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佳
澳洲彩虹鹦版主
性别:  年龄: 74 加入时间: 2005/09/20 文章: 1461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5578
:
|
|
[size=18]《内经谭》
1、《黄帝内经》的三要义
——学习南怀瑾先生《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黄帝内经》真正的宗旨要点重要的即在<举痛论篇>中所说的三要义:“黄帝问曰:(一)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二)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三)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读此,<内经>全书的中心,它是“医(寿)世,医(寿)人,医(寿)国,医(寿)社会”为中心,不过是先从如何养生寿人来切入而已。“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如果说天,它必须要在人事上有实际应用,及实验经历,也就是后来的“天人合一”;“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博古必要通今,任何学问,如果只讲现在,不通古今绵延演变的因果关系,都容易落入偏见的,也就是后来的“通古博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从政或从医,一切的一切,治理他人,医治他人,必须先从本人自己身上实验做起,也就是后来的“正人先正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总之,这一段话,《黄帝内经》的中心,也是黄老之学的要点,它是通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任何一门学科的大原则。
——
2、黄帝与中华文化
——学习南怀瑾先生《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关于《黄帝》,这是中国文化最严重的问题。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以黄帝开始计算,到今年为止,已经四千七百多年了。不知道黄帝以前的中华民族,有很长的远古史。为什么切断从黄帝这里开始呢?是司马迁等过去这一班历史学家们搞的;因为远古的太渺茫,而且都是神话。黄帝以前的伏羲,是画八卦的,相传黄帝是伏羲的子孙,所以就从黄帝开始。黄帝把中华民族正式建立一个初步的国家系统,我们普通讲的“老百姓”,就是黄帝把一百来个各个姓氏不同的民族团结起来,建立生活文化。所以我们所有的文化,都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是有熊氏,姓公孙,名轩辕。很多人到甘肃去祭黄帝的陵。黄帝不只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也是东方黄色民族的共同祖先。中国一切的文化,科学的,宗教的,哲学的,都是从这里开始。所以写《史记》的司马迁,也不敢确定黄帝的年代,只有根据孔子的话说的。尧、舜、禹在历史有名的叫“三代”。三代在我们历史学里有个说法,普通教科书上说是夏、商、周三代。真正古书上所讲的三代是尧、舜、禹,并不是夏、商、周。尧、舜、禹是公天下,到大禹王的儿子接位由此,中国文化由三代民主的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所以,我们的文化是要推翻两三千年的帝王政治,推翻家天下。孔孟之道的儒家,以及道家,都主张回到上古的公天下,由此简述黄帝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
3、什么叫天癸
——学习南怀瑾先生《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径)“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是说:女人第一次月经是二七十四岁,七年一个转变。七七四十九岁月经断了,现在叫更年期。男人以八来计算,“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男人十六岁才开始发育,变成真正的童子了。那么这里有个问题,什么叫天癸?注意这个癸字,是中国的天文科学来的。我们天文有十个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个十天干中壬癸在五行里属水。什么又叫五行呢?天地间星球的转动中,有五个星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与我们有绝对的关系,在互相放射,互相影响。壬癸两个字是属水,水气还没有成形叫壬水,等于蒸汽没有变成水叫壬水,癸水是成形的水。这要懂得阴阳、上古的科学天癸代表月经。是整个身上的激素变成月经下来,已经是成形的水了,就是癸水。
——
4、上古天真
——学习南怀瑾先生《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开始第一篇《上古天真论》,题目 “天真”这个“天”字,不是上天的天。这个“天”字,有时候代表宗教的天,有时候代表哲学的天,有时候代表天文学的天等等。为什么天字那么写?研究中国文字,第一个字“一”是画图开始的,为什么那么画?因为讲不清楚宇宙是几时开始的,天地是怎么来的,所以以一画来分开。所谓伏羲画八卦,一画分天地,这是科学的,因为时间空间上,查不出宇宙的来源,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地画了一个“一”,我们中国人很注重求实的。《上古天真论》这一篇就是讲天。所们晓得“一”是一画分天地,上面代表形而上的,再加一笔和一个人字,就是天字了,天地人就是这样来的。所以“一”的上面是“上”,下面是“下”,文字的来源于画图象形,包含了很多内容。《上古天真论》的天真两个字,就是形容孩子“天真”那两个字,我们已经用了五千年还在用。这个天真的“天”代表了本体论是哲学的天,表示那是真实生命的来源。
——
5、天干地支与五行
——学习南怀瑾先生《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天癸”这两个字是中国古代的科学。天干、地支、五行,都是中国上古的科学。天干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与五行的关系:甲乙是木,丙丁是火,戊己是土,庚辛是金,壬癸是水。壬是还没有形成的水,癸是已经形成的水谓之“天癸”, 上古的科学“天癸”代表月经。是整个身上的激素变成月经下来,已经是成形的水了,就是癸水。五行为什么叫金、木、水、火、土呢?五行构成了我们人类生活的物理世界,矿物质之类的,用“金”做代号;生命不会断绝,永远发展不已,用“木”做代号;生命没有温度,没有热能,冷冻起来就死亡了,用“火”做代号;“水”当然更重要,譬如这个地球百分之七十是水,我们肉体生命也是百分之七十的水,用“水”做代号;金木水火都存在于土中,用“土”做代号。所以“金木水火土”,它只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物理代号。五行又是地球外面的五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我们现在晓得万物都在放射,我们生命也在放射,地球也在放射,彼此放射都有干扰,这个十天干的“干”字,是繁体字,也是简体字。干字是干扰的意思,不是树干的意思。所以叫做天干。地支十二个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个支是支持、支撑的意思。天干是干扰,地支是支撑。这个地支和五行性质,又跟天干相互结合又影响。亥子是水,寅卯是木,巳午是火,申酉是金,那么中间有四个呢,辰戌丑未这四个属土。这都是我们上古的人类史浓缩的科技精华,后人把科学的只用来算命、看风水了,所以给人看不起。又因为很少有人懂而轻视了它。现在变成好像迷信的东西了。
——
6、上药三品:精、气、神
——学习南怀瑾先生《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内经》:“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肾气对人的身体是十分重要的。所谓肾气,就是精气。一般认为“精”就是男女性行为所排泄的那个精,那只是精的一部分,而不是全体。古书道家医学上所讲的精,就是我们全身的细胞,这也就是肾气。为什么肾气那么重要?这与五行有关了,人的病是可以自己治了。后来演变成道家神仙之学。神仙之学认为我们的生命里有个药,不用去外头买的,都是自怀有的,只是你不晓得用。就是本身具备的上药三品,就是:精、气、神。如果自己懂得,健康自己就可以把握。所谓的气,不要以为真的有个气。其实就是能量。这个生命的能一动,形成的就是水。这个水在我们人体方面属于肾。《黄帝内经》中的天癸,属于癸水,就是有关生命的来源。现在已知的任何生命都来源于水,“精”就是全身的细胞,也就是人的生命;“气”就是全身的能量,也就是人的动力;“神”就是全身的表现,也就是人的神态。所以说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就衰。真是人身三宝呀。
——
7、真人、聖人、賢人
——学习南怀瑾先生《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黄帝提出了有关生命的问题。提出了:真人、至人、聖人、賢人说。“真人“关键在于: “独立守神”,他念头永远是专一的,思想专一,超然而独立。“守神”,把握自己生命最初的功能——神。我们普通说的灵魂,是不足以代表神的。灵魂是神的阴暗面,看不见的,是反面的代表。神是真正代表生命阳明之气的;“圣人”关键在于:“外不劳形于事”,尽量做到生活恬淡、清静。“内无思想之患”,不但没有仇恨、怨尤的心理,他的思想是非常宁静专一的。“以恬愉为务”,每天都是快乐的,人生是乐观的;“贤人” 关键在于:“法则天地”,他效法天地,天黑了就睡觉,天亮就起来, “象似日月”,他的生活跟着太阳、月亮,昼夜分明。合于自然之道。此均乃生命之科学也。
——
8、春三月养生
——学习南怀瑾先生《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内径》“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春三月是指春天的三个月,陈旧的发散了,变成新的生气来了。我们的身体与天地的气候配合在一起,人的身体就是个小天地,春天是生长的季节,万物欣欣向荣。早晨起来要多运动,切勿晚上到树林里打拳练武功。夜里在山林里,吸的都是碳气;因为草木到了夜里放出碳气,早晨起来放的是氧气。古人头发都是绑起来的,最好是散开,给它生长使你意识精神上来。对于生物世界,只能够多给于多施出,不要夺于、不要乱罚,不要杀生。中国以前的法令,就是犯了重罪的,除非很严重的,很少当场处理的。判决以后,一定等到秋天处决,就是根据气候时令,因为春天不准杀生,所以“秋后算账”是这样来的。如果违反了这样的生活,肝容易出毛病。春天属木,木主肝。夏天炎热因寒冷相对而言的。生长的时候是很少的,春天才是万物生的季节。此谓春养生之道也。
——
9、夏三月养生
——学习南怀瑾先生《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内径》“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春生夏长,这是讲夏天这三个月当中,“蕃秀”,植物春天种下去,一直成长到夏天,这是最好的季节。夏天“天地气交”,生命靠三样东西,日光、空气、水。温暖的地方会生长,寒冷的 地方就是死亡。“万物华实”,所以夏天是生长最重要的时候是,万物繁华茂盛。那么,夜里早点睡,早晨早点起来就成为了夏季的要求。“无厌于日”,不要过分在太阳下面活动,避开暑气。“使志无怒”,在心理的修养上少发脾气,“怒”就是发脾气。换一句话说:心理上对人、对事要宽容,不要有怨恨的心理。“使华英成秀”,等于让大地上的万物成长茂盛。“使气得泄”,这里头有个问题,夏天怎么叫泄气?这是《易经》讲的,成长的时候就开始死亡,当你死亡的时候即开始成长,这是一消一息,所以生命到了最茂盛的时候也就是要衰败的开始了。因此,夏季要善养自己的意志,“无怒”,阴气就可以发泄出去了。“若所爱在外”,这个时候人的思想情绪都喜欢向外面,都喜欢放射出去,喜欢多做户外活动。“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四气调神”就是讲这一套。没有讲怎么调,只讲夜睡早起,不要发脾气之类的“调神”的道理,调神就是调心情;所以《内径》没有讲医学,只讲养生。但是你懂了养生的原则去看病,就看出病因来了。
——
10、阴阳四时的影响
——学习南怀瑾先生《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内径》“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一年三百六十天,分十二个月,一个月三十天,五天叫一候,三候叫一气,所以一年七十二候,二十四个节气,都是有变化。中国的古代科学与医学都是相通的,像季节变化等。一年来讲,冬至一阳生开始,白天慢慢长起来了。到了夏至一阴生,夏至也叫做长至,白天开始短起来了,这个道理要配合天文。所以说,阴阳四时对人影响非常重大。“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违反这个原则就生病了,整个地球人类,身体也是一样。顺着这个四时的变化,则不会生病。拿生理医理来讲,“是谓得道”。这个“道”是什么意思?就是守住那个原则、那个法则。道者路也,这是人生的大道,一条路。顺随这个法则生活,你就得道了。所以“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这就是中国道的文化,这里讲“道”就是一个大原则,生命的一个大的法则。圣人就依这个法则来活着,笨人只在心上记住,像一个玉佩一样挂着而已。“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所以你要懂阴阳四时这个法则,自己养生,调养、保养这个身体。如果违反了就会生病,就会内在出问题。
——
11、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学习南怀瑾先生《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内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这是中国上古的文化,医道跟政治是一样的,懂得政治的历史上大名家,都懂得医,因为都是医学道理来的。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没有病的时候,发现苗头就先吃药,先把它治好。等到已经生病再治已经晚了。政治的道理也是一样,天下大乱,你来平天下,就算有功劳,也是经过动乱了。能够使国家社会永远不乱,这才是大政治家。看起来没有功劳,其实功劳最大。这几句话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政治和医药的道理是合在一起的,病已经成形而后用药来治,就像是社会已经变乱,再用法律、军事来管理,都不是圣人之道。就像临渴凿井,口干了才去挖井。“斗而铸兵”,就要打仗了,才去造武器,这不是迟了吗?这就是《四气调神大论》的重点所在。
——
12、四氣調神之感
——学习南怀瑾先生《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天地年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人体天天有四季晨(春)、午(夏)、晚(秋)、夜(冬);人生时时有四季少(春)、青(夏)、壮(秋)、老(冬)。这只是一家之感,但是提出了一个如何调节好人的:精、气、神的问题。也就是《内径》本章要解决的问题。精:就是人体的全部细胞的组织;神:就是人体的心情神态的表现;气:就是人体调整“精”“神”的动力。没有了“气”,“精”死、“神”飞,恰似冬天;“气”弱,“精” 病、“神”衰恰似秋天;“气”足,“精”强、“神”旺恰似春夏。养生如何年年调整好、天天调整好、时时调整好全在于用好“气”,调整好“精”“神”。
——
13、秋三月养生
——网络学习
《内径》“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飧泄病。
——
14、冬三月养生
——网络学习
《内径》“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冬天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象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象得到的渴望得到的东西,把他密藏起来一样;要守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
——
15、通天者生之本也
——学习南怀瑾先生《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内径》“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黄帝提出一个问题来问歧伯,他说从古以来“通天者生之本”,这一句话是说,能够有通达天地宇宙的智慧,就能认清楚生命的根本。他自己做了答,“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东南西北上下叫六合。我们上古文化讲空间叫六合。“其气九州”, 生命的根本动力之气在我们生存的九州(天地六合)、人体的九窍、人体的五藏、气候的十二节(月初的节气为“节”,月末的节气为“气”),“皆通乎天气”。所以人体的组织同天地的组织差不多一样。这是上古的科学。“其生五,其气三。”五是五行,代表了心肝脾肺肾,也就是金木水火土。其气三,是天气、地气、还有中间的运气。是说生命之间流动的气。这里讲五行之气,天、地、流动之气,如果你的生活原则违反了它,邪气就上来。假如天地之气温度下降,你偏要穿得少,所以“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直接影响到寿命。“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天地之间这个气能量是清净的,所以我们要心清净平和,顺从天地的法则,阳气就坚固了。“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气没有正、邪,当你顺应了天地之气,就是正气;当你违背了天地之气,就是邪气。这里讲圣人是得道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保持自己的精与神,就要“服天气”,就是要顺从天地之气,那就是正气了,而能通神明,也就是精足、神旺、头脑清楚。如果违反了天地之气,那就是邪气了,“内闭九窍”,鼻子不通了,耳朵气也不通了;“外壅肌肉”,人也僵硬了,血压也高起来了;“卫气散解”,你自己生命的动力这一股气也就散开了,起不了作用了。这就叫做“自伤”本身的元气了。没有了“气”,“精”死、“神”飞了。
——
16、 何谓“气”
—— 学习《 内经 》
“气”动风也,动:“运”也。“气”就是天地自然之“气”。“气”通过“运”就是运动,形成了风,保护了天地(既地球)免遭太阳过强的辐射;避免了水分的蒸发;均衡了天地的温度;调动了万物的生长,使得地球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如果失去了“气”,天地就如同,火星一样毫无生气。“气”成为了一切生物的生命的动力。同时万物均可化成为“气”。就如同冰加温到一定的程度成为水,水加温到一定程度成为气一样。“气”充满了整个的宇宙。我们人体的这个小宇宙,如同天地一样,因“气”“运”(运动)而生;因“气”“止”(停止)而亡。我们人先天(母体内)带来的是天地自然之“气”;呼吸的是天地自然之“气”;身体里运行的也是天地自然之“气”;生命的动力同样是天地自然之“气”。人体内的“气”“运”充足通畅,人体内的“精”既全部细胞就茁壮成长;人体内的“神”既心情神态就饱满旺盛。反之则反之,邪气侵入、病入膏肓、直至咽“气”、撒手人寰。因此,养生运气,就是运天地自然之气于人体之内,吐故纳新,养“精”“气”“神”也。至于所谓的“炁”,那是后人弄玄而已。至于俗称“运气”之说到是有几分道理。又是一家之感。
——
17、阳气防暑
——学习南怀瑾先生《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 内经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像上天太阳一样,所谓阳气是什么?欢喜就是阳气,高兴就是阳气。所以你本身精神好阳气多,懂得修持修练的人,身体越来越好。阳气若天与日,失其所就短命了。阳气来的时候,像太阳出来一样,身体很光明。这个动的感觉,是气在里头动了,这个感受就是气来了。所以冷要加衣服,起居要正常。我们白天做事,夜晚要睡觉,随时害怕小心不要大意。我们一不小心,从被窝里出来好冷,一惊就有感觉了,风邪已经进来了。不是外面真的病进来,而是里面没有保护好,两个一结合就发病了。那么神跟气就不行了。夏天伤于暑气的话,汗多口干,喜欢讲话不停。一讲话停不了。里头已经感染,暑气浮在外面。这个时候讲病相,身体像在火上烤一样,汗很多,散开了。如果外面湿度太高,我们穿得不对,湿气就浸进来了。要注意,人的身体百分之七十是水,这个水不流畅就满了,就发湿气。 湿气太重时头脑不清楚,感觉头重,困住了。如果湿里头加上发炎发热,筋就软了会抽筋,或者是拉长或缩短,动不了,就像普通讲的中风那样子。实际上是伤到气,也是中风的一 种。气是无形无相,看不见的,所以没有精神、没有气力了,生肿瘤,生癌症。气虽是无形无相,但有感觉的。中风的人手动不了,风就是气,风动不了就会结块。所以对于开始有肿瘤、癌症的说法,肿瘤是由气的变化结块而来的。夏天天气很热,其实的阴阳学上叫做阴,所以阴气很多。那么我们人的阳气碰到夏天这个气候的阴气,容易烦躁,容易发脾气;这个时候精神容易破坏,使人有煎熬昏厥的感觉。碰到夏天这种情形,眼睛有点蒙住了的样子,耳朵也容易出毛病,像这种情况,是因为阴气碰到阳气时冲突而发生的。
——
18、夏昼阳气夜阴气
——学习南怀瑾先生《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 内经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阳气会使人容易发脾气,我们俗话讲“气死人”,所以一生气就可能形成气绝,血压就起来了,马上会使人昏倒。春天阳气升,夏天阴气开始升了,拿一天来讲,这个时候阴阳是白天阳气在外,夜间阴气在外。这是讲一天当中阳气的变化,是讲我们生理上生命的气,配合天地是一样的原则。太阳一下去就睡觉,太阳还没有上来就起床,这是讲农业社会。什么叫平旦呢?天还没有亮快要亮的时候,这时是生命气在回转,到了中午是阳气最盛,就是太阳当顶的时候。下午太阳向西偏了,气就虚了,开始属于阴气的范围了,晚上就要休息,收敛。所以我们睡觉时自然地会关门窗,关门窗是为了避开阴气,人体是同样的道理,早上到中午是阳气盛,过午阳气开始衰,阴气起,晚上阴气重了,所以,晚上要知道收敛,外避阴气内养阳气。如果违反早中晚三时之气,“形乃困薄”,身体就受损了。
——
19、调和阴阳
——学习南怀瑾先生《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 内经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这是讲阴阳的道理,生命也有,身体也有。看不见的是阴,卫外而坚固的那个叫阳,这是个代号。阳是发散的,明亮的。我们身体上这个阴,是含精在内的,千万注意,不是男女性行为出的那个精!我们本身所有的细胞活动的能量,都是精。这个观念要搞清楚。阴如果不能克制阳,那么,阳气旺盛时,血压就高起来,血管膨胀,有时碰到别的病情就发狂了。阳气如果不能克制不了阴气,五脏六腑里面的浊气出不来,身体里头的碳气出不来了,就造成九窍不通,鼻子也不通,或者耳朵听不见等等,都来了。所以大圣人重点在自己修炼,把筋脉阴阳这些搞清楚,筋脉协调,筋骨也就都顺和了。阴阳内外都调和,就不会有邪气进入,如果因为外风邪气一来,自己本身的精气元气抵抗不住,就导致精神疲惫。抽血化验,细胞都发生变化了。这一种情形第一是伤肝,首先形成的病。譬如这个情形一来,再加上吃多了,我们的气脉神经血管就起了变化,会形成痔疮,肠子容易生病。喝酒喝多了伤气,因为气逆行得太过度了。如果拼命劳动,勉强用力,那会伤了肾气。“高骨乃坏”,重要的骨节就受伤害了。所以阴阳的要点是要调和,不调和等于一年有春天无秋天,或有冬无夏。譬如我们从舌头起连贯于五脏下去的,是属于阴,就是西医所讲的自律系统,背脊骨上来督脉中枢神经系统属于阳。有时候手拿不动东西,中风了,自律神经失调了。因此,“阳强”是精神来了,“不能密”,不能自己保持住,阴气也没有了。阳极阴生,阴极阳生,道家的道理也就是医学的道理,《内经》的道理。这叫做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道理。所以说“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分开了不能调和,我们生命的真气就没有了。
——
20、四季五味与五脏
——学习南怀瑾先生《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 内经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这是说,譬如我们睡觉,或者在旷野里头睡,风吹来很凉快,但是会因此中风,手就动不了啦。所以春天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拉肚子。夏天受暑热,秋天病疟。秋天受湿,湿气向上走,咳嗽不停止,因为肺气受害了,“发为痿厥”,手脚没有力气,筋骨都松懈了。另外还有讲“冬不藏精,春必温病”。冬天过分受凉,冷了没有穿衣服,冬寒进去了,到春天患温病。一年四季气候的影响会伤到我们的五脏,要自己会保养,拿中国的奇经八脉来讲,由舌头接下去一直到会阴穴,包括五脏六腑,都是任脉的路线。可以说任脉中管血的;这个有关五脏六腑的,都是由饮食来的,因此,与五味有关。所以学中医用中药要懂得五味、五色同五脏的关系。讲中药有五色,红色入心,黑色入肾,白色入肺,青色入肝,黄色入脾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吃太咸了不行,味过于甘吃多了,影响心气和肾气。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
21、人与自然界阴阳相应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自然界有八风,指来自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之风;人要是违背了自然八风之规律,自然界的八风就会成为不正之邪气,侵犯人体的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循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一年的四个季节,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规律。所以说:阴阳之中,还各有阴阳。白昼属阳,平旦到中午,为阳中之阳。中午到黄昏,则属阳中之阴。黑夜属阴,合夜到鸡鸣,为阴中之阴。鸡鸣到平旦,则属阴中之阳。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就人体阴阳而论,外部属阳,内部属阴,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从脏腑的阴阳划分来说,则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了解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道理是为什么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阴在阳,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砭石的疗法。此外,背为阳,阳中之阳为心,阳中之阴为肺。腹为阴,阴中之阴为肾,阴中之阳为肝,阴中的至阴为脾。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阴阳是相应的。
——
22、五脏与五行、五方、五色、五味、五畜、五谷、五音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黄帝说:五脏除与四时相应外,它们各自还有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岐伯说:有。比如东方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精气内藏于肝,发病常表现为惊骇,在五味为酸,与草木同类,在五畜为鸡,在五谷为麦,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岁星,春天阳气上升,所以其气在头,在五音为角,其成数为八,因肝主筋,所以它的疾病多发生在筋。此外,在嗅味为臊。南方赤色,与心相通,心开窍于耳,精气内藏于心,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荧惑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脉和五脏,在五音为徵,其成数为七。此外,在嗅味为焦。中央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精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与四时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镇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为宫,其成数为五。此外,在嗅味为香。西方白色,与肺相通,肺开窍于鼻,精气内藏于肺,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为太白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为商,其成数为九。此外,在嗅味为腥。北方黑色,与肾相通,肾开窍于前后二阴,精气内藏于肾,在五味为咸,与水同类,在五畜为彘,在五谷为豆,与四时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为辰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谿和骨,在五音为羽,其成数为六。此外,其味为腐。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能够谨慎细心地审察五脏六腑的变化,了解其顺逆的情况,把阴阳、表里、雌雄的对应和联系,纲目分明地加以归纳,并把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记在心中。这些理论,至为宝贵,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而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意传授,这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
——
23、阳化气,阴成形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阳的变化过程——就是世界的本源宇宙的规律,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父母),是生长、毀灭的根本。对于人体来说,它是精、气、神活动的根基。治病养生必须以阴阳为根本去进行考查。从阴阳变化来说,阳气积聚而上升,就成为天;阴气凝聚而下降,就成为地。阴的性质为静,阳的性质为动;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为万物的气化——气,阴为万物的形体——精。
——
24、阴阳反作病之逆从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寒极会生热,热极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下陷,如不能上升,就会发生泄的病。浊阴在上壅,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违背了阴阳运行规律,导致疾病的道理。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为地。地气上升成为云,天气下降变成雨;雨源出于地气,云出自于天气。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从腠理发泄,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内走于六腑。
——
25、水火不容阴阳平衡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水主阴,火主阳。阳是无形的气,而阴则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滋养了形体(为阴),而形体的生长发育又依赖于气化活动(阴阳的变化)。脏腑功能由精产生。精为阴依赖于气为阳而产生的,形体是依赖于五味而成的。生化(阴阳的变化)的一切基于精,生精之气又得之于形体(功能)。味能养形体又能伤害形体,气能生精又能摧残精,精转化为气,气又伤于味。属阴的五味从下窍排出,属阳的真气从上窍发泄。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阳气之中,气厚属于纯阳,气薄属于阳中之阴。作为五味来说,味厚会使人泄泻,味薄能使肠胃通利。作为阳气,气薄能渗泄邪气,气厚会助阳发热。亢阳促使元气衰弱,而微阳能使元气旺盛。亢阳侵蚀元气,元气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而有发散作用的属于阳;酸苦而有涌泄作用的,属于阴。阴阳在人体内,是相对平衡的。
——
26、相对的阴阳平衡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如果阴偏胜了,阳必然受损害。同样,阳偏胜了,阴也必定受损害。阳偏胜就产生热,阴偏胜就产生寒。寒到极点,又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邪能操作人形体,热邪能操作人气运。气运受伤,就会因气脉阻滞使人感觉疼痛;形体受伤,就会因为肌肉壅滞而肿胀起来。所以凡是先痛后肿的,是因为气病而伤及形体;若是先肿后痛,是因为形伤而累及气运。风邪太过,形体就会动摇、颤抖,手足痉挛;邪热太过,肌肉就会生发红肿;燥气太过,津液就枯涸;湿气太过,就会生发泄泻。阴阳平衡永远是相对的。
——
27、大怒伤阴,大喜伤阳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天有春夏秋冬四时,对应五行而形成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五时的变通,以利生长收藏以产生寒暑燥湿风的五候变化。人有五脏,五脏化生出五气,发为喜怒悲忧恐这些不同的情志,过喜过怒,都会伤气。寒暑外侵,则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更可怕的是逆气上冲,血脉阻塞,形色突变。喜怒如不节制,寒暑如不依例,就有伤害生命的危险。
——
28、调阴阳预防季节病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因此,阴气过盛就要走向它的反面,同样阳气过盛也要走向它的反面。所以说冬季感受的寒气太多了,到了春季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季感受的风气太多了,到了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的病;夏季受的暑气太多了,到了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感受的湿气太多了,到了冬季就容易发生咳嗽。因此,要调阴阳预防季节病。
——
29、人为天地演变之精灵
——学《黄帝内经》悟
人体的全部细胞是——精,人体的全部细胞百分之七十为水,水为阴,“精”为阴;精因气而生长,“气”为阳;神为人体的全部细胞阴精因阳气而生长的神态,既“神”为阳态。大自然雨落地为水,地为阴;气升天为阳,天为阳。天之气运地之水中细胞成活、生长、繁衍、演变为人,人为天地演变之精灵。人是天地的一部分,天地是人赖以生存的温床,没有人天地将失去“天地”的意义,天地人合一。
——
30、养肝味在酸、情在制过怒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岐伯答:东方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养肝,肝血能够养筋,而筋又能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在天是五气里的风,在地是为五行里的木,在人体中则为筋,在五脏中则为肝,在五色中则为苍,在五音中则为角,在五声中则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中则为握,在七窍中则为目,在五味中则为酸,在情志中则为怒。怒伤肝,但悲伤能够抑制怒;风气伤筋,但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够伤筋,但辛味能够抑制酸味。
——
31、养心味在苦、情在制过喜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南方生热,热能生火,火气生苦味,苦味养心,心生血,血养脾,心气与舌相关联。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徵,在五声为笑,在人体情志变动为忧,在七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上为喜。过喜伤心气,但恐能抑制喜;热伤气,但寒水能抑制热;苦味伤气,但咸味能抑制苦味。
——
32、养脾味在甘、情在制过虑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中央生湿,湿使土气生长,土生甘,甘养脾气,脾滋养肌肉,肌肉强壮使肺气充实,脾气与口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里的湿,在地为五行里的土,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人体的变动为干呕,在七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变动上为思。思虑伤脾,但怒气能抑制思虑;湿气伤肌肉,但风气能抑制湿气;过食甘味伤肌肉,但酸味能抑制甘味。
——
33、养肺味在辛、情在制过忧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优,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西方生燥,燥使金气旺盛,金生辛味,辛养肺,肺气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滋生肾水,肺气与鼻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里的燥,在地为五行里的金,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人体的变动为咳,在七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志变动上为忧。忧伤肺,但喜能抑制忧;热伤皮毛,但寒能抑制热;辛味伤皮毛,但苦味能抑制辛味。
——
34、养肾味在咸、情在制过恐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北方生寒,寒生水气,水气能生咸味,咸味能养肾气,肾气能长骨髓,骨髓又能养肝,肾气与耳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的寒,在地为五行中的水,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吟,在人体的变动上为战栗,在七窍中为耳,在五味中为咸,在情志变动上为恐。恐伤肾,但思能抑制恐;寒伤血,但燥能抑制寒;咸伤血,但甘味能抑制咸味。
——
35、阴在内,阳在外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因此说,天地间,万物分上下;阴阳间,血气分男女;左右间,阴阳分道路;水火间,阴阳分别的表现。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的本源。所以说,阴在内,阳保护着阴;阳在外,阴辅佐着阳。
——
36、阴阳失衡的病症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阳——气也,超过精——阴的需要,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息急迫,俯仰反侧汗不出,热不散,牙齿干燥,心里烦闷,若再有腹部胀满的感觉,就是死症。经得起冬天,而经不起夏天。阴——精也,需要的阳气不足,身体就会恶寒,出汗,身上时常觉冷,屡屡寒战,夹杂作冷,最后就会出现手足厥冷的现象,再感腹部胀满,就是死症。经得起夏天,而经不起冬天。这就是阴阳偏胜,失去平衡,所引起的疾病症状。
——
37、圣人的养生方法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能够知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做到阴阳调和。不能借用七损八益,就会早早衰弱。就一般人来说,年到四十,阴精已经减了一半,起居动作,就显得衰退了;到了五十岁,就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了;到了六十岁,阴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阴虚于下,阳浮于上,流鼻涕,淌眼泪都出现了。所以说,懂的人,就强健;不懂的人,就衰老。同样都活在世上,结果却不相同。聪明的人洞察一般规律;愚蠢的人,却看到的仅是个别。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轻体壮。即使身体本已衰老,也可以焕发青春;本来就强壮的人,就更强壮了。所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以恬静为快乐,在清虚的环境寻求最大的幸福,因此,他的寿命就无穷尽,与天地同寿。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方法啊!
——
38、何谓七损八益
——网络学《黄帝内经》
七损八益出自《黄帝内经》中阴阳应象大论“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此用,则早衰之节也。”记载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书《天下至道谈》中,提出透过两性性生活的须知及养生之法,主张去除和防止七损,并以八益来达到养生保健之效。
所谓七损:一曰闭,精道闭塞,二曰泄,精气早泄,三曰渴,精气短竭,四曰勿,阳痿不举,五曰烦,心烦意乱,六曰绝,陷入绝境,七曰费。急速图快徒然耗费精力。
所谓“八益”是指八种有益于身心的男女和合之道,有益于保精、惜精、护精、固精这一养生观念的做法一曰治气,是指交合之前,双方先操习房中气功导引术,使其周身气血流畅,达到精气充冲,故称之为“治气”。二曰致沫,是指收缩肛门,吞咽津液,使其阴精之气通达下部,故称之为“致沫”。三曰知时,是指男女“神和意感”之后,选准最佳的时机进行交合称之为“知(智)时。四曰畜气,是指交接对将背部放松,作收缩肛门的动作,引导内气下行,从而蓄积阴精之气,称之为“畜气”。五曰和沫,是指交接时“勿亟勿数,出入和治”,“但当从容安徐。以和为贵”,动作徐缓,吞引津液,故称之为“和沫”。六曰积气。是指适度交合,勿太过或不及。以积蓄精气称之为“积气”。七曰待盈,是指临结束前,静待不动,并配合吐纳运气,使其精气持盈而不泄,安静的休息以待精力的恢复。故称之为“待盈”。八曰定倾。是指房事结束时男女双方都要使精神与体力迅速恢复其常态,以防出现损阳或伤阴之象,故称之为“定倾”。
——
39、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盛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日落西北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右边的耳目也就不如左边的耳聪目明。日升东南所以东南方属阳,而人左边的手足也就不如右边的灵活。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东方属阳,阳气是精华聚合在上部,上部旺盛了,下部就必然虚弱。就会出现耳聪目明,手足却有不便利的情况。西方属阴,阴气是精华聚合在下部,下部旺盛了,上部就必然虚弱。就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而手足却灵活有力。所以同样是感受了外邪,如果在上部,那么身体右侧就较重,如果在下部,那么身体左侧就较重。这就是天地阴阳之气不能不有所偏胜,而在人身也有阴阳左右的不足,身体哪里虚弱了,邪气就会乘虚停滞在哪里。
——
40、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疾病至矣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天有精气,地有形体;天有一年四季八节,地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因此,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本。阳气轻清而升于天,阴气重浊而降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和静止,这是神明的规律,因而能使万物的生、长、收、藏,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只有贤人,对上,顺应天气来养护头颅;对下,顺应地气来养护双脚;居中,则依人体规律,来养护五脏。天之气与肺相通,地之气与咽相通,风之气与肝相应,雷之气作用于心,五谷之气感应于脾,雨水之气滋润于肾。六经好像大河,肠胃好像大海,九窍好像水的源头。以天地的阴阳来比喻人身的阴阳,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雨;人的阳气,就好像天地间的风;人的暴怒,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气,就好像久晴大旱。所以养生如不顺从天之纪、不遵守地之理,那就要发生疾病了。
——
41、当人体不需要的风——邪风之伤害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当人体不需要的风——邪风的到来,会有如暴风骤雨。善治病的医生,在病邪刚侵入皮毛时,就给以治疗;医术较差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治疗;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治疗;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脏时才治疗。假使病邪已经侵入到五脏,那么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性同样大。人们如果受到了天的邪气,严重的就会使五脏受到伤害;人们如果受到了饮食的或寒或热,严重的就会使六腑受到伤害;人们如果受到了地的湿气,严重的就会使皮肉筋脉受到伤害。
——
42、以表知里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所以善于运用针法的人,观察经脉虚实,有时要从阴引阳,有时要从阳引阴;取右边以治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从在表的症状去了解在里的病变,这是为了观察病的太过和不及的原因,如果真看清了哪些病是轻微,哪些病是严重,再给人治疗疾病,就不会失败了。
——
43、察色按脉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的色泽,按病人的脉搏,首先要辨明病属阴还是属阳。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并听其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时不同的脉象,因而知道疾病生于哪一脏腑;诊察尺肤的滑涩和寸口脉的浮沉,从而知道疾病所在的部位。这样,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但追本求源,还是由于在诊断上没有错误。
——
44、分轻重审阴阳
——网络学《黄帝内经》
《内经》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慄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用刺法就可治愈,若在邪气盛时,就需要等邪气稍退再去治疗。病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病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在它将愈的时候,则要巩固之,防其复发;形体羸弱的,应设法温暖其气;精气不足的,应补以其有形的味。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疏导之法;病胸腹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如冒风邪的,可用辛凉发汗法;如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法;病情发展太重的,可用抑收法;病实证,可用散法或泻法。观察病的阴阳,来决定用剂的柔刚,病在阳的,也可治其阴;病在阴的,也可治其阳。辨明气分和血分,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
45、阴阳之变
——网络学《黄帝内经》第六篇阴阳离合论
《内经》“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下,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与此相应。如今听说人体的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相符合,这是什么道理? 歧伯回答说:天地阴阳的范围,及其广泛,在具体运用时,经过进一步推演,则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数不尽的,然而其总的规律仍不外乎阴阳变化之道理。天地之间,万物初生,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做居于阴处,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阴中之阳。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所以万物的生发,因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盛长,因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因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气的寒冷。如果四时阴阳失序,气候无常,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就要失去正常。这种阴阳变化的道理,在人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的。
——
46、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网络学《黄帝内经》第六篇阴阳离合论
《内经》“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黄帝说:我愿意听你讲讲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 歧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阴。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晴明穴,因太阳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阳,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前面的经脉,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族大指侧次指之端的历兑穴,因阳明是太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厥阴为里,少阳为表,故厥阴之表,为少阳经,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阳主表为开,阳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
47、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网络学《黄帝内经》第六篇阴阳离合论
《内经》“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黄帝说:愿意再听你讲讲三阴的离合情况。歧伯说:在外的为阳,在内的为阴,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阴经,行于少阴前面的称为太阴,太阴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称为少阴,少阴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称为厥阴,厥隐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厥阴又位于最里,所以称之为阴之绝阴。因此,三阴经之离合,分开来说,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主阴之里为阖,少阴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于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
——
48、生命与天地是同一个规律
——网络学《黄帝内经》第七篇阴阳别论
《内经》:“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黄帝问他的老师岐伯,一个懂医的神仙,什么是人的四经十二从。岐伯对曰:四条经脉太阳、少阳、太阴、少阴等,这是关于人体的重点,与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关系——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人的生命是个小天地,天地的大法则就是与人的身体一样相同的,这叫天人合一。不是这个天跟人怎么合,而是说,生命的法则那个动力跟天地是同一个规律的,所以叫天人合一。十二从指十二个时辰,与十二个月相对应。十二个月也对应十二经脉,十二脉指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们身体及情绪的感觉也有春夏秋冬。温度湿度要有一个适应的问题。有人怕冷,有人怕热,有时温度低了,那个怕冷的觉的很凉了;那个怕热的觉得很凉快,这就是本身适应温度的问题这是科学的。
——
49、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网络学《黄帝内经》第七篇阴阳别论
《内经》“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五五二十五阳”,这句话是从《易经》来的,是古代的数理科学,根据天文来的。我们人身上的那个气来自大自然,我们本身生命随时都有这个能量,这个能量有阴气,有阳气。这并不是说阳就是好,阴就是坏,这两个是代号,你善于应用就是控制阴阳。当你判断身体发病征候,这个阴气(身体的本身各个部位)已经到了败坏到了一定的程度,败象已见,就可以断其必死;所谓阳脉就是阳气之脉,就是指有胃气之脉。辨别阳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阴气(身体的本身各个部位)病变的所在;就可以辨别真脏脉的阴气情况,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
——
50、三阳在头,三阴在手
——网络学《黄帝内经》第七篇阴阳别论
《内经》“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状态之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不一样就是有病症了。辨别属阳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别属阴的真脏脉(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临证时应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阴脉与阳脉,辨别的清楚,不要听他人乱讲,不要自己搞不清楚问人家与人家商量,要凭自己的智慧医术。
——
51、脉象断生死
——网络学《黄帝内经》第七篇阴阳别论
《内经》“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主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真藏(五脏)脉,也分阴阳的,静的为阴,动的为阳,慢的为阴,快的为阳。凡诊得无胃气(无阳气)的真藏脉,例如:肝脉来的形象,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脉来时,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肺脉来时,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来时,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来时,孤悬断绝,四日当死。当然判断是很复杂。但是,中医脉象断生死是伟大的科学。
——
52、人体六脏六腑器官的职责分工
——网络学《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
《内经》“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职责分工。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是心?是脑?心、脑何为?)。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达出来。脾和胃主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五味的营养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出体外。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技巧。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出尿液。以上这十二官,虽有分工,但其作用应该协调而不能相互脱节。
——
53、人体六脏六腑器官的相互作用
——网络学《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
《内经》“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心为君主如果明智顺达,则下属也会安定正常,用这样的道理来养生,就可以使人长寿,终生不会发生重病,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使国家昌盛繁荣。君主如果不能明智顺达,那么,包括其本身在人体六脏六腑器官就都要发生危险,各器官发挥正常作用的途径闭塞不通,形体就要受到严重伤害。在这种情况下,谈养生续命是不可能的,只会招致灾殃,缩短寿命。同样,以君主之昏聩不明来治理天下,那政权就危险难保了,千万要警惕再警惕呀!
——
54、至道在微,变化无穷
——网络学《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
《内经》“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这至深的“道”在于细微,其变化也是没有穷尽,谁能清楚地知道它的本源,实在是困难得很呀!有学问的人勤勤恳恳地探讨研究,可是又有谁能知道它的奥妙之处!那些道理暗昧难明,就像被遮蔽着,又怎能了解到它的精华是什么!那似有若无的数量,是产生于毫厘的微小数目,而毫厘也是起于更小的度量,只不过把它们千万倍地积累扩大,推衍增益,才演变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黄帝说:好啊!我听到了精纯明彻之“道”,这真是大圣人建立事业的基础,对于这宣畅明白的宏大理论,如果不专心修省而选择吉祥的日子,实在不敢接受它。于是,黄帝就选择有良好预兆的吉日,把这些著作珍藏在灵台兰室,很快地保存起来,以便流传后世。
——
55、岁首冬至的确定
——网络学《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
《内经》“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有其环周之道。日行一度(年),月行十三度(月)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和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为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确定了岁首冬至并以此为开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气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
56、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
——网络学《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
《内经》“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故其生五,其气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制,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的准度,天干有十,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六十日),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自古以来,都以顺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就是阴阳。地的九州人的九窍,都与天气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阴阳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气,在地分为九野,在人体分为九脏,形脏四,神脏五,合成九脏,以应天气。
——
57、气候、节气、季节
——网络学《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
《内经》“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五日称为候(气候),三候(十五日)称为气(节气),六气(节气)称为时(季),四时(季)称为岁(年),一年四时(季),各随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别当旺。木、火、土、金、水五行随时间的变化而递相承袭,各有当旺之时,到一年终结时,再从头开始循环。一年分四时(季),一时(季)分六节气,一节气分三气候,逐步推移下去,如环无端。所以说,不知一年季节变化、节气的盛衰、气候的虚实起因等情况,就不能做个好医生。
——
58、时令与气候相合的关系
——网络学《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
《内经》“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岐伯说:首先要推求气候到来的时间,一般从立春开始向下推算。如果时令未到而气候先期来过,称为太过,某气太过就会侵侮其所不胜之气,欺凌其所胜之气,这就叫做气淫;时令以到而气候未到,称为不及,某气不及,则其所胜之气因缺乏制约而妄行,其所生之气因缺乏资助而困弱,其所不胜则更会加以侵迫,这就叫做气迫。所谓求其至,就是要根据时令推求气候到来的早晚,要谨慎地等候时令的变化,气候的到来是可以预期的。如果搞错了时令或违反了时令与气候相合的关系,以致于分不出五行之气当旺的时间,那么,当邪气内扰,病及于人的时候,好的医生也不能控制了。
——
59、气候反常与发病
——网络学《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
《内经》“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天的五行之气,在四时中的分布不能没有常规。如果五行之气不按规律依次相承,就是气候反常的现象,反常就会使人发生病变,如在某一时令出现的反常气候,如能抵御所反常的气候当旺者,则其病轻微,如不能抵御所反常的气候当旺者,则其病深重,而若同时感受到其它邪气,就会造成死亡。所以当反常气候的出现,不在其所抵御的某气当旺之时令发病,病就轻微,若恰在其所抵御的某气当旺之时令发病,则病深重。
——
60、神乃自生
——网络学《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
《内经》“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天及其广阔,不可测度,地极其博大,也很难计量,草木显现五色,而五色的变化,是看也看不尽的;草木产生五味,而五味的醇美,是尝也尝不完的。人们对色味的嗜欲不同,而各色味是分别与五脏相通的。天供给人们以五气,地供给人们以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于心肺,其气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五味入于口中,贮藏于肠胃,经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内注五脏以养五脏之气,脏气和谐而保有生化机能,津液随之生成,神气也就在此基础上自然产生了。
——
61、十一脏功能
——网络学《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
《内经》“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于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为阳中的太阳,与夏气相通。肺是气的根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充养的组织在皮肤,是阳中的太阴,与秋气相通。肾主蛰伏,是封藏经气的根本,为精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头发,其充养的组织在骨,为阴中之少阴,与冬气相通。肝,是罢极之本,为魂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充养的组织在筋,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为阳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廪之本,为营气所居之处,因其功能象是盛贮食物的器皿,故称为器,它们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为糟粕,管理饮食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其荣华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养的组织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黄,属于至阴之类,与土气相通。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
——
62、五味与五脏其容色
——网络学《黄帝内经》第十篇五藏生成
《内经》“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心脏与脉相应,它的荣色表现在容颜上,肾水可以制约心火;肺脏与皮肤相应,它的荣色表现在毫毛上,心火制约肺金;肝脏与筋相应,它的荣色表现在爪甲上,肺金制约肝木;脾脏与肌肉相应,它的荣色表现在口唇上,肝木制约脾土;肾与骨骼相应,它的荣色表现在头发上,脾土制约肾水。正因为如此,所以过多的食咸味,血脉凝涩不畅,面色发生变化;过多的食苦味,于是皮肤枯槁,汗毛脱落;过多的食辛味,于是筋脉拘急,爪甲枯槁;过多的食酸味,于是肌肉粗厚皱缩,口唇掀起;过多的食甜味,于是骨骼疼痛,头发脱落。这是五味太过所出现的伤害。所以,心喜欢苦味,肺喜欢辛味,肝喜欢酸味,脾喜欢甜味,肾喜欢咸味,这是五味与五脏之气相对应的关系。
——
63、五脏的荣色断生死
——网络学《黄帝内经》第十篇五藏生成
《内经》“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烟灰者死,赤如血不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鸟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五脏的荣色均表现在面部,如果表现出象死草一样的青色,是死征;表现出象枳实一样的黄色,是死征;表现出象烟煤一样的黑色,是死征;表现出血不象血一样的红色,是死征;表现出象枯骨一样的白色,是死征。这是从五种颜色来判断死亡的情况。面部颜色青得象翠鸟的羽毛一样,是生色;红得象鸡冠一样,是生色;黄得象螃蟹的肚皮一样,是生色;白得象猪油一样,是生色;黑得象乌鸦的羽毛一样,是生色。这是从五种颜色来判断生存的情况。
——
64、五脏健康的容颜
——网络学《黄帝内经》第十篇五藏生成
《内经》“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心脏功能健全,色泽象用白色的绸子裹朱砂;肺脏功能健全,色泽象用白色的绸子裹着红色的东西;肝脏功能健全,色泽象用白色的绸子裹着绛色的东西;脾脏功能健全,色泽象用白色的绸子裹着栝楼子;肾脏功能健全,色泽象用白色绸子裹着紫色的东西,这是五脏健康其色泽表现于外的征象,用俗话讲——就是白里透红的容颜。
——
65、色味与五脏
——网络学《黄帝内经》第十篇五藏生成
《内经》“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五色,五味与五脏相合的关系,白色、辛味与肺相合,红色、苦味与心合,青色、酸味与肝相合,黄色、甜味与脾相合,黑色,咸味与肾相合。所以,白色与皮毛相合,红色与血脉相合,青色与筋相合,黄色与肌肉相合,黑色与骨相合。
——
66、血行于经脉之中而不能正常为痹厥证
——网络学《黄帝内经》第十篇五藏生成
《内经》“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 ,故为痹厥也。”人身很多经脉都注于眼睛,很多骨髓都汇聚于脑,很多筋都联缀关节,很多血都灌注于心,很多气都属于肺主管,而且气、血、筋、脉、髓的精气,每天如同潮水一般灌注人身四肢及两腋、两肘、两髋、两踝八大关节。所以,人睡眠的时候,血归藏于肝脏。肝脏得到血的滋养,眼睛就能看东西;脚得到血的滋养,就能够步行;手掌得到血的滋养,就能握物体;手指得到血的滋养,就能摄拿东西。睡醒起床外出为冷风所吹,血液凝滞于肌肤时,就成为血痹;血液凝滞经脉,血液就运行不畅为泣;血液凝滞于脚,便形成足部逆冷为厥。这三种情况,均是血液不能正常地环流于经脉之中的缘故,所以称它们为痹厥证。
——
67、望闻问切之由来
——网络学《黄帝内经》第十篇五藏生成
《内经》“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五脏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可以类推出来;五脏所反应的声音,可以凭意识加以辨别(闻:闻其五音);五色的微妙变化,可以凭眼睛进行观察(望:望见其五色)。脉诊(切:诊其寸口)与色诊结合起来运用,(还有问:所欲五味)诊断就不会出现失误了。
——
68、观五色而知病
——网络学《黄帝内经》第十篇五藏生成
《内经》“赤脉之至也,喘而坚 ,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月去,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面赤,脉来疾数如喘,脉坚实,诊断为气积滞于中,时常妨碍饮食,病名为心痹,病因为思虑过度,心气受伤,邪气乘虚侵袭人体。面白,脉来躁动如喘,浮而大,上部虚下部实,为气滞于胸中,虚惊而喘,病名为肺痹,病因为外伤寒热,醉后行房。面青,脉来长,左右搏指有力,为气积滞心下,腹胀支撑两胁,病名为肝痹。病因为寒湿所伤,与疝气的病机相同,同时还有腰痛,脚冷,头痛等症状。面黄,脉来大而虚,为气积滞于腹中,病人自觉腹中气逆,病名为厥疝,女子也有这类情况,病因为四肢过度劳累,汗出伤风所致。面黑,脉来浮大而坚硬,为气积滞在小腹及阴部,病名为肾痹,病因为用凉水洗澡后即卧所致。大凡观察五色,如果面黄目青,或面黄目红,或面黄目白,或面黄目黑,均为不死的象征。而面青目红,或面红目白,或面青目黑,或面黑目白,或面红目青,均为死的征象
——
69、六腑转化水谷,五脏藏蓄精气
——网络学《黄帝内经》第十一篇五藏别论
《内经》“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宫,这六种器官是禀受地气而生的,它们功能特点都是藏蓄阴精,就象大地藏载万物一样,宜蓄藏而不妄泻,名叫“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种器官是禀承天气而生的,它们的功能特点就象天体一样运转不息,所以只输泻而不蓄藏。它们将水谷精气传授给五脏,名叫“传化之腑”,饮食物不能在此久久停留,经变化后精华的吸收,糟粕排出体外,肛门也为五脏役使,使饮食物不能在此久藏。我们所说的五脏,它们的功能特点是藏蓄精气而不妄泻,所以只为精气充满,而不为水谷充实。我们所说的六腑,它们的功能特点是传导变化之物而不蓄藏,所以只能为水谷充实,而不能为精气充满。致所以是这个样子的原因,饮食物从口进入胃以后,这时胃是充实的而肠道是空虚的;当饮食物从胃下行到肠道以后,这时胃是空虚的而肠道是充实的,所以说六腑是“实而不满”,五脏是“满而不实”。
——
70、胃六府之大源
——网络学《黄帝内经》第十一篇五藏别论
《内经》“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胃是人身水谷汇合之处,是六腑的最大源泉。饮食五味进入口,贮藏于胃,化生精微物质,充养五脏,寸口属于太阴肺经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胃中,因为这样,所以五脏六腑的精气来源于胃,而从寸口上表现出来。臊焦香腥腐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二脏,心肺发生病变,鼻孔就不通利。凡是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问清病人二便的情况,辨别脉搏的变化,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变化及与疾病有关的其它一些情况。拘泥于鬼神的的人,无法同他讲述高深医学理论;害怕针刺砭石的人,无法同他讨论医治的技巧;不愿意治疗的病人,不必勉强地去给他治疗,勉强地治疗是收不到好的治疗效果的。
——
71、东方病症
——网络学《黄帝内经》第十二篇异法方宜论
《内经》“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这是因为地理形式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如东方的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由于地处海滨而接近于水,所以该地方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喜欢咸味,他们安居在这个地方,以鱼盐为美食。但由于多吃鱼类,鱼性属 _________________ 山佳——詩是:自釀自飲的美酒 越飲越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