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洲白鹭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09/07 文章: 136
积分: 470
:
|
|
大家知道,所谓的“流派“,就是在学术、文化艺术等领域和方面具有独特风格的派别。
中国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里曾有一句话叫:“君子和而流”,这就是说君子善携“礼”而到处撷采并交流所长。另外,《诗•大雅•公刘》里也有一句话曰“观其流泉,知其渊脉。” 我们不仅需要探究这清澈的泉水是从哪里流来的,还要知道它将流往哪里去。
在治学方面,我们今天需要了解这些,在治政上,同样需要认识这些。例如,在《孟子•公孙丑上》这本书里,还有一段曰:“其故家贵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所谓的善政,则在《后汉书》里有了更进一步的描述:“盖善政者,视俗而施礼,察失而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即所谓善政者,他知道入乡随俗,到什么地方行什么礼仪;所谓“察失而立防”,就是说能洞察哪些方面有所疏漏,兼而懂得防范。所谓“流风善政”,就是良好的政治纲领,要设法传布和推广,给广天下的百姓知晓。这里面就潜在地提出了文化的传播和流派的重要性,而这其中的 “流”也就是“传播”的意思。
那么,在思想方面,除了大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外,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和发展方面,流派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不妨从“诗必盛唐”的唐代开始梳理。
大家知道,初唐诗人大多以古风见胜,且承袭了南北朝颓靡绮丽的遗风;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自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至沈佺期、宋之问,逐渐完成了声律化过程,奠定了律诗的形式。
那么时至宋代,在宋诗继承唐诗方面。宋初王禹偁则首倡继承杜甫、白居易诗风,但不久即出现了西昆诗体,崇尚词藻华丽,风靡一时,并有所创新。黄庭坚更提倡以故为新,其后便形成了江西诗派。同时,在词的方面,北宋前期以晏殊、张先、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派,词尚婉丽。柳永精通音律,开始创作慢曲长调新体裁,情景交融。高才逸气的苏轼,清新豪放,开创了豪放派。南宋词人辛弃疾,气势磅礴。婉约派词人有苏轼门人秦观,他善于以长调抒写柔情,语工而入律。
而到了明代,亦有专摹唐诗的“七子流派”……
那么,在钱中联先生编篡的《清诗三百首》的序里,更是浓墨重笔地叙述了清代诗坛各流派的集大成者,为我们投射出一个清晰的清代诗坛轮廓。如:以提倡汉魏六朝和盛唐的湖湘派,其代表诗人有王闿运、邓辅纶、高心夔;有提倡南北宋的宋诗派,较先有郑珍、莫友芝、何绍基、江湜;稍后有“同光体”诗人,它又包括江西派的陈三立、闽派的陈衍、浙派的沈曾植、袁昶以及不属于这三派的范当世、陈曾寿等;有兼采唐宋的一派,代表为张之洞;有宗尚李商隐的西昆派,其代表有李希圣、曾广钧;最为重要的有黄遵宪、丘逢甲、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革命派。
那么,除了以上所述的革命派以外,诸如“湖湘派”、“宋诗派”、“江西派”、“唐宋派”还是“西昆派”,无不追源溯上。而清诗之开面目者,则当属具有“老瓶装新酒”的革命派最为后世推崇。就诗作本身而言,革命派题材较新,面目较新,但也不废学古(钱中联《清诗三百首》序语)。黄遵宪就说:“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迄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人境庐诗草自序》)。
相对而言,倒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数十年,中国文学领域(包括古典诗坛)比较沉寂,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成了文学舞台的主导和潮流,随之而生的新体诗顺应了潮流;二是建国后忙于建设,并且各种运动不断(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新文化都一边倒地偏向了单极。即使到了八十年代初的“文化复苏”时期,也只是新体诗小试锋芒。
以上陈述之诗歌流派,就象一个打开了的袋口,为我们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相承相继提供了线索和见识。所谓一代有一代文化之变,一代亦有一代文化之承,这才是继承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则需要博采众长。
孔子在《论语•季氏》里就记载着交友的法则,叫“益者三友,友谅,友直,友多闻”,这里的“友多闻”就是提倡多结交广闻博识的朋友,从而汲取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兼而达到通博天下的智慧。这对于我们中国诗歌史上的各个流派及创作个体而言,概莫如此。
流派的产生和继承不是偶然的,它们都是通过历代诗人们长期的创作实践所总结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是艺术的结晶。
那么,在当今这样一个极其发达的信息化时代,电脑网络则更加方便地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智慧和世界的大门,我们再也不必象古人一样整冠备马去云游交友,也不必日踏千里而颠簸劳顿,要想博识多闻只需打开电脑就行了,一切都近在咫尺。
文化阵线前所未有地拉长了,拓宽了,老中青纷纷披挂上阵。我们只要将鼠标轻轻一移动,一搜索,马上数以百计的各类文学社团、论坛,数以千计万计的个体博客便呈现眼前,古典诗歌亦是当仁不让。
我们可以大概统计,国内大大小小的诗歌网站,诗歌论坛每天创作并上传几十首诗,那是怎样一个数据。不过,我们在这样的数据面前兴奋之余会想到什么呢。肯定会想到,这些诗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时代价值到底怎么样。这也绝对不是快餐时代用快餐解读法可以收受得了的,我们依然会苛刻地或潜意识地把作品的属性、渊源作为评判的标准之一。比如,某某作者的作品豪迈悲亢,有若唐代的某某;某某作者的作品婉丽隽永,词风有若宋代的某某。这就是读者惯用“取法”的观点去谋求审美情趣之所在。
无庸置疑,当前网络古典诗歌尚处于萌芽状态,绝大多数创作个体还处于比较盲目的模仿阶段,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有本能的认识。有一句古话云:“性相近,习相远”,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受到自身的内在认识和性格的影响,但仅靠模仿自己崇拜的某类古代名家或名作,这对诗歌体系的认识终归有限,创作的经验过程也是缓慢的。于是,我们就有必要将古往今来的宗派诗歌理论提到认识日程上。
大家也知道,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古典诗歌已不再是文学主流体裁,甚至到新中国成立后,古典诗歌更象是一件陈设的古董,或者仅仅成为一种研究文本。即便尚有一些前辈学者身居长技,并在某些流派的学术方面有所建树,但也几乎濒临失传的境地,时至今日,则更继之艰难。
因此,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文学开始复苏的时期,我们有必要去重新审视那些在文学史上曾经起到过不同作用的流派,重新领会它们的艺术主张和创作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喧嚣期缩短,从而理性地找到古典诗歌发展的坐标,才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找到“新派”的出路,才能在今后的诗歌史上标定今天的位置。所以,我们不妨再套用一下孟子的“流风善政”,即我们今天更需要流风善文,喻理天下,要将那些历代总结了的学术理论和经验很好地传播下去。
不能否认,今天网络上的众多文学网,文化论坛,绝大多数都是刨除功利目的的善举,无论是网络社团,还是个人创站,无不镌刻着文化重建的烙印,以及倾注着对精神文明的向往,而这些恰恰是大时代的象征。
正如文前所提及到的,清诗曾有过“湖湘派”、“宋诗派”、“江西派”、“唐宋派”、“西昆派”等各种流派,而在今天的网络上,则依然可以找到这些流派所传承下来的身影。如:直接以“唐诗宋词”命名的论坛,可否归结为“唐宋派”? “芙蓉国论坛”可否归结为“湖湘派”?(或者这可能有点望文生义了)同时,还有中华诗词论坛、中国诗歌网、中原诗词网、中国文学论坛、中国文学艺术网、红袖添香、甘棠诗社、中国北社诗社、且听风吟等等,他们或许正在无形中起着如是的作用。
当然,人们也常说,文化无国界,况流派乎。其实,这并不矛盾,文化的本源是大一统的,今天的流派,就象身躯上的脉络,越丰富它就越呈现出不尽的活力和生命(当然,“流派说”不仅仅限于该文所指的范围)。
所以,我们要说,作为创作个体和社团,是时候关注自己出于何出,归于何处的时候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