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濂
会员等级:4
性别: 
加入时间: 2005/11/09 文章: 412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1772
:
|
|
读《呵旁观者文》
李兴濂
梁启超的《呵旁观者文》写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当时正是维新变法失败不久,作者流亡日本期间。文章一开始就说“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薄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充满了对“旁观者”的呵责、鄙薄和憎恶之情。
作者把旁观者同国家的盛衰兴亡,同中国的积贫积弱的现状联系起来,把旁观者比作政治上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隔岸观火,或隔船观彼船沉溺,斥之为人粪之蟊贼,世界之仇敌;将旁观者斥为对国家民族不负责任的人,家落国亡的悲惨结局必然在这些人手上发生。“大抵家国之盛衰兴亡,恒以其家中国中旁观者之有无多少为差,国人无一旁观者,国虽小而必兴,国人尽为旁观者,国虽大而必亡。”作者无限感慨:“济人利物非吾事,自有周公孔圣人。”中国虽大,竟无一主人,问诸百姓,百姓说“此官吏之事”,问诸官吏,官吏尸位素餐,只知威势利欲,其余茫无所知。梁启超怀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希冀震醒“举国的旁观者”,更寄希望于青年,要做爱国者,做国家的主人,不要做时代的旁观者。
呵旁观者文对“旁观者”分为六种:浑沌派、为我派、呜呼派、笑骂派、暴弃派和待时派。作者笔下的六种人一个共同特点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只顾一己的荣辱得失,国家民族的盛衰兴亡,置诸脑后。但也有不同,如“浑沌派”,指的是京外官吏、孜孜追求功名利禄的士人和商人。他们为“无脑筋之动物”,旁观派中之“天民”。这些人不知有所谓国,不知何者为可忧,也不知何者为可惧,他们饥而食,饱而游,困而睡,觉而起,鼠目寸光,思想迟钝,尸位素餐,无所作为,浑浑噩噩。但对于一己之私利,却斤斤计较,寸步不让,所谓“户以内即其小天地,争一钱可认陨身命”。他们麻木不仁,“譬之游鱼尽将沸之鼎,犹误为水暖之春江;巢燕处半火之堂,犹疑为照屋之出日。”“为我派”的官员是“据要津握重权”的人物,他们“似是常立于主位而非立于客位”,他们也不是没觉察国家之将亡,不是没判断出国家政事之兴废,但他们却“以老聃为先圣”,一切以无为处之;“以杨朱为先师”,一切以是否有益于我为准,只要“亡此国而无损于我”,则泰然处之。在“旁观者”六种人中,“浑沌派”是不知责任之人,其余五派是不行责任之人。在这些不行责任之人中,除“为我派”外,大抵都是社会上不居权要地位的人,他们面对国家危亡,面对政事兴废,都站在“客位”上,有的是“名士”者流,他们关心国事,也好言时务,但只是挂在口头上,并不付诸行动,他们唯一的能耐只会“咨嗟太息”、“痛哭流涕”,一切皆以“无可奈何”来搪塞。有的则以算账派面目出现,他们对于什么事也看不惯,既骂守旧,亦骂维新,既骂小人,亦骂君子,而自已一点主意也没有,什么事也不愿干,唯一的本领是笑骂而已。有的则自暴自弃,凡事推诿责任,自称“国民一阿屯”。有的是见风驶舵的风派人物,他们随俗沉浮,投机钻营,从中渔利,“向于东则随之而东,向于西则随之而西”,是典型的伪善欺世的“乡愿”。作者对“旁观者”六种人的描绘用的是呵责鞭挞之笔,但作者哀其不幸、惜其不醒的感情,始终贯穿其中,使人读后汗颜,也催人觉醒,发人深省。
读梁启超《呵旁观者文》,让人感受作者的爱国热忱,为救国图强而呼号,充满了希望和信念,这种振兴中华的精神弥足珍贵。在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不时也看到“旁观者”的影子,“其面常有忧国之容,其口不少哀时之语。告以事之当办,彼则曰诚当办也,奈无从办起何!”“如见火之起,不务扑灭,而太息于火势之炽炎;如见人之溺,不思拯援,而痛恨于波涛之澎湃。”“非不关心国事,然以国事为诗料;非不好言时务,然以时务为谈资者也。”在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今日,是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促进派,还是做一个无所作为的旁观者?读一下梁启超的《呵旁观者文》,或许得到有益的启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