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转帖]时寒冰:再融资背后藏着多少猫腻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点点滴滴——随心所欲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31

积分: 25781


文章时间: 2008-2-26 周二, 下午1:59    标题: [转帖]时寒冰:再融资背后藏着多少猫腻 引用回复

引者按:中国大陆股市自2007-10-16大跌至今,从6124高位摔在4153,还未止跌。在4195时不痛不痒救市举措出台到今天发言救市已有四次。其效果仍属无为之列。早在2005年我在银河网发《中国股市的阵痛年》一文时,就指出,管理层的无为而治,是无能的表现。转贴一文,以看今日世界“金融战”之惨烈。一些金融买办,忠于他效命的外国大鳄巨鲸,从危言耸听的唱衰到种种猫腻勾挡出笼,无所不用其极。
中国大陆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的买单者吗?

时寒冰:再融资背后藏着多少猫腻
2008年02月26日 12:05中国证券网

对比最近的股市走势,再融资其实成为打压股市的重磅炸弹,往往是一剑封喉。回首最近的种种反常现象,再融资对股市造成的重创,难道仅仅是意外效果吗?这背后隐藏着什么?
1.再融资“接力棒”刀刀见血
1月21日,多家媒体在首页重要位置刊登新闻:《中国平安或创A股史上最大再融资》。其中提到:在A股上市近一年后,中国平安再次开启融资“阀门”,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同时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超过412亿元。当时的收盘价测算,中国平安公开增发募集资金额将达到约1178亿元,再加上412亿分离债募资额度,其再融资规模将接近1600亿元。
沪指当即从5200点狂泻,一口气跌倒4195.75点,触及政策底线,2月1日,证监会批准两只创新型封闭式股票基金发行,A股大涨,2月4日,上证指数涨351.40点,创出历史最大上涨点数,重上4600点,股市人气重新恢复。
但是,2月20日,市场突然传出浦发银行再融资400亿元的传闻,引发恐慌性抛盘,股市再次大跌,并在2月25日创下4182.77点最低点(沪指)。
期间,大盘曾有反弹迹象,马上有大秦铁路再融资传闻发出。
1月22日,又有两只股票基金和两只债券基金获批,这多少算是利好,但立即被中国联通再融资的传闻化解,大盘猛然下跌,创下4182.77点最低点。市场人气基金崩溃。
再融资,围绕打压股市一个接一个展开,犹如在传递一个无形的接力棒,配合得可谓天衣无缝。倘若2月25日证监会不明确表态,这一接力棒恐怕会继续延续下去。而且,这一接力棒重点打压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小博大”,尽可能大地产生恐吓效果,压低股市,逼出散户投资者的筹码,让他们的绝望中亏损血汗钱。事实上,股市的恐慌性下跌也的确证明某些人的目的达到了。
2.谁提前走漏了平安再融资的消息
中国平安再融资给脆弱的市场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但是,随后,《理财周报》以翔实的数据证明,105家机构在暴跌前夜已经逃遁中国平安!据上证所授权发布的Topview数据显示:去年12月28日,超过330家机构持有中国平安约62.8%股权;今年1月3日,持股机构缩减为253家,持股比例下降至57.3%;1月11日,机构再次缩减为243家,持股比例下降至53%。在大跌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1月18日,持股机构已缩减至225家,持股比例首次低于50%,仅有46.3%。而在这一过程中,散户手中的筹码却在逐步上升。
媒体推测,“似乎有些机构在中国平安发布再融资消息前半个月就得到了讯息”。中国平安股价从2007年10月24日149.28元的最高点,跌到1月29日的72.48元,跌去了一半多。在机构套盾之时,散户接过筹码。
是什么让机构成了先知先觉者?如果机构与散户一样,在大跌开始时才得到消息,中国平安将面对什么?
离奇的是,在中国平安再融资引发股市大跌时,它像一只半个月没有吃到食物的恶狼,紧紧地咬着再融资计划不松口,客观上强化了利空效果。
2月21日,《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报道称:由马明哲(中国平安董事长)带队,中国平安总精算师兼总经理助姚波、平安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万放等组成的团队,日前集中拜访上海多家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另一队中国平安高管则前往北京拜访当地各大基金公司。出访主要目的是介绍中国平安战略构想、阐述寿险业务对于中国平安的重要性和初步解释“天量”再融资的用途。
这种高调“拜访”的必要性暂且不说,“拜访”同样发生在1月22日,两只股票基金和两只债券基金获批之时,与浦发银行再融资的传闻一样,进一步强化了利空效果,令投资者丧失信心。
3.再融资背后的外资身影
《货币战争》中描述的场景令人震惊,如果说它因为带有的民族情绪多少影响了人们的信任的话,那么,如果看了约翰•珀金斯根据自己写的《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你会发现,《货币战争》只不过是在展示真实的预言而已。
在中国平安再融资的消息公布后,人民网做了一个《谁的“中国”平安1600亿元融资计划要干什么》的专题,其中提到:
2002年10月8日,汇丰集团(HSBC)以6亿美元(约人民币50亿元)认购平安股份,持股比例为10%。汇丰集团成为平安第二大股东。2004年6月平安上市后股权摊薄,汇丰又斥资12亿港元(以平安发行价10.33元)增持平安股权至9.9%、成为中国平安第一大股东。2005年6月,汇丰以81.04亿港元(每股13.2港币,较当日香港二级市场溢价9%)的价格,增持中国平安已发行股本9.91%,将汇丰持有的平安股份增加到19.9%。中国平安正式进入“汇丰时代”。现在汇丰更是已经持有中国平安48.18%的流通股份,稳居中国平安流通股东之首。
从中国平安数据中可以知道,十大股东中“汇丰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为第一大股东,“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为其第二大股东。在十大流通股中,位居前两名的仍是“汇丰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
再看看浦发银行,花旗银行持有浦发银行4.20%股份,但是,根据浦发银行与花旗达成的《战略合作协议》、《战略合作第二补充协议》,花旗承诺将继续增持浦发银行股份至19.9%。有一个问题值得追问:如果股价下跌,对花旗增持股份是否更为有利?
事实上,尽管目前再融资消息很多,但大都仅停留在传闻层面,只有金额巨大的中国平安与浦发银行的再融资计划是得到确认的。在中国平安的再融资计划已经对股市人气造成重创的情况下,浦发银行选择这一时机(尽管是消息提前走漏所致)难道不显得诡异吗?因为必然会导致股市加速下跌。
实际上,这两家是最没有必要再融资的。有评论指出:“光是中国平安一家所提出的再融资计划就达到1600亿元,而此前其发行A股筹资382亿元还未满一年,且原来的募资使用计划还未付诸实施。近日提出400亿再融资计划的浦发银行和平安一样也是刚刚发行60亿元的债券。”
4.谁在做空中国股市
关于这波股市的下跌,有几家媒体进行了调查。比如,《广州日报》的一篇报道指出:作为A股第一权重股中石油的最大空头,第四大权重股中国银行的最大空头,第五大权重股中国神华的最大空头,第十三大权重股大秦铁路的最大空头,T28335席位是近期不折不扣的最大空头。那么,谁是T28335?“T28335极有可能是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分红。”
在这波下跌中,先做空者是最大受益者,他们因此变得更加主动。一方面,他们是在相对高位出仓,赚取了很可观的差价。另一方面,为新资金建仓提供了契机。如果再因再融资而获利,可谓一举三得。
这还只是从中国市场而言,如果从国际资本市场层面来看,做空中国股市在国外,仍可以使一些人获取暴利,并且是更惊人的暴利——哪怕是在中国股市短暂虚亏,他们都可能获取暴利。这意味着,海外资金做空中国股市有了一个隐蔽但更重要的理由。
去年11月8日,全球首只通过做空中国股票市场来获利的ETF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2007年11月9日的英国《金融时报》是这样报道的:“8日,全球首只通过做空中国股票市场来获利的ETF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这只以中国股票市场下跌获利的ETF,将双倍反向于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的日回报率。”另有评论指出:“一旦这只抛空中国股市获利的ETF产品在美国挂牌,将会引来大量的巨鳄闻腥而来,尤其是已经通过QFII在中国A股投资的大行。”
这意味着,做空中国股市,能给海外资金带来比投资于股市更丰厚的回报——更何况,他们是最早通过抛售股票打压中国股市者,机会更好。同时,打压中国股市可以为他们低价建仓提供契机。
我们都知道一个消息,即QFII额度从100亿美元提高到300亿美元。这一消息最早出现在2007年5月23日(5月22日,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华盛顿正式启幕,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美国财长保尔森等中美政府高官均出席这次会议),其中对“在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额度上升、适当放宽金融机构持股比例等领域”达成新的共识。而QFII新增额度的真正审批新闻是在2007年12月9日见报的,当时报道的时间为“日前”,内容是“已将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总限额提升至300亿美元”。如果这个日前是“一个月前”或“两个月前”,股指都是在接近6000点位置。这显然不是最佳建仓良机。
5.一个奇妙的巧合
如果QFII新增额度的正式获批时间向前推一个月,那么,正好是在中国股市接近六千点高位时,同时,也正好是全球首只通过做空中国股票市场来获利的ETF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时间。QFII需要中国股市下跌,以寻找最佳建仓良机。自此以后,中国股市开始步入漫长的调整阶段。我承认中国股市当时存在市盈率过高等问题。但是,从5•30大跌后一直到A股步入6000点,QFII有几个提到过泡沫问题?相反,在5•30以前,他们倒是拼命强调泡沫,“A股泡沫太大,沪指有可能在今后3个月内跌破3000点”;“目前A股散户持股比例已达65%-70%,高出成熟市场一倍,这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见顶信号。”有的外方研究机构甚至露骨地呼吁政府干预——“应采取措施阻止泡沫的进一步形成。”这些来自自由市场的投资者,对行政力量频频招手,令人诧异。随后,印花税率提高,A股暴跌,QFII集体沉默。等到持仓结果公布,人们才发现,QFII实实在在地抄了一个大底。
政策市,被QFII利用了。
这次打压中国股市,最早是从对瑞银抛售中国石油的质疑开始。中国石油由于对指数的影响大(据统计,中国石油每下跌10%就将拖累上证指数下跌200点),正因为这一点,中国石油成为拖累股市下行的重要力量,如果从工具的角度来看,它何尝不是打压中国股市的利器?
QFII是更贪婪的逐利者,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惜发布虚假的股指报告欺骗国内投资者,也不惜违反中国的法律。
因为境外股东违规买卖股份超过5%,短线炒作获益上亿元而没有公告,南宁糖业从2月21日起临时停牌。这是一起典型的外资股东违规事件。2月20日,南宁糖业披露的一则公告显示:南宁糖业的境外机构股东马丁居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MCIM)、马丁居里公司(MCI)于2007年8月分别买入公司股票716.8469万股及975.4179万股,分别占南宁糖业已发行股份总数的2.73%及3.71%。由于马丁居里有限公司(MCL)是MCIM和MCI的母公司(均为100%控股),MCL被视为持有南宁糖业5.90%的股权。MCIM、MCI于2008年1月4日至1月25日所卖出南宁糖业股份累计已达1453.5656万股,占上市公司股份总额的5.07%,并因此获利近亿元。
而这一短线炒作获利行为,多处涉嫌违规:在“控制该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或者超过百分之五”的情况下,它未向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提交书面报告,也未通知该上市公司予以公告。并且涉嫌触犯我国《证券法》。根据该法规定:“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由此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据此,南京糖业有充分理由和明确法律依据,向MCIM和MCI追讨其短线操作获得的违法收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南宁糖业是MCL在国内A股的唯一一单交易,MCL短线炒作的计划不可谓不缜密,如果说不是提前策划好的,这种巧合实在过于完美!离奇的是,有人竟然发出此事即使起诉也难以执行的论调。我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合格投资者的境内股票投资,应当遵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持股比例限制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如果QFII处罚中国法律而逍遥法外,法律的尊严何在?对国内投资者是否公平?
6.一边唱空一般做多
心口不一是外资的常见做法。当股市调整到4000多点,有某海外分析师指出:中国股市即使跌到2000点仍有泡沫。这种论调为何在6000点之前没有出现,反而在股市调整到如此位置密集发出呢?而大量的数据显示,在他高调唱空时候,他所供职的投行却在做多。
当中国平安再融资消息刊发之时,与美联储紧急降息75个基点的时间相差仅一天。倘若不考虑期限差异,仅以两国基准利率比较,中美基准利率倒挂0.64个百分点。如果以相同期限的市场利率衡量,中美利差已经倒挂近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国际热钱不仅受到升值收益的吸引,同时还将受到利差的吸引,“汇差”加“利差”所形成的叠加效应,将对国际热钱进入中国产生更诱人的吸引力。1月30日,美联储再度宣布降息50个基点,中美利差进一步扩大。
当然,热钱进入中国,看重的绝不仅仅是“汇差”、“利差”,而更流入中国的股市和楼市。这与当年日本的情况何其相似!一旦国际热钱打算进入,提前就会唱衰中国股市,炒作中国股市的风险性,以推动股市下跌,而一旦他们建仓完毕,又会借助其能够控制的权威的机构发布唱多信号,以吸引资金跟风,一旦获利足够丰富,达到他们的预期,他们就会悄然抽身而退,从而,产生助涨助跌效应,加大我国股市的波动。
日本股市在热钱推动下,曾经于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指数达到其历史最高点38915点。但随着热钱获利退出,日本股市崩盘,到2003年4月,跌至7607.88点,1989年创下的高点时至今日仍可望而不可及。楼市同样如此。
问题在于,QFII为什么可以随意操纵话语权,甚至影响到相关决策?QFII的声音为何更容易受到有关部门和市场的追捧?
一切皆源于利益。瑞银亚洲矿业主管白仲义在其撰写的研究报告中,将中国神华H股的目标价从此前的35.15港元陡然提升至101港元所引发的风波,很久没有停息。外资报告被神化的光环,为何至今受到一些人的顶礼膜拜?
7.可怕的漏洞
有关中国平安再融资的投资,语焉不详,有人推测了几个版本。其中,有人怀疑将要收购的海外某公司与汇丰存在着联系。在次债危机蔓延的今天,我们必须对种种成本或风险转嫁行为保持警惕。防止恶意圈钱行为的肆虐——无论是外国公司来圈钱还是国内公司圈钱,都是广大投资者所不能容忍的。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再融资规定不规范,一些上市公司甚至在用途都没有说明的情况下,就张开了血盆大口。面对这种贪婪的欲望,难道不应该对制度的漏洞进行深刻反省吗?
在中投公司还没有正式成立的情况下,我国对黑市基金的投资即已经作出。这种不符合程序的做法,已经使30亿美元的投资亏损近半。中国没有为次债危机买单的义务。事实上,由于我们的大方,一些外国投资者从我国金融投资者获取的好处已经超过了其次债损失。
一位同行列举了一组数据:2006年,美国高盛集团、德国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出资37.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5亿)入股工商银行,收购工行10%的股份,收购价格1.16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1月4日盘中价格6.77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2755亿元,三家外资公司净赚2460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9.3倍,世界罕见;汇丰银行(汇丰)持股交行19.9%的股权,出资144.61亿元购买91.15亿股,每股为1.86元。交行2006年5月在香港上市,现在市价超过10港元,净赚近800多亿,07年国内A股发行上市又赚取500多亿,合计将近1400亿,10倍回报……
对比一下我们购买的美国次债产品,动辄数亿美元的损失,交易结果的反差难道不令我们心中隐隐作痛吗?
中国是一个穷国,许多人仍生活在贫困线下。1978年至2006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减少了2.28亿多人;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但是,我国划分贫困人口的标准较低,是以人均年收入637元(月均53元人民币)计算的———2007年公布的标准是693元。2003年,温家宝总理坦言,目前的贫困人口标准是低水平的,如果提高200元,贫困人口总数就会上升到9000万。而国际上通用的贫困人口计算标准是人均每天收入低于一美元或者是两美元。即使按最低值一美元计算,综合考虑货币实际购买力的差异,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也至少在1亿以上。
动辄数亿美元的损失,如果用到这些穷苦人身上,将给多少人带去脱贫的希望和生活的欢乐?
在崇洋媚外之风自上而下蔓延的今天,谈民族气节之类已经落伍,但是,无论任何一个国家,忽略国民的感受,对外国掠夺者提供便利都非常危险的。
回到本文的主题,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庄严承诺发出后,就应该严格监管制度,规范市场,使投资者真正受益而不是产生在掠夺感。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寸草晨露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杜鹃

银牌版主,屈指可数!




加入时间: 2005/09/25
文章: 12123
来自: 澳洲雪梨
积分: 64730


文章时间: 2008-2-26 周二, 下午2:23    标题: 引用回复

标题: [转帖]时寒冰:再融资背后藏着多少猫腻

回到本文的主题,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庄严承诺发出后,就应该严格监管制度,规范市场,使投资者真正受益而不是产生在掠夺感。

股市风险不可忽视!

_________________
杜鹃
《澳洲彩虹鹦》纸刊征稿中
将在本论坛选稿
www.australianwinner.com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杜鹃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31

积分: 25781


文章时间: 2008-2-27 周三, 下午6:39    标题: 引用回复

杜鹃 写道:
标题: [转帖]时寒冰:再融资背后藏着多少猫腻

回到本文的主题,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庄严承诺发出后,就应该严格监管制度,规范市场,使投资者真正受益而不是产生在掠夺感。
股市风险不可忽视!


谢谢杜鹃老师关注.

以流通货币为枪的无硝烟战争,仍是盛行以强凌弱的森林法则.一个刚从计划经济桎梏里走出来的中国大陆,在国际金融世界,尚在蹒跚学步.大陆人以廉价资源廉价劳动甚而是破坏性开发赚的一点点血汗钱,在美元贬值里,在对外投资里,明损暗亏,而对外洋发售的一元多的大蓝股如中石油,平安保险等,被人赚上百倍的从头顶到脚底流油,而中石油在港仅发售一港元多一点,而在自己家里则涨十几倍发售,那个已蜕变为美国控股的平保,又要再涨几十倍向自家增发.我真的很困惑!我们的管家婆,咋总是胳膊肘子向外拐?
新时代有汉奸吗?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寸草晨露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31

积分: 25781


文章时间: 2008-2-27 周三, 下午6:42    标题: 引用回复

[转贴]2008年02月27日 14:01中国证券网
石建勋:平安疯狂圈钱与做空中国股市阴谋

一、“中国平安”实际上已经是“外国平安”,工商管理部门应将该公司的“中国”两字去掉

一般人都以为中国平安是国有控股的保险公司,为国企圈钱而被投资者所唾弃,而实际上中国平安控股股东已经是外国资本,据上市公司公示的资料显示,汇丰集团通过A股及H股已持有中国平安48.18%的股权,日本第一生命保险持有近2%的股权,外资占流通股东50%多,其余股东最多只有1%到3%的比例,而国有控股的7.4%已在07年9月以前售出,另外汇丰在无限售条件股东中占78%的股权。也就是说,“中国平安”实际上早已成为“外国平安”。(股东结构见本文后面附表)

如果全体老百姓都知道了所谓的“中国平安”实际上已是一家英国汇丰集团占绝对控股地位的外国公司,那中国投资者的愤怒是可以想像的。
一般来说,公司冠以“中国“字头,必然是国家级的国有控股公司,既然中国平安已被外资控股,也就没有理由再冠以”中国”字头,工商管理部门应将该公司的“中国”两字去掉,避免其混淆视听,挂羊头卖狗肉,做些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情,给国有企业和国家形象抹黑。

二、平安疯狂圈钱的阴谋:为外资洗劫中国股民,做空中国股市

去年底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警惕做空中国股市的阴谋与阳谋”,全面分析预测了国际资本做空中国股市的办法、机制和巨大的收益。从国际资本市场层面来看,做空中国股市在国外,仍可以使一些人获取暴利,并且是更惊人的暴利——哪怕是在中国股市短暂虚亏,他们都可能获取暴利。这意味着,海外资金做空中国股市有了一个隐蔽但更重要的理由。在这波下跌中,先做空者是最大受益者,他们因此变得更加主动。一方面,他们是在相对高位出仓,赚取了很可观的差价。另一方面,为新资金建仓提供了契机。如果再因再融资而获利,可谓一举三得。

作为外资控股的中国平安自然是为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合理合法地,通过公布疯狂的融资计划做空中国股市,以获取自己的最大收益,也可谓一举三得:
如果股东大会及监管层通过其大规模圈钱计划,则能获得大批的中国投资者投资,使外资股东权益大幅度增殖,同时实现其规模扩张,使其能在与国有控股公司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如果其大规模圈钱计划不能通过,则通过再融资的消息把中国股市打下去,然后外资来抄底。因为,这些外资肯定知道1600亿加400亿的再融资规模对处于弱市的中国股市意味着什么,从这一点来说,外资洗劫中国股民,做空中国股市,然后大规模入市抄底的意图十分明显。这也许就是其通过大规模圈钱,做空中国股市的阴谋所在。

总的来说,不管怎么样外资通过控股中国的金融业不管通过哪条途径都能获得利益。希望管理层和政府明察秋毫,洞穿外国资本力量做空中国股市的阴谋,维护好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要因为少数利益集团的游说而让广大民众对政府产生疑虑,而对市场失去信心。也希望广大投资者檫亮眼睛,不上当,不割肉,团结起来在平安3月5日股东大会上一致投票反对其疯狂的圈钱计划。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寸草晨露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31

积分: 25781


文章时间: 2008-3-08 周六, 下午6:23    标题: 引用回复

[转贴]谁是平安再融资的赢家
2008年03月08日 05:44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中国平安的再融资方案,虽然饱受市场诟病,但最终顺利获得通过,究竟谁是这场融资盛宴的赢家?

市场显然不是赢家

一方面,中国平安开了一个狮子大开口式的圈钱先例。平安上市之时刚融资数百亿元,不满一年,又提出上千亿元的再融资方案,如此轻松的融资方式,直让嗷嗷待哺需要融资的公司艳羡不已。

如果再融资可以用中国平安的行为来定义,那么,这个市场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会以投资者信心的坍塌来演绎。

因为,一个只知索取、不谈回报的融资无度的市场,迟早会让市场资金枯竭,让投资者闻之却步,最终市场会因为过度低迷而失去融资功能。

另一方面,当一些上市公司奉行融资市场化原则,以至想融多少就融多少时,这一看似交由市场决定的再融资市场化取向,恰恰反映了A股这个“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目前存在着乱相。

比如,我们采取的是新股发行审批制,我们用政策调控着市场指数,我们监管着市场的许多融资行为甚至上市公司的重组,但我们却可以在行政调控的市场之外,给中国平安一个“纯市场化”的再融资空间。

指数空间的政策调控与再融资市场化的不对称共存,使得这个市场再次沦为圈钱者的乐土。这不仅给了后续圈钱者一个榜样和示范,也不能不是对投资者信心的一个严重打击。

平安的投资者也不是赢家

平安巨额再融资在股东大会上以92%的赞成票获得通过,个中原因是所谓交易型投资人是主要的反对方,而长期投资人更容易理解公司的决策。

不过,这些所谓的长期投资人将会继续品尝他们以“市场”投票的方式种下的市场恶果。当中国平安从149元跌到65元多时,市场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而且今后市场还会继续以事实告诉这些投资者的选择,任何决定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因为,一个信息并不透明的融资行为,其后的盈亏,上市公司同样可以找到许多搪塞和应付的理由。

或许有人会说,中国平安融资的目的是为了收购海外受次贷危机影响而被低估的保险资产,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一大幸事,是大小股东的双赢之举。

且慢,谁能保证中国平安收购的海外保险资产就是最便宜和最划算的,难道全球其他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对如此诱人的投资机会视而不见?何况,即便这样的资产真的被收购,谁能保证它能给投资者带来不俗回报。

监管层似乎也不是赢家

马明哲说,如果这次股东大会通过,一定会根据市场的状况,审慎考虑再融资的时机、规模以及市场的承受能力,将以股东的根本利益为首要考虑。

中国平安是否真的把股东的利益放在了首位?如果考虑到了股东的利益,中国平安的股价就不可能被股东通过“以脚投票”的方式“腰斩”,市场也不可能对中国平安的再融资行为有如此多的诟病和过激反应。

现在,尽管市场不欢迎中国平安的再融资行为,但中国平安并未因此而停下任何脚步。而且,平安已取得了股东大会高票通过的初步胜利,下一步将把再融资能否获得通过的皮球踢向管理层。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说:“将会严格审查A股公司的融资方案。”

如果我们没有给上市公司再融资立法设规,比如股票上市几年后方可提出再融资、上市公司再融资必须与再融资回报挂钩考虑等等,那么,管理层在审批中国平安再融资申请时,将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遵循市场化原则,那么只要上市公司股东大会通过了,监管层就没有什么理由否决;如果要考虑市场承受力,对中国平安的再融资项目进行严格审批,那么管理层将依据什么?

H股股东将是大赢家

市场不是赢家,中国平安的投资者也不是赢家,监管层似乎同样也不是赢家。那么,谁是赢家?

看看中国平安前十大股东的排名和占比,我们就知道,赢家可能甚至只能是第一大股东汇丰保险控股公司和第二大股东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因为,他们分别持有中国平安24.19%和23.99%的股份。当中国平安用A股投资者的钱把自己做大后,能尽情分享最大收益的当然除了汇丰还是汇丰。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寸草晨露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31

积分: 25781


文章时间: 2008-3-09 周日, 下午1:51    标题: 引用回复

[转贴] 时寒冰:“再融资门”向民意和监管发出挑衅
——和讯特约

3月5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平安2008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在深圳举行,1200亿元的再融资方案获得通过。这一数字虽然比起1600亿元有出入,却是中国平安市值缩水的结果。也就是说,中国平安并未作出大的让步。

而在2月25日,中国平安新闻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表示:“公司注意到了中国证监会发言人的谈话,公司再融资方案是按照法律规定在履行内部法定程序阶段,公司会根据市场的情况,慎重考虑筹资时机、规模及资本市场的承受能力……”
中国平安的固执和对民意的漠视,通过再融资方案表露得淋漓尽致。

上市公司再融资本身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是,这种市场行为如果忽略时机、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就可能演变成为恶意圈钱行为,给投资者造成伤害。
事实上,纵观最近沸沸扬扬的再融资潮,受损最大的就是散户投资者。这不得不令我们拷问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

一、谁为投资者的损失承担责任

1月21日,平安发布公告,该公司董事会已全票通过增发意向,决定配售不超过12亿股A股,并发行不超过412亿元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用于补充资本金和对外投资。以公告发布前1月18日平安A股的收市价格98.21元计算,中国平安再融资的规模达到1600亿元。

此公告一出,中国平安的股价暴跌,其3月4日的收盘价是67.1元,与1月18日的股价相比,投资者每股损失31.11元。而由于中国平安再融资引发的沪深股市暴跌,数万亿元市值灰飞烟灭,投资者的损失惨不忍睹。

但是,这丝毫未引发上市公司的恻隐之心。问题正在这里。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者的利益没有同向性联系,上市公司不必为股价的下跌承担责任,所以,他们可以听任自己的股价缩水而无动于衷;同时,上市公司也不必为由于自己的不当行为导致的整个大盘下跌承担责任,所以,他们同样可以无动于衷。
这种离奇的现象,在国际资本市场还能找出第二个吗?

股权分置改革意在把大股东与投资者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它最多只是把大股东与机构投资者的利益联系在了一起。散户投资者其实在被边缘化。此前,有报道称,由马明哲等中国平安高管组成的团队,集中拜访了上海、北京多家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那么,有谁真正关注散户投资者的感受?

在3月5日的投票会上,散户投资者“情绪较为激动……现场投资者的提问火药味严重,提问涉及到平安增发是不是为了圈钱,是不是为了救汇丰,是不是造成平安股价甚至是整个A股市场股价的下跌等方方面面”,但是,中国平安依然可以忽略这种声音,因为他们掌控的票已经足够了。投票结果在未投票前其实就已成定局。散户投资者真的很可怜!

某网站的调查显示,超过92%的股民反对中国平安再融资。这是一种民意。然而,这种民意相对于机构,太容易被上市公司忽略了。在利益面前,上市公司不惜对民意发出挑衅与示威。

许多上市公司喜欢大谈社会责任,如果一个公司置投资者的利益于不顾,置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于不顾,那么,这样的上市公司所说的社会责任在哪里呢?当他们以近乎挑衅的行为完成对民意的示威,他们还有资格谈论社会责任吗?

二、假如再融资成为做空股市的利器

从固有功能来看,再融资其实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当它作为一种工具被人使用或利用的时候,就有可能成为破坏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种利器。

庞大的再融资计划对股市的杀伤力已经在这波股市大跌中充分展现出来。
可怕之处在于 ,假如一个公司并不是真的指望再融资获得最终批准,而仅仅是通过再融资制造出来的强大利空因素做空股市,以便为一些利益集团低价建仓提供便利,那么,对于这种行为有制约吗?
至少,从目前来看还没有。无论再融资计划最终是否获得通过,上市公司都是赢家。倘若再融资计划不能通过,结果如上;倘若再融资计划获得批准,由于增发价格要参考前20个交易日的均价,股价下跌就能使一些人获利。在这种情况下,散户投资者几乎是唯一的受损者。
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结局。

如果一个上市公司可以随意狮子大张口,肆意利用离谱的再融资计划做空股市,与某些利益集团里应外合,达到低价建仓的目的,势必会让一部分投资者尤其散户投资者成为牺牲品,甚至可能让整个资本市场成为牺牲品。
再融资的危害与可怕之处正在这里。

在我们的金融日益走开开放,我们的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这一漏洞是可怕的。如果没有制约利用再融资做空股市的制度设计,中国的投资者和中国资本市场,必将付出更沉痛的代价。

三,谁在拿股民的血汗钱去豪赌

提出庞大再融资计划的上市公司,大都有外资背景。 这种巧合或值得思考。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其一,倘若果如此前媒体报道所言,再融资是为了救外资大股东,那么,对于这种投资如何监管?如果这其中隐含着猫腻,将对投资者带来损害,该如何避免?

其二,截至目前,我国公司在海外的大手笔投资有赚钱的吗?中国资本市场的良好成长性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是最为国际市场所羡慕的,然而,我们却舍近求远,拿纳税人或投资者大把大把的血汗钱去豪赌。比如,中投公司在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就将30亿美元投向美国私募基金黑石集团。然而,黑石上市后股价持续下跌,截至目前中投账面亏损已高达45.1%,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黑石基金看好中国市场,要向中国投资。中国人的钱转一圈又回来了,只不过仅回来一半多点;中国平安2007年11月投资18.1亿欧元购买的9501万股富通股票,平均每股19.05欧元,而截至1月24日,富通收报14.62欧元,这意味着中国平安投资的18.1亿欧元已出现约4.2亿欧元(约44亿元人民币)的浮亏。

笔者并非认为国际市场不可投,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勇敢地走出去。问题在于,走出去的目的是为了获益而非赌博。以这种屡投屡亏的近乎弱智的扔钱行为,如何让人相信其投资能力?如果一个公司在不需要证明自己业绩的情况下,就可以疯狂地融资四处挥霍,这对投资者是否公平?
投资者的钱是血汗钱,不是谁都可以随意挥霍和浪费的。

上市公司想拿股民的血汗钱去豪赌,至少要证明他有能力,至少要证明他没有智障缺陷,至少要证明他虽然有智障缺陷但最起码运气还够好。如果一个公司一出手就亏损,既不够聪明运气也不够好,它有什么资格融资到海外豪赌?
我们看到,在中国,所谓的战略投资,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弱智者豪赌的代名词,或欺骗的代名词。

四,再融资应该立规矩

眼下的再融资几乎快赶上“随地大小便”的野狗了,只要它有需要,翘翘腿即可。

再融资不是这样的吗?想再融资就融资,想融多少就融多少。完全处于不设防状态。也正因此,每当市场上有关于再融资的传闻,投资者都会相信,并疯狂抛售。投资者脆弱的心态正是再融资的无序与混乱导致的。

虽然“年报准则”规定:“公司应当披露为实现未来发展战略所需的资金需求及使用计划,以及资金来源情况,说明维持公司当前业务并完成在建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未来重大的资本支出计划等,包括未来已知的资本支出承诺、合同安排、时间安排等。同时,对公司资金来源的安排、资金成本及使用情况进行说明。公司应当区分债务融资、表外融资、股权融资、衍生产品融资等项目对公司未来资金来源进行披露”。但是迄今为止,有哪个上市公司真正执行了?

即便是中国平安高达1200亿元的再融资,其用途不也是众所纷纭吗?如此庞大的再融资,竟然成了猜谜游戏。我们这个市场的制度缺失已经到了近乎搞笑的地步!
事实上,无论是中国平安还是浦发银行,他们的再融资都显得过于“紧锣密鼓”。中国平安去年3月份才完成A股首次公开募股(即IPO),在上市不到一年,就推出120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而浦发银行60亿元债券的再融资刚刚发行完毕。而这些公司并一定真的缺钱。据wind统计,仅2007年7月至9月,中国平安就动用2458亿元参与新股配售,这说明,它并不真的缺钱。

倘若不给再融资立下规矩,中国平安再融资1200亿元,比中国平安更牛的中国人寿就可以再融资2000亿元,比中国人寿更牛的工商银行就可以再融资3000、4000亿元……疯狂圈钱的结果必然是资本市场彻底玩完!

中国平安顺利通过再融资计划,把皮球彻底踢给了监管部门,何去何从,只能由监管层来决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中国平安的再融资计划最终获得通过,将是一场噩梦的开始。而在监管层审核这些再融资计划的时候,切莫忘记严格调查借助再融资计划幌子进行的各种内幕交易行为。我坚决响应并支持对那些挑衅民意的上市公司产品进行抵制的正义做法——做人不能没有骨气!

于2008年3月6日凌晨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寸草晨露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31

积分: 25781


文章时间: 2008-3-09 周日, 下午1:54    标题: 引用回复

[转贴]时寒冰:谁在利用谣言做空股市

3月3日,A股普涨。正当人们试图摆脱前期阴霾的时候,一个令投资者心惊胆寒的魔咒又突然发威了。3月4日,有关深发展再融资500亿元传闻,像瘟疫一样传遍市场。深发展一度被打至跌停板。加之3月5日中国平安要召开2008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对再融资方案进行正式表决。金融股哀鸿遍地。同时,也有其他上市公司将再融资的传闻出现。A股下跌。3月4日夜,深发展发布澄清公告:“除已公告的融资计划外,并无其他资本募集计划。”对于卷款案件,深发展表示,损失金额预计不超过3000万元,对银行整体财务影响极微。

一遇到普涨,立即有再融资传闻出拳打压;一遇到利好,立即有再融资传闻迎头痛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

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和参与的电视访谈中,曾再三提醒,警惕目前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那就是利用谣言制造恐慌、打压股市、浑水摸鱼。

如果对照A股的这波深度调整和有关再融资的各种消息,就有发现,两者之间配合得简直天衣无缝:只要股市一有反弹,马上就会有再融资消息传出对股市迎头痛击,就好像在传递一个无形的“接力棒”,往往是一剑封喉,迫使股市下跌,显得十分诡异(见本人2月28日的分析《应彻查平安、浦发再融资内幕》,和本人2月26日的分析《再融资背后藏着多少猫腻》) 。

那么,谁是谣言的制造者?

之前,有人撰文指出,网络为某些人散布谣言提供了便利,谁都可以成为谣言的散布者,谁都可以利用谣言制造杀伤力。
错!这里面一定有猫腻!为什么?

设想一下,有个无聊的人,突然编造了一个深发展再融资500亿元的传闻,然后,吓得机构主力慌不择路的抛盘,一直打压至跌停板(机构为深发展当日一度跌停的最大空方)。

你信这种说法吗?
鬼才相信!

强势机构主力的信息渠道非常丰富,他们与相关上市公司的联系也非常便利,求证一个消息的真伪是易如反掌的,他们怎么可能相信谣言?但是,事后的数据显示,每次再融资谣言出现后,将股价打到跌停板的主要力量都不是散户而是机构主力。诸如中国平安、浦发银行、大秦铁路、中国联通、深发展……这类股票,是散户的力量可以打至跌停的吗?

与其说谣言制造了恐慌,倒不如说有人借助谣言散布之机打压股市制造了恐慌更为确切。

在A股市场,有一个隐蔽的幽灵,在按部就班地打压中国股市。从利益分析法角度来看,这就是答案藏身之处。

要知道谁在散布谣言,就必须分析,股市下跌对谁更为有利。然后,沿着脉络逐渐调查下去。

但是,奇怪的是,在谣言幽灵般祸乱市场,给股市造成剧烈波动,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今天,似乎没有人关心谣言来自何方,也没有人关心散布谣言者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阴谋,这些现象本身难道还不够离奇的吗?

资本市场必须公正和透明,中小投资者才能免遭被掠夺的厄运。否则,中小投资者就容易沦入一些强势利益集团口中的羔羊。

谣言正在破坏这个市场的公正性,给散户投资者带来巨大不公。因为,散户投资者的信息渠道更少,对谣言的辨别能力更差,谣言对他们的杀伤力更大。
这还只是从一个局部的角度去分析。

倘若从一个更大的角度去看,那么,是否有一股力量在通过做空中国股市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甚至,其意并不仅限于股市?

要保护中小投资者,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应该组织专门的调查组,动用现代化的调查手段,查找谣言的来源,追究谣言散布者的法律责任,追查谣言背后隐藏的种种黑幕。否则,倘若任凭谣言肆虐,任凭谣言对中国股市的操纵,不仅中小投资者因此受到伤害,中国资方市场的未来甚至国家的经济安全都令人担忧。
写于2008年3月5日凌晨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寸草晨露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点点滴滴——随心所欲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