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
|
|
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古代普通话就是洛阳音
中国古代“普通话”以洛阳话为标准音!一则关于中国古代“普通话”的访谈文章在网上流传。文中称,中国古代就有了当时的“普通话”,虽然历代因为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普通话”有所变化,但其标准音始终以洛阳一带的读书音为基础。
专家观点
古代普通话就是洛阳音
日前,《光明日报》以《洛阳读书音:中国古代的“普通话”》为题,发表了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尚芳的专访,探讨普通话的源流。
郑张尚芳在专访中说,中国早就有民族的共同语言,也就是当时的“普通话”。孔夫子弟子三千,来自全国各地,孔夫子教书就用“雅言”。《论语》记载,孔夫子“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雅言,就相当于当时的普通话。以后历朝历代,也都有各自通用的“普通话”,只是称呼不同,秦称雅言,以后叫正音,到明代叫官话,是跟民间口语相对应的官方语系,为办公读书之用。
至于雅言更古老的来源,郑张尚芳称,夏朝太康以后建都洛阳,洛阳地区的语音自然成为全国的标准音。殷商都城也在洛阳周边,语音上承夏言;周朝又是向殷商学习的文字。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在洛阳一带,教育、办公都要求学标准音,这从上古、中古一直沿袭至近代官话,历时4000多年。
当然,在这期间标准音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唐、宋、明等朝代,都城都不是洛阳,其都城的语音对标准音会有某些影响,但由于这些地方的读书音也源于洛阳,最多只是出现某些官话支派,音系核心基础本是一个,那就是古代洛阳音。而这历代“普通话”标准音的基础,始终是在中原洛阳一带。
郑张尚芳还说,通过对上古音研究,他已经重新构拟出了雅言的音,现在已经能够把《诗经》、《论语》用孔子时代的上古音来读。
网友热议
“老辈人说洛阳话就是官话”
郑张尚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音韵学研究50多年,是国内语言学界古音韵研究的权威,汉语古音学说有代表性的八大家之一。
郑张尚芳高中就读了王力、赵元任等大家的书,迷上方言音韵,并和当代古汉语集大成者王力先生有过交往。王力先生出版《汉语史稿》语音部分时,郑张尚芳还是个小青年,却对王力先生的著作提出了改动建议。
王力先生非常欣赏这个后生小辈的意见,两人从此成了忘年交,经常在一起讨论音韵学。王力先生曾答应过他,“如果你出书一定给你写序言”。
“可惜我的《上古音系》直到2003年才出版,而先生已经作古,看不到了。”郑张尚芳对此颇为遗憾。《光明日报》刊登他的专访文章被大河网转载后,在河南引起热议。
网友“洛浦布衣”对郑张尚芳的学说表示赞同。他说自己也曾听老辈人说过:“洛阳话发音明俗实雅,曾经一度是古代的官话。”
但也有不少网友提出疑问,网友“火箭”说,当年的洛阳古音也许早已湮灭无存,如何证明历代“普通话”的标准音都是洛阳地区的读书音呢?
典籍记载
“中华音切,莫过东都”
“各代的韵书和典籍都有记载呀。”郑张尚芳说,古代著名的《切韵》代表着南北朝至隋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标准音,当时颜之推等人长安论韵,审定的就是洛阳人读书音的音韵纲领。
到了唐朝后期,语音已经发生了变化,有记载称有个叫李涪的人,根据当时的唐音,批评《切韵》审定的标准音是“吴音”,但他也说“中华音切,莫过东都”,东都就是洛阳,也推崇当时的洛阳音为标准音。
“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洛阳读书音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南北朝——隋——唐各不相同,隋朝时的洛阳标准音到了唐朝就被认为是‘吴音’;第二,不管洛阳音如何变化,各代都认为洛阳‘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还都以当时的洛阳音为标准音。”
郑张尚芳说,唐以后的各个朝代,也都产生过标准音的争论。从历史记载来看,宋、元都以当时的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明初的《洪武正韵》,同样标榜“以中原雅音为定”。直到清朝中期以后,官话的标准音才向北京话转移。
“所谓以洛阳音为标准音,是说历代都以当时的洛阳读书音,即太学里教学采用的语音为标准音,而不是洛阳的方言口语。”
为什么都要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呢?郑张尚芳说,因为古人都认为洛阳居天地之正,语音也为天下正统,所以各朝各地的语音都要向洛阳音靠拢。但总有个靠近程度的问题,就像现在我们学说普通话,有人的方言很难改掉。
有力支持
“洛阳音”读诗韵律更美
真的能用孔子时代的上古音来念《诗经》、《论语》吗?用古音念古文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历代都有韵书,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当时的发音方式,因此可以根据音韵学规律来复原古音系统,把古代音重建出来。”郑张尚芳说。
说到兴头儿上,郑张尚芳还即兴用唐音念了一首唐诗——李白的《静夜思》。由于无法还原他的朗诵,记者只能用字母大致拼出发音:
“床前明月光”读为“zhiang(将)zê(则)mraeng(蒙)ngüad(虐)guang(广)”;“疑是地上霜”读为“ng-i(捏)jie’(节)dih(底)jiangh(尚)shiang(爽)”;“举头望明月”读为“gye’(隔)deu(丢)müangh(芒)mraeng (蒙)ngüad(虐)”;“低头思故乡”读为“dêi(歹)deu(丢)s-i(丝)guoh(过)hiang(行)”。
他的朗诵,听起来跟广东口音很相似,音调很怪,像“月”字,念起来好像直接用鼻音“ng”拼韵母“ue”,还是入声,后音曲折缭绕。整首诗听起来确实抑扬顿挫,但很难听懂他到底念的是什么。
能否推广
“复原推广古音不现实”
对复原推广古音,郑张尚芳认为并不现实。他说,重新构拟出来的古音只是个大概,不能确定古代是否就是这样发音的,因为“死无对证”嘛。用古音来念古诗文当然更有味道,能更好地体现其原有的韵律美,但是普通人根本听不懂,这样做也就失去了意义。
虽然现在的洛阳方言还保留有一些古代发音方式。比如“龙”,在洛阳一些地方被读作“liong”,“住、处、书、如”读yu韵等,但洛阳的读书音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每一个朝代都不一样。
“比如‘洛阳’两字,最早的时候念‘lagelang’,再近点的时候就变成了‘lageyang’,到现在的读音则是‘luoyang’。所以古音复原起来也很麻烦,到底以哪个朝代的为准呢?”
因此,用古音朗诵古诗文,作为兴趣可以研究一下,但大规模的复原推广没有必要。“毕竟历史还是在不断进步,推广古音不是又倒退回去了吗?”在谈话结束之前,郑张尚芳开了个玩笑。(王惠丛)
来源:河南商报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
|
|
返回顶端 |
|
 |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
|
|
寸草晨露 2006年2月27日 13:48访问文友归雁洛阳边
归雁洛阳边兄,论格律平仄,大都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的,我有疑请教兄台:
1.依据平水的平上去入读法口诀,我感觉它是以中原音韵为基础的;
2.陈宪章(豫剧大师常香玉之老伴,已作古)的豫剧唱词多押新韵的去声(第四声),这个去声好像平水的平声(常派红娘白蛇传花木兰的用韵就就是明证);陈宪章先生作为一代河南才子,应是平水音.河南方言,民国时的国语都精通的,大板唱词(戏剧应是从元套曲杂剧演变而来),押仄声似不合他的素养;
3.入学即学普通话,我,还有大量的诗作者读者,其实都不会读平水音,作者只是查字表填平仄的.读者如我以至新中国的几代人,都是按普通话加乡音读古典诗的;
先生能发平水音吗?”
归雁洛阳边 2006年3月1日 14:19 的回复
关于你的三个问题:
1.诚如你所言,平水虽历代略有不同,但确以中原音为基础。尤其是后辈推崇的《中原音韵》,就是以洛阳至开封一带的口音为基础的。但平水有没有入声,似乎学界还有争论。
2.豫剧唱词之平仄规律,似乎与元曲还有不同,未及比较。豫地方言也不尽相同,豫剧的标准音问题,还未查证,在此不论,见谅。关于豫剧的去声(普通话标准)与普通话的阴平确实相似,大约调值略低。普通话是55,豫方言为44。
3.关于普通话入格律诗,我是赞同的。因为语言本身是发展的,格律随之发展,也是应该。很多人认为《中原音韵》与今音相似,足以成今之绳墨。我以为不然,实际上仔细分析,在声调、韵母结构上,还是不如普通话来得爽快。一种文体只有适应时代,才能生存发展,而不是相反。
关于平水,与今之洛阳音已然不同。自元末以来,多次人口迁徙,尤其是明末清初,山西一带移民(后世称祖先在大槐树)大量涌入,使洛阳音有了变化:一是鼻韵母增加,二是入声的引入——已经使一部分洛阳方言有了入声。与旧时平水有所不同,加之归雁是外来移民,幼时随父来洛,已有乡音,平水难发,见谅。
* 归雁洛阳边,也是一位讲求按平水音韵讲平仄的诗词爱好者,从他的回复里,表明,他也不会按平水音读法发音.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
|
|
返回顶端 |
|
 |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
|
|
[转帖]
中国四千年以洛阳话为标准音 日朝越语都受影响
近日,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普通话研究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区别于现在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中国古代也有着独特的标准音。通过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郑张尚芳先生对于古音的研究,我们似乎可以穿越历史的长河,用古音来诵读《诗经》、《论语》和几千年前的孔子进行一次“交谈”。
■古时候就有“普通话”,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历时4000多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按照古音的发音应该是“zhiang(将)zê(则)mraeng(蒙)ngüad(虐)guang(广)”;“ng-i(捏)jie’(节)dih(底)jiangh(尚)shiang(爽)。”郑张尚芳告诉记者,并且尝试用现代拼音进行标注,而《北京科技报》按照上古音应该念做“beeg(比)grang(关)kaal(扣)ggre(归)buugs(罢)”,郑张尚芳说,在这些注音中,声母双字母表浊音,韵母表长元音。音节尾-表上声,-h表去声。
“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民族的共同语言,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有了当时古代的‘普通话’。”郑张尚芳告诉记者,因为我们的国土面积很大,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还有不同的民族,因此大家交流起来就会遇到一些问题。
例如,孔夫子的弟子三千,来自全国各地,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语言,很多弟子就会听不懂。所以,当年的孔夫子就是用雅言与弟子交流的,《论语》里就曾提到孔夫子是:“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而雅言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它也是古代的官话。
说到雅言的起源,郑张尚芳说,我们知道孔夫子生活在周代,周代文字学的是殷商文字。周人在洛阳建立成周,把殷贵族知识分子集中在成周,周人就向他们学习文字,学文字的时候就按照他们的发音学。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所以,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古华夏人是汉族的核心,说的夏言有着巨大的凝聚力,众多古代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民族后来不再出现,实际都通过使用汉字改说汉语融入汉族大家庭,北魏鲜卑拓跋王朝改元氏就是史证。
而夏建都在洛阳,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这一点一直到唐、宋、元、明都是如此。因此,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从上古、中古一直沿袭至近代官话,历时四千多年。
■语言系统分为官话和民间两套,很多东南亚国家都受中国古音影响
古时候我们的语音系统是两套,一套是官方的,一套是民间的,民间是方言口语音。在古代,读书人或者是上层的知识分子,做官的,都用雅言说话、教书,包括外交场合,各个国家的使节在一起、诸侯会盟来讨论问题的时候,都是用雅言。
而官话以中州音为准,指的是洛阳的读书音为办公用语,并非洛阳口语,更非现在的洛阳口音。中国历代都有官方工作语言和生活语言的区别,各地也都有书面语和口语区别,书音和口语音同时存在,例如
京剧舞台上,上等角色说韵白,下等角色说京白。韵白里有不少“上口字”:“日”读i韵,“住、处、书、如”读yu韵,“歌、各”读o韵,“内、类”读uei韵等,都是更早阶段的旧音传承。后代人看上口字,有点儿做作,但老辈人就是这么念说的,老师口里那是不能含糊的雅音正宗。
“不仅今天的普通话里也有一些古音的保留。其他的东南亚国家语言的发音里也有我国古音的保留。”郑张尚芳说,因为很早以前我们就曾与朝鲜相互交流,汉代还在那里设立了乐浪郡,越南古代叫交趾、交州。因此当地早就都有汉语的教育,代代都教读书音。古代我国的很多邻国都学汉字,朝鲜、韩国、越南、日本都用汉字教育,他们现在的音一般都保持唐朝的音,还有一些词是汉代的。比如朝鲜人说孩子是“a—i”,就是杭州说的“伢儿”,这些词其实非常古老。
■现在的普通话最为接近的自然是清代的语音,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确定现代汉语规范问题
为什么直到今天,我国依然存在很多不同种类的方言,尤其是南北方方言的差距会如此之大呢?郑张尚芳说,有人说,中国的语言方言复杂。这其实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复杂的方面,还有一个统一的方面。从黑龙江到云南都能通话。复杂的是东南这一带,正因为原来住的是少数民族,越族和南蛮,学汉语学得不标准,所以形成方言,比较复杂了。
又因为北方人南下,时间不一样,有的是汉代来的,有的是晋代来的,有的是宋代来的,不同的时代,北方的语音也在变,到了这里留下来,这个地方的人就留下了当时的发音。大家都知道杭州话。宋室南渡,是从宋代汴梁(开封)迁过来的,就把开封话带过来,然后跟土话结合形成的,里头有大量边音“儿”尾词。
而与我们现在的普通话最为接近的自然是清代的语音。北京话的底子应是中原和河北的官话。满清进京以后把原驻民赶到了外城,旗人住内城。因此今天北京话是东北旗人话和北京老话合起来的,东北味很重,听东北话声调就比天津话还更近北京些。
清夏仁虎《旧京琐记》说京师“言庞语杂,然亦各有界限。旗下话、土话、官话,久习者一闻而辨之”。比如北京土话说“你和我”念成“你han我”。但是我们的普通话、过去的官话都是讲的文学语言,读书、唱歌,古代唱戏都要讲究咬字,不能不标准。北京的官话不同于北京土话、旗人话,后来这三种话以官话为中心结合起来,成为普通话语音的基础。
对全国官话标准来说,北京话的地位是到清中后期才这样提高的。民国时教育界已提出以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但当时的教育部未批准,直到解放后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这才确定下来。
■专家观点推广古语不现实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这是为什么?难道古语不能够推广吗?郑张尚芳说,推广古语不太现实,因为重新构拟出来的古音只是个大概,不能确定古代是否就是这样发音的。用古音来念古诗文当然更有味道,能更好地体现其原有的韵律美,但是普通人根本听不懂,这样做也就失去了意义。
而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小孩儿刚出生根本不会写字,但是会发音。所以,语言应该是传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支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华文化是由汉语继承下来的。从古至今,“普通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一股巨大凝聚力。所以汉语在国内、国外,在历史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
|
|
返回顶端 |
|
 |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
|
|
[转帖]
中国四千年以洛阳话为标准音 日朝越语都受影响
近日,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普通话研究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区别于现在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中国古代也有着独特的标准音。通过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郑张尚芳先生对于古音的研究,我们似乎可以穿越历史的长河,用古音来诵读《诗经》、《论语》和几千年前的孔子进行一次“交谈”。
■古时候就有“普通话”,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历时4000多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按照古音的发音应该是“zhiang(将)zê(则)mraeng(蒙)ngüad(虐)guang(广)”;“ng-i(捏)jie’(节)dih(底)jiangh(尚)shiang(爽)。”郑张尚芳告诉记者,并且尝试用现代拼音进行标注,而《北京科技报》按照上古音应该念做“beeg(比)grang(关)kaal(扣)ggre(归)buugs(罢)”,郑张尚芳说,在这些注音中,声母双字母表浊音,韵母表长元音。音节尾-表上声,-h表去声。
“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民族的共同语言,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有了当时古代的‘普通话’。”郑张尚芳告诉记者,因为我们的国土面积很大,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还有不同的民族,因此大家交流起来就会遇到一些问题。
例如,孔夫子的弟子三千,来自全国各地,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语言,很多弟子就会听不懂。所以,当年的孔夫子就是用雅言与弟子交流的,《论语》里就曾提到孔夫子是:“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而雅言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它也是古代的官话。
说到雅言的起源,郑张尚芳说,我们知道孔夫子生活在周代,周代文字学的是殷商文字。周人在洛阳建立成周,把殷贵族知识分子集中在成周,周人就向他们学习文字,学文字的时候就按照他们的发音学。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所以,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古华夏人是汉族的核心,说的夏言有着巨大的凝聚力,众多古代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民族后来不再出现,实际都通过使用汉字改说汉语融入汉族大家庭,北魏鲜卑拓跋王朝改元氏就是史证。
而夏建都在洛阳,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这一点一直到唐、宋、元、明都是如此。因此,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从上古、中古一直沿袭至近代官话,历时四千多年。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
|
|
返回顶端 |
|
 |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