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花笺记》与《少年维特之烦恼》比较(2012修改稿)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中尉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中尉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7/25
文章: 1758
来自: 深圳 南山
积分: 9030


文章时间: 2012-3-30 周五, 下午10:24    标题: 《花笺记》与《少年维特之烦恼》比较(2012修改稿) 引用回复

《花笺记》与《少年维特之烦恼》比较
曾亢
(一)
《花笺记》是明代后期成书于广东东莞的木鱼书,是一部久誉盛名的古典才子佳人小说,它较早地流入欧洲,一八二四年,由英人汤姆译成英文。歌德在一八二七年二月二日和三日读了汤姆的英译本《花笺记》,以后还写了著名的《中德四季与晨昏合咏》十四首,借花名、鸟雀和美女在初秋的早晨和黄昏,赞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的道德精神。一七七四年,歌德写了一部驰誉书林的爱情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经比较,发现两部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
书中人物在欢乐和哀伤时,四周的环境好像随着他们的心情也在变化一样。天空里的月亮,树枝上唱着的小鸟,花园里开着的美丽之花,都和这些人物发生密切的关联。遇到情节紧张时际,人物就会流泪、发愁。不仅书中女子如此,男主人公梁生或维特,他们的泪水更多、更愁。他们多少都带些感伤气氛,这种太多的感伤主义,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浪漫主义。
两部小说中对月光的描绘较多,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在《花笺记》中,如:第3页:“兄弟相逢多喜色,堂前摆酒进霞光,一劝一酬厅上饮,二生沉醉转红妆。相看尽改桃花色,又见一轮孤月照西廊。”第7页:“目送佳人归去急,只见柳梢斜月映罗裳。”第14页:“归馆开窗观朗月,只见嫦娥将近要团圆。……种种相思唔觉久,阵阵寒风冷背肩,只见归床挨夜永,推窗唔管月中天。”第33页:“一声长叹归书馆,难阻腮边两泪淋……无情极怕花间月,就将明月叹离群。”第44页:“明月无光花不语,虫声寂寂拌愁人,伤心人对伤心景,两人凄楚不堪闻。”等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也有许多描写月光的地方,借以衬托人物的心情。如:第47页“有时我在途中,又饥又渴,便就地躺下,有是时在深夜,一轮明月当头,我在僻静的森林里爬到一棵长得弯弯曲曲的树上坐下,……终于在朦胧月光下昏昏睡去。”
第48页:“我快步迎上前去,我握住并亲吻她的手时,一个寒颤流遍全身。我们向上走去,月亮正从灌木丛生的山丘后升起……绿蒂让我们注意月光的美丽效果;月光从山毛榉树墙尽头洒来,……片刻后,她开口说道:‘我在月光下散步,没有一次不想到我的已故亲人,没有一次对死亡和未来的感觉不来袭扰我。我们都将有此一日。’”第51页 :“我站起来,借着月光下他俩的背影,我扑倒在地,失声痛哭……”第97页:“月亮啊,从云团中出来吧!黑夜的星星啊没,显现吧!只需一道光,引我去到那个地方,我的情人在那里休息……看啊,月亮露面了,洪水在山谷里闪烁……”等。
出于对 “月光”这个意象的偏好,我想有如下解释:
月光下的情境,易引发美好的遐想。如“月下花前”,唐白居易《老病》诗:“书聽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本指美好的憩游环境,后引申为男女缠绵的情思之境。如,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二折:“想着他锦心繡腹那才能,怎教我月下花前不动情。”
月下老人,是神话传说中掌管婚姻之神。月中人,指月中仙子。亦比喻意中美人。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所以,“月亮”、“月下”与男女爱情有着不解之缘。后又引申出相思孤单之境。如,清阮大銊《燕子笺•双逅》:“闪得我月下星前,独自孤单。”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古人认为,每当月亮升起,两地相隔的亲人都举头望同一轮明月,以寄托相思之情。如,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南朝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显然,《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许多描写月光的情境多寄托相思、孤单之意,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
关于“蝴蝶”的意象。两部小说多处均写到“蝴蝶”和“蝴蝶结”,且均与爱情的主题密切相联。如:《花笺记》中,第11页:“今日我在南时佢在北,纵有相思无路寄遐方?垂帘隔住花间月,任他蝴蝶过东墙。”第59页:“镜里孤鸾愁独照,窗前愁煞蝶双飞。解闷开愁凭侍婢,无人就系自伤悲。”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第15页:“她外貌秀美,中等身材,穿一件朴素的白裙,袖子和胸前都饰有浅红色蝴蝶结。”第46页:“刚拆开,一个浅红色的蝴蝶结映入我的眼帘,那是我和绿蒂初次相识时她戴着的几个中的一个。”“我上千次地亲吻这个蝴蝶结,我每吸一口气都吸了对那一去不复返的短短数日填满我心的至福极乐的回忆。”第54页:“据说她年轻时容貌美丽,像蝴蝶飞舞似的虚度年华,任性固执,让几个倒霉小伙子吃尽苦头。”第110页:“这个粉红色的蝴蝶结,是我第一次在你的弟妹们中间见到你时你戴在胸前的。”
“蝴蝶”的文化在我国文学中记载是常见的。在大量的诗词中,蝴蝶意象往往与男女情爱联系在一起。如,南朝齐谢眺《和王主薄怨情》:“花丛乱数蝶,风帘入双燕。”唐温庭筠《诉衷情》词:“柳弱蝶交飞,依依。”其中《汉语大词典》有关蝴蝶的词条就有42条之多。如,蝶使:比喻男女双方情爱的媒介。明陈汝元《金莲记•湖赏》:“蜂衙蝶使,做媒人纱窗寄词。”另有蝶裙、蝶粉、蝶绡等服装。蝴蝶作为男女情爱的象征,显露于服饰、家具、建筑、食物等人们日常生活中。由“蝴蝶”还引申出男女情感轻浮之意。如,蝶舞:比喻荡子之流嫖妓。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禁打架》:“蜂游蝶舞,颠狂红粉青楼。”
在《花笺记》中,“垂帘隔住花间月,任他蝴蝶过东墙。”和《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据说她年轻时容貌美丽,像蝴蝶飞舞似的虚度年华,任性固执,让几个倒霉小伙子吃尽苦头。”此“蝴蝶”,可以理解为男女情爱的轻浮,此“蝴蝶结”则是爱情的信物。
面对爱情失意,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均把自己比作飘零的秋叶,以感慨人生的凄凉。如《花笺记》中:第21 页,瑶仙说:“我想人生亦似垂杨柳,中年就似立秋天,秋过身衰和叶败,形容枯槁有谁怜?绿杨尚有春归日,人老何曾转少年?”第45页,梁生说:“闻得尊君遭虏困,烟水云山隔玉人,思量命薄如秋叶,奔驰无路觅知音。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面临爱情失意时, “(第66页)大自然向秋季转移,我的内心和我的周围一片秋意。我的叶子变黄了,近处树上的叶子已在飘落。”(这里把“我”比做树,前一句喻“我”心中之情,后一句写“我”周围之景。)第102页:“他拾起稿纸,断断续续地念道:‘春风啊,你为何唤醒我?你博取我的欢心并说:我用天上的水滴湿润你!但是,我枯萎的时日已近,打落我的枯叶的暴风雨将临…’”

(二)
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梁生和维特对爱情的追求都刻骨铭心,表现出可爱的叛逆性格,或藐视功名和科举,或愤世嫉俗。在他们看来,这些没有爱情重要。为了爱情,他们宁愿付出生命。
在《花笺记》中,面临爱情失意,梁生厌恶书籍,无心科举和功名。第33页:“可惜花容无我份,一场风月落波心。就把文章丢落水,诗词歌赋尽烧焚,共姐无缘寻死罢,三元连中也闲文。”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面对爱情失意,维特同样表现出对大自然和书籍的厌恶。他说:“(第45页)威廉,真是不幸!我心烦意乱,怠惰懒散,可我的活动能力却闲不住,我不能无所事事,却又什么也做不成。我没有表现力,对大自然毫无感受,书籍也使我厌恶。”
在爱情失意时,不论维特,还是梁生,都有“梦中寻佳人,寻不着时,痛哭流泪”的表现。如:《花笺记》中第24页:“花秀茂,石榴红,花娇曾似姐颜容。花在眼前娇不见,悠悠春恨挂心中,许多别恨凭谁送?心想痛,娇姿频入梦,眼中流血似花红。第39页:“梁生不听情犹可,听罢之时极恶禁。满面泪流珠咁落,凄惶无主入花荫。只话寻娘花下会,衷情一一诉娇闻,点想云山隔阻人千里,相逢除是梦中寻。”第46页:“二人哭倒花荫下,牵衣携手怕离群;早知前世姻缘薄,不如生长异方人,免得相思情挂带,相逢誓向梦中寻。”第41页:“云窗日把残生抵,挨得春完夏又临,日长无计开怀抱,时时痛哭想佳人。”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多处写了维特“梦中寻佳人”、痛哭涕零的情节。如,第45页:“清晨,我从压抑的梦中似醒非醒时,我向她伸出双臂,摸了一个空;夜间,一场无辜的好梦迷惑了我,我好象和她并肩坐在草地上,…唉,当我在半昏睡中摸索着找她,找着找着睁眼醒来时—从我那压抑的心里迸涌出泪的洪流,得不到安慰的我朝着昏黑的未来失声痛哭。第81页: “无论醒着抑或在梦中,这形象填满了我的整个心灵!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她那双黑眼睛却在这里,在我的前额里,在我内视力聚集的地方。”
在中国文学中,“梦”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较早出现“梦”意象的作品,如《庄子•齐物论》:“惜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兴,不知周也。”后因以“蝶梦”喻迷离惝恍的梦境。大量反映爱情的诗词中,出现“梦”的意象。如:晏几道《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尽。”《鹧鸪天》:“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宋徽宗《燕山亭》:“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欧阳修《玉春楼》:“夜深风竹敲秋韵。万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当梁生和维特都渴望追求爱情,面临爱情挫折时,表现出一种死亡的渴求,都有以身殉情的强烈欲望,并付之行动。如:
《花笺记》中第35页:“花笺曾写坚心事,纵有坚心无计阻双亲。我料此情辜负了,除非来世得成亲;我亦不敢亏娘重配合,只有一条死路系终身。”第39页:“苍天若不从人愿,先到黄泉等姐身。闷入看云亭上去,此地同娇发誓盟,誓章都话存天理,今日远沉踪迹点相亲?算去算返唯有死,今生无望锦堂春。自思自想喉头咽,气死亭间为玉人。”第45页:“梁生又语瑶仙姐:‘小生条命比秋云,宁死沙场身抱姐,不做忘恩负义人。手持三尺龙泉剑,斩却胡人抱姐恩。若然不遂英雄愿,战死沙场亦甘心。’”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经受了爱情的煎熬,痛苦万分,决定自杀,了结心中的痛苦,成全绿蒂和阿尔贝特之间的爱情和幸福。如:
第92页:“决心已经下定,绿蒂,我情愿去死。今天早晨,我给你写这句话时,非常冷静,丝毫不带浪漫的夸张,今天我将最后见你一面。”第93页:“这不是绝望,这是确凿无疑地相信,我已经把事情最终解决了,我要为你而牺牲自己。是这样,绿蒂,我为什么要瞒着不讲出来呢?我们三个中间有一个非死不可,我情愿是这一个!呵,我最好的人呀!第110页:“绿蒂呀,但愿我能分享为你而死、为你而献身的幸福!倘若我能恢复你生活的安宁与喜悦,我愿意勇敢地去死高兴地去死。”
梁生和维特具备传统男子的美好品格和才智。他们追求纯真的爱情,当不得不面临爱情和世俗道德的抉择时,宁肯牺牲自己;他们勇武,梁生沙场杀敌,维特开枪自杀;他们富有才智,爱幻想,梁生金榜题名,维特是公使的秘书,伯爵的相好。
《花笺记》中的女主人公瑶仙,和《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女主人公绿蒂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她们美丽、温柔多情,忠贞爱情,多才多艺。
瑶仙恪守世俗道德伦理。面对梁生初次求爱,瑶仙说:“婚姻自有高堂在,点该儿女乱开言?礼法所拘难乱动,一由父母二由天。劝君莫讲闲风月,丹心留伴帝王边。”云亭摆香对月起誓时,瑶仙说:“今者为君垂爱我,花间无奈顺郎心,但知发誓同偕老,唔系淫奔丧节人,百年事在今宵定,一言为准不容更。”当她听说梁生沙场被围,生死不明时,面对媒婆和母亲的逼迫,悲愤跳河,幸而被救。
同样,绿蒂也遵从道德精神。她孝顺父母,关爱弟妹,忠于爱情。她的母亲在临终前,把她托付给阿尔贝特。一方面,绿蒂面对维特的执着追求,感到痛苦,常常自责,她只好宽慰他;另一方面,她铭记母亲的遗言,不曾背叛婚约,深爱着阿尔贝特。
绿蒂温柔多情,富有同情心,多才多艺。维特说:“这一切是什么呢?友善的目光,她经常—经常?—不,不是经常,而是有时候,她有时候用这种目光凝视我;亲切的态度,当我自然地流露出我的感情时,她便以这种态度来接受;还有同情,在她的额头上显露出她对我所忍受的痛苦的同情。”第76页“她逃之夭夭,躲在钢琴旁,甜蜜轻柔的嗓子,和着琴声,唱出和谐清音。”
瑶仙温柔多情,富有同情心,多才多艺。《花笺记》的《总论》作者钟映雪说:“瑶仙小姐,吾绝爱其蕴藉,真是世间第一情种。瑶仙小姐,岂但蕴藉多情,看其始也,何等幽闲贞静;终也,何等守节不渝,更足令我起敬。又须知瑶仙小姐,其幽闲贞静处,即其蕴藉处。其守节不渝处,即其多情处也。原是一副性情,不是两副性情。”云亭摆香拜月起誓,也可看出瑶仙的多情,并可看出她的同情心。瑶仙不仅精通棋艺,而且“吟诗每出惊人句,瑶琴指法更高强。”
瑶仙和绿蒂有共同的服饰喜好。两部小说仅有几处写女主人公的服饰,两人都爱着白裙、白衣裳。
如《花笺记》中,第6页 :“先时着白谁家女?定系嫦娥到此方,定系蓬莱天上女,把人魂魄尽飞扬。”第7页:“灯下见佢真美貌,俏丽唔同俗女妆。只带青兰花一朵,白纱裙衬白罗裳,衫亦不长方到膝,玉指敲棋几在行。莫道小生心事伧,料应泥佛亦思量。北边玄衣人亦好,思情只爱白衣娘。“第8页:“头发拖肩吾舅女,生平爱着白衣裳,瑶仙正系佢芳表,二八芳年身姓杨。”第23页:“瑶仙听罢来梳洗,清清唔在带花钿,秋罗白色红为里,飘飘压倒月中仙。”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第15页:“她外貌秀美,中等身材,穿一件朴素的白裙,袖子和胸前都饰有浅红色蝴蝶结。”第51页:“还看得见那边高大菩提树的阴影下她的白裙一闪一闪地朝花园大门移动,我伸出双臂,白裙隐去。”

(三)
关于“仙鹤”“白鹤”意象。两部小说中都出现了“仙鹤”“白鹤”。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出现“仙鹤”“白鹤”这类意象,且与“鹤”有关的词条多与道教有关。如,鹤氅,指道服;鹤驾,指神仙、道士的车驾;鹤驭,相传仙人多骑鹤,因指仙人或得道之士。《汉语大词典》对仙鹤的解释:①神话传说中仙人骑乘和饲养的鹤。唐王勃《还翼州别洛下知己序》“ □ 鸿逐暖,孤飞万里之中,仙鹤随云,直去千年之后。”②鸟名。也叫白鹤。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第44页:“那时节,我经常渴望借助从我头上飞过的仙鹤的翅膀抵达茫茫大海的彼岸,渴望从‘无穷者’(‘无穷者’指神。)泛起泡沫的酒杯中痛饮那温暖人心的生之喜悦,渴望于瞬息之间感觉到在我胸中有限的力量里有那位在自身中并通过自身创造万物的神的点滴至福极乐。”
《花笺记》中,第4页:“起来窗外观风景,只见曲栏杆绕白莲塘;白鹤避人轻步月,风摆杨花刮水狂。”第43页:“花荫悄步寻踪迹,唔想鹤眠花醉总无人,远山云卷娥眉净,游鱼空荡水中痕。”
两部小说中的“仙鹤”“白鹤”都赋予了抽象的含义,有一种“仙气”,符合道家的精神。《逍遥游》中,庄子用自由的飞翔和飞翔的自由来比喻精神的快乐和心灵的释放。这种快乐并非源于身体的飞行,而是精神超脱所得的快乐。它已不是儒家那种属伦理又超伦理的乐,而是反伦理和超伦理的乐。不仅超伦理,而且是超出所有喜怒哀乐、好恶爱憎之上的“天乐”。所谓“天乐”,也就是与“天”(自然)同一,与宇宙合规律性的和谐一致。
维特的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渴望借助“仙鹤”的翱翔感受到一种自由精神的快乐,从而获得一种精神的超脱。从“无穷者”中获得“至福极乐”的心灵体验与庄子的“天乐”是何其的相似。
《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维特所言:“正是那位在自身中并通过自身创造万物的神(无穷者)”。“你如此地藐视一切,正因为你自己如此渺小。”此处的“神”所指什么?从《歌德自传》中可以看出,歌德对“上帝”并不认可,甚至持有反感情绪。此处所赞美的“无穷者”、“神”莫非“道”也。
关于中国的道家学说如何传入欧洲,并影响了歌德,这是另一个课题。据《汉学研究》,17世纪,柏林是当时欧洲最大的中文图书中心。金尼阁于1615年用拉丁文发表了利玛窦的《中国传教史》,曾德昭于1645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是又一部以西方语言介绍了道教和佛教的著作。真正将老子的《道德经》译成西文寄往欧洲的应是比利时的传教士卫方济(1651—1729)和付圣泽(1663—1740)。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白晋与马若瑟、傅圣泽等汉学家一起,对《易》、《春秋》、《老子》、《南淮子》、《道德经》等古籍进行探讨,从中找到与基督教一致的论旨,共同组成了“旧约象征学派”,其学说也曾主宰一时,在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大大地打开了欧洲人的眼界。据《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歌德是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关键人物。据说他在求学时就读过中国《四书》的拉丁文译本。歌德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花笺记》中《总论》作者钟映雪说:“《花笺记》分明尽是《庄子》、《史记》笔法,我读《花笺记》便以读《庄子》、《史记》之法读之。”显然,《花笺记》是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精神的。
我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受到《花笺记》的影响。因为,尚无从考证诸如《花笺记》法文译本或拉丁文译本早于《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的凭据。毕竟法文译本和拉丁文译本是西方传教士进行汉学研究的通行译本,而盛行于广东五百年的八大才子佳人小说之一《花笺记》竟如此晚被介绍到欧洲,本身值得怀疑。自唐代以来,广州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众多西方传教士聚集于此,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化。如,1731年马若瑟神甫在广州翻译了元杂剧《赵氏孤儿》。1775年伏尔泰根据《赵氏孤儿》改编的《中国孤儿》一剧在巴黎上演,轰动了整个欧洲。《赵氏孤儿》的翻译与改编是这一时期法国汉学界最大的创举。
据《中国礼仪之争》和《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18世纪初,“中国礼仪之争”引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极大兴趣,中国文化在欧洲得到了普及,由此拉近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距离。欧洲人了解的中国文化基本上限于儒家,“敬天、祭祖、祀孔”都是官方儒家典章制度的一部分。为了向欧洲辩解耶稣会与儒家合作的缘由,儒家著作得到全面的翻译。1593年,利玛窦把儒家经典“四书”译为拉丁文,名为《中国四书》。这是西方人最早翻译的中国经典。这部《中国四书》后经金尼阁校阅,送回欧洲刊印。金尼阁继承了利玛窦的事业,在1626年译成了《中国五经》。18世纪最流行的是魏方济拉丁文的“四书”译本。儒家经典的翻译形成高潮。18世纪的许多思想家、哲学家都参与到“中国礼仪之争”中,18世纪欧洲的思想大师伏尔泰,是当时最著名的中国文化爱好者,他对“中国礼仪之争”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对中国人的道德充满溢美之词。德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兹(1646—1716)对中国文化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1700年他写了《关于儒家的俗礼》,直接参加“中国礼仪之争”,他认为儒家学说只是世俗的礼节,而非宗教。1716年,莱布尼兹写成了《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他对中国文化采取了基本肯定的态度。他认为中国人有一种基于“道”、“理”、“太极”、“太一”的“自然神学”,在此之上有“自然道德”。中国人的人性按照自然规律作“向善”的追求,而不是按照如基督教的绝对律令来“去恶”。这样,人的道德性和世界的物质性可以统一起来。莱布尼兹认为,中国文化为西方人解决人和宗教的冲突、科学和宗教的冲突,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另一位德国思想大师沃尔夫(1679—1754),他和莱布尼兹一样热衷于中国的文化。沃尔夫读了卫方济(1651—1729)翻译的“四书”,接受了耶稣会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中国人用孔子哲学,而不是用宗教来管理社会。1723年,沃尔夫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实践哲学》的著名演讲,极力赞美孔子的道德哲学,认为儒家礼仪也是一项“中国智慧的原则”。
以上论述在于说明中国儒家文化在18世纪对欧洲尤其德国的影响。从这一个侧面说明:德国文豪歌德(1749—1832)在求学阶段读中国《四书》的拉丁文本,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的关注,这与他晚年热衷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他由此而获得“魏码的孔夫子”之称号。可以说明,他的道德感连通着中国的血脉,也自然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少年维特之烦恼》所表现出的道德感,如;忠、孝、仁、义、节等都震撼人心。这与中国传统的宗法伦理精神是何其的一致。
通过对《花笺记》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文本比较分析和对中华文化影响传播的考证,我认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
曾亢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292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中尉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QQ号码372367630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中尉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