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龍岡劉關張趙先主敍事詩---張航大師/編著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张航——博客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張航

2011年度国际诗王


性别: 性别:男
年龄: 94
加入时间: 2009/09/19
文章: 60211
来自: 台灣高雄
积分: 96292


文章时间: 2013-12-11 周三, 下午5:03    标题: 龍岡劉關張趙先主敍事詩---張航大師/編著 引用回复

[size=18][color=darkred]龍岡劉關張趙先主敍事詩
( 目 錄 )
張航大師/編著

1.漢昭烈帝劉玄德…001
2.忠義千秋關帝君… 015
3.有勇有謀張翼德… 025
4.義薄雲天趙子龍… 039
5.鞠躬盡瘁諸葛亮… 061

----------------------------------------------------------------------

1.龍岡劉關張趙先主敍事詩---張航大師/編著 網址

http://blog.mzsky.cc/twzh/blog_213053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175182106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p=1165427#1165427
2.龍崗會歌 網址> 歌
> 會歌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175144268
3.龍岡漢昭烈帝劉備先主敍事詩 --- 張航大師/編著 網址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174685961
4.龍岡忠義千秋關聖帝君先主敍事詩 --- 張航大師/編著 網址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174711280
5.龍岡有勇有謀的張飛先主敍事詩 --- 張航大師/編著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174692443
6.龍岡趙雲女扮男闖江湖先主敍事詩 --- 張航大師/編著 網址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174702885
7.龍岡軍師鞠躬盡瘁諸葛亮敍事詩 --- 張航大師/編著 網址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174719640

---------------------------------------------------------------------

漢昭烈帝劉玄德
張航大師/編著

漢昭烈帝劉備(公元161~223年),字玄德,
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
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後代,
早年家貧,以販賣草鞋和編織葦蓆為生。
─ 1 ─
劉備身高七尺五吋,
垂手過膝,大耳自見,
為人寬厚,沉默少言,
喜好結交豪俠人物。
胸懷大志,百折不撓,
經過幾十年奮鬥,
居然成了雄據一方的蜀漢開國皇帝。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
劉備與關羽、張飛意氣相投,
在桃園結拜兄弟,
對天盟誓,同生死,共創業。

劉備因鎮壓黃巾有功,
被任命為安喜縣尉,
後又坐下密縣丞等小官,
被黃巾軍餘部打敗後,失官。
劉備乃投靠公孫瓚。
因劉備拒助袁紹有功,作平原相。

公元193年,曹操東征徐州,
劉備隨田楷救援陶謙。
陶謙十分感謝劉備的到來,
又非常看重劉備的才能,
就舉薦劉備為豫州刺使,屯駐在小沛。

第二年,陶謙病故,
陳登、孔融等人擁戴劉備為徐州牧。
曹操為了拉攏劉備抵禦袁術,
上表薦劉備為鎮東將軍、宜城亭侯。

呂布被曹操擊敗,來投劉備,
劉備寬大為懷,收容了呂布。
後來在與袁術開暫時,
呂布竟然叛變,打敗劉備,佔領徐州,
劉備就不得不投靠曹操。

─ 2 ─
曹操就表薦劉備為豫州牧,撥數千兵馬,
讓他重回小沛對抗呂布,結果又遭失敗。
198年,曹操消滅呂布,隨曹操來到許都。
曹操認為劉備是一個不可小覷的英雄,對他很不放心,
但曹操表面上竭力拉攏劉備,還表薦劉備為左將軍。
受到如此待遇,劉備感到惶恐不安,
所以後來乾脆在後園種起菜來。

劉備正在後園澆水,曹操派人請他去喝酒。
酒酣之時,
曹操忽然問劉備誰可稱得上當今英雄?
劉備歷數袁術、袁紹、劉表、
孫策、劉璋、呂布、張魯等。
曹操連連搖頭,說:「當今英雄,只有你我兩人!」
聽此話,劉備嚇的筷子掉到地上。
此時,響了一陣驚雷,
劉備乘機解釋說:害怕雷聲才掉筷子,方脫尷尬局面。

公元199年,劉備主動向曹操提出:南下徐州,截擊袁術。
曹操同意,卻派朱靈、路招與劉備同行,以監視和牽制他。
劉備很快就取得勝利,
把朱靈、路招派回許都報捷,把他們支走了。
劉備殺死徐州刺使車胄,公開反叛曹操,
計劃北聯袁紹,夾攻許都。

公元2OO年,曹操親征劉備,
劉備大敗,妻子被擄,
關羽也被衝散,投降了曹操,
劉備只得投靠袁紹。
官渡之戰中,
關羽為曹操斬殺了袁紹的名將顏良、文醜,
袁紹轉恨劉備。
此時,劉辟、龔都在汝南起兵,騷擾曹軍後方。
劉備向袁紹請求去汝南聯絡劉辟,袁紹同意。
劉備南下,遇到了從曹營逃出的
二弟關羽、夫人以及三弟張飛、舊友趙雲。

─ 3 ─
袁紹敗後,劉備也被曹操擊敗,
只好又投荊州劉表。
劉備在荊州一住就是七年,
有一次,他在廁所發現自己髀裡肉生,慨然流涕。
劉表問他為何流淚?
劉備說:過去身不離鞍,髀肉皆消。如今不再騎馬,髀肉復生。
歲月流逝,老之將至,可是功業不成,所以生悲。
劉表就給了劉備一支軍隊,屯軍新野,抵禦曹軍。

在荊州寄居的這一段時間裡,
劉備認真的總結了前幾次失敗的教訓,
感到要想事業成功,非有王佐之才輔助不行。
207年冬,
劉備拜訪襄陽名士司馬徽,
司馬徽像他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
徐庶又說諸葛亮常常自比於管仲、樂毅。
於是劉備冒著嚴寒風雪,
帶關羽、張飛親自到襄陽隆中臥龍崗求見臥龍先生─諸葛亮。

前兩次都撲了空,
第三次才見到諸葛亮,
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
諸葛亮本不想出山,
但為劉備的一片誠意所感動,
幫他分析了中原曹操、江東孫權、荊州劉表、
漢中張魯、益州劉璋的優劣得失,
並替劉備制定出了戰略總方針。
劉備有了諸葛亮的輔佐,如魚得水,事業開始有了轉機。

公元208年七月,
曹操率大軍南下,攻打荊州。
恰時,劉表去世,劉琮繼立為荊州牧,
劉琮懼怕曹操,救投降了。
曹操進了宛城,劉備才得知劉琮已降,馬上率眾從樊城撤退。

諸葛亮勸劉備攻取荊州,
劉備以劉表新亡,不忍背信棄義。
─ 4 ─
劉備一向以愛民著稱,
荊州人民大多願隨劉備逃難,
所以每天只能行走十多里。

曹操恐劉備占了江陵,
親率了五千輕騎兵以一日一夜三百里的速度追來。
劉備大敗,
帶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逃走。
曹操佔領江陵,企圖一舉掃平江南。
孫權也感到了威脅,
派魯肅來見劉備,希望兩家聯合,共破曹操。

公元208年十一月,
曹軍與孫劉聯軍大戰於赤壁,
聯軍以火攻大破曹軍,
水陸並進,曹操率殘兵敗將狼狽竄。
劉備乘勝攻取了荊州南部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
孫權的軍隊則佔領了荊州的北部地區。
劉備推劉琦為荊州刺史,不久劉琦病死,
劉備自領荊州牧。
孫權承認了劉備的地位,並把妹妹嫁給了他,
目的為加強雙方聯盟關係,藉劉備之力抵抗曹操。

210年,東吳大都督周瑜起兵取西川,
卻不料中途箭傷發作,逝世在巴丘。
龐統此時前來投奔劉備。
劉備在權衡了臥龍、鳳雛的軍事能力後,
決定帶龐統、魏延、黃忠前往取西川。

不料在戰鬥中龐統中箭身亡,
劉備只得讓諸葛亮入川,
並留關羽守荊州。
成都城前,馬超加入,
並勸降了劉璋。

公元211年三月,
曹操進攻漢中,討伐張魯。
─ 5 ─
劉璋非常害怕,就派法正前往迎接劉備。
劉備遂留諸葛亮、關羽、趙雲守衛荊州,
自率步騎數萬人,以龐統為軍師,隨法正進入益州。

公元212年十二月,
龐統向劉備提出上、中、下三條計策:
上策為秘密派出精銳部隊,直接襲擊成都;
中策為假稱荊州有急,誘殺楊懷、高沛,吞併白水軍,再向成都進軍;
下策為撤軍至白帝,與荊州聯合,在圖進取。

劉備決定按中策進行。
正好曹操攻打孫權,孫權要劉備回軍救援。
劉備乘機寫信給劉璋,
要求增派一萬軍隊及糧草物資,以便東歸。
劉璋答應只給四千人馬,劉備很不高興,
以此激怒部下,此時張松被人告發,
劉璋處死張松、與劉備斷絕關係。
劉備大怒,殺死了楊懷、高沛,
吞併了他們的軍隊,進祝涪城。

公元214年,
諸葛亮與劉備會師於成都城下,
劉璋被迫投降,
益州全為劉備所有。
劉備遂自領為益州牧,
並于其後連克數十州縣,
蜀國的版圖初步形成。

公元215年,孫權向劉備索要荊州,
劉備藉口說正準備攻取涼州,
等涼州平定,一定歸還荊州。
孫權當然不信,
派魯肅、呂蒙爭奪荊州。

此時,傳來消息,
曹操要攻打漢中張魯,劉備怕益州有失,
派使節向孫權請求和解,重建友好同盟。
─ 6 ─
於是將湘水以東的長沙、江夏、桂陽三郡歸孫權,
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歸劉備。

公元215年十一月,張魯向曹操投降,
漢中地區全歸曹操,
使劉備向北方擴張勢力受到限制。
曹操認為益州不易攻取就派夏侯淵為主帥鎮守漢中,自己班師回朝了。
217年,劉備同法正、趙雲、黃忠帥乒進攻漢中。

218年,劉備因兵馬整齊,
便起兵攻漢中,欲收東川。
定軍山一戰,黃忠因法正之謀,
斬殺了曹軍大將夏侯淵。
漢中已得,劉備自封為漢中王。
其後,關羽起兵攻樊城,
卻不知見好就收,
東吳呂蒙趁機用“白衣過江”之計取了荊州,
使關羽走投無路,最後在麥城被俘。

219年正月,
劉備從陽平關渡過沔水,
沿著山路,向前推進,定軍山紮營。
夏侯淵領兵前來爭奪,
劉備命黃忠在高處擂鼓吶喊,
發動攻擊,曹軍大敗,夏侯淵被殺。
劉備與曹軍相持一個多月,
曹軍士氣低落,逃亡的日漸增多,
曹操只好引軍北還長安,
劉備就佔領了漢中地區。

219年七月,
劉備在沔陽自稱漢中王,
命魏延鎮守漢中,自己返回成都。
同時,關羽在荊州對曹軍發動猛攻。
他利用暴雨成災,水淹于禁等七軍;
擒于禁,斬龐德,圍曹仁、呂希于樊城、襄陽。
曹操大為恐慌,
─ 7 ─
後來他派人聯絡孫權,
挑動孫權出擊荊州,從背後襲擊關羽。
最後關羽敗走麥城,
被孫軍執殺,荊州全部丟掉。

220年,曹操病逝,
其子曹丕廢除漢獻帝,
自稱皇帝,建立魏國。
許靖、諸葛亮等人齊勸劉備稱帝,繼承漢統。

221年,劉備以“漢室宗親”之名在成都稱帝,
立國號為“漢”, 年號“建章”,
史稱“蜀漢”,
立劉禪為皇太子,
諸葛亮圍丞相,
張飛為車騎將軍,分居文官、武將之首。
蜀國政權正式建立。

稱帝不久,
劉備為替關羽報仇,奪回荊州,
決定率軍親征孫權。
蜀漢文武群臣紛紛勸阻,劉備一概不聽,
孫權求和,也被劉備拒絕。

張飛思念關羽,
鞭打將卒,部下將他殺死,投了東吳。
劉備痛上加痛,遂一意孤行,率軍東下。
公元222年正月,劉備率軍來到秭歸。
他一方面派馬良拉攏當地少數民族首領,
爭取他們出兵助蜀攻吳;
一方面統領大軍自江南攀山越嶺,向東進軍,
深入吳境達五、六百里。
吳君主率陸遜誘敵深入。
然後堅守不戰,雙方一直相持了七、八個月,蜀軍疲倦不堪。
陸遜乘機以火攻燒毀蜀軍營帳,蜀軍大亂,
吳軍進攻,大獲全勝。史稱夷陵之戰。
劉備逃到白帝城,羞愧難當,
─ 8 ─
加上年老和勞累,
終於一病不起。

公元223年二月,
劉備自知將不久於人世,
派人去成都招請丞相諸葛亮,安排後事。
他對諸葛亮說:
「你的才能勝過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國,完成統一大業。
如嗣子劉禪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
如果不行,你可取而代之。」
諸葛亮痛哭流涕,答應全力輔佐幼主。
劉備又把劉禪和其他兒子叫到面前,
囑咐他們認真讀書,把丞相看成父親。
四月,劉備死於白帝城永安宮,
終年六十三歲,
諡號為昭烈皇帝,葬於惠陵。

劉備在東漢末年群雄紛爭的環境下,
以帝室之胄、布衣之身,白手起家。
為興復漢室,他思賢若渴,
總攬英雄,百折不撓,
終與曹、孫三分天下。
只可惜晚年,一心為兄弟報仇,
招致夷陵之敗,創業僅半,含恨去世。

在《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故事
全中國可說是家喻戶曉,
但對此事看法各有不同。
有人說諸葛亮是在測試劉備求賢的決心,
有人說諸葛亮在抬高自己的身價,
其實現代人喜歡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去衡量古人,
而“三顧茅廬”中實際蘊含的道理卻離現代人越來越遠了。

現簡述一二如下。
在劉備第二次去臥龍莊求見諸葛亮不遇後,
曾留下一封書信。
在信中劉備表達了自己“久慕高名”,
─ 9 ─
但“兩次晉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的誠意。

略述了平生志向後,
劉備希望諸葛亮可以出山輔佐,
“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
並說自己要“齋戒薰沐”後再來拜訪,
其思賢若渴的心情躍然紙上。

身為皇叔能如此禮賢下士,
可以說仁至義盡了。
從世俗觀點看,
諸葛亮應該受寵若驚,
親自去新野詣見皇叔才是。

諸葛亮在第一次上《出師表》時,
對他當時的心態做出了解釋。
他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這其中有兩個字,
在修煉大法後引起了我的注意。
諸葛亮說的“苟全性命”
其實並不簡簡單單地是保住自己的命,
這裡的“性”和“命”是分開的,
而且“性”在“命”的前面。

其中“性”就是指“本性,心性”,
涵蓋著他做人的原則,
方式和氣節等等,
那是比“命”更重要的。

諸葛亮並非世俗中人,
對於滾滾紅塵中的名利色欲都看得極淡。
在答應劉備出山後,
他囑付弟弟諸葛均說:
“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
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
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 10 ─
後來諸葛亮因劉備托孤而鞠躬盡瘁,
病死在五丈原,
臨終前他上表給後主劉禪說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
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至於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
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
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

這就是諸葛亮的胸襟,
他出山輔佐劉備並非為了功名利祿,
為了人前顯貴,光宗耀祖,
而是為了順應天意的安排,
去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這樣淡泊名利的人
在古代道德比較高尚的時候比比皆是,
象在劉備三顧茅廬前後遇到的水鏡先生,
以及崔州平、石廣元和孟公威等人,
沒有一個願意跟劉備出去做官打天下。

並非是因為他們才學不濟,
而是因為他們更喜歡過恬淡的生活。
而這種生活容易使人心如止水,
進入修煉的狀態。

李洪志先生在《洪吟》中詩:
“世間人都迷,執著名與利,
古人誠而善,心靜福壽齊。”
中國古代的文化是半神的文化,
許多人樂天知命,寵辱不驚。

他們深深知道歷史自有它的安排和發展規律。
崔州平在與劉備論及“治亂”的道理後,
對劉備說
“順天者逸,逆天者勞;
─ 11 ─
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
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

水鏡先生在得知徐庶走馬薦諸葛後
“出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其實,
他們都能知道漢家江山氣數已盡,
無論誰都無力回天了。
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預言,
叫“馬前課”,
描述了從三國以後一直到今天的歷史大事,
其作者正是諸葛亮。
所以說對於歷史的走向,
諸葛亮實際上了如指掌,
這也就可以解釋他為什麼在第一次與劉備縱論天下大計時,
就準確地預言了三分天下的結局,
並取出一幅地圖,告訴劉備日後將在西蜀建國,
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

也能說明他為什麼在《後出師表》中說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他不便對後主明言,
但完全清楚六出祁山實際上是“欲以隻手將天補”,
結局也只能是“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

現代人讀《三國》,
只能嘆服諸葛亮的智慧和眼光。
卻實在想不出來,
這樣一個“躬耕隴畝”的村夫,
相交的皆非達官顯貴,
而當時的資訊又不發達,
他如何能那麼詳細地知道天下十幾路諸侯的性格,
勢力和相互關係,
又怎麼能如此準確地預言三國鼎立的結局呢?

其實,
─ 12 ─
修煉的人都知道這種智慧其實遠遠超出了人的層次,
達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不出戶,知天下”的境界。
而這種“知天下”
卻類似《轉法輪》第二講中
提到的“遙視功能”或“宿命通功能”。
“人類的歷史就像一台戲”
有許多事情的發生都帶有戲劇性,而且匪夷所思。

比如官渡之戰,
袁紹70萬人馬對戰曹操7萬人馬,
而且曹操糧草不濟,
眼看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就在這時,
曹操用計燒了烏巢的糧草,擊敗了袁紹。

赤壁之戰,曹操擁雄兵83萬,
而孫劉聯軍只有幾萬人馬,
眼看曹操即將一統天下,
但一場火攻令他折戟沉沙,險些命喪華容。

□亭之戰,劉備統兵70余萬,
而孫權只有幾萬人馬,
就在東吳將玉石俱焚之際,
陸遜火燒連營700裡,
致使劉備敗回白帝城。

諸葛亮六出祁山,
其中有三次幾乎大獲全勝,
但突然遭遇大變而不得不中道而返,
最後一次更苦心排下計策
將司馬懿父子三人困於上方谷中,
點起地雷火器。
誰料想“忽然狂風大作,黑氣漫空,
一聲霹靂響處,驟雨傾盆。
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地雷不震,火器無功……”

每一次都是在千鈞一發、退無可退的情況下,
─ 13 ─
發生一件極其不可能發生的事,
並讓歷史在那裡轉折。
這是因為神要達到三國鼎立的局面,
不會讓一個國家不到神安排的時間就覆滅,
同時也在教導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正如《三國》結尾古風的最後四句說的一樣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
這四句詩應該說是《三國演義》的點睛之筆。

劉備在三國演義中
是個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
靠著強大的號召力,
許多英雄豪傑
如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都投奔為部下。
靠著這些屬下的幫助,
從小官成為一國之主。  

劉備在三故茅廬時,
最能表現他有禮的個性:  
玄德曰:「有勞仙童轉報:劉備專來拜見先生。」  
童子曰:「今日先生雖在家,但現在草堂上晝寢未醒。」  
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報。」  
結果關張兩人等個半死,
劉備卻為了一位天才耐下性子苦等。
劉備的有禮,
也因此感動了諸葛亮,願意為他效命。
─ 14 ─


忠義千秋關帝君
張航大師/編著

關聖帝君 (160 ~ 219) 名「羽」字雲長,本字長生,俗稱關三郎。
三國時蒲州解良河東(今山西解虞縣)人。
東漢桓帝延熹三年(160年)農曆六月廿四日誕辰。
青龍傳世,美鬚髯帝,
豎眼攢眉,超額長面,
身高九尺五寸,鬚長一尺八寸,
面如重棗,唇若抹砂,
丹鳳眼,臥蠶眉,
力敵萬夫,蜀漢大將。

東漢未年,
關羽與劉備、張飛在桃園三結義,情如手足,
同謀起兵,輔佐劉備成大業,
─ 15 ─
曾大破曹軍,威震一時。
官歷「前將軍」、「漢壽亭侯」,
後吳將呂蒙襲破荊州,被殺。
諡「壯繆侯」。

因其為人忠直仁義,
廣受民間崇祀,
尊其為「關公」、「關夫子」。
歷朝皆有加封,
宋時封為「武安王」,
明封「協天護國忠義大帝」,
清乾隆間詔改其諡為忠義。
亦稱為「關帝」、「關聖」、「關聖帝君」、「武聖」。

關羽幼年時,
熟讀《左傳》,
美髯,人稱「美髯公」。
中平元年(184),
關羽在家鄉犯法,逃亡到涿郡,
時逢劉備在招兵買馬,
與其相談,甚為投機,
便投到了劉備的旗下。

接著他隨劉備和張飛一起轉戰南北,
參加數十次大小戰鬥,
從來都不怕艱難。
劉備顛沛流離,
他也從無怨言。

建安元年(196)劉備投奔曹操後,
一次與曹操外出打獵,
在眾人散開後,
關羽曾要求劉備準他殺掉曹操,
劉備沒同意。

建安四年(199),
劉備反曹,逃至徐州,
─ 16 ─
由關羽鎮守下邳城,
代理太守。

建安五年,曹操東征攻破徐州。
劉備北逃投靠袁紹,
張飛敗逃後不知去向。
關羽為保護劉備的妻子,被逼降曹。

關羽為曹操所擄。
當時操知雲長忠於劉備,
曹操對關羽甚為親近,
拜為偏將軍。
又讓張遼去了解關羽的真正想法,
關羽明確地說:
「我確實很清楚曹公對我很好,
但我曾受過劉將軍的厚恩,
曾發誓要同生死,這是不能背叛的。
所以我最終還是要去找劉將軍,
不過在我走之前一定要立功來報效曹公。」

曹操知道後,
深感關羽很講義氣,也沒有追究。
官渡之戰前,
當袁紹遣其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
曹操亦遣張遼及關羽為先鋒以抗袁軍。
關羽在千軍萬馬中看見顏良之帥旗,
即策馬速衝上前,
斬顏良首級。

大破顏良。
曹操知道後,
為留下關羽,
上表漢獻帝封關於為漢壽亭侯。

建安五年(200)底,
關羽知道了劉備的下落,
即封其所受的賞賜,
─ 17 ─
留書,掛印告辭而去。
曹操的部將們都主張追擊關羽,
但曹操說:「各為其主,不追了。」

關羽在汝南找到了劉備,
又隨劉備轉戰南北,
建安十三年(208),
曹操在赤壁之戰兵敗之後,
劉備憑藉關羽,張飛,趙雲的武力,
趕在東吳之前,收復了江南諸郡,
劉備封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

建安十六年(211)劉備入蜀,
留諸葛亮與關羽鎮守荊州,
約一年後又調諸葛亮等入蜀,
獨留關羽坐鎮荊州。

建安二十年春,
孫權向劉備要荊州不成,
便派呂蒙奪取了長沙,桂陽二郡,
并圍攻零郡。
同年五月,
劉備率軍五萬到荊州,欲奪回二郡,
令關羽率兵三萬到益陽。
這時,東吳也做好了迎戰的準備,
又用計騙降了一直堅守零陵的郝普,佔領零陵郡。
東吳大將魯肅也率軍屯益陽。
魯肅在益陽時,邀關羽相會,
關羽按約將軍隊停與百步之外,
只帶二三各隨從單刀赴會,並全身而退。

此後東吳一直想攻佔荊州。
建安二十四(219)年,
劉備自封漢中王,
拜關羽為前將軍。
關羽因得知老將黃忠與其齊名而不受將軍銜,
後得費詩勸說方受。
─ 18 ─
同年,關羽率軍攻打駐守樊城之曹洪。
洪遣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為先鋒以抗羽軍。
時值八月雨季,洪水泛濫,于禁七軍皆被淹沒。
關羽乘勢追擊。
于禁兵敗投降,而龐德被羽所殺。

並派人深入曹魏的佔領地區策反,擾亂敵人後方。
曹操派大將于禁助戰,
關羽借漢水淹曹魏七軍,
生擒于禁,威震華夏,

赤壁之戰後,
劉備以關羽為襄陽太守鎮守荊州。
當馬超投降劉備時,
關羽曾寫信問諸葛亮馬超可比誰人。
亮深知關羽為人,
遂回信: 「孟起(馬超)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布之徒,
當與益德(張飛)並驅爭先,
猶未及髯(關羽)之絕倫逸群也。」
關羽閱信完後大悅,
以信示於在場賓客。

曹操打算遷都以避關羽之銳。
司馬懿等建議聯合孫權,
要孫權從關羽背後襲擊。
曹操採用此策。
孫權派呂蒙等做好了準備,
並在十月出軍,
而且將要進攻的戰略告訴曹操。

但曹操的謀臣董昭卻認為,
應當把東吳的打算洩漏出去,
這樣可以讓關羽早日退兵,
而且也可以讓關羽和東吳相鬥,
曹魏作收魚人之利。

曹操命人寫成文字,
─ 19 ─
用箭射到關羽營中。
但關羽看到了之後,
猶豫不決,又耽誤了時間。

關羽的手下守南郡的太守糜芳,
將軍士人平常皆受關羽的輕視感到不滿,
孫權派人來誘降,
二人便投降了孫權。
吳軍以蜀軍將士的家屬為人質,
出兵配合曹軍,
前後淹擊蜀軍,蜀軍潰敗。
關羽僅帶著少量的隨從向蜀軍控制的上庸撤退,
他們日夜兼程,
連續數日未休息,十分疲累。

關羽曾被流矢所中,
每當雨天則手臂陰痛。
軍醫認為是因箭頭有毒所引起,
需要刮骨去毒。
關羽遂令軍醫立即治理。
當時關羽正與各將領把酒談歡,
雖血流盈盤亦談笑自若。

正當關羽和曹洪在樊城對峙時,
東吳呂蒙獻計於孫權,
意欲偷襲荊州。十二月,
關羽為呂蒙軍所敗而西走麥城,
在接近蜀境關羽竟被吳軍的小將馬忠生擒。
關羽被擒後,堅決不降,
被東吳斬殺,死時約五十六歲。

傳其頭葬於河南洛陽關林,
其身葬於湖北當陽玉泉山。
後世感其忠義,遂歲時奉祀。
道書稱,關羽自玉泉山顯聖之後,
遇鐵缽真人,立法為地衹上將。
宋時,應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之召,
─ 20 ─
現形御前,降蛟斬怪。
宋真宗嘉其護國祚民之功。

關羽失荊州的原因很多,
當時丟下東吳這個主要的對手不顧,
去進攻曹軍,
犯了方向性,戰略性的錯誤。

同時諸葛亮的「東和孫吳」的戰略有關。
而關羽的一生,最重情義,誓言。
自年輕時投奔劉備,
便終生不變初衷,至死不渝。

他是我國「義」的典型。
關羽也是唯一被佛,道,儒三家崇拜的神,
佛教把他當成是護法。
道家儒家把他當成是「忠義」的象徵,
尊稱為「關聖帝君」。
至今,全國各地的「關帝廟」仍香火鼎盛。

五十年代初在北京南城的“關帝廟”
身披綠色戰袍、左手捋髯、右手拿著一卷《春秋》“線裝書”
“武聖東裏”約也是“關老爺”享受百姓香火、是最小的一個關帝廟,
以遊民為基幹的秘密組織裏,
例如天地會中,是把關羽奉為神明的,開香堂時,
“關老爺”畫像是要高懸在“忠義堂”正中央的。

“桃園三結義”是他們人際諧和、組織團結的榜樣。
可見天地會對關聖的崇拜是絕對的。
宋代,崇拜關羽的不僅是遊民這個階層,
首先是弱勢群體把他奉為保護神。
奔走四方、將本取利的行商,
漂泊海外、遠離父母之邦的華僑
對關公崇拜更是超出一般民眾之上。

宋元以後,關羽逐漸成為全民的崇拜的對象,
滿清統治者更是熱衷提倡,
─ 21 ─
視為本民族的保護神。
“滿州人家所供神板(在正室西墻高懸)。
相傳所供之神為關帝、馬神、觀音大士三神。
皇宮之中都有“關老爺”的位置,受到最高的禮遇。

“崇拜關羽”是民間英雄崇拜的一部分。
是人們的一種心理需求。
關羽崇拜又是弱勢群體的崇拜,
關羽首先是許多弱勢群體的保護神。

升為“神”。崇拜之中最為顯要的就是關羽。
在“二十四史”之中不知凡幾。
而千百年來,名聲越來越大、
由“侯”而“王”,
由“王”而“帝”,
由“帝”而“大帝”,
進而上升為“神”,
則除了關羽之外,
沒有第二人。

成神於後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十二月七日,
以仁.義.禮.智.信,兼忠勇,為世所尊,
龍潛時任南天文衡聖帝,
關聖帝君,又稱協天大帝.武聖,歷代均有封諡,
最後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明中葉後關羽的知名度超過孔夫子,
成為壓過“聖人”的“武聖人”,
繼又崇為“武廟”與“孔廟”並祀。
順治九年,加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忠義千秋關聖帝君,
封號有關聖帝君、關公、關羽、關雲長、關老爺、關帝爺、帝爺公、帝君爺、
武聖、武聖帝君、聖帝君、文衡聖君、關夫子、武聖人、文龍山西夫子、山西關夫子、護法爺、伽藍神、蓋天古佛、崇聖真君、協天大帝、
三界伏魔大帝,翊漢天尊..等等。民間俗稱關公或關帝爺,

─ 22 ─
關公在各教中皆站有一席之地,
儒教尊為「文衡聖君」,道教尊為「協天大帝」,
佛教尊為「蓋天古佛」,傳說其擅於算術,發明簿記法,
兼其人守信用、講義氣,故商人尊之為「武財神」,
軍警人員則以其忠義亮節,尊之為「武聖」,
關聖帝君另有兩位部下為「關平」、「周倉」。

關聖帝君乃三國時代蜀國名將關羽。
關羽年少時,一身正義感、行俠仗弱、肝膽照人。
關於他的事蹟最令人耳熟能詳地,
莫過於與劉備、張飛的「桃園三結義」,
「過五關斬六將」的英勇事蹟。

除了民間敬奉關聖帝君外,
佛教他以關羽為「護法伽藍」,伽藍即為寺院護法神;
道教則謂其前身為雷首山澤忠之老龍,
又有種種神跡,張其靈驗,更奉為護法,稱「伏魔大帝」,
道教又封其「玉清首相翼漢天尊」。
自明清以來,對關聖帝君的信仰已不限於某宗教,
列為國家祭祀要典,
又是民間供奉的對象。

清代起關公儼然成為人神之首,
與文聖孔子齊肩為武聖,
民間各行各業對其頂禮膜拜又基於孔子,
此現象,在中國民間諸神中是非常罕見的。

關羽和劉備成為兄弟後,之間彼此信任,
所以關羽對劉備當然是忠心耿耿。
例如曹操送給關羽赤兔馬的片段:  
操指曰:「公識此馬否?」
公曰:「莫非呂布所騎赤馬乎?」
操曰:「然也。」
遂并鞍轡送與關公。關公再拜稱謝。
操不悅曰:「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嘗下拜;
今吾贈馬,乃喜而再拜,何賤人貴畜耶?」
關公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
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面矣。」 ─ 23 ─

忠 義 千 秋
九品蓮華耀法身 若然勘破塵世事 咱家相眛不相親 菩薩從來不離心 義 氣 貫 乾 坤

精 忠 沖 日 月 無明煩惱困自身 莫貪一時興之至 善惡果報自耕耘 求神問卜先問心

─ 24 ─


有勇有謀張翼德
張航大師/編著

有勇有謀的張飛
張飛(166年~221),
生於一六六年。
個性勇毅剛直,
原以宰豬賣酒為生。
後與劉備結義三弟,
為五虎大將中第二位。

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
─ 25 ─
他是蜀國大將。
他為人猛悍驍勇,兼有謀略。
東漢末年,他與關羽一起投到劉備門下,
三人情投意合,誓同生死。

曹操兵入荊州,
劉備敗於長阪(今河北省當陽東北),
張飛率領二十個騎兵奮勇相拒,
逼退數千追兵。

劉備佔據益州後,
拜他為右將軍,
遷車騎將軍,
領司隸校尉,
進封西鄉侯。

他慣於征戰,雄風千里,
時人將其稱為「萬人敵」。
他的脾氣很暴躁,
對手下士兵動輒打罵,
雖經劉備勸誡,
仍不改掉惡習。

他於章曾在虎牢關與
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

張飛其實是個大老粗,
空有一身蠻力,
他有戰鬥力卻不會帶兵,
長阪坡上張飛據水斷橋一聲大喝,
嗔目橫矛曰:
「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
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
倒撞於馬下,
一時曹操回馬,
冠簪盡落,
─ 26 ─
披髮奔逃,
敵皆無敢近者,
驚得曹軍人仰馬翻、
嚇退曹操百萬大軍。

牡羊座的守護星
是充滿戰鬥力的火星,
張飛生的豹頭環眼,
燕頷虎鬚,聲如巨雷,
勢如奔馬,
葭萌關夜戰馬超,
巴西大戰張郃,
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軍。

劉備三顧茅廬,
孔明高臥不醒,
張飛大怒,
「這先生如何傲慢!
見我哥哥侍立階下,
他竟高臥,推睡不起!
等我去屋後放一把火,
看他起不起!」

西元二二一年為替二哥關羽報仇,
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
臨行前,
因鞭撻士卒被部將范疆、張達刺殺,
死時只有五十五歲。
後人有詩歎道:
安喜曾聞鞭督郵,黃巾掃盡佐炎劉。
虎牢關上聲先震,長阪橋邊水逆流。
義釋嚴顏安蜀境,智欺張飛定中州。
伐吳未克身先死,秋草長遺閬地愁。

張飛是個「粗中有細」、
「有勇有謀」的將領。
《三國演義》:
─ 27 ─
把張飛塑造成愛發脾氣、
大口喝酒的勇夫,
其實
在正史中他是一位能謀善武的大將。
從古代留傳的故事中,
可以看出他並非全然是有勇無謀的人。

審西瓜案:
早期劉、關、張三人失散時,
張飛佔據了古城縣,自立為縣令。
這一段期間他曾經處理一些民間的糾紛。
有一次,
一位財主控告一名女子偷他的大西瓜。
張飛是個嫉惡如仇的人,
大聲喝道:「妳怎麼偷人西瓜,妳是認打、還是認罰?」
該女子被張飛這麼一吼,
嚇得高聲喊道:「老爺饒命啊!」
張飛見到那名女子懷裡抱著一個小孩,
就要那女子把小孩放在旁邊,以便接受處罰。

哪知張飛越兇那女子把小孩抱得越緊,
似乎很怕失去孩子一樣。
張飛心想:
「這女子如此呵護孩子,怎麼可能帶著小孩去偷大西瓜呢?」
於是對財主說:
「此女子雖然偷你的西瓜,
可是罪不致死,
不如送你做奴婢如何?」
財主露出色咪咪的眼神滿口答應。

張飛又說:
「要是你可以抱著孩子,
再抱大西瓜,
她就可以跟你走了。」
只見財主抱起孩子後,
就很難再抱西瓜了。

─ 28 ─
張飛見狀,瞪大眼睛怒道:
「你都不能同時抱著孩子又拿西瓜了,
那她就可以了嗎?
我看你分明是想強佔民女!」
於是將財主打入大牢,
並且放了那個女子。

此事在城裡傳開後,
獲得百姓們一致的讚揚,
認為張飛是粗中有細、辦事公道的人。

另一次,
有一位賣鍋人指著一位殘廢人說:
「我和他同住一間客房,
我每天都發現鍋子少了,
一定是他偷的。」
殘廢人緊張地說:
「冤枉呀!大人,
我是一個殘廢的人,
連走路都不方便了,
怎麼可能偷鍋呢?」

張飛看到賣鍋人帶來的幾個鍋子後,
心生一計,於是對殘廢人說:
「剛才冤枉了你,
這幾個鍋子你帶回去,
賣的錢就當作是冤枉你的賠償吧!」

殘廢人聽到之後,
熟練的把柺杖輕巧的動一動,
鍋子便一個一個的堆在頭上,
然後轉身就要離開了。

張飛看到後,便喝道:
「大膽刁民,
竟敢在本大爺面前耍花招,
看你這熟練的動作,
─ 29 ─
說你不能偷鍋,誰會相信呢?」
殘廢人看到自己露出破綻,只好俯首認罪了。

此事在城裡傳開後,
百姓對張飛更加佩服了,
而且作姦犯科的人也收歛了許多,
古城縣的治安也逐漸上軌道了。

大敗名將張郃
張郃是曹操手下的一名大將,
一生縱橫沙場、所向無敵,
史稱「郃識變數,善處營陣,
料戰事地形,無不如計,
自諸葛亮皆憚之。」
在定軍山一戰,
黃忠雖然殺了魏國主帥夏侯淵,
可是劉備仍深深惋惜沒能拿下張郃,
因為劉備認為他才是曹營的主將。

有一回,
張郃南進意圖奪取巴中,
遭到張飛頑強的抵抗。
僵持一段時日後,
被張飛「率精兵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
山道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
像張郃這樣智勇雙全且「料戰事地形無不如計」的名將,
還是被張飛利用地形擊敗了。

義釋嚴顏
有一次,張飛大軍要趕到雒城與諸葛亮會合。
路過巴郡城時,
素有「萬夫不當之勇」的太守嚴顏據住城池,
不肯開城門讓他們過去,
且任由張飛如何叫罵也不出來迎戰。

經過一番思考後,
張飛假意不能搦戰,
─ 30 ─
否則就趕不上與諸葛亮會合的時間,
於是命令軍士們四散尋覓能繞過巴郡城的途徑。
嚴顏接連幾日不見張飛動靜,
便派人到張飛營中打探消息。
當打聽到張飛的軍隊要走小路繞過巴郡城時,
嚴顏大喜,決定出城掠奪張飛的糧草。

可是當嚴顏正在搶奪糧草時,
「背後一聲鑼響 ,一彪軍掩到」,
這一變化猶如雷霆轟頂,
嚴顏在措手不及之下,被張飛生擒了。

由於嚴顏被擒後的態度強硬,
張飛怒髮衝冠,
喝令將他推出去斬首。
在生死攸關之時,
嚴顏仍面不改色,
高聲叫道:「賊匹夫!砍頭便砍,何怒也?」
嚴顏錚錚鐵骨、正氣凛然的樣子,
喚起了張飛「好漢惜好漢,英雄惜英雄」的感情,
於是喝退左右,
親自解開他的束縛,
並扶其正中高坐,
低頭拜曰:「吾素知老將軍乃豪傑之士,
剛才言語如有冒犯之處,請多見諒。」

嚴顏見張飛如此折節下士,
故敵意全消,心甘情願地表示願意歸降。
為了答謝張飛不殺之恩,
嚴顏說:「從此前往雒城途中,所有守禦關隘的官員,
都歸老夫所管。老夫願為前導,
所到之處,盡皆喚出來拜降。」
在嚴顏的幫助下,
張飛的軍隊沿途「望風歸順,不曾廝殺一場」,
結果比諸葛亮的大軍更快趕到了雒城。

從以上幾個事跡來看,
─ 31 ─
較中肯的說法應該是:
張飛是個「粗中有細」、
「有勇有謀」的將領。

四川簡陽張飛營山上發現了張飛的石像,
該石像只有頭部,約四五米高,
慈眉善目,耳長唇厚,
臉上沒有一根鬍鬚,
與人們心中的張飛形象大相徑庭。

據考古研究專家鑒定,
該石像建於唐代。
據北京科技報11月01日報導,
根據當地久遠的傳說,
這是唐代工匠爲紀念張飛
憑一人之力喝斷當陽橋、
震懾萬千敵軍,
而在張飛扎寨處專門修建的。
該石像是否就是張飛,
考古專家沒有結論,
不過,人們對歷史上的張飛真實面容似乎得重新審視一番了。

歷史上的張飛是涿郡(近河北涿州)人,
和劉備是同鄉。
張飛家和劉備父子的關係一直非常緊密。
張飛的長子張苞早卒,
次子張紹官至侍中,
後隨後主劉禪投降了魏國,被封爲列侯。

關於張飛的勇猛歷史書上多有記載,
「猛張飛」是所有的歷史學家都認可的,
但是張飛的容貌一直是一個謎,
據史學專家表示,
陳夀所著的《三國志》上說
劉備「大耳垂肩,雙手過膝」;
關羽爲「美髯公」。
但對張飛的長相始終未著一筆。
─ 32 ─
小說戲曲裏的張飛
「黑臉叫喳喳」
完全是藝術家們的想像。
歷史記載張飛能寫詩,會畫畫,
還是一位相當有名的書法家,
不統粹是一名武將而已。

明代文史學家曹學佺
在《蜀中名勝記》第二十八卷記載,
順慶府渠縣有一個八山,
山下有一石,
題名雲:漢將張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于八,立馬勒石。
渠縣即岩渠縣,縣城東北七裏有八山。
清代,趙一清所寫的《稿本三國志注補》中關于張飛傳補注,
引自《方輿紀要》上的話說:
八山“山下有勒石雲:漢將張飛率精卒萬人,
大破賊首張于八,立馬勒石。蓋張飛所親書也”。

1961年,
由柳溥慶編寫的《正楷書法名家的簡歷和逸聞》中說,
中國書法家並不限于文人,
武將中亦不少,如張飛、岳飛等,
文武兼備的將領中尤多,如顔真卿、范仲淹等。
這些資料都可以證明張飛不但會寫字,而且書法非常好。

唐代崔顥有詩曰: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三國時代,
曹操與劉備兩個集團,
一向都是死敵。
民間流傳:
張飛與曹操曾在黃鶴樓鬥智的故事呢!

─ 33 ─
《三國演義》的傳說:
後漢三國時代,
曹操要請劉備過江到黃鶴樓赴宴,
劉備接到請帖一看,想:
曹操請我赴宴?
搖了搖腦袋,說:「不行!」什麼緣故?
原來魏、蜀、吳三國相爭,
他們魏、蜀是敵對之國,
劉備和軍師孔明一商量,
劉備說:「軍師,我不能去。」

「因為什麼呢?」
劉備說:「會無好會,宴無好宴,
漢高祖的鴻門宴,是前車之鑑啊!」
諸葛亮說:「主公,此宴會也定有危險!」
張飛在旁一聽,火上心頭:「大哥,小弟願代你前往!」
劉備笑道:「三弟你一向粗魯莽撞,我怎放心?不必多言,退下!」
張飛高聲嚷道:
「你放心,我若去了,連汗毛也不能丟一根,
還得讓曹操看得起咱們!你說對不對,軍師?」

軍師諸葛亮輕搖羽扇,
微微點頭:「主公,三將軍既願前往,我看倒也無妨!」
劉備一聽,說:「軍師,唯恐三弟此去多有不妥!」
諸葛亮說:「主公只管放心,亮敢保三將軍此去一定安然無恙,
不僅銳氣不挫,反而會令曹操恐惶!」
劉備一聽方點頭答應了:「好,萬望三弟多加小心!」
張飛道:「無妨,無妨,大哥你只管放心!」

張飛此去只帶兩名軍卒,直奔黃鶴樓來了。
曹操一看請到劉備來赴宴,來的卻是張飛!
暗想:張飛來也好,關羽來也罷,
我有很多兄弟戰將,
諒他一個人也奈何不得,
既然如此,便令人把酒宴擺上。
然後傳說:「請三將軍落座!」

─ 34 ─
張飛挺胸抬頭對曹操說:
「曹丞相你請我大哥,他因為身體欠安未到,老張代他來了!」
曹操笑道:「三將軍,今天你來赴宴,可知道這裡的規矩嗎?」
張飛問:「甚麼規矩請講給老張聽?」
曹操說:「席間我們來一個啞迷酒令,
你如果能答上來,
宴畢我就送你回去,
今後我們兩國安定和好,永不動干戈!」

張飛答道:「行啊!」
曹操眼盯張飛:「可是三將軍如若答不上來呢?」
張飛瞪大雙眼說:「答不上來我這腦袋就給你,殺砍都成!」
曹操瞇了瞇眼說:「好,三將軍,咱們一言為定了!」

張飛暗揣:
你曹操有甚麼了不起的?
看你有啥啞謎酒令可行?
曹操這才伸出雙手,
在胸前比畫一個大圓圈,
張飛看罷,這麼一怔:
啊!這曹操是幹嘛啊?

他比畫一個大圓圈,
這麼說曹操也是一個賣燒餅的囉!
他心裡暗道:我張飛先給一掌你嘗嘗!
於是伸手就照曹操的胸前打來這麼一拳。
其實張飛也只是比劃一下罷了!
曹操一見可嚇了一跳,暗想:張飛果是這般厲害啊!
一急之下忙向張飛伸了十個指頭。
張飛一瞧想道:曹操賣燒餅的價格還挺高呢,
他伸十個手指,準是每個燒餅要十個銀子啦!太貴了!

哪有這麼貴的?
當面鼓對面鑼,
既然曹操抬高物價,
我老張也得給他點顏色看看。

─ 35 ─
張飛迅速伸出了大拇指。
意思是:你漫天要價,我就地還錢,
你說要十兩銀子,
我偏伸一個指頭,就給你一分老錢!

曹操見張飛伸了一個大拇指嚇一跳!
暗咬牙床,忙伸出五個手指頭。
張飛一看;不要十兩,這回退到五兩銀子了,
到底是減價了?
張飛一瞧不行,
可別給大哥把買賣做賠了。
於是連忙一擺!
意思是越賤越不買,我不要了!

可把曹操嚇得變毛變色了:
「好,歡宴已畢,速送三將軍返營!」
張飛起身道:
「正是。丞相,張飛已酒足飯飽該回去囉!」

張飛告辭走了。
曹操沒敢攔,也沒敢截,
刀斧手也白安排了,
只好把張飛歡送出轅門外。

張飛走後,
劉備很擔心:我們劉、關、張兄弟三人桃園結義,
三弟乃我左膀右臂啊!
此次曹操如殺了他豈不如砍掉我的右臂啊!
現在張飛高興而歸,他也就快樂起來,
忙迎上來問:「三弟,你見了曹操?他都說些什麼?」
張飛答:「嘿,曹操不是玩意,他是個賣燒餅的!」
「你怎知道他是賣燒餅的?」
「他比畫一個大圓圈,跟我來打啞謎行酒令。
那老賊還威脅說:我要對得上他出的酒令,
今後兩國永罷干戈,可結成唇齒之國。
結果他第一招是比畫個大圓圈。
我一瞧他是賣燒餅的,我當然要給他一拳嘍!」
─ 36 ─
「他怎麼樣?」
「他又伸出了十個指頭,
我一瞧他準是要一兩銀子一個。
這樣買賣誰做成了呀,
這怎麼辦呢?
我還給他一個手指頭。
他看一個燒餅我僅給它一兩銀子,
他又伸出五個手指頭,
我想他這是減到五兩銀子一個燒餅了!
我猜:曹操這裡跟我耍滑頭,忙擺擺手,
表示你白給我也不要了!
就這麼樣,他高高興興地把我送回來了。」

劉備聽後哈哈大笑:「好個三弟呀,你真乃粗中有細!」
然後側頭又問諸葛亮:「軍師!三弟所言你的意下如何?」
諸葛亮啞言片刻哈哈笑了:
「三將軍所料之事並非皆如此也!
曹操並非賣燒餅出身!
曹操之父雖乃朝廷一微官,
曹操的身世亦非卑賤之家!
曹操雙手比畫那圓圈,
此乃懷中抱月,
這說明他有吞併漢室江山之野心,
挾天子以令諸侯,意在他要獨﹙霸﹚天下!」

張飛一聽雙眼瞪得溜直:
「軍師,那我給他一拳頭呢?」
諸葛亮說:「你此一拳頭曹操以為你是打個袖裡乾坤的啞謎呢!
其實,他怕的是三國天下會落進你一袖之中,
故此方把曹操嚇了一跳!曹操瞧你不但有勇,還有謀略!」

張飛忙問:「那他要十兩銀子一個準對吧?」
諸葛亮說:「你哪是說十兩銀子呀,他伸十個指頭,
表示他手中握有十萬雄兵!」
張飛道:「那我伸出大拇指他又當啥了?」
軍師說:「曹操以為你是在他面前立誓出擊
只我張翼德一個人就可以抵擋你的十萬人馬!」
─ 37 ─
張飛一聽這話可美透腔了:
「曹操後來又亮出五個指頭,也準不是五兩銀子一個燒餅了!」
諸葛亮笑著說:「誠然,曹操是在向你顯示----他還有五虎上將!」
張飛連連點頭:「噢,原來如此!那麼我一揮手,他曹操又做怎想?」

諸葛亮說:「曹操是奸凶,素有多疑苦慮之癖,
見你猛然擺手竟誤以為你是胸有成竹,
而對他那般兵多將廣也不在乎!」
諸葛亮輕搖羽扇指出:「這反而使曹操更加惶恐起來,
他只好趕忙敬送三將軍回營安歇來了!」
劉備這才恍然大悟:「噢!原來如此矣!」

書中的曹操,如他所言的英雄一般:
「有包含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
張飛,雖然大部份橋段都表現出他是一個莽夫,
但他有時也表現了粗中有細的一面。

張飛對劉備也是忠心耿耿,
不過性格較為衝動,例如:眾老人答曰:
「督郵逼勒縣吏,欲害劉公;
我等皆來苦告,不得放入,反遭把門人趕打!」
張飛大怒,睜圓環眼,咬碎鋼牙,滾鞍下馬,
徑入館驛,把門人那里阻攔得住,
直奔后堂,見督郵正坐廳上,將縣吏綁倒在地。
飛大喝:「害民賊!認得我嗎?」
督郵未及開言,早被張飛揪住頭髮,扯出館驛,直到縣前馬樁上縛住;
攀下柳條,去督郵兩腿上著力鞭打,一連打折柳條十數枝。  
張飛不爽就打人,真的有點性情火爆。

─ 38 ─

義薄雲天趙子龍
張航大師/編著

趙雲(?-229)三國時蜀國將領,字子龍,
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其身高八尺餘,勇敢善戰著稱。
個性寬和,武藝高超,
擅長使用長槍,富有領導力。
袁紹和公孫瓚對陣於北方時,
趙雲率領義軍投奔公孫瓚。

由於袁紹當時擔任冀州牧,
公孫瓚因趙雲的投奔相當高興,
便表示:
「聽說貴州人皆歸附袁紹,將軍卻能回到我這裡,
可算是迷而知返的冀州人了。」
趙雲義正辭嚴的說:
「天下大亂,誰是誰非,大家都不知道,
只是人民因戰亂處於水深火熱的環境,
因此敝郡人決議,去尋找能解救人民的領袖,
倒不見得是特別親附將軍而疏遠袁公啊!」
公孫瓚聽了,心中非常不悅,因此並不予以重用。

當時劉備在公孫瓚旗下,
對於趙雲的為人處世特別欣賞。
趙雲和劉備也意氣相投,結為知交。
不久趙雲長兄在故鄉去世,
趙雲告假回去,
劉備深知趙雲不會在投公孫瓚,
辭別時緊握其手不放。
─ 39 ─
趙雲知其意,說:
「總有一天不會背棄將軍的盛意的。」
後來趙雲得知劉備正投靠於袁紹,
於是率鄉軍前往會合,
劉備非常高興,
常常在一起商討大事。

劉備見袁紹不可靠,
便暗中派趙雲招募兵馬。
劉備到了汝南後,
趙雲歸順劉備為主騎。
劉備能有較完整班底,
都是全賴趙雲的功勞。

由於趙雲非常勇猛,
而且擅於騎戰,
劉備特命之為騎兵督導,
並常兼任先鋒部隊指揮。
在劉備所有的軍團中,
日後和諸葛亮配合最好的,也是趙雲。

西元208年,
曹操取荊州,
劉備敗于當陽長阪,
棄妻子南逃。

趙雲身抱劉備弱子劉禪,
奮力救出甘夫人,
當他身負重傷,沖出重圍,
見到劉備時,
劉備把嬰兒扔在地上,說:
"為一孺子,險折我一員大將!"
劉備念其功,
封為牙門將軍。

不久,又隨劉備奪取成都,
平定益州,
─ 40 ─
歷任翊軍將軍、中護軍、
征南將軍,封為博昌亭侯。

建興五年(227年),
隨諸葛亮駐漢中。
第二年,隨軍取關中,
分兵拒曹真主力,
寡不敵眾,退回漢中,
一年後病死。
他曾以數十騎拒曹操大軍,
被譽為"一身是膽"。   

東漢末年是個注重門第的時代,
縱使才能出眾,要沒個「好出身」,
想稱王封侯簡直難上加難。
趙雲因為所屬的真定趙氏有錢沒地位,
因此受到連累,
在蜀漢群臣中的地位始終無法提高。
後人說他乃「四將軍」,全是抬舉了。  

趙雲是劉備的「四弟」,人稱「四將軍」。
歷史上趙雲的地位卻遠沒有這麼高。
《三國志》裡趙雲在關、張、馬、黃之後,
《三國演義》排五虎上將的名次也照《三國志》。
直到毛宗崗父子校訂《三國演義》,
才擅自將趙雲挪到了馬超、黃忠前面。  

當劉備自立為漢中王時,群臣上表漢獻帝,
署名第一位是平西將軍、都亭侯馬超,
以下是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法正、李嚴等,
趙雲就「等」在了這以下「一百二十人」之內。

到劉備稱帝,上表勸進的甚至沒有趙雲的名字。  
趙子龍為啥不得志?首先是因為他的出身。
馬超之所以在漢中王劉備帳下名列第一,
係因他出身好;
他的祖輩乃漢朝名將、伏波將軍馬援,
─ 41 ─
父親馬騰官至平西將軍、西涼太守,官宦門第,世代望族。
至於黃忠,在劉表手下時就官拜中郎將,
屬韓玄時已位列偏將軍。
而趙子龍乃常山真定人。
真定趙氏在漢初雖為地方大族,
但也只是有錢沒地位的那種,
到了他這一代更已沒落。

趙子龍不得志的另一個原因是他並非劉備心腹。
儘管他與劉備一直都很親近,
但劉備要做皇帝,他沒有勸進;
劉備要伐東吳,
他卻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

趙雲只能算是諸葛亮的心腹,而不是劉備的親信。
所以劉備自封漢中王時,
拜關、張、馬、黃為前後左右四將軍(三品),
而趙雲只封了個翊軍將軍(五品),

劉備稱帝時,關、黃已故,
張飛升車騎將軍、西鄉侯,
馬超為驃騎將軍、嫠鄉侯,
而趙雲呢,仍是個翊軍將軍。  

直到劉禪繼位,
張、馬也早死,
趙雲才升征西將軍(四品),
封永昌侯,後又升鎮東將軍。
他始終未能與關、張、馬、黃並列。

陳壽在《三國志》裡將他併入<關張馬黃趙傳>,
也是因為他功高才抬舉他的。   
當年在北海牧羊十九年,
大節不虧的蘇武終於得以回漢朝時,
已被迫降了匈奴的名將李陵來送他,
說出一句千古怨辭︰
「漢家待功臣薄!」信乎!  
─ 42 ─
老百姓仍惦記著這位忠勇的「四將軍」。
今天出成都大邑縣城東門,
便可見北邊有九座大小相同,
形似營壘的山坡連成一排,
綿延二十餘里,
當地人稱之為「九寨連營」。
這九座山峰橫亙在綠野平疇上,
狀如秀美的屏風,
故前人又叫它「錦屏山」。
當地民眾會驕傲地告訴你︰
這裡埋葬著一位歷史上最為神勇的將軍。  

《三國演義》的億萬讀者心目中,
最令人喜愛的人物,
除了諸葛亮之外,
就要算趙雲了。

歷史上的趙雲,
雖有「一身都是膽」的美譽,
號為「虎威將軍」,
但因長期跟隨在劉備、諸葛亮身邊,
很少獨當一面,
其功業和地位不僅不如關羽、張飛,
而且不如馬超、黃忠、魏延。

然而,趙雲具有不同凡響的優秀品格:
其一,深明大義。
他擇主的標準是「從仁政所在」,
目標是解民於倒懸,
這使他大大高出一般的赳赳武夫。

其二,忠直敢諫。
劉備奪取益州後,
一些人「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
他以爭取民心為重,
堅決反對劉備欲伐東吳,竭力勸阻。
在劉蜀集團的眾多武將中,
─ 43 ─
只有趙雲兩次從根本大計上直言規諫劉備。

其三,公正無私。
他一向克己奉公,
不徇私情,兢兢業業,
從不憑一己好惡辦事,深得劉備賞識。

其四,謙虛謹慎。
在諸將中,他的資格僅次於關羽、張飛,
又有救護劉禪之功;
但他從不居功自傲,
從不爭名奪利,
對後來居上者也能友好相處,
這又是「剛而自矜」的關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 。  

羅貫中超越史書記載,
樹立起趙雲勇冠三軍的虎將形象。
在長阪坡之戰的描寫上。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
趙雲抱著阿斗,保著甘夫人,只能匆匆撤退,
根本不可能在敵軍陣中橫衝直撞。

羅貫中編織出一連串緊張曲折的情節,
讓趙雲在特殊條件下奮勇衝殺,所向披靡,
使「常山趙子龍」
從此成為勇敢英武的代名詞。

羅貫中使用大量筆墨,
從多方面表現了趙雲的美德。
除了歷史人物趙雲所有的美德之外,
還特別突出了他的機警和精細,
使之成為《演義》的武將形象系列中性格最完美的人物。

羅貫中精思妙裁,
使趙雲在最後一次出征中保持了常勝將軍的威名,
使其美德在晚年發出新的光彩。
這樣,《演義》中的趙雲便成為一個真實性
─ 44 ─
與獨創性融為一體的鮮明的藝術形象。  

趙雲形象之所以特別受人喜愛,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讀者審美心理的變化。
在羅貫中筆下,
關羽是被作為「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來刻畫的;
但隨著社會制度和社會觀念的巨大變化,
今天的讀者的審美心理已與封建時代的小民大不相同,
關羽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已經大大降低,
而趙雲的一系列美德則更容易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欣賞。
因此,儘管趙雲形象不及關羽形象那樣豐富和深刻,
人們仍然把趙雲列為僅次於諸葛亮的最受喜愛的人物,
藝術的辯證法就是這樣奇妙!

最新調查表明,
三國名將趙雲,
其實是女扮男裝的花木蘭,
且看以下分析。

一、 趙雲很早就跟著劉備,
從界橋到長阪坡的時候十八年,
後來還跟著劉備、諸葛亮幾次出訪東吳,
但照樣年輕貌美,面孔白晰,
不象別的那些人,鬍子拉碴的。   

二、 長阪坡一戰,劉備把妻兒老小都丟了,
反倒是趙雲,單槍匹馬七進七出,把阿斗救了出來,
這不是女人的母性是什麽?
而且惡戰當中,
小阿斗不但不哭,反而睡著,
哪個大男人有這樣的本事?  

三,趙雲不願意結婚,
趙範要把守寡的嫂子介紹給趙雲,
按照常理,趙雲不願意也就算了,
他卻和趙範翻臉,
逼得他再次反對劉備,
─ 45 ─
這一點也十分可疑。  

三、 趙雲是女扮男裝,
劉備、諸葛亮肯定是知道的,
所以劉備安排趙雲保護家小,
換了別人,
關羽憋得紅著臉,
既不忍心也不放心,
張飛又是粗人,
不夠細心,
別的人就更信不過了。  

四、 趙雲本領高強,對劉備這麽忠心耿耿,
劉備、諸葛亮卻一直不肯重用趙雲,
如果說門第之見,
那關、張不也是出身低微?
如果說是不信任,
那也不會把一家老小的性命託付給趙雲;
如果說不知道他的膽略,
劉備自己不也說過“子龍一身都是膽”。
趙雲不得重用的原因很簡單,
就是重男輕女思想在作怪。  

五、 曹操在長阪坡爲什麽下令不准放箭,放過趙雲?
如果說愛惜人才,
文的如審配、陳宮,
武的有顔良、文醜,
還有活捉的呂布,他都不在乎,
爲什麽這麽在乎趙雲?
只要想想曹操是個花心的老色鬼,
就該知道答案了。
曹操怎麽會知道這個秘密呢?
最大的可能該是徐庶告訴他的。  

六、 正因爲趙雲是女扮男裝,
又長期跟隨劉備,
所以和劉備的幾個夫人也有恩恩怨怨,
─ 46 ─
麋夫人死因,只有趙雲一面之詞,死無對證,
難保這不是爭風吃醋,趁亂加害的一起謀殺。  

七、 趙雲和劉備的特殊關係,
使他可以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跨江截阿斗,
趙雲作爲一個武將,
卻能管劉備的家事,
還能對孫夫人拔劍相向,
差一點把孫夫人逼得跳江,
連張飛這個結義的大老粗都覺得過分了,
趙雲卻做得出,這完全由趙雲在劉家的特殊地位決定的。  

八、 劉備去東吳娶親,帶葥9•趙雲去,
諸葛亮給趙雲三個錦囊,過去的密信有蠟丸,
或者象曹操那樣送個盒子,
偏偏諸葛亮給趙雲的卻是女人用的錦囊,
本來送給別人女人的東西會惹得別人不高興的,
諸葛亮也知道這一點,
所以他在五丈原把女人的衣服送給司馬懿,
目的是爲了激怒他,
可他送趙雲錦囊,
一個送得,一個收得,
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九、 趙雲之死,是給趙夫人用針紮死的,
趙夫人爲什麽這麽深仇大恨?
分析起來,
一定是趙雲爲了掩人耳目,假意娶了親,
還領養了兩個孩子,
但趙夫人肯定是知道真相的,
想到一輩子就這麽給騙了,能不生氣嗎?  

趙雲其實是個在亂世年頭,敢於在男權社會中,
以自己本領和膽量展示自己才華的獨特女性,
只是在那個社會裏,她只能喬裝改扮,
扮演了一個扭曲的形象。
─ 47 ─
但是兩千年過去了,
趙雲依然以她特殊的魅力活在世人心裏。

夏侯懋在長安聚集諸路軍馬。
時有西涼大將韓德,
善使開山大斧,
有萬夫不當之勇,
引西羌諸路兵八萬到來;
見了夏侯懋,懋重賞之,就遣為先鋒。

德有四子,皆精通武藝,弓馬過人:
長子韓瑛,次子韓瑤,三子韓瓊,四子韓琪。
韓德帶四子並西羌兵八萬,
取路至鳳鳴山,正遇蜀兵。
兩陣對圓。
韓德出馬,四子列於兩邊。

德厲聲大罵曰:
「反國之賊,安敢犯吾境界!」
趙雲大怒,挺槍縱馬,
單搦韓德交戰。
長子韓瑛,躍馬來迎;
戰不三合,被趙雲一槍刺死於馬下。

次子韓瑤見之,
縱馬揮刀來戰。
趙雲施逞舊日虎威,
抖擻精神迎戰。
瑤抵擋不住。

三子韓瓊,
急挺方天戟驟馬前來夾攻。
雲全然不懼,
槍法不亂。

四子韓琪,
見二兄戰雲不下,
─48 ─
也縱馬掄兩口日月刀而來,
圍住趙雲。
雲在中央獨戰三將。
少時,韓琪中槍落馬,
韓陣中偏將急出救去。

雲拖槍便走。
韓瓊按戟,急取弓箭射之,
連放三箭,皆被趙雲用槍撥落。
瓊大怒,仍綽方天戟縱馬趕來;
卻被趙雲一箭射中面門,落馬而死。

韓瑤縱馬舉寶刀便砍趙雲。
雲棄槍於地,閃過寶刀,
生擒韓瑤歸陣,復縱馬取槍殺過陣來。

韓德見四子皆喪趙雲之手,
肝膽皆裂,先走入陣去。
西涼兵素知趙雲之名,
今見其英勇如昔,誰敢交鋒?
趙雲馬到處,陣陣到退。
趙雲匹馬單槍,往來衝突,
如入無人之境。後人有詩贊曰:
 
憶昔常山趙子龍,年登七十建奇功。    
獨誅四將來衝陣,猶似當陽救主雄。

鄧芝見趙雲大勝,率蜀兵掩殺,西涼兵大敗而走。
韓德險被趙雲擒住,棄甲步行而逃。
雲與鄧芝收軍回寨。
芝賀曰:「將軍壽已七旬,英勇如昨。今日陣前力斬四將,世所罕有!」
雲曰:「丞相以吾年邁,不肯見用,吾故聊以自表耳。」
遂差人解韓瑤,申報捷書,以達孔明。  

懋自統兵來迎趙雲。
探馬報入蜀寨,
說夏侯懋引兵到。
─ 49 ─
雲上馬綽槍,引千餘軍,
就鳳鳴山前擺成陣勢。

夏侯懋戴金盔,坐白馬,
手提大砍刀,立在門旗之下。
見趙雲躍馬挺槍,
往來馳騁,懋欲自戰。

韓德曰:
「殺吾四子之仇,如何不報!」
縱馬輪開山大斧,直取趙雲。
雲奮怒挺槍來迎;
戰不三合,槍起處,刺死韓德於馬下,
急撥馬直取夏侯懋。
懋慌忙閃入本陣。
鄧芝驅兵掩殺,
魏兵又折一陣,
退十餘里下寨。

懋連夜與眾將商議曰:
「吾久聞趙雲之名,未嘗見面;
今日年老,英雄尚在,
方信當陽長板之事。
似此無人可敵,如之奈何?」

參軍程武乃程昱之子也進言曰:
「某料趙雲有勇無謀,不足為慮。
來日都督再引兵出,先伏兩軍於左右;
都督臨陣先退,誘趙雲到伏兵處;
都督卻登山指揮四面軍馬,重疊圍住,雲可擒矣。」

懋從其言,
遂遣董禧引三萬軍伏於左,
薛則引三萬軍伏於右:
二人埋伏已定。  
次日,夏侯懋復整金鼓旗幡,率兵而進。
趙雲、鄧芝出迎。
─ 50 ─
芝在馬上謂趙雲曰:
「昨夜魏兵大敗而走,今日復來,必有詐也。老將軍防之。」
子龍曰:
「量此乳臭小兒,何足道哉!吾今日必當擒之!」便躍馬而出。

魏將潘遂出迎,戰不三合,撥馬便走。
趙雲趕去,魏陣中八員將一齊來迎。
放過夏侯懋先走,八將陸續奔走。
趙雲乘勢追殺,鄧芝引兵繼進。
趙雲深入重地,只聽得四面喊聲大震。
鄧芝急收軍退回,左有董禧,右有薛則,兩路兵殺到。
鄧芝兵少,不能解救。

趙雲被困在垓心,東衝西突,魏兵越厚。
時趙雲手下止有千餘人,殺到山坡之下,
只見夏侯懋在山上指揮三軍。
趙雲投東則望東指,投西則望西指:
因此趙雲不能突圍乃引兵殺上山來。

半山中擂木炮石打將下來,不能上山。
趙雲從辰時殺至酉時,不得脫走,
只得下馬少歇,且待月明再戰。
卻才卸甲而坐,月光方出,
忽四下火光沖天,
鼓聲大震,矢石如雨,魏兵殺到,
皆叫曰:「趙雲早降!」雲急上馬迎敵。

四面軍馬漸漸逼近,
八方弩箭交射甚急,
人馬皆不能向前。
雲仰天歎曰:
「吾不服老,死於此地矣!」

忽東北角上喊聲大起,魏兵紛紛亂竄:
一彪軍馬殺到,
為首大將持丈八點鋼矛,
馬項下掛一顆人頭。
─ 51 ─
雲視之,乃張苞也。
苞見了趙雲,言曰:
「丞相恐老將軍有失,特遣某引五千兵接應。
聞老將軍被困,故殺透重圍。
正遇魏將薛則攔路,被某殺之。」

雲大喜,即與張苞殺出西北角來。
只見魏兵棄戈奔走:
一彪軍從外吶喊殺入,
為首大將提偃青龍月刀,手挽人頭。

雲視之,乃關興也。
興曰:
「奉丞相之命,
恐老將軍有失,特引五千兵前來接應。
卻才陣上逢著魏將董禧,
被吾一刀斬之,梟首在此。
丞相隨後便到也。」
雲曰:「二將軍已建奇功,何不趁今日擒住夏侯懋,以定大事?」
張苞聞言,遂引兵去了。
興曰:「我也干功去。」遂亦引兵去了。
雲回顧左右曰:
「他兩個是吾子侄輩,尚且爭先干功;
吾乃國家上將,朝廷舊臣,反不如此小兒耶?
吾當捨老命以報先帝之恩!」於是引兵來捉夏侯懋。

當夜三路兵夾攻,大破魏軍一陣。
鄧芝引兵接應,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夏侯懋乃無謀之人,
更兼年幼,不曾經戰,
見軍大亂,遂引帳下驍將百余人,望南安郡而走。

眾軍見無主,盡皆逃竄。
興、苞二將聞夏侯懋望南安去了,連夜趕來。
懋走入城中,令緊閉城門,驅兵守禦。
興、苞二人趕到,將城圍住;
趙雲隨後也到:三面攻打。
─ 52 ─
少時,鄧芝亦引兵到。
一連圍了十日,攻打不下。

忽報丞相留後軍住沔陽,
左軍屯陽平,右軍屯石城,
自引中軍來到。
趙雲、鄧芝、關興、張苞皆來拜問孔明,
說連日攻城不下。 
孔明遂乘小車親到城邊周圍看了一遍,回寨升帳而坐。
眾將環立聽令。
孔明曰:
「此郡壕深城峻,不易攻也。
吾正事不在此城,汝等如只久攻,
倘魏兵分道而出,以取漢中,吾軍危矣。」
鄧芝曰:
「夏侯懋乃魏之駙馬,若擒此人,勝斬百將。
今困於此,豈可棄之而去?」
孔明曰:
「吾自有計。此處西連天水郡,北抵安定郡:
二處太守,不知何人?」
探卒答曰:「天水太守馬遵,安定太守崔諒。」
孔明大喜,乃喚魏延受計,如此如此;
又喚關興、張苞受計,如此如此;
又喚心腹軍士二人受計,如此行之。
各將領命,引兵而去。
孔明卻在南安城外,
令軍運柴草堆於城下,口稱燒城。
魏兵聞之,皆大笑不懼。

安定太守崔諒,在城中聞蜀兵圍了南安,
困住夏侯懋,十分慌懼,
即點軍馬約共四千,守住城池。
忽見一人自正南而來,口稱有機密事。
崔諒喚入問之,答曰:
「某是夏侯都督帳下心腹將裴緒。
今奉都督將令,特來求救於天水、安定二郡。
南安甚急,每日城上縱火為號,專望二郡救兵並不見到;
─ 53 ─
因復差某殺出重圍,來此告急。
可星夜起兵為外應。
都督若見二郡兵到,卻開城門接應也。」
諒曰:「有都督文書否?」
緒貼肉取出,汗已濕透;
略教一視,急令手下換了乏馬,便出城望天水而去。

不二日,又有報馬到,
告天水太守已起兵救援南安去了,教安定早早接應。
崔諒與府官商議。
多官曰:「若不去救,失了南安,送了夏侯駙馬,
皆我兩郡之罪也:只得救之。」
諒即點起人馬,離城而去,只留文官守城。
崔諒提兵向南安大路進發,
遙望見火光沖天,催兵星夜前進。
離南安尚有五十餘里,
忽聞前後喊聲大震,
哨馬報道:
「前面關興截住去路,背後張苞殺來!」
安定之兵,四下逃竄。
諒大驚,乃領手下百余人,往小路死戰得脫,奔回安定。
方到城壕邊,城上亂箭射下來。
蜀將魏延在城上叫曰:
「吾已取了城也!何不早降?」
原來魏延扮作安定軍,夤夜賺開城門,蜀兵盡入,因此得了安定。  

崔諒慌投天水郡來。
行不到一程,
前面一彪軍擺開。
大旗之下,一人綸巾羽扇,
道袍鶴氅,端坐於車上。
諒視之,乃孔明也,急撥回馬走。

關興、張苞兩路兵追到,
只叫:「早降!」
崔諒見四面皆是蜀兵,不得已遂降,同歸大寨。
孔明以上賓相待。
─ 54 ─
孔明曰:「南安太守與足下交厚否?」
諒曰:「此人乃楊阜之族弟楊陵也;與某鄰郡,交契甚厚。」
孔明曰:「今欲煩足下入城,說楊陵擒夏侯懋,可乎?」
諒曰:「丞相若令某去,可暫退軍馬,容某入城說之。」

孔明從其言,即時傳令,
教四面軍馬各退二十里下寨。
崔諒匹馬到城邊叫開城門,
入到府中,與楊陵禮畢,細言其事。
陵曰:「我等受魏主大恩,安忍背之?可將計就計而行。」
遂引崔諒到夏侯懋處,備細說知。
懋曰:「當用何計?」
楊陵曰:「只推某獻城門,賺蜀兵入,卻就城中殺之。」  

崔諒依計而行,出城見孔明,說:
「楊陵獻城門,放大軍入城,以擒夏侯懋。
楊陵本欲自捉,因手下勇士不多,未敢輕動。」
孔明曰:
「此事至易:今有足下原降兵百余人,
於內暗藏蜀將扮作安定軍馬,
帶入城去,先伏於夏侯懋府下;
卻暗約楊陵,待半夜之時,獻開城門,裡應外合。」
崔諒暗思:
「若不帶蜀將去,恐孔明生疑。
且帶入去,就內先斬之,舉火為號,賺孔明入來,殺之可也。」
因此應允。
孔明囑曰:
「吾遣親信將關興、張苞隨足下先去,
只推救軍殺入城中,以安夏侯懋之心;
但舉火,吾當親入城去擒之。」
時值黃昏,關興、張苞受了孔明密計,
披掛上馬,各執兵器,雜在安定軍中,隨崔諒來到南安城下。
楊陵在城上撐起懸空板,倚定護心欄,
問曰:「何處軍馬?」
崔諒曰:「安定救軍來到。」

諒先射一號箭上城,
─ 55 ─
箭上帶著密書曰:
「今諸葛亮先遣二將,伏於城中,要裡應外合;
且不可驚動,恐洩漏計策。待入府中圖之。」
楊陵將書見了夏侯懋,細言其事。
懋曰:「既然諸葛亮中計,可教刀斧手百余人,伏於府中。
如二將隨崔太守到府下馬,閉門斬之;
卻於城上舉火,賺諸葛亮入城。
伏兵齊出,亮可擒矣。」
安排已畢,楊陵回到城上言曰:「既是安定軍馬,可放入城。」
關興跟崔諒先行,張苞在後。
楊陵下城,在門邊迎接。
興手起刀落,斬楊陵於馬下。
崔諒大驚,急撥馬奔到吊橋邊,
張苞大喝曰:「賊子休走!汝等詭計,如何瞞得丞相耶!」
手起一槍,刺崔諒於馬下。
關興早到城上,放起火來。
四面蜀兵齊入。
夏侯懋措手不及,開南門並力殺出。
一彪軍攔住,為首大將,乃是王平;
交馬只一合,生擒夏侯懋於馬上,余皆殺死。  

孔明入南安,招諭軍民,秋毫無犯。
眾將各各獻功。
孔明將夏侯懋囚於車中。
鄧芝問曰:「丞相何故知崔諒詐也?」
孔明曰:
「吾已知此人無降心,故意使入城。
彼必盡情告與夏侯懋,欲將計就計而行。
吾見來情,足知其詐,復使二將同去,以穩其心。
此人若有真心,必然阻當;彼忻然同去者,恐吾疑也。
他意中度二將同去,賺入城內殺之未遲;
又令吾軍有托,放心而進。
吾已暗囑二將,就城門下圖之。
城內必無准備,吾軍隨後便到:此出其不意也。」
眾將拜服。
孔明曰:
「賺崔諒者,吾使心腹人詐作魏將裴緒也。
─ 56 ─
吾又去賺天水郡,至今未到,不知何故。今可乘勢取之。」
乃留吳懿守南安,
劉琰守安定,
替出魏延軍馬去取天水郡。

馬遵正欲起兵,
忽一人自外而入曰:
「太守中諸葛亮之計矣!」
眾視之,乃天水冀人也,姓姜名維,字伯約。
父名炯,昔日曾為天水郡功曹,
因羌人亂,沒於王事。

維自幼博覽群書,
兵法武藝,無所不通;
奉母至孝,郡人敬之;
後為中郎將,就參本郡軍事。
當日姜維謂馬遵曰:
「近聞諸葛亮殺拜夏侯懋,
困於南安,水洩不通,
安得有人自重圍之中而出?
又且裴緒乃無名下將,從不曾見;
況安定報馬,又無公文:
以此察之,此人乃蜀將詐稱魏將。
賺得太守出城,料城中無備,
必然暗伏一軍於左近,乘虛而取天水也。」
馬遵大悟曰:「非伯約之言,則誤中奸計矣!」
維笑曰:「太守放心。某有一技,可擒諸葛亮,解南安之危。」
正是:運籌又遇強中手,鬥智還逢意外人。

「常山趙子龍」的名號威震天下,
不是沒有原因的:  
掩訖,解開勒甲條;
放下掩心鏡,將阿斗抱護在懷,綽鎗上馬。
早有一將,引一隊步軍至,
乃曹洪部將晏明也,持三尖兩刃刀來戰趙雲。
不三合,被雲一鎗刺倒,殺散眾軍,衝開一條路。
正走間,前面又一枝軍馬攔路。
─ 57 ─
當先一員大將,旗號分明,大書「河間張邰」。
雲更不答話,挺鎗便戰。
約十餘合,雲不敢戀戰,奪路而走。
背後張邰趕來,雲加鞭而行,
不想趷躂一聲,連馬和人,顛入土坑之內。

張邰挺鎗來刺,
忽然一道紅光,從土坑中滾起:
那匹馬平空一躍,跳出坑外。
後人有詩曰:紅光罩體困龍飛,征馬衝開長板圍。
四十二年真命主,將軍因得顯神威。
張邰見了,大驚而退。

「常山趙子龍」的名號威震天下,
趙雲縱馬正走,
背後忽有二將大叫:「趙雲休走。」
前面又有二將,使兩般軍器,截住去路:
後面趕的是馬延、張顗,
前面阻的是焦觸、張南,都是袁紹手下降將。
趙雲力戰四將,曹軍一齊擁至。
雲乃拔青釭劍亂砍。
手起處,衣甲平過,血如湧泉。
殺退眾軍將,直透重圍。  
這個場面真是浩大而混亂,
趙雲的勇猛讓人看了心驚膽跳。

趙雲,是《三國演義》蜀漢五虎將之一,
素有「虎威將軍」
「一身是膽」的美譽。
趙雲最令人稱頌的不只是他的驍勇善戰,
而是他有不同凡響的優秀人格。
胸懷黎民百姓在那戰亂不已的年代,
趙子龍擇主的標準是“從仁政所在”,
目標是“解民於倒懸”,
這使他大大超出一般的赳赳武夫。

他原是袁紹身邊的一員猛將,
─ 58 ─
因見袁紹私心過重且無救國之念,於是投奔公孫瓚。
公孫瓚見到他以後大喜,
表示:「聽說貴州人皆歸附袁紹,
將軍能到我這裡,可算是迷而知返的冀州人。」
趙雲卻義正辭嚴的說:
「人民因戰亂處於水深火熱,因此敝郡人決議,
去尋找能解救人民的領袖,
不是特別親附將軍而疏遠袁公啊!」
最後他見到劉備是一位愛民的仁君,
就投效了蜀漢。

長阪坡救主,義薄雲天:
劉備於新野敗給曹操後,
與大批民眾一起撤退,
並且命趙雲保護老少。
但趙雲在混亂中與甘夫人、糜夫人及阿斗失散了,
於是他奮不顧身衝入重圍,
七進七出長板坡,
救出甘夫人與阿斗,
這次事蹟就是廣受後世歌頌的「長阪坡救主」。

有人統計後
發現趙雲生平出戰共30勝1敗,
他之所以驍勇善戰、百戰百勝,
應該也是他負責盡職的緣故吧!

公正敢諫,謙遜廉潔:
劉備奪取益州後,
有人建議以成都的屋舍及城外的園地桑田,
分賜給諸位將領,
他以爭取民心為重,堅決反對;
劉備欲伐東吳,
他又從戰略大局著眼,竭力勸阻。
在劉蜀的眾多武將中,
只有趙雲兩次從根本大計上,
向劉備直言規諫。

─ 59 ─
他一向克己奉公、不徇私情,
不憑一己好惡辦事,故深得劉備賞識。
他也是劉備所有軍團中,和諸葛亮配合最好的將領。
《三國演義》中常看到諸葛亮說:“非子龍不可”
由此可知,他在諸葛亮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諸將中,他的資格僅次於關羽、張飛,
又有救護劉禪之功,
可是他從不居功,也不爭名奪利,
對後來居上者也能友好相處,
這種胸襟是蜀漢其他將領所不能及的。

子龍一生廉潔,
不納一妾、不茍一文,
可以說是中國歷史武將中難得一見的表率。
儘管趙雲形象不及劉備、關公及張飛等人的豐富與深刻,
但後人認為他是《三國演義》中僅次於諸葛亮的最受喜愛人物。
主要原因應該是
他一系列的美德,
使人不由自主地
對他產生仰慕之情吧!
《三國演義》蜀漢五虎將之一,虎威將軍趙子龍
─ 60 ─


鞠躬盡瘁諸葛亮
張航大師/編著

諸葛亮,字孔明,
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生於西元181年4月14日,
卒於西元234年8月28日,享年54 歲。

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
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
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
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人稱「臥龍」。
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東漢靈帝光和四年(西元181年),
─ 61 ─
諸葛亮出生在一個小官僚地主家庭。
其父諸葛圭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諸葛亮有兩個姊姊、一個哥哥、一個弟弟。
在他八歲時,父母相繼去世,
他們姊弟五人便依靠叔父諸葛玄生活。
一九五年,袁術任命諸葛玄為豫章太守,
諸葛亮姊弟隨叔父來到了南昌。
不久東漢朝廷又委任朱皓為豫章太守,
諸葛玄就率全家來到了襄陽,
投奔荊州牧劉表。
一九七年,諸葛玄病逝,
諸葛亮的兩個姊姊都已出嫁,
哥哥諸葛瑾當年留在老家。

17歲的諸葛亮就與弟弟諸葛均,
就在襄陽城西20裏的隆中(今湖北襄陽西),
蓋了幾間茅草屋,
躬耕壟畝,隱居下來。
在這十年裡,
諸葛亮閱讀了大量的文史典籍。

耕作之餘,他博覽群書,
深交密友,精研兵法,
靜觀時勢,深思治策。
雖隱居,卻以博學多才,遠見卓識,
他十分喜歡兵家、法家的著作、
崇慕古代的管仲、樂毅,
常常詠誦梁父吟,
以表明自己的志向。
胸懷大志而受到世人器重,
被稱爲“臥龍”。

諸葛亮未出山之前隱居在南陽臥龍崗,
他住在茅庵裏,一邊開荒,一邊發奮讀書。
臥龍崗下有位黃員外,
十分欣賞諸葛亮的才華,
而諸葛亮也十分尊敬黃員外的學問;
─ 62 ─
兩個人你來我往,成了忘年交,
經常在一起討論問題,談談學問。

久而久之,
黃員外便有心將女兒許配給諸葛亮;
請媒人一說,
諸葛亮卻沒有應承,也不好拒絕,只是擱下來。
原來諸葛亮聽說黃小姐相貌醜陋,心中不大樂意。

過了幾天,
諸葛亮上黃員外家拜訪,請教一些問題。
他向家人報了姓名,家人說:
“諸葛相公請進吧!”也不領他就走了。
諸葛亮只好自己往裏走,
到第二道門,門緊閉著,
等到他輕敲兩下,門自動開了。
待他入門,門又關上。
正在他奇怪,想探個究竟時,
前面“嗚”地撲過兩隻狗,
叫著衝他撲上撲下,
嚇得諸葛亮左躲右閃,好不著急。

這時跑過一個丫環,
拍拍祖爾ㄙ糷S擰擰狗耳朵,狗就跑開了。
諸葛亮細看才知道這是兩隻木頭狗,外面縫了狗皮。
諸葛亮忙向丫頭打聽這是誰做的,丫頭笑而不答。

諸葛亮只好繼續往裏走,
第三道門又是自開自關了,
諸葛亮想:這回又能蹦出個什麼東西呢?
眼前猛地蹦出兩隻老虎,
牙齒鋒利,張著血盆大口十分恐怖,
諸葛亮不怕:肯定也是假的!
於是學著丫環的樣子往老虎頭上拍,
這下可好,拍得老虎尾巴都豎起來,
眼睛睜得銅鈴似的就要撲上來咬他。

─ 63 ─
諸葛亮正不得脫身!
那丫環又跑來,
拍拍老虎的屁股,
老虎就乖乖地叭下了。

丫環說:“你真是自作聰明,狗和老虎會是一樣嗎?”
諸葛亮被說得很不好意思,說:
“這深宅大院難進,請你帶我進行吧!”
丫環說:“我正忙呢!”
揮手指指那邊,那邊有盤磨,
被頭木驢拉著跑,
諸葛亮一看就呆住了,
驚嘆道:“黃先生府上能人真不少啊!”

諸葛亮想,這裡面還不知有多少新玩藝兒,
也不知還要惹多少麻煩!
猶豫之時,
裏面走出一位姑娘,
對諸葛亮說;“跟我進吧!”
這姑娘行為舉止利索大方,
引著諸葛亮往裏走,
一邊把各種機關擰上,
諸葛亮很快就見到了黃員外。

諸葛亮問:
“見先生真不容易,不知是哪位能人發明那些東西?”
黃員外大笑道:
“是我那好事的醜閨女呀!讓您受驚實在多有不恭!”
諸葛亮一聽臉就紅了,
心中暗罵自己:
“糊塗啊,這麼有才華的女子提親給你,是你的福分啊!”
於是忙施禮道:
“小姐才智超人……晚生在此拜見岳丈大人了!”
黃員外呵呵大笑起來。
後來,諸葛亮與黃小姐成了親,
兩人在很多方面互幫互學,
這位黃夫人後來給了諸葛亮很多助益,
─ 64 ─
據說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
就是從夫人那裡受了啟發。

建安12年,劉備在屢遭挫折之後,
劉備向司馬徽求教。
司馬徽說:「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伏龍即臥龍諸葛亮,鳳雛即龐統。」
不久,徐庶投靠劉備,又推薦諸葛亮。
劉備想讓徐庶把諸葛亮召來。
劉備思賢若渴,
就帶領關羽、張飛到隆中拜訪,
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
第三次才見到了諸葛亮。

當時是公元二○七年隆冬,
劉備四十七歲,諸葛亮二十七歲。
劉備虛心向諸葛亮請教,
於是引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隆中對策。
亮見劉備志大意誠,
便把自己在隆中長期精心謀劃的計策獻出。
劉備高興地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諸葛亮爲報答劉備知遇之恩,遂“出山”輔助。
從此,他登上政治舞臺。
在長達27年的丞相生涯中,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隨劉備來到新野,
認為當務之急,應先擴充軍隊。
他對劉備說:「現在流寓荊州的人口很多,而有戶籍的很少。
如果按戶籍徵兵役,就會引起百姓的不滿。
將軍可轉告劉表,讓他下令境內遊戶如實申報人數,
從中選拔,以擴大兵員。」
劉備採納諸葛亮的建議,幾個月內,
就把幾千人的部隊擴大到了數萬人。

劉琦邀諸葛亮遊觀後園,
共登高樓,飲宴之間,
─ 65 ─
令人撤去樓梯,
再次向諸葛亮請教:
「今日上不著天,下不著地,
言出您口,入於我耳,
先生可以教我一條自安之術了吧?」
諸葛亮對他說:
「你不知道申生在內而為,重耳在外而安嗎?」
劉琦馬上明白諸葛亮的意思。
正好這時江夏太守黃祖被孫權殺死,
劉琦請求父親允許他出守江夏,
劉表同意,任命他為江夏太守。

建安十三年七月(208年),
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之後,
揮師南下,長驅直入,直指劉備。
在當陽的長阪坡大敗劉備。
順江而下,想一舉掃平江東。

此時,孫權持觀望態度,
諸葛亮分析當時的嚴重形勢,
主張聯孫抗曹,以成大業。
並親往柴桑會見孫權,
陳述利弊,舌戰群儒。
孫權折服,當場結盟。
立即命周瑜等率水軍三萬,與劉備聯合,
拒曹軍於赤壁,利用火攻,大敗曹軍。
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詳情如下:)

公元208年秋,
曹操揮師南下,直取荊州,這時劉表病死,
劉琮繼任為荊州牧,投降了曹操。
劉備聞訊,馬上召開緊急會議,
諸葛亮提出兩條計策:上計是襲取襄陽,奪取荊州,抗擊曹操;
下計是全軍火速南撤,保存實力,退守江陵。
劉備不忍奪佔剛剛死去的劉表的荊州,只好按下計行事。

但許多劉表部下及荊州百姓不願降曹,
─ 66 ─
都跟著劉備逃難,共達十多萬人,行動遲緩。
諸葛亮又請劉備派關羽帶一支兵馬趕往江夏,
向劉琦搬取救兵。
江東了孫權一直關注著形勢的發展,
當他得到曹軍南下、劉表去世的消息後,
馬上派魯肅去荊州。聯絡劉備。

諸葛亮對劉備說:
「眼下情勢緊急,只有與孫權聯合抗曹,才是出路。」
於是劉備派諸葛亮同魯肅一齊去柴桑會見孫權,商議聯盟之事。
這時孫權內部分成了主降和主戰兩大派,
諸葛亮決定採用激將法說服孫權。

諸葛亮說:
「曹操剪除群雄,平河北,破荊州,威震四海。
將軍應根據自己的力量做出決斷,
如果以吳的兵力,能夠與曹軍抗衡,那就及早同曹操決裂;
如果敵不過,就按兵束甲,逃翔曹操,還可以苟且偷安。
像這樣表面上服從曹操,內心又猶豫不定,
在緊要關頭不做出決斷,那可就大禍臨頭了。」
孫權說:「真相你那麼說的,劉備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
諸葛亮答道:「劉豫州是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
即使大業不能成功,那也是天命,
怎麼會卑恭屈節地投降曹操呢?」
諸葛亮的這幾句話,果然把孫權的火給激起來了。

孫權說:
「我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我的主意已定,不和劉豫州聯合,就不能抵抗曹操。
然而劉豫州剛打了敗仗,怎能在抗曹操呢?」
諸葛亮說:
「劉豫州雖然打敗了戰,但集結部眾,
加上關羽的水軍,還有精銳一萬人。
劉琦的江夏軍也不下萬人。
曹軍遠道而來,十分疲倦,
據說曹軍一日一夜即行軍三百里,
這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窗魯縞。』
─ 67 ─
所兵法上引以為戒,認為『必損上將軍。』
而且北方士兵不習慣水站,
荊州軍民只是迫於曹操的壓力並未心服。
將軍如果能派一猛將,統兵數萬,
與劉豫州聯兵作戰,定可擊破曹軍,
曹軍失敗後,必然退回北方。
這樣荊州、東吳的勢力就會發展起來,
鼎足三分的局面就形成了。
成敗關鍵就在今天。」
孫權非常高興,最後終於決定抗曹。

赤壁之戰中,黃蓋向周瑜獻計:火燒曹船。
但萬世俱備,只欠東風。
周瑜很急,魯肅把諸葛亮請商議。
諸葛亮精通天文,
料定冬至那天將有東南風,
於是和周瑜商定冬至日發動進攻。
果然冬至那天刮起了強勁的東南風,
黃蓋火燒曹船,孫劉聯軍大敗曹軍。
赤壁戰後,周瑜與曹仁爭奪江陵。
在諸葛亮的建議下,
一舉攻佔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城。

亮助劉備乘勝攻佔荊州,再取益州。
221年,,
諸葛亮輔佐劉備在成都稱帝,
正式建立蜀漢政權,親任丞相。
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223年,劉備生命垂危,
派人把諸葛亮從成都招來,安排後事。
不久劉備就死在了白帝城。
諸葛亮護送劉備的靈柩回成都安葬後,
扶太子劉禪即皇帝位。
諸葛亮決定分三步走:第一步,恢復蜀、吳的聯盟關係;
第二步,平定南方叛亂,穩定後方;
第三步,北伐曹魏。
─ 68 ─
225年3月,諸葛亮決定親征南中。
南蠻首領孟獲被諸葛亮七擒七縱,
最後終於臣服蜀漢,不再造反。
226年,曹丕病死,曹叡即位。
諸葛亮認為這是一個機會,就決定出師北伐。

建興五年多(西元227年),
諸葛亮準備北伐曹魏,統一全國。
臨行前,他寫了一篇著名的《出師表》,
請求後主准他“統率三軍,北定中原”。

自次年春始,
諸葛亮先後率大軍五決攻魏,二出祁山。
最後一次斜穀出兵,
進駐渭水南岸的五丈原,
與魏將司馬懿相持一百多天。

建興十二年八月, 234年春,
諸葛亮親統十萬大軍進行,
第五次北伐,與司馬懿對陣。
雙方將相持了三個多月,
由於日夜操勞,思慮過度,終於病倒了。

諸葛亮感到這場病凶多吉少,
就給後主劉禪上表報告病情,
並囑託後事。
幾天之後,
諸葛亮死在五丈原的軍中,
終年五十四歲。
蜀國上下一片悲痛,
遵照諸葛亮的遺囑:
將他安葬在了定軍山,
諡號「忠武侯」。

後人稱頌諸葛亮最能“扶顛持危”。
他“守身甚正,躬爲表率”。
《襄陽記》雲:“亮初亡,所在各求爲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
─ 6 9 ─
百姓遂因時節私祭於道陌上。”
《浣水續談》記有:“蜀山谷民皆冠帛巾,相傳爲諸葛公服,
所居深遠者,後遂不除。”
連敵對的魏國將領司馬懿也佩服他,
稱他爲“天下之奇才”。

爲紀念這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
在他會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
在湖北、四川、河南、山東、浙江等地
均建有“武侯祠”、“紀念館”,
同時全國還建有“諸葛亮研究會”。

諸葛亮字孔明、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
琅邪陽都人、身長有八尺、氣宇軒昂、
人稱「臥龍」,隱居於隆中,
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青書生。

在三國演義裡,
他不但能呼風喚雨,
又深諳奇門遁甲,
劉備三顧茅廬,
好不容易的請出這位「臥龍」之稱的奇士高人,
也是一連串高潮迭起故事的開端。

火燒博望坡、舌戰群儒、草船借箭、
三氣周瑜、借東風、七擒孟獲、空城計、
木牛流馬、嚇退司馬懿等等,
許多精彩的故事說明了
諸葛亮是個足智多謀的智者,
而他卻心甘情願的在白帝城答應了
劉備託孤終生之責至死方休呢!?

孔明二十七歲就開始為劉備策劃定計,
因為他有感於劉備的知遇之恩,
而為蜀漢盡一份心,
至輔佐劉禅北伐曹魏,
而蜀漢在諸葛亮劬心勞力,
─ 70 ─
衣不解帶的治理下,
展現出無比的蓬勃朝氣。

也許是天命所定,
在長期的體力透之下,
孔明身體日漸衰弱,
而伐魏大業的希望卻一天比一天渺茫,
不禁更加憂心,
在這心力交瘁的情形下,
諸葛孔明終難逃病魔之掌,
病逝於秋風蕭瑟的五丈原上,享年五十四歲。

二十七年輔佐蜀漢生�

_________________
張航
愛好藝文、小說、新詩、童詩、兒歌、詞曲、散文、論文、民俗文藝.......等並頻頻獲獎.
歡迎蒞臨張航文選---隨意窩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張航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雅虎讯息通 Skype帐号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张航——博客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