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汀洲白鹭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09/07 文章: 136
积分: 470
:
|
|
中国古典文论主张“诗言志”,“诗缘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在形式上,与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相比,诗歌更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所谓音乐美,就是通过语音的有秩序的排列而形成有规律的抑扬顿挫。(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我们首先来了解什么是“诗言志”。“诗言志”就是抒发志向,标明理想,而理想则是源于现实,并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想象和追求,是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所以,“诗言志”即是言时志;而“诗缘情”即是缘时情。那么,什么又是“华声”和“实义”呢?就是如果说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声韵以及格律则是诗歌的肌理,同时,被艺术化了的优美物语则是诗歌的骨骼。所以,“华声”所包涵的意思实际上有两层,一是韵律之美,二是语言之美(人们常出,这首诗真是字字珠玑,就是指声韵格律和优美物语的“华声”之美)。而“实义”,就是真实、诚实的本义,是作者本身的真情实感。
我们知道,中国的诗歌史当中,《诗经》是第一部古代诗集,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所以,时至今日,中国古典诗歌已经走了2600多年的历史。
而古典诗歌这种体裁,较之漫长的岁月,它的变化却不大,无非是从古歌体中再分支出古风和近体诗,以及唐以后的词(请注意,它们是分支,不是蜕变)。这就是说,经过了唐以后,诗歌形式更加多样了,并且诗人们也更加注重声律和语言之美了,换言之,就是更注意诗歌本身所包涵的美的内在秩序。
那么,诗歌发展到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重新去认识诗歌演变的历史呢?因为,古典诗歌的发展是经历过曲折的,尤其是近代和现代。我们不妨回头看一看清代诗歌理论家们的对于该问题的辩判。
首先是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说的一句话:“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是从一代有一代的文学立论,来否定一代文学之后莫能继的结论。
以上之言,今天我们来细细地梳理,就会发现,他既有一定的道理,又不尽然。因为那些一代一代的文学形式,有的过往不继了,有的仍然被继承和延续着。如骚体、赋体、骈文,今人已基本上不再作它了,而近体诗及词的形式则惟独被今人所接受,甚至倍爱有加。
另外还有清代理论家从个体的角度来观参详述的。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道:“以言夫诗,真可谓衰落已极。吴伟业之靡曼,王士慎之脆薄,号为开国宗匠,乾隆全盛时,所谓袁枚、蒋士铨、赵执信三大家者,臭腐殆不可向尔。诸经师及诸古文家,集中亦多有诗,则极拙劣之砌韵文耳。”当然,有否定就有肯定,在后面,梁启超紧接着就充分地肯定了清代末叶的金和、黄遵宪和康有为等人。
再到后来,柳亚子也有一首持比较的诗论:“宋词元曲称作手,明清何遽非明堂。自珍变体金和继,平心未拟菲黄康。”柳亚子的论述,也是从一代名家作品的角度去分析清代诗歌发展的概况。他认为清代诗歌,是不该完全被否定的。柳亚子在诗中提到了龚自珍的诗歌变体,而金和则充分地继承和发扬了龚自珍的诗歌精髓,这是说,清代的诗人们,在诗学方面是作出过贡献的。
现在,我们不妨再从辨证的角度来看待当今诗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成了文学舞台的主导和潮流,随之而生的新体诗顺应了潮流,这也进一步应验了王国维所阐述的“一代有一代的文学”的观点。但有一点应该肯定,就象宋代有宋词,古体诗歌依然存在;元代有元曲,古体诗歌依然存在一样,当今除了现代诗,古体诗同样依然屹立在中华文学之林。
因此,我们就要发出喟问,今后的古典诗歌应向哪一个方向发展呢?那些总结了千百年的韵律还要不要?
结论是:任何的演变尚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涉及到哪些该变,哪些不该变的问题。
首先可以肯定,“诗言志”,“诗缘情”亘古不变,因为在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被认可的历代诗歌,依然是那些爱国的、坚志的、极美的并富有很高艺术水准的作品(包括山水诗、爱情诗),这在清代,近现代,莫不如此。如,具有清代诗史之称的钱谦益(尽管他曾一度归降清廷,后又反清复明,其被流传的作品应该还是具有爱国情操的),清末的康有为、谭嗣同、秋瑾、黄遵宪、陈三立等。
再近一步看,即便是新体诗,“诗言志”,“诗缘情”依然没变。从鲁迅作品、郁达夫作品、闻一多作品,再到流传下来的《天安门诗抄》、再到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等等,也莫不如此。由此可见,“诗为时而语”是不变的真理。除此之外,“诗缘情”,缘时情,也是被历代诗歌所证实的,此不赘述。
正如在此文的前面已经阐述过的,近体诗相对与古体诗,它是分支,而不是蜕变,现代诗相对与古体诗,也只是分支,而不是彻底的蜕变。这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上也已经给予了说明:“形式上,与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相比,诗歌更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无论中国诗歌还是西洋诗歌,通常都是通过语音的有秩序的排列而形成有规律的抑扬顿挫;并且大部分诗歌要押韵,即使中国现代自由诗也注意押韵,只是押韵方式比较自由。” 这就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华声”部分,它们的共同点 “华声”没变。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已经比较清楚地了解到,作为诗歌本身,哪些是不会变的部分,哪些是应该保留的部分,同时也看到了诗歌发展中的某些变化,就是形式变了。作为诗歌的分支,新体诗的出现,就象古体分支出近体一样,无疑又给今人多了一个选择,而古体诗(包括古风和近体)则是另一种选择。
那么,除了形式的变化外,古体诗还有哪些部分是正在变化中的呢,今天,恐怕争论最大的就是“时代语言”和所谓的“今声”(普通话)。
所谓“时代语言”,实际上就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语言,比如,今天的“神五”、“股票”、“全球贸易”、“地铁”、“网络”、“电子”等等。我们该做的,就是要把这些事物很好地融入到古体诗歌当中。当然,我们又不能排斥会意的语言,所谓会意的语言(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具有“象征”性的词汇),就是古典文学所传承下来的典故(比如,“梦蝶”、“五湖”、“五柳”、“五陵”、“彭泽”、“南山菊”等等),它是古典诗歌“借古喻今”的一大特征。
而在今天,却有很大一部分作者,他们往往把“时代语言”和诗歌特有的“会意语言”对立起来,彻底地给予了否定,这是错误的观点,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当然,除了可以利用会意外,有的时候会意的语言的确还不能乱用(这就叫诗要“实义”),特别是正在进行中的事物,不能想当然地用古代事物去代替,就象不能说你自己跨鞍访友,不能说你妹妹拿着团扇,也不能说你兄弟手举金樽,这就叫会错意,这是很滑稽和不切实际的表述,甚至直接就该批判为伪体和拟古!
很好的会意是件很难的事情,这就要说到怎样来真正做到“老瓶装新酒”,怎样去把具有时代特征的事物结合会意的诗歌语言表达出来,这恐怕依然要归结到创作个体的认识、体验、以至境界层面上。
今天的古典诗体,还有一个正在变化的,就是韵律的问题。
这个问题,本文作者已经在《由“入声”字看当今诗学》一文中有所阐述。自五四以后,随着白话文、普通话的出现,除了古体诗歌领域的一部分创作群体依然重视入声字外,人们在日常用语中,基本上已经忽略了这个声调的存在,但是它的确存在着,并依然被习惯用它的古体诗的创作个体视之为美的、和谐的声调。也尽管当今古体诗的研究者们顺应潮流的发展,研究出一套新的诗韵体系,但它仍然是在尝试阶段,并且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比如,不是新韵宽了就万事大吉了,有的创作个体甚至连前鼻音,后鼻音都分不清,也将之归纳为“新韵”,是不是创立新韵体系的学者们不愿意看到的呢!所以,无论是古韵,还是新韵,都依然需要创作个体去强记、去熟悉、去掌握。所谓无形无体即无骸无神。
另外,还有就是音谐与字谐的统一问题。当然,这些可以在今后的韵律发展过程中去一步一步地认识和完善。
最后,本文作者仍要借用《由“入声”字看当今诗学》一文中所总结过的一段话来再次强调:“ 古韵有古韵的要求,今声也有今声的要求,近体有近体的要求,古风有古风的要求,变格亦有变格的要求。只有潜心知法,才不为羁绊。” 反之,那些无视法则的人就会象外太空的浮游物,只懂得自己飘荡得快乐,而最终不得正果。
因为,一个乐于手捧破钵之人,你绝不要相信他的钵里会盛出什么好东西!古典诗歌的演变是本着向更美的更和谐的秩序发展的,即使变,也不会任而为之。这样的结论,也绝不与“诗言志”,“诗缘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真理相违背的。 |
|
|
返回顶端 |
|
 |
王善同
澳洲彩虹鹦版主
加入时间: 2005/12/16 文章: 1715 来自: 新疆阜康 积分: 8759
:
|
|
返回顶端 |
|
 |
汀洲白鹭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09/07 文章: 136
积分: 470
:
|
|
谢先生批点,这个是假日几天梳理思绪的结果.不尽然处望多批评.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