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
|
|
泺水发源天下无, 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 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 波涛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 冰雪满怀情兴孤。
——元•赵孟頫:《咏泉》
“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济南素有泉城之称,72处名泉星罗棋布,似珠如玑,点缀着美丽的城市。市区的泉水依其地理分布分为四大泉群:趵突泉泉群、五龙潭泉群、黑虎泉泉群和珍珠泉泉群。而名泉之多,景观之厅,园林之胜,当属趵突泉公园。趵突泉泉群中38处泉水,有27处集中在趵突泉公园内,最著名的就有趵突泉、金线泉、漱玉泉、柳絮泉、马跑泉、皇华泉、卧牛泉等。
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了。趵突泉,古时称“泺”,又名“槛泉”、“娥英水”、“温泉”,因其涌出水面时有声有色,又有“卜都”、“瀑流水”、“三股水”等名,宋代文学家曾巩据此为其定名为“趵突泉”。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泉自地下岩溶洞的裂缝中涌出,“三窟并发,喷涌若轮,声似雷吼,势如鼎沸,鼎立波心,声若雷吼,其高数尺,晶渺如练”,“趵突腾空”遂为济南八景之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咸角涌三窟,突出雪涛数尺,声如殷雷。”金代诗人元好问描绘为“且向波间看玉塔”,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比之为“平地涌出白玉壶”,清代诗人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历城县志》中对的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殷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则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天下第一泉”声名远播。古人对趵突泉水的描写可谓绘声绘色,予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感染力,予人有那么一种奇景难偶的惊叹。然而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真正能够见识这种奇景奇观的人并不多,或许这就是缘份。笔者曾经三过济南。也曾三探名泉,几乎要怀疑古人以讹传讹:第一次是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那时的趵突泉确有一潭清泓,却未见泉涌水迸,清彻的池水中微见暗流涌动,那光景略似自来水在补充,波澜不起的水面上何来“水涌若轮”?第二次当在八十年代中期,由于地下水开采过度,泉城的72泉倒有73处滴水全无,名满天下的趵突泉也已干涸见底。只是到了近年才有缘一见,真正见识了碧波绿漪上漾动的三堆白雪,虽然到不了当地人所谓的“高达五、六尺”,但窜动着的吴盐晴雪恰如喷珠泛玉,依然却传递着天地造化的恒古魅力,始信古人“不予欺也”。
趵突泉泉池东西长约三十米,南北宽约二十米,略成方形,面积亩许。泉岩以石砌垒,周绕石栏。小桥卧波,雕栏临池;亭榭探水,曲廊蜿蜒;山石挺拔俊秀,绿柳轻荡扬烟。池中小泉颇多,池壁泛出一个个水泡,悠悠地飘浮上升,初如珠玑,后如弹丸,簇簇串串,浮上水面,融入澄碧。泉水温度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池面上终年水气蒸腾,如云罩雾盖。每当秋末冬初、晴朗无风的早晨,水面上袅袅的水气就象烟雾一般缓缓蒸腾,徐徐扩散,波光粼粼的幽深泉池,金碧辉煌的画栋雕梁,都沉浸在飘渺奇幻的云烟之中,让人不识是天宫瑶池还是海上仙境,当地人把奇景称作“云蒸雾润”,实在朴实得可爱。趵突泉北岸有一组较大的朱水楼台,通称三大殿。最南大殿“泺源堂”,三间两层,歇山飞檐,古色古香,建于北宋年间,抱厦柱上,刻着元代文学家赵孟頫的著名诗句:“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字体雄浑有力,诗句生动传神,恰与眼前的波光水影交相辉映。在三大殿院内的花格透墙上,镶嵌着30余方石刻,都是历代名人的佳作诗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院内的那尊罕见的“双御碑”,记载着康熙三临、乾隆二临趵突泉的题词诗文,衬托出趵突泉的身价。泉池西侧伸入水中的“观澜亭”建于明朝天顺五年(1461年),亭内设有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憩赏泉。亭旁有一石碑浸在泉水之中,上刻明书法家胡缵宗所书“趵突泉”三字。亭西墙壁上嵌着二块石碑,一块是明嘉靖十四年(1535)山东左布政使张钦书“观澜”,一块是清同治八年(1869)历城王钟霖题所书“第一泉”,毕竟是名家手笔,气势自然不凡。“观澜亭”东是来鹤桥,桥东北岸,依水而筑的就是有名的蓬莱社。蓬莱社又称望鹤亭茶社,当年康熙、乾隆两个皇帝都曾在这里品茗赏泉,领略趵突泉的万般风韵。趵突泉水清澈透明,清醇甘冽,“润泽春茶味更真”,“不饮趵突水,空负济南游”之说也就不胫而走,风靡天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