊!"--倚在灯柱下的那位精瘦汉子喊得最是起劲。



不远处,走来一个女子,二十多岁,穿一套黄黑相间的运动装,俊眉俊眼,长长的黑发被晚风轻轻地掀起,柔软,潇洒。好一个标致的特区姑娘。



"买苹果吗?小姐。吃苹果有助于美容!九毛一斤。买吧。小姐你看这苹果,多么……"汉子殷勤地拿起一个苹果,展开攻势。



姑娘嫣然一笑,犹豫着,似乎并不急于美容,"太贵了,八毛差不多。"



"小姐,一分钱一分货嘛……好了,好了,一人走一步,八毛五吧。"瘦汉子手一挥,张开五个指头。



"不!八毛。"偏偏这姑娘不领情,回答得那么干脆,一甩长发,作出欲走之状。



明白到美容院也抵不住五分钱的差价,汉子只好忍痛让步。



"算了,给你!深圳人还在乎五分钱,真是的!"



姑娘返过身来,俏皮地咧一咧嘴,并不争辩。



称尾高高地翘起,汉子麻利地收秤:"两斤。"



姑娘递过五块钱,瘦汉子忙不迭的从裤兜里抓出一把钞票,大一张小一张地点给对方。



"多找两毛钱。"姑娘平静地望着汉子。



"啊?"汉子心一跳。



"多找两毛钱了。"姑娘认真、清楚地又说以一遍。



"哦……"汉子很庆幸地舒出一口气。嘁,送到嘴边的肉不吃,天下间竟有这样的傻瓜。



"小姐,你真是好人。到底是深圳人,够气派。"



姑娘不在意笑笑,忽然想起了什么,咬咬嘴唇从手袋里拿出个小圆筒筒。



弹簧称!瘦汉子的心又是一跳。



"那两毛钱始终还是我的。"姑娘的手一伸,弹簧称几乎到了汉子鼻尖。好家伙,少二两半。



汉子脸上尚未散尽的甜笑结住了,现出几缕苦涩,灵巧的舌头仿佛也结住了,吱吱唔唔的说不出完整的话。



目送姑娘远去,一时间,汉子心里有点糊涂,两毛钱在瞬间三易主人……



很快地,他恢复了常态。望着金黄色的灯光下来来往往的行人,对旁边的小贩说:"哈,这些深圳人!"







这篇800多字的作品写活了一个认真正直而又聪明机智的深圳特区姑娘。仔细品味这篇作品情节运行的轨迹,我们了现,它连续用了两个顺逆相连的情节来构成它的曲转形态。在第一、二个细节单元里,小贩要卖高价苹果,而这位深圳姑娘却不理会小贩的叫卖,坚持压价。这是情节第一次从顺到逆。这一次曲转,似乎使得这个深圳姑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斤斤计较的印象。在第三个细节单元里,深圳姑娘发现小贩多给了她二毛钱,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把二毛钱退了,情节又转回了顺势。原来,这位深圳姑娘并不是贪小便宜的角色,她正直的品德开始在读者的眼中闪光了。在第四个情节单元里,深圳姑娘用弹簧称揭露了小贩缺斤短两的缺德行为,又大大方方地收回了刚才把退回的二毛钱。情节再次转回逆势。然而,正是这个情节的顺逆却使我们暮然发现了这个深圳姑娘的真正品德--认真正直而又聪明机智。这就是这篇作品给我们创造的当代特区青年的形象。所以,全篇作品围绕"二毛钱"这个核心细节,一顺一逆,再一顺一逆。连续转了四个弯,构成了一个"蛇形顺逆"的发展轨迹。



这种"蛇形顺逆"的曲转样式在微型小说的创作中具有相当独特的情节趣味。因为它的曲转轨迹是二个一正一反、一顺一逆的连接,这等于是有意识地让读者在短时间的阅读里连续二次猜测不到情节的结局,同时,短时间里围绕一个核心细节连续两次顺逆变化,又能使作品迅速突出作品主人公两个方面的性格元素,实现人物描写以及情节设置单一与丰富的有机统一。读者在吃惊之余又陡然发现它又在情理之中,这种审美趣味在其它样式的小说中还不容易形成。所以,"蛇形顺逆"的情节技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和探讨。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樱花听雨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樱花听雨

每日点评他人作品3篇,优先选入《澳洲彩虹鹦》季刊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1474
来自: 中国黑龙江
积分: 628


文章时间: 2007-2-26 周一, 下午7:17    标题: 引用回复

第十四讲 交叉对比与错位描写







"对比"是小说创作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但在微型小说里使用"对比"技法却与一般小说有所不同。在一般小说里可以设置几个人物性格之间的对比,也可以安排人物前后期生活的对比,还可以结构故事的这一条线索和另一和线索的对比。而在微型小说里这样大的量和这样宽的面的对比是无法展开的。微型小说往往只能是选择一个点(或是一个物品细节,或是人物性格的一个性格元素,或是生活里一个事件)来展开对比,即一个单纯、单一的点的对比。



我们先来赏析一篇作品:







换装(李江)



姜总工程师难得见到地穿上了一套毕挺的咖啡色毛料西装。



今天可是个大喜的日子。他们钢铁公司花了一个多亿从国外引进的国际先进水平的轧机设备,经过两年多紧张施工,今天终于竣工投产了。部里、省里的众多头头脑脑们,今天都要赶来参加竣工投产仪式呢。



姜总穿着这套挺括的西装,在工地上走着,精神头儿格外振奋。两年里,没日没夜地泡在这施工工地现场,上班下班,都是那套皱皱巴巴硬得象牛皮似的土黄色工作服,哪里有机会穿件象样的衣服--谁让他是这工程的总工程师呢!



姜总工程师一会儿登上轧机平台,一会儿钻进配电室,一会儿又攀到天车上,心情和20多年前在产房前等待儿子的第一声啼哭时一个样。



转悠了个把小时,他确实觉得一切都万无一失,这才活动活动酸酸的腰腿,从主厂房钻出来。



迎面碰上了公司的许副经理,姜总工程师一愣,平时,老是挺挺括括穿着他那套藏青色西装,系着深红色领带的老许,今天竟然换穿上了那平时从不见他上身的土黄色工作服!



姜总工程师和老许打过招呼,才发现,不远处的会场主席台前,还聚着公司的一帮头头们。这会儿,清一色每人都穿着那皱巴巴牛皮一样硬的土黄色工作服。平时,可很少见他们穿。姜总工程师下意识地瞅瞅自己一身毕挺的毛料西装,感到浑身不自在起来……







这篇微型小说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意味深长的生活画面:姜总工程师在工程建设中,没日没夜地泡在工地上,整天穿的就是那套皱皱巴巴的土黄色工作服,而今天参加工程竣工剪彩仪式。他才换上了毕挺的毛料西装。姜总工程师的穿工作服和穿西装,这是作品的第一层对比。而公司领导平时是系领带,穿西装,而在今天却反过来都穿上土黄色工作服,公司领导的穿西装和穿工作服,这是作品的第二层对比。两层对比交织组合在一起后,构成了相当醒目的错位:平时一贯穿工作服的,现在却穿了西装;而平时一贯穿西服的,现在却反而穿了工作服。这种构成了错位的二层对比就叫"反跌对比"。这篇作品的反跌对比产生了多重而醒豁的艺术效果。它一方面正面展现了工程建设者的踏实的工作精神,另一方面还含蓄地批评平时只会做表面文章的虚伪虚荣的人。



小说创作中的对比手法,实际上就是要有意拉开对比对象之间的距离和错位,这种距离和错位拉得越大,那么对比的效果就越醒目,包涵的对比意蕴就越丰富。然而在微型小说的艺术篇幅中要想拉开对比对象的距离和错位则有相当大的艺术限制。怎样突破这种限制?这篇作品的反跌对比启示我们:可以在一个物品细节或生活细节上,构置出两层对比,并有意识地把这两层对比联结起来形成错位,构成反跌,这样在一个点上的错位、反跌对比,从而拉开对比对象的距离,对读者形成有力的审美刺激。



张大伯死了,村里正为他办丧事,这明明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可是全村却被一片欢乐的喜庆气氛所笼罩。这是生晓清的《喜殡》描叙的场面。作者以他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发现了这幅真实的风土人情画中隐藏着的反常的生活现象和深层的社会心理。



张大伯的丧事喜在哪里呢?那些滥竽充数的吹鼓手们与和尚可以聚在一起热闹了;凡是来看出殡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尽情地吃一顿酒饭;年轻的姑娘小伙子正好借此显露青春活力……这种喜,实际上是偏远、落后的山区乡村因缺少精神文化生活而生发的喜剧。



生前张大伯成了万元户,他们在物质生活上确实开始富足了,可是张大伯们的精神却仍然是那么贫乏。那个黄胡子秦老汉面对着喜殡,涌起的是一种可笑而又可怜的念头;自己累死累活也要挣一万块,百年后让儿孙们也替自己热闹热闹。那个老寡妇二道毛感兴趣的也是张大伯的毛料寿衣。从这里,我们感觉到的是张大伯们与他们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的精神状态与文化心理。作品最后写了一段全村人谁都没有注意到的一对年轻人的谈话。秀芬说:"松树和硅矿使小鲍庄越来越富了,可是,咱们庄稼人似乎缺点什么。"缺什么?缺的正是那种与经济富足相适应的精神文化。富足的物质生活与贫乏的精神生活构成的矛盾反差正是山村这出悲喜剧的真正根源。作者在这里传达出了他那促人深思的发现和那包裹在喜剧色彩下的忧患意识。



这一篇场景式的微型小说构思的关键,是要选准一个生活场面,写透一个生活场面,让作品通过这个生活场面。此类小说有力地显露出一种深刻的内涵。作者在这篇作品里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来设置场面的呢?



首先作者有意识地将悲剧的内容用喜剧的形式来展现。替张大伯办丧事,这是生活里的悲剧内容,但是办丧事的形式却充满了欢乐气氛。这就构成了这个生活场面的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的反差、矛盾。作品的幽默情趣和讽刺力量正是在这种内容和形式的矛盾中产生的。一般说来,幽默讽刺性的微型小说都要努力设置这种包涵了内容和形式、主观和客观、现象和本质之间深刻矛盾的生活场面,没有这种反差和矛盾的生活场面就不能进入到这种讽刺性微型小说的艺术描写中。



其次,作者采用多方渲染的手法,有意识地在这个生活场面里扩大这种矛盾和反差,形成作品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的更大错位,追求更强烈的审美效果。比如作者在描写丧事场面里,有意按排了五个细节单元来渲染这种喜剧气氛:A、吹鼓手们的装模作样;B、和尚们的尽心卖力;C、乡亲们为一顿酒饭又哭又笑;D、秦老汉和二道毛可怜、可笑的心理和行为;E、最后是男女年轻人在丧事中的打打闹闹。这五个细节单元从不同的角度一步一步加深和加浓丧事的喜剧气氛。喜剧气氛越是写得充分,那么这个生活场面里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拉开的距离越远。这样,在短小的篇幅中,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的矛盾、错位更大。在这类幽默讽刺性的微型小说里,一个生活场面的矛盾和错位越大,那么它形成的幽默和讽刺的力量就越强,就越能有力表现作品的主题,而这正是作者手法的高妙之处。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樱花听雨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樱花听雨

每日点评他人作品3篇,优先选入《澳洲彩虹鹦》季刊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1474
来自: 中国黑龙江
积分: 628


文章时间: 2007-2-26 周一, 下午7:18    标题: 引用回复

第十五讲 怪诞寓意与重复新变







微型小说创作中,有一种变形写意的方法。这种技法不再对现实生活作真实的细致描摹,而是有意对现实生活作夸张变形,创造出一种离生活的真实形态相去甚远的写意性艺术形象,以此来传达出作者对生活本质的独特感受和深刻认识。



我们来看实例:



"面膜热"之始末(弓力军)



一个整容师突发异想:"何不制造一种以俊男美女为模型的面膜?只要脸上贴了它,丑陋的人可以变得美丽,尤其针对那些对名人崇拜的人。"



于是,第一张人造面膜出现了。随之,社会上流行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面膜热"。那家整容店生意兴隆,顾客络绎不绝,选购自己喜欢的各式各样的面膜。一时间,影星歌星体育明星的面孔纷纷涌现在大街小巷。



但是,"面膜热"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一天,两个戴同样面膜的男青年打起架来,原因是他们都指着对面那个戴面膜的女青年说是自己的女朋友,但是,那个女青年也无法辩认,原因是他的男朋友同那两个男青年戴同样的面膜。最后,三人都取下了面膜,他们大吃一惊,原来他们三人互不认识。



慢慢地,人们发现,戴上面膜以后,漂亮是漂亮多了,可他们越来越难认识周围的人,包括亲密的朋友,自己的亲属。有时,他们照镜子时,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



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协调与社会安定,官方规定:凡戴面膜的人必须在面膜上写上自己的姓名与地址。



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与其在别人的面膜上仔细地察看对方的姓名与地址来辩认别人,不如互相取下面膜露出人的真正面目。于是,人们纷纷取下了面膜。



最后,那家整容店关门了。一场"面膜热"至此结束。







这是一个充满了奇趣的奇特故事。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事吗?没有。这是作者有意创造的一个假定性的艺术世界。作者为什么要创造一个这样夸张的,有时甚至是怪诞的变形形象呢?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对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深刻认识作畅快淋漓的表达。我们可以不相信上述故事的真实性,但是我们却相信这个变形、怪诞的故事中表现的寓意,即:生活中若一味模仿明星,将使人们完全丧失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今天真实的世界。这种变形写意式的微型小说所表现的事物是假,但它深层寓意概括的却是一种生活本质的真。



构思这类微型小说,首先要注意虚构一个相当离奇的变形细节。譬如"面膜热"的兴起和消失便是。如果一篇微型小说有这样一个细节做内核,那么全篇作品就有了一个展开结构的支撑点。其次,这种手法创造的人物也是写意式的,它不展开人物性格的真实描写,它创造的只是突出一个性格元素的平面人物,甚至有时它的人物连姓名、年龄、职业都没有,只是一个概括作者寓意的符号。最后,运用这种手法创作的微型小说必须蕴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哲理。而这一点,往往是衡量一篇变形写意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



微型小说要想在短小的艺术篇幅里,突出人物的一个性格元素,强化艺术主旨的内涵,可以采用重复的技法。譬如说:让人物的某种行为方式在作品中重复多次,或者让人物的某一句语言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从而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然而,这种重复如果处理不妥,往往会带来另一弊病--单调和乏味。所以,微型小说的创作同样面临着一个掌握艺术分寸,巧妙运用技法的问题。我们来看一篇作品实例。



慰问(林荣芝)



教师节,镇政府例行搞慰问,镇里的学校顿时热闹起来了。



镇长满面春风带领慰问团逐个学校进行慰问,热情地同教师们逐一握手祝贺。



小汽车来到镇中心小学。镇长走下车兴致勃勃地握住黄老师的手,热情又亲切地说:"陈老师,教师节过得愉快哇!"



镇文教助理小林在一旁悄声更正说:"是黄老师,不姓陈,黄老师是县里的先进教师。"



"哦,原来是黄老师,不是陈老师,张冠李戴了,抱歉!"镇长又一次握住了黄老师的双手使劲地摇了起来,"教师光荣!教师光荣!像你这样的老先进教师,全镇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呀!"



黄老师听了这些话,心理感到甜滋滋的,热泪不禁为之夺眶而流。



第二年教师节,镇政府又例行搞慰问。镇长依然带领慰问团逐个学校进行慰问。



来到镇中心小学,镇长依然兴致勃勃地握住黄老师的手说:"龙老师,教师节愉快吧!"



镇文教助理小林又在一旁悄声更正说:"是黄老师,炎黄子孙的黄,不是龙。"



"噢,对,是黄老师"。镇长又一次紧紧地握住黄老师的手摇了起来,"黄老师节日过得愉快吧?"



"嗯,愉快……"黄老师这时感到双手有些酸痛了。



年复年,又一个教师节到来了。



镇政府照例搞慰问。镇长照例带领慰问团逐个学校进行慰问。



镇长刚从小汽车里钻出来,黄老师见了,心里竟然打起鼓来,忙抢上前去,握住镇长的手,强装笑脸说:"张镇长,你好!我姓黄,炎黄子孙的黄……"



"噢……"镇长的脸先是一沉,但很快又堆起笑态,"好!大家都好!"



在回归的路上,镇长突然想起了什么,转头问文教助理小林:"小林,那黄老师今天是不是有点不大正常。"



"这……"小林笑了笑,"也许是吧!"







这篇作品有三个细节单元:A、镇长在教师节里慰问镇中心小学的老师,把黄老师叫作陈老师,镇文教助理当场向他作了纠正。B、第二年教师节,镇长又把黄老师喊作龙老师,镇文教助理再次向他更正。C、第三年教师节,镇长又紧紧握着了黄老师的手,这次没等他开口,黄老师首先声明自己姓黄。这三个细节单元刻画的是镇长的同一个性格特点:他口口声声说全镇人民不会忘记老先进教师,而他自己恰恰忘记了他们。重复的描写,相当突出而醒目地凸现了张镇长这种心口不一的行为方式,含蓄而辛辣地批评了这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



我们看到,作者并不仅仅简单地使用重复技法,他把这三个有着相同本质的细节做了形式上的变异处理。第一年,镇长把黄老师叫作陈老师,第二年镇长又把黄老师叫作龙老师,不同的表现形式都揭示了张镇长的同一思想本质。第三个细节的外在形态变化更大,黄老师早已知道镇长的习惯作法,干脆他自己首先声明自己姓黄。每一个细节的外在形态都不同,但是它们揭示的本质内涵却是完全相同的,这就叫变异重复,即三个细节重复中出现了新变。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樱花听雨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樱花听雨

每日点评他人作品3篇,优先选入《澳洲彩虹鹦》季刊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1474
来自: 中国黑龙江
积分: 628


文章时间: 2007-2-26 周一, 下午7:18    标题: 引用回复

第十六讲 省略构件与遮掩謎底







微型小说要想在短小的篇幅里增加主题容量,强化对读者的审美刺激,可以采用一些正面表现的技巧,也可从侧面入手,采用一些省略、含蓄、虚实等方法。



我们阅读下面的作品:







最后一位顾客(黎劲风)



夜深了。十字衔头一间小食店,灯还亮着。几平方米的小餐厅,只剩下最后一位顾客。



柜台上,一位眉清目秀的年轻姑娘,拔着算盘算账。偶尔,抬起头,朝顾客投去极为短暂的一瞥。



顾客已在这儿坐了一个多小时,饭吃完了,又喝开了茶,一杯接着一杯的,像对这小食店,也像对姑娘依依不舍。



"同志,您还要些什么呢?"姑娘犹豫了一下,问,那顾客低着头,看不清他的相貌。不过,她觉得他好像有点面熟。



顾客摇摇头,又端起了茶杯。



姑娘不再开口,默默地核对帐目,清点钞票。



夜,更深了,小食店,更静了。



顾客终于站了起来,走近柜台:"小姐,请结帐。"一张大钞票,轻轻落在姑娘的手里。



"一共是一块五毛六,帐早结出了,找您八块四毛四。"



顾客像是没听见,转身,离开了柜台。



"同志,补您钱!"姑娘一急,亮开了嗓门。



"不用找了。"顾客回过头,轻声说,"过去,我欠下的……"



这回,姑娘看得清楚:方方正正的娃娃脸,宽宽的前额,有道长长的疤痕,是他!没错,是他,三年前……







显然,这篇作品有一半的故事被省略了。夜深了,这"最后一个顾客"吃完了饭,为什么不离开小食店?这是作品开头给我们设置的悬念。当服务员询问他要什么后,他摇摇头仍没有离开,这又强化了我们的期待心理。在最后一个细节单元里,他结了帐,却不要服务员找回的钱,并说了一句"过去,我欠下的……"服务员这才看清他脸上的疤痕,确认就是三年前的"他"。而这只解开了一半的谜。他三年前究竟在这个小食店干了什么?是聚众斗殴,脸上才落下了疤痕?还是喝醉了酒,损坏了店里的财物,以至心有内疚,有意留下钱来赔偿?那个服务员觉得他很面熟,这与她的生活有没有联系?还有:他时隔三年才出现,是否服了三年刑?在服刑中,他是怎样反省自己,改造自己,以至最后成为今天的"回头浪子"?可见,这篇作品省略了许多内容,有意制造了相当大的艺术空白,我们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补充、想象。



这种省略技巧,在具体的微型小说写作中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我们既可以省略故事前半部分,让读者通过故事的高潮来想象前面的内容;也可以省略故事的高潮部分,让读者通过前面的叙述来想象高潮的故事;还可以像这篇作品那样,既省略前半部分的故事,也省略部分高潮的描写。



省略的技巧实际上是诱发读者也参与作品创作,读者凭借各自的经历和知识,把作者省略的空白补充出来,想象出来,这样读者便由被动变这主动,与作者一道去完成作品的创作,微型小说的有限篇幅因有了千万不同读者的参与创作而被无限地扩大了内容。这也正是微型小说创作具有独特魅力所在。



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使得它比任何小说品种都要更加讲究艺术的含蓄,讲究调动读者的艺术想象力来参与创作。通过一个物品来折射人物的性格、精神,可以达到艺术含蓄的效果;通过省略某部分故事情节来制造艺术空白,也可以实现艺术含蓄的目的。然而,这两种技法的构思原则都力图在"不全"中求"全",即通过表层故事的残缺来创造完整、含蓄的主题意蕴。现在还有一种这样的技法,它写的是一个完整的表层故事,省略的是深层的情节原因或情节结果,作者遮掩了故事的谜底,制造的是主题内涵的空白,读者通过这个表层故事来思索、探寻深层内涵,这样同样能够达到扩张作品内涵容量,突现作品艺术含蓄的目的。



我们身边的生活故事要想变成小说的艺术情节,一个重要的提炼工作是要在这些零乱的素材中发现它们的因果联系。譬如:"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英国小说理论家佛斯特认为这是生活故事,而"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而死,"佛斯特说这才是小说情节。后者之所以能成为小说的情节,主要是它揭示了生活现象的因果关系。因此,当我们设置小说的艺术情节时,就应该充分地把握并显示这条情节链的因果关系。艺术情节产生的原因或最后的结果,有时往往正是这篇作品的主题内涵赖以产生的依托。而在小说情节的实际描写中,我们可以充分写出情节的原因和结果,也可以将小说情节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省略不写,让读者们自己调动想象力去进行创造性的补充。这里达到的目的仍是制造了艺术的含蓄,扩大了作品信息容量。可见,这样一种"遮掩谜底"的技巧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



我们现在开始看作品:







药方(司玉笙)



他走到穿衣镜前,眉头不禁又皱了起来:镜子里的腰身似乎又粗了些……



这不是好征兆:发胖会增加心脏负担;会引起动脉硬化;严重些会得心肌梗塞……况且,他还不到四十岁哩!



自从当了县长,他时时刻刻都在提防发胖。每天跑步、打拳、作减肥操……可怎么都无效?



看见镜子就照,已以成了他的习惯。有时妻子在旁边瞥见了,也放出一把无名火烧他:"别照了,再照也不会少!"



终于有一天他被说烦了,拍拍隆起的腹部吼道:"你看看,还不是你的功劳吗?"



从那以后,他的饭菜里几乎不放油,鸡鸭鱼肉一概不沾,妻子还托人给他买来了减肥茶……两个月过去了,他还是不见瘦,身子反而一天天在"发",好像吃下去的都是酵母粉似的。



"你不会上医院看看吗?"妻子也替他着急了。



"上医院?"他笑了。"医院可不治这号病。"



"那……找找老王头吧。"妻子的眼睛一亮,好似发现了什么,"你当农业技术员那会,不是他治好了你的腰痛?"



"哟,就是!"他拍了一下额头嚷道,"怎么把他给忘了!"



妻子当天下午就去了,带回来一张发黄的药方,他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扭扭歪歪地写了两味"药":自行车一辆,草帽一顶。



他愣了一会儿,心里渐渐明白了,而后若有所思地将药方抚平,小心翼翼地压在玻璃板底下。







这篇作品应该说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他当了县长后,身体开始发胖,无论采取怎样的减肥措施,都未奏效。后来老王头开了一个奇怪的"药方":"自行车一辆,草帽一顶",他才渐渐地明白。这个县长明白了什么?这个县长发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怎样才能真正地减肥?这篇作品一字未写。作者把谜底遮掩了。然而,聪明的读者的阅读决不会就此止步。掩卷深思,聪明的读者一定会悟出了这个故事产生的原因:他是从基层凭实干精神提升起来的"父母官",可是当了县长后,坐办公室多了,下基层少了。发胖是表面现象,而脱离群众、脱离实践才是真正的原因。从作品的最后描写看,他明白了这个原因后,一定会用实际行动来治好这种"办公室肥胖症"。然而这种解读,正是我们读者透过作者的艺术遮掩而发现的艺术底蕴。这篇作品的艺术趣味正体现在这里。作者有意在表层故事的描写中留下深层的情节原因和结果让读者去想象和领悟。作品的真正的艺术主旨没有出现在作品的表面文字上,而出现在读者的审美阅读和艺术想象中。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樱花听雨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文学宝库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