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现代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关于“减负”所想到的建议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诗情画意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顾绍骅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7/11/29
文章: 72
来自: 中国武汉
积分: 119


文章时间: 2007-12-25 周二, 下午5:30    标题: 现代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关于“减负”所想到的建议 引用回复

现代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于“减负”所想到的建议(续三)
顾绍骅
我们知道,要去远方,有路则直达,无路则盲撞,甚至最后还在原地踏步;要过河,有桥则天堑变通途,无桥则困难重重,并且“路”与“桥”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成效。我国教育将告别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封闭时代,将有希望办出中国特色,办出世界水平。已故领袖邓小平同志在改革之初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战略思想。近二十年来进行的各种改革,如教学内容的调整,课程结构改革,大纲与教材改革,办学模式与办学方向的改革,招生与就业制度的改革等等都大胆吸收了世界先进国家的经验。
只要看看一个国家教育的今天,就可知道这个国家的明天。因此,学校是国家未来的设计院,而教师就是人类文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领路人。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必须把教育放在政治、经济、科学、哲学的大的文化背景下去思考。就教育谈教育,或者说站在校园内和书斋里谈教育,结论永远是片面的。世界将在瞬息万变之中把我们带入21世纪。在20世纪的最近几十年里,全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的信息化、技术的数字化、经济的一体化、政治的多极化、文化的多元化……均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向,也体现了21世纪社会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21世纪必将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而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与授人以渔。在21世纪,将要求每个人发挥更大的独立性和判断力,并具有更强个人责任感,以实现共同的目标。教育必须履行的责任是开发每个人的潜在智能,这些智能包括记忆力、推断力、想象力、体力、审美力、交际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等。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劳作,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育者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为刻不容缓了。古人云“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故,今日之师者只“传道、授业、解惑”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经常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经常讨论发表、质疑提问、相互启示、共同研究。并启发学生去发现、获取、研究及主动地探索。
时下,正逢世纪之交、我国加入“WTO”的、经济制度转轨的新时期、新挑战,国人特别是教师都感到压力很大,这是因为我们身负两副重担;一是教改前的那套模式(备、教、改、导、考),另一是教改中正在探索的“路”(现行的课程改革)。也就是说以前的东西不能丢,现行的东西不能少,还要前瞻、创新;这样怎么不累?不累才怪呢!教师累,学生更累,家长跟在一起两头受累(除了身心受累外还有钱跟着“受累”,因此才有“要治理学校乱收费”的呼声。)所以说教改也是一场革命。革命就必须砸碎一些“坛坛罐罐”。我们现行的高考模式仍然主宰着我国的教育体系,若不改革或改变这一“科举”模式,那么我们的教育改革只是“换汤不换药”的形式而已。并且现在还要求“素质”,也就是说学生不仅仅是要学好“主科”还要加上特长(艺术、体育),因此说,现在学生比以前更累,那么我们减负的愿望只是海市蜃楼。例如:笔者的小孩今年上二年级特色班------英语、计算机特色,作息时间:7:00----17:30在校上课、晚:18:30----20:00家庭作业(周一至周五)、周六:上午英语补习,下午学武术;周日:下午学书画。小孩属于的自己时间少得很,并且家长、老师为了使孩子们提高“分数”,往往粗暴地拨夺孩子们的“自由空间”;玩具不能买、动画片不能看、这儿不能去、那样也不许……。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孩子是天真活泼和极富有幻想力的,玩具、动画片是孩子们的“天使”、游戏是孩子们的憧憬,兴趣是魔法师,他能使孩子们变成科学家、教育家等有用之才。若现在就不给孩子们的“自由空间”,尊重他们人格、对他们的兴趣循循善诱,而只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东一榔头、西一棒地“打”下去,那么,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只能是“画饼充饥”。那么,我国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会是遥遥无期……。
教育过程中常常有一些互相矛盾的东西。理论上讲,求知是人的本性,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教师应该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充满欢乐。但所谓寓教于乐的愉快教育永远是一种美好而不切实际的幻想。学习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付出得越多,收获才可能越大。但教师在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环节、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模式上等等方面要尽量避免枯燥、繁难;最大程度的发掘教材中的“生动、趣味”,并使学生能“删繁就简”。能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必需向这个方向去努力。
教育领域也有与此相近的情况。人们早以注意到,本丗纪以来,我国几乎没有产生过有丗界影响的教育家。我们今天所谈论的教育理论,大多都是从外国引进的。这种情况与我国拥有丗界上最庞大的教师队伍的事实是不相称的。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家,否则,我们的教育就是经验型的,就是低水平的。人类从有学校的那天起,教育的模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与地心说统治天文学上千年一样,教師中心论一直是教育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与实践模式。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在内容改革方面开始启动,西方有关教育内容演变的话题也曾成为我国的教育理论界议论的焦点,但总体说来,我国在这方面改革步子不大:
①社会不断加速的变革与课程内容的相对稳定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矛盾,这使得构建课程内容者和教师无所适从;
②过分集权化的教育体制限制了教育内容改革的速度。
③教育内容结构沿袭传统,基本上是由彼此独立的文、理科内容两大版块组成,固定不变;而且学科内容“面向过去”的知识多,“面向现在”、“面向未来”的内容少;使学生难以面对当今及未来社会的挑战;
④教育内容传授时过多注重死记硬背的事实性、结论性知识,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一并参与的情意因素,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杜威在批评当时美国教育状况时的一段话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今天我们的教育是非常专业化、片面和狭隘,这是一种几乎完全被中世纪的学术观点所支配的教育。这种教育大体上只能投合人情的理智方面,投合我们研究、积累和掌握学术的愿望,而不是投合我们的创造、做、创作、生产的冲动和倾向。”我们现在的教育局面大慨与当时美国的教育状况相似。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人类文明的必然要求。只有当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候,社会生活中才有平等、民主可谈。否则,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专制与不平等的温床与土壤。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自由的活动,包括脑的活动和手的活动。只要可能,就让学生通过做而学,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就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在讲到怎样对待学生的兴趣时杜威指出:“兴趣不应予以放任,也不应予以压抑。压抑兴趣等于成人代替儿童,这就减弱了心智的好奇心和机敏性,压抑了创造性,并使兴趣僵化。放任兴趣等于以暂时的东西代替永久的东西。兴趣总是一些隐藏着的能力的信号;重要的事情是发现这种能力。放任兴趣就不能从表面深入下去。它的必然结果是以任性和好奇代替了真正的兴趣。”兴趣与好奇是两个概念,好奇仅仅是人们对眼下事件或问题的一时的关注与好奇,它与人的潜力、智慧的体系没有关系。而兴趣则不然,它是相对稳定的、能体现人的能力倾向、发展倾向的心智特点。兴趣是人格与个性的一种体现。无视或压抑兴趣就是对人格的蔑视,对个性的扭曲。兴趣属于感情、意志、理智的综合产物,压抑兴趣只能使学生失去活力、麻木不仁、奴性十足、虚伪、或者是敌视、对抗,为所欲为。
2002年8月23日的《楚天都市报》上刊有《数学‘奥赛’第一强国的隐忧》的报道:“据新华社电参加国际数学“奥赛”,中国的金牌总数常常高居榜首,是当之无愧的数学‘奥赛’第一强国。但少年数学人才辈出的中国,为何屡现数学人才断层呢?“在我国,各种‘奥赛’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痕迹。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多半对同一题型反复练习。如此机械的‘题海’战术首先泯灭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只有在看到习题时眼睛才会发亮’(一位带队参加国际‘奥赛’的领队这样描述中国小选手)。”一位教授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怪题:“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是几岁?”如果学生做出了这道题的答案,就表明学校把孩子“教笨”了。不久前,有人用这则“数学题”去测验某市的中、小学生,竟有92%的学生做出了“答案”!应试教育让许多孩子讨厌数学(或其他“主科”),即使在“奥赛”中培育出了好的数学苗子,他们也多半会“告别”数学舞台。“在‘奥赛’中获奖的不少人不愿继续从事数学研究,个别人甚至表示一辈子不愿意再接触任何数学符号。”(北京师范大学刘兼副教授说)。
从古至今,我国是一个重技术轻科学的国家,这种文化传统阻碍了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国人对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艺充满兴趣,而无视各种关系到基本原理的理论的问题.我国古代有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极其丰富的实用技术,但在科学原理的成就却少得可怜。因此,我国若要从根本上改变科学研究的落后状,必须首先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一定的时代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生产劳动过程中科技的含量愈来愈高,学校教育内容必然增加科学技术知识、职业技能等新内容,于是教育内容不断扩展,不断走向交叉融合。理解一门学科首先要理解构成这门学科的核心概念、基本结构。到了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潮时,教育内容面临着大融合的挑战,其内部构成元件不再处于对抗之中,而是结合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学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探寻的学习,另一种是被动灌输的学习;即:一种是通过操作、制作而学习, 另一种是通过讲解、记忆而学习;也可以说:一种是为了应用知识而学习(做中学),另一种是为记忆知识而学习。我们所倡导的是前者——“做中学” 。
做中学,是学生在教师设计、指导下展开的它的目的与本质是学习:先确定一个学习目标(奋斗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会有一个或多个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这就是为达到目标而追求(奋斗)的过程。而在这些过程中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障碍;这就需要学生的创造力、智慧、毅力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去共同完成。用清代学者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解释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确定目标);“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苦苦追求和奋斗的过程);“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达到了目标)
处于思考状态得人心就是有所缺乏、有所希求的人。一旦他人的思考能满足他的需求,或给他带来某种启迪,任何技能都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思想能产生目的和理解目的。当活动的目的是他人设定时,这种活动是被动(没有创造性)的;而当活动的目的是自己设定或为自己把握时,活动才是主动(有创造性)的。技能只能解决具体的或局部的问题,而思想能把握整体。故,技能是滞后的,而思想是超前的(先有特定的问题,才有解决这种问题的技能,技能因而有被动适应的特性。有思想的人会在更高层次上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创造性地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开拓型的人)。
教育的永恒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内在人性的需求,二是外在社会的需求。既然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那么教育内容与方法就应该是适合所有人的。传统的选拔性教育显然不能适应这种要求的。
作者于2002年11月

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ecademy.com/account.php?id=536701
http://blog.sina.com.cn/gushaohua2
顾绍骅QQ:1072494751 欢迎加入!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顾绍骅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QQ号码1072494751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诗情画意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