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讨论]赋的流变概要及其重要赋作代表简单评析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樵野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樵野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7/06/12
文章: 175

积分: 693


文章时间: 2008-2-26 周二, 下午7:18    标题: [讨论]赋的流变概要及其重要赋作代表简单评析 引用回复

赋的流变概要及其重要赋作代表简单评析

文/樵野





一、赋及其基本流变线索



1、概念



什么叫赋?赋,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这是一九八五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上的解释。对于赋,我国古代主要有三种说法,即“赋者,古诗之流也。”(班固《两都赋》序),这是第一种;第二种,“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第三种,“赋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我国古代,有诗、词、曲、赋并称之说,两千多年来,赋作为一种文体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因此,赋是并列于诗、词、曲、散文、小说等的一种间于诗歌与散文的韵散结合的诗性文体,既可写景叙事,也能抒情说理。



2、赋的流变概要



赋,最早作为诵的意思出现,既不是文体概念,也不是诗学概念,即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实际上就是指与配乐演唱相对立的一种诵读。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而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关于“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记载,则是把赋作为六诗之一的诗学概念首次提了出来。《毛诗·大序》说《诗》有“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其中风、雅、颂是指《诗》的三种文体,而赋、比、兴则是指《诗》的三种表现手法。到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指出“《诗》有六义,其二曰赋。”,并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第三》),说明赋的根本,还是为诗经所立。最后刘勰说“《诗序》则同义,传说则异体”(《文心雕龙·诠赋》),表明了是《毛传》和《国语》开始把赋和诗区别开来,赋逐渐演进为独立的文体概念。到了战国中后期,作为一种文体的赋才开始产生。请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的一段话:

“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则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赋的产生,发展,是受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以及作为与诗区别的独特文体,真正得以命名的开始。也就是说,荀况的《赋篇》含五首小赋,即礼、知、云、蚕、箴,虽然尚属幼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赋,只是战国之类如谜语的“隐书”而已,但是其以赋名篇的首创之功不可没。至于宋玉,其作品唯《九辨》外,其余皆为伪托之作,如今存《风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者,然刘勰对其赋“与诗画境”的特点予以肯定,而从可靠的材料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结尾几句话“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来看,宋玉还是与赋有关。

由于荀况的《赋篇》第一次以“赋”名篇,汉人沿袭下来,凡辞赋均以赋称之。汉初的骚体楚辞在逐渐演化,预示一种新的赋体即将产生。到了贾谊,就完全显示了从楚辞到新体赋的过渡痕迹。贾谊是汉初骚体赋的唯一优秀作家。其赋兼屈原与荀况二家之体制。而真正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则是汉初重要辞赋家枚乘的《七发》。新体赋从内容上由楚辞的批判现实、抒发个人愤懑情怀变为对帝王的歌功颂德,劝百而讽一;形式上则进一步散体化,形成专事铺叙的韵文。枚乘开辟了汉代大赋的道路,后仿者不断跟来。以至固定了一种体式,称为“七林”。赋的历史在不断向自己的辉煌进军,到了汉武帝时代,似乎那个名叫司马相如的成都人注定为赋而等得太久,他一出手,新体赋宣告成熟。汉赋,占据了自己不可替代的统治地位。自司马相如始,汉赋以歌颂王朝声威和气魄为主,确立“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后赋家沿袭不改。这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一方面,显示汉赋的壮观和兴盛,但同时也播下了粉饰太平,贡谀献媚的恶种,以至后续者越来越失去了文学的生命------创造性,不得不被其他的形式所取代。赋家之心,不可得而传,果如其然吗?切不要忘记了任何文学形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与时代的关系。

至西汉后期,虽然歌功颂德的大赋还在继续,但毕竟已经时过境迁,许多赋家已经自觉于一种咏物小赋的创作。如王褒的《洞萧赋》,以及扬雄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法言·五子篇》)的文学观点,即可见一斑。看来,一种形式上短小,内容上咏物讽世,抒发作家个性的新样式的赋体就要到来了。自东汉张衡以后,果然在赋的发展上又来了一次转机。这个时期,抒情小赋(短赋)不断涌现,它进一步突破了赋颂传统,为后来魏晋抒情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张衡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赋家。

直到建安时期,不可一世的汉代大赋终于消沉了。某一天,一个生处乱世的怀乡之士,心情抑郁,他沉痛地登上当阳城楼,一篇时代之赋——《登楼赋》正在等他。他叫王粲。《登楼赋》情景结合,诗意浓厚,脱尽了汉赋铺陈堆砌的习气,抒情小赋成熟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抒情小赋风靡文坛。各位赋家对赋的审美追求更为自觉,讲究新的语言形式,流露真情实感,情采并茂,意象隽永。但这一时期,由于骈文从形式主义的斜路上逐渐冲了上来,赋便委身为一种赋体-----骈赋,并致多数骈赋作品倒向了苍白的形式主义怀抱,直到中唐古文运动的到来,骈文的黑暗才被清算。骈赋,也称俳赋,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孙梅《六四丛话》:“左(思)陆(机)以下,渐趋整炼,齐梁而降,日事研华,古(大)赋一变而为骈赋。江(淹)鲍(照)虎步于前,金声玉振;徐(陵)庾(信)鸿骞于后,绣错绮交。固非古音之洋洋,未如律律之靡靡也。”应该说,骈赋的主要特点就在于“骈”而已,即“骈俪”,特别讲究句式整齐,文辞华美,对仗工稳,韵律和谐,这对后来的唐律赋不能说没有深刻的影响。然而,汉赋毕竟就是汉赋,魏晋以后,赋只不过是在文人的笔下演化为不同的新赋体。

自隋始,在科举考试杂文中,已经开始包括赋。但至初唐试赋,并无特殊规定,只是进士科试诗赋时,士人必须熟悉对仗技巧和四声八病,掌握骈赋技能以对付考试。大约至唐中宗时期,又一种新的赋体形成了。这就是因官方考试而形成的律赋。律赋是在骈赋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对仗、锤炼字句上却比骈赋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一种应试文体,其形式主义文风不言而喻。难怪明代徐师曾说:“至于律赋,其变愈下。始于沈约四声八病之拘。中于徐(陵)、庾(信)隔句作对之陋,终于隋、唐、宋取士限韵之制,但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而情与辞皆置弗论。”(《文体明辩》)律赋由唐而宋,以至明、清,虽有零星可观者,然大都近于文字游戏,与明、清八股类同,不过是谋官的工具罢了。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宣诏废除科举,历时千余年的与之相关的辞赋创作才终因失去制度的依傍而衰亡。只是在此不得不提的是,赋在宋代还产生了另一种新赋体-------文赋。确切地说,文赋是在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它一反骈赋和律赋在对偶、用韵等方面的过于限制,特别强调要像散文那样无拘无束,挥洒自如。它结构别致,句式灵便,同时又并不排除对仗和用韵的手法,富含包容,非常近于散文,应是对骈、律的一定继承和有力反叛。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杨万里《浯溪赋》、范成大《馆娃宫赋》等堪为代表。而在此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欧阳修的抒情小赋。正是他的这种小赋,首先打破了六朝至唐代骈、律各种板滞形式的拘束,把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实现了各种表现手法的灵活而自由,字句语调趋向散文化,形成宋代特有的文赋特色。故其文赋开山之功自不可掩。

综上,可以看到赋因以赋名篇而发端于先秦,因空前绝后之大赋而鼎盛于两汉,因抒情小赋而风靡于六朝,因律赋、文赋而革新于唐宋,后虽延至于明请,实始于金元便逐渐走向末路。而赋作为一直以文言写成的文体,它始终没有享受到与诗词同等的待遇。它的普及和研究也远不如诗词。到了五四时期,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运动卷席而来,对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学表现形式的文言文,终于给予致命的打击,从此,文言文可算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新的生命形式已经诞生,那就是蓬勃发展的白话文。赋这种用文言文写就的文体也不例外,应当说这是它的最后死亡时间。改用白话,是五四最为成功的文学成就之一。一九二零年,北洋政府的教育部最终承认白话是“国语”,通令全国学校予以采用。鲁迅小说是运用白话创作的楷模。郭沫若的诗歌,冲破了文言和旧诗格律的束缚,给文坛带来新鲜自由的气息。各报刊也继《新青年》之后采用白话文出版。种种迹像表明,白话文的时代到来了,人们已经铭刻在心。就像封建帝制被埋葬于历史长河中一样,文言时代结束了。即便像复古逆流的“学衡派”、“甲寅派”那样反对废文言兴白话,学不知耻,鼓吹腐朽,然而死灰岂能复燃?一切都是枉然。一切都应是在白话文的基础之上作新的发展。正如鲁迅在《答KS君》批判“甲寅派”的复古美梦时说的那样,“倘说这是复古运动的代表,那可是只见得复古派的可怜,不过以此当作讣闻,公布文言文的气绝罢了。”这,就是对复古运动的盖棺定论。事实也是如此,文言文自此至今依旧并未翻身。当然赋的命运也一样。

时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文坛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赋的命运似乎有了新的转机。一批有关汉赋价值及其赋体特征、内涵等的讨论文章相继发表,初现赋学(另论)复兴的兆头。80年代以来,继此引发辞赋创作的兴盛。好赋者不断地自作探索和把玩。如魏明伦《盖世金牛赋》、《华夏园林赋》等,以现代语体为赋。颜其鳞《香港赋》、《黄山赋》等则沿袭传统,旧瓶装新酒。不管怎么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言:“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元戏曲史序》),赋的前景如何,依然是需要新的探究。有人认为赋是陈腐的贵族文化,帮闲文学,早已被弃;有人则继承其体物抒情和可颂可刺的特性,运用于白话散文之中,创作新体赋;也有人试图恢复赋的文言传统(大概是死路)。总而言之,古为今用,仍然是正确的道路。把古赋和现代散文结合起来,运用各种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发扬其抒情刺世的传统,写出新时代的散体赋,应是有益的探索。



二、重要赋作代表及其简单评析



荀子之《赋篇》。《赋篇》含《礼》、《知》、《云》、《蚕》、《箴》五小赋,这是赋史上第一次以赋名篇的作品。它通过君臣问答的形式,铺写五种事物的性质和功能,并由此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主张。荀子之赋,以四言韵语为主,杂有散文,类如谜语,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赋,但却是赋的发端之作,可见其重要作用。



贾谊之《吊屈原赋》。谊之赋趋向散体化,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整齐,此新体赋之特点。这篇赋借凭吊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感情充沛,词采壮美,意气勃发,是楚辞过渡到新体赋的一代佳品。



枚乘之《七发》。本赋虚拟楚太子有病,吴客以七件事启发太子,故名《七发》。此赋阐发无论音乐车马之乐,还是田猎观涛之趣,都不能治好太子之病,惟有精言妙道,不但是有益治国,更是治病的良方,可见其讽意。全赋辞藻富丽,夸张渲染,规模宏大,有淋漓尽致之感,其鲜明的艺术特点就是铺张。这篇赋开辟了汉大赋的道路,是新体赋,即汉赋形成的标志。



司马相如之《子虚赋》、《上林赋》。“子虚”借子虚与乌有先生的互相夸耀,极陈齐楚诸侯国的地域、物产的广大丰盛。“上林”写亡是公借批评子虚、乌有先生而大肆夸张天子上林院的富丽以及狩猎场面的浩大,说明诸侯是无法与之比拟的。曲终奏雅,天子悔悟,决心行仁政。赋欲以此示刺,然并无效果。二赋结构宏伟,气势磅礴,文辞富丽,铺叙细腻。它铺张扬厉,歌颂王朝声威和气魄,为汉大赋树立了榜样。到此,汉赋成熟了。



司马迁之《悲士不遇赋》。此赋怒斥专制君主压抑人才等的社会黑暗,表达在痛苦和矛盾中以道家思想来寻求解脱。它感情真挚,语言明快,是一篇直抒胸臆的短赋,对后世如张衡等的抒情短赋有一定的影响。



王褒之《洞箫赋》。这是一篇咏物小赋。它介绍了洞箫的质地,外貌和优美的音色;气势不凡,词语华美,对后世音乐赋的创作影响极大。而它最为重要的是西汉后期咏物小赋的代表。



扬雄之《长扬赋》。此赋以隐晦婉转的手法,批评君王自私和淫乐而劳命伤财,不顾人民的死活,表现了作者反对君王奢靡的正直立场。它的特点在于偏重议论,对宋人的文赋有所影响。扬赋虽大多模仿相如赋,但此赋不失流畅,气魄,自有特点。



张衡之《归田赋》。此篇抒情小赋,抒写了在宦官专权,朝政日非的情势下,归隐田园的乐趣,表达一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它在艺术上的成就非比一般。此赋清新自然,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摆脱了大赋夸侈之风,为赋的发展带来转机,开魏晋后抒情小赋的先河,并为张衡奠定了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赋家的历史地位。



王粲之《登楼赋》。王粲,乃建安七子之中成就最高者。他博学而多识,文思敏捷,但生遭乱世,怀才不遇。登楼之赋,借登高远望,将眼前之景,思乡之情,感时之恨有机融合起来,表达了作者久留客地,因见异乡风物之美而起思乡怀土之情,以及身处乱世而壮志难酬之痛。该赋诗意浓厚,结构完美,语言平易隽永,写景抒情浑然天成,脱尽了汉赋铺陈堆砌之习气,是抒情小赋的成熟之作。



曹植之《洛神赋》。曹植赋今存四十余篇,在汉魏作者中,其数量可数第一。他的这篇《洛神赋》,可谓最富文学价值的抒情小赋之一,是赋史上的一篇杰作。它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灵活运用神话,抒情意味浓郁,极富艺术魅力。作者运用华美的文笔,神奇的情思,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美人,同时抒写了人神恋爱的悲剧,缠绵悱恻,韵味无穷,它为抒情散文的写作提供了范例,爱好文学者,不得不读,而况赋人!



陶渊明之《归去来兮辞》。陶赋继承抒情小赋的传统,但能与他的诗、散文保持平淡自然的一致特点,洗净铅华。此篇历来为人称诵。它着力描写了一种由迷途折回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作者回归自然的觉醒,以及弃官归隐的高洁志趣。托意深远,表现自然,意境恬淡。情景一体。



谢惠连之《雪赋》。此赋假托西汉梁孝王兔园赏雪,招来枚乘、邹阳、司马相如三人咏雪,各借其典,刻画雪景。结合了赋景、抒情和议论,将雪人格化,表现随遇而安,自然任命的老庄思想。雪之灵性,令人叹服而向往。



鲍照之《芜城赋》。本赋通过对广陵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凋敝的对照描写,突出今昔兴亡之感。它一变一般骈文的华靡和平庸,语言炼达,浓郁而奇崛,富丽而婉细,为历来骈赋的名作。



江淹之《恨赋》、《别赋》。《恨赋》通过对帝王将相、英雄烈士“饮恨吞声”的死亡的抒写,表达作者被贬边鄙的心境和自身的感受,对仗工整,语言清丽而简净,富有诗味。《别赋》写了边塞壮士、感恩报主的剑客、求仙道士、陌上情人等不同身份的人们“黯然销魂”的离别,刻画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各自的特色,指出分别的痛苦是难以状写的情绪。这篇赋言约意丰,音韵铿锵优美,句法错综变化,并善于在篇中插入广富诗意的白描,凸显了对南朝民歌的融用。



庾信之《小园赋》、《哀江南赋》。庾信乃南北朝骈赋成就最高的作家。“小园”采用铺陈之法,精雕细刻一个并不存在的小园,表面写景赋物,实则自悲身世。前半小园落想,后半故国之思,突出表达作者屈仕异国,愿为隐士而不得的痛苦。用典隐喻自然贴切,白描手法创不少清丽名句。“哀江南”,是骈体赋之巨制。此赋以叙事体的长篇结构,追叙作者家世及其前半身的经历,再现人民流亡而血泪淋漓的现实,颂歌爱国情怀,鞭抽误国黑暗,实文人赋之精神所在。它于对偶中时杂散语,文采生动光鲜,用典精妙,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王绩之《游北山赋》。该赋写因官场失意而弃官归田于南渚,时游北山,任性放旷,享受山水之乐。这篇骈赋在六朝绮丽中独辟一雅,自成一格。



李白之《大鹏赋》。李白以大鹏自况,任意而行,无所拘束,冲破现实羁绊,人性牢笼,追求个性自由。李白即大鹏,大鹏即李白。全赋一泻千里,变化万端,体现李白一贯豪放飘逸的文风。



李绅之《寒松赋》。赋写松生于岩侧,不被世人关心和认识,但当天气寒冷,其他树木均已枯死时,它却依然傲斗霜雪,表现了寒松高劲孤绝的忠贞本质。以寒松寄心志,多骈俪而富变化,极少用典,一代好赋。



杜牧之《阿房宫赋》。此赋词采瑰奇,气体遒劲,虽有铺写,却存不拘之气韵,结尾一语破的,笔意明快而锋利,乃历选之名赋。



欧阳修之《秋声赋》。文以秋声发端,描绘暮秋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极尽渲染。抒写因人事忧劳,形神日渐衰老的悲凉感叹。巧用比喻和烘托,以散文为主,杂以骈偶、韵语的变体,情景交融,自然流美,浑然天成。富有艺术独创性,首称文赋。



苏轼之《赤壁赋》。赋以主客问答的方式,议论风生,采用赤壁夜游和感情变化为明暗两线,把写景、抒情、说理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胸怀旷达,不以得失为怀的人生态度。文如行云流水,汪洋畅达,既有赋体的渊源,又不受其束缚,意境清新,哲理深邃,一代文赋妙品。



元好问之《秋望赋》。此赋假设与壁虱的对话,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构思新颖,讽刺意味浓厚。



夏完淳之《大哀赋》。夏完淳,少年爱国英雄,杰出作家,他所作诗赋,抒国破家亡的悲痛,一洗模拟的面貌,饱含血泪,悲壮淋漓。该赋怒斥统治者的腐朽,含念故国之沦亡,慷慨悲歌,凄楚激昂,表现强烈的爱国精神。



徐有贞之《水仙花赋》。此赋刻画水仙的幽姿,赞美其骨清容腴,不畏霜雪,超凡脱俗的精神风貌。语言清丽,用典和谐。



袁枚之《笑赋》。赋写陆大夫的“笑疾”,有力抨击了当时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语言辛辣而含蓄,层次分明,节奏感强,可堪一读。



2008-2-26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樵野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樵野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