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麻沸散人
会员等级:2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60 来自: 中国·重庆 积分: 207
:
|
|
记得我曾看过一本仿佛是野史一类的书,上面说,早在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齐国名相管仲,为了实现他的经济管理思想,于是设立了类似妓院的一些场所,一方面收容流离失所或者处在贫困线上的妇女,另一方面刺激有钱人的消费,由此调节经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两极分化,达到安民富民的目的。据说这是我国妓院的起源。
现在这些年,到处都在禁止“卖淫嫖娼”,结果是有禁无止,屡禁不止。到处都在“扫黄”,结果是越“扫”越“黄”。
试问,哪来的这么多嫖客,或者说对女人刻薄一点,哪来的这么多妓女?
人多了,嘴巴多了,身体多了。人均粮食少了,衣物少了,银子少了。问题就出来了。“被逼的”,“我们都是被逼的”。身为妓女的女人们不可能没有自知之明,她们都知道古往今来这行当从来为正人君子所不齿。况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本性都差不多的,而我们大多数人也都是都赞成“人性本善”的。虽然犯贱的女人不少,可是生来就有志于当妓女的恐怕无几。问题是否就该归咎于“习相远”即环境悬殊的影响呢?我想多少都免不了有一些连带的干系。
是贫穷或者相对贫穷使然?我看未必。改革开放前,较之现在更贫困更落后,为何娼妓现象曾经一度几近绝迹。况且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奔小康了,“仓廪实”了,“衣食足”了,应该“知礼节”“知荣辱”了吧,但是他们的娼妓之风似乎尤甚。
再把时间往前推移,那时候的“一夫多妻”,“买卖婚姻”在某种意义上还减轻了娼妓程度。女人名正言顺地做“妾”当“小老婆”总比沦落风花雪月场要好得多,虽然很多时候本质上也不乏交易的成分,但它不仅仅是“性”的交易,它也体现了一些保障在里面,体现在女人的生存,温饱,发展等方面。
妇女解放以后,女人从家里走向社会,女人比较独立了,生存,温饱,发展都大可不必依赖于男人。同时,女人与女人之间的竞争更激烈了,愈演愈烈了。久而久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由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淘汰了的仍然是要生存,要温饱,要发展的,有的甚至还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或为父母,或为子女,或为兄弟姐妹。于是,“上路”了。
昔日读《笑林广记》,见其上有关于此类的笑话:阎王问一妓女生前何职,后者答曰“接客的”。阎王以其善“解人燃眉之急”之功劳判她来世再作人。
可惜阎王爷也不知道,这世间善“解人燃眉之急”,“救人于水深火热”的妓女是怎么来的。或许他以为这人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根本就不可能消失吧。 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afeisanren |
|
|
返回顶端 |
|
 |
乱发当风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0/19 文章: 258 来自: 鹧鸪山 积分: 733
:
|
|
活着都不易. _________________ 鸟来鸟去山色里 人歌人哭水声中 |
|
|
返回顶端 |
|
 |
叶英儿
会员等级:6
加入时间: 2006/01/04 文章: 1312 来自: 中国浙江省洞头县职教中心 积分: 9817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