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陈富强
会员等级:1
加入时间: 2006/11/19 文章: 37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积分: 15
:
|
|
佛是山
陈富强
乐山大佛比我想象的要大。在江心一眺,佛就是一座山。
岷江与大渡河在高山峡谷间咆哮,至大佛脚下,江水就平缓、流畅起来。它们在出源头或途中的放肆、暴怒,归于此,一律温顺而秩序井然。在江水汇合处,也有一些起落,但总的趋势是平和。
山耸于三江交汇处,大佛面江而坐,安详的眼神注视着江水,佛的目光所及,辽远、空阔而晴朗。一座城市在佛的眼光里,渐渐扩展、长高。隔江相望,整座山连绵成一尊卧佛的样子,而大佛,是坐在卧佛的身上。于是,这座山,横看是佛,近看,也是佛。
很多年以前的那个和尚,行路至此,大江肆虐,沿岸淌成一片泽国,潮汛期间,年年如此。和尚仰望大山,山沉默不语,和尚登山一望,大江尽收眼底,它们在山下相聚,一起奔腾、狂飙,大水漫过,屋倾人悲。
和尚坚信佛可镇水。我已经想象不到开凿大佛所需的智慧与毅力,那些在崖壁上攀援的匠工们,在大佛的眉睫上一雕就是一辈子,他们在佛的眼角上度过花甲,儿孙们已经在佛的耳垂上开始雕刻他们额上的皱纹。
佛手是那么的巨大。佛将手在膝上轻轻一搭,狂暴的江水就开始平静了吧。佛手的指甲也是如此的细腻、精致到美轮美奂。佛的发髻一朵朵都是那么漂亮,那是佛手梳理的。
我从佛的头顶俯瞰,就看到佛的脚趾,佛那么重,他在江边一坐,再大的水,也漫不过他的脚掌了。我沿佛身向下,依次看见佛的脸,佛的身和佛的膝盖,以及佛的手。当我走到佛的脚下,仰望佛,佛就与天连在一起。
与佛合影的人,伸出手,做指点佛身状,或做轻捏佛嘴状,这是何等愚蠢的动作,佛嘴岂是凡人的手可以捏住的。佛不语,是因为佛的宽宏与无量。花草与树木生长在佛的周围,无论花开或花谢,佛都沉默。
佛的身后有一些建筑,也有一些摩崖石刻,大多以佛的名义而建而写。佛说“回头是岸”,字雕于山崖峭壁上,颇与此境相吻。又有“仰苏”二字,甚合我意,但据说此苍劲二字为后人附庸,就再无兴致。与佛相处一山,苏轼虽名冠天下,在佛身琢上几刀,也不过雕虫小技。倘若苏轼有灵,非在地下喊冤,不敢与佛争名。可惜北宋遥远,往事都随大江东去,只留下苏轼的诗篇予后人大声朗诵。
仰望大佛,佛身变形,两侧的山壁似乎也不见。若要见佛的全身,需坐船顺流而下至佛前,江上望佛,方知佛的位置正对三江汇聚处,佛在山中一坐,山就成了一尊佛。
2007年10月5日 _________________ 来自中国浙江杭州市。业余写作爱好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
|
返回顶端 |
|
 |
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418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6704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