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明珠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04/26 文章: 123 来自: 天津 积分: 515
:
|
|
天津年俗——贴吊钱儿
李永旭
在天津赶上过春节的外地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异样感受,那就是大街小巷的门窗上贴得一排排红色吊钱儿。一排排的吊钱儿随风飘动,甚是好看,浓浓的地域特色的年味儿十足。
贴吊钱儿,是天津人和天津这个城市,作为年俗的一个重要标志。每年春节将临,家家户户买吊钱儿,贴吊钱儿,与贴福字,贴春联,贴窗花儿,挂年画等一起装饰,充满年味儿,充满火红的喜庆气氛。
吊钱儿一般都是用彩剪雕刻成的图案,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反映祈福、盼 财、增寿、平安吉祥等寓意。传统的词汇意喻有:“招财进宝”、“肥猪拱门”、“马上封侯”、“财子叫门”“童子摘宝”、“聚宝盆”、“金马驹”、“连年有鱼”等。现代词汇意喻的有:“阖家欢乐”、“吉祥如意”、“家合万事兴”、“平安吉祥”、“新年大吉”、“年年有余”、“心想事成”、“五谷丰登”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意喻深刻,表达了天津人以贴吊钱儿的形式对过春节美好祝愿,象征吉祥如意的质朴情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和谐。
天津人贴吊钱儿是有讲究的,一般都在腊月二十九那天开始贴吊钱儿,和福字、春联、窗纸花儿一起贴。与副字和窗花儿不同的是,吊钱儿必须是贴在门窗外面的玻璃或横棱上(当然现在也有贴里面的),任风吹拂,任其摆动飘荡,让所有的祝福与企盼(福气和财气)随着浓浓的年味儿一起吹进门窗里面。
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年俗上还是有所保留,有所传承,有所发展的,土生土长的老天津人留恋故土的浓浓乡情和浓浓的年味儿,在地域传统文化方面一往情深地保留和传承下来,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外乡人入籍天津后,也大多入乡随俗,参与其中,为创造美好生活而祈求更多的祝愿,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与天津人一起同喜同乐,和乐而不为呢!
一般来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了。人们开始忙活居室里的过年事宜,在此不一一赘述,有句顺口溜简单扼要:二十三祭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这是老例儿,过去的事了);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又叫白面发,过去叫洋面发);二十九贴倒(到)有(开始贴吊钱儿;贴福字,把福字倒过来贴,意喻“福到”的意思,一般正门是不能贴倒的;贴春联;贴窗花等);三十晚上坐一宿(一家人团圆熬夜),吃饺子,就小酒,越吃(喝)越有。初一饺子;初二面(吃捞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剁小人儿包饺子吃完就滚蛋。
最重要的一条是,到了正月二十五,叫做“填仓”,即把所有的财福填满了,也就到了该撕吊钱儿的时候了。这一天必须把所有的吊钱儿撕下来,不见好就收的话,招进来的财和福又都随风飘走了。因此,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适可而止,做过了就不好。最后,为了庆贺来年五谷封登,开年大吉,吉祥如意,连年有余(鱼),便是“二五填仓撕吊钱儿,干饭饽饽熬鱼汤”了。这顿饭吃饱了,说明这个年就算过好了,过美了,过顺了。 _________________ 以文会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