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回望乡关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李兴濂

会员等级:4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5/11/09
文章: 412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1772


文章时间: 2008-3-04 周二, 下午2:21    标题: [原创]回望乡关 引用回复

回望乡关
李兴濂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令世界瞩目。不用说飞船卫星、高速路、立交桥、摩天楼,琳琅满目的商场,各具特色的美食,花花绿绿的时装,精巧玲珑的电器……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单说农村,早已是旧貌换新颜:油路代替了土路,瓦房代替了草屋,机车代替了牛车,拖拉机代替了弯犁……
回望乡关,那一片早已被岁月的流水冲淡的风景,低徊不已,有苍凉,也有怅惘,是追回那消逝的时光,还是感叹岁月的苍桑?日暮乡关何处是,细思量,自难忘。
石井
现在村里,早已吃上自来水,水龙头一拧,水就哗哗流出来了。
三十年前,村里使用的是那眼古井。古井,在村子中心,它有多少年,谁也说不清。青石砌的井台,长着青苔,井台两侧立两个石柱,架一挂辘轳,辘轳被井绳缠出了深深的印痕。井台边长一棵山榆,干挺直上,密叶遮半亩凉荫。每天清晨,家家户户都去挑水,辘轳的响声,桶下井时的哗哗啦啦,绞出时沉重的吱吱扭扭,从东方发白,直响到日出东山。井台四外的空地,村民们常在那里叙家常,唠年景,一种平平淡淡又融融乐乐的气氛。井水做成的粗食淡饭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庄稼人,一代又一代出生,长大;一代又一代衰老,死去。乡村的生活年复一年地平平淡淡,融融乐乐……
井水,浸润了农民凡俗的日子,农家生活才有了久远的意义和悠长的韵味。世世代代的村民,绕井而居,于是就有了村庄。井,是生命的依托,也是心理的凭依。失去了井,就失去了家园,离开了井,就离开了故乡,这就是背井离乡呀!井使生活变得稳定和安恬,一口井牢牢地系住了村人心,滋润了恒久不变的文化根脉。
村里使用自来水后,古井终于在村落中消失了。那井台,那辘轳,那山榆,那幅古典的风俗画,那首古朴的风景诗,诗情画意只留在梦中。那渲染山村早晨清寂的辘轳咿呀声,铁桶撞击井壁的咚咚声,担水时扁担的吱吱声,而今,已成为绝响。而我徘徊在村中,没有失落感,必竟乡村走向了新的文明,必竟我没有失去精神家园。
石碾
记忆中,村庄西墙角下,有一盘石碾。碾盘尺把厚,青豆石礅成,表面光滑,碾盘上的碾子,也是青色的,坚硬,摸一下有铁的感觉。碾盘中心的立轴,黧黑色,风吹雨淋,总是结实。碾子的框套在轴上,框上的孔越磨越大,而轴却不见磨损。我来墙角,见碾盘还在,大概是因为它太大谁也搬不动的缘故。碾子也在,立在地上杂草中,碾轴,碾框却不见了踪影。
这巨大的碾盘足有五六千斤重,牛马拉不动,如何从山上拉回来的,谁也说不清。据说村里有个老族长朝北山跪了一天一夜求山神爷,感动了神,才派一只神龟驮来。那年月,小家小户碾不起米,少来少去用磨拉,连皮带米一起吃。只有丰年,才用石碾,碾去糠皮,碾出金灿的小米熬稀粥,轧出黄澄的玉米面蒸窝头。碾子转动,碾框与立轴磨擦出吱吱咛咛的响声,像一支没有节奏的乐曲,有几分欢畅,几分艰涩,只有村民知晓。特别是在傍晚,日头落进树林后边,晚霞转暗,村中一片昏黄,炊烟升空,村子里弥漫淡蓝色的烟雾,四周静悄悄,只有石碾还在响,驴已经累了,走得很慢,响声迟钝,嘶哑,便有几分苍凉。
小时候,我常去看碾米,和小伙伴们围着碾盘念奶奶教的歌谣:“小黑驴,拉大碾,碾小米,蒸干饭,一顿吃上三大碗,吃得小肚溜溜圆……”没有碾米时,我们绕着碾盘玩“猫捉老鼠”、“打瞎驴儿”,有时推着空碾,隆隆地响。这时,大人看见了,一顿呵斥,我们一哄而散。年根儿,家家都贴上鲜红的春联,石碾的立轴上,也贴上了“青龙大吉”的对子,非常耀眼。而今碾盘中只留下一只圆圆的碾眼,惯看人世沧桑,月转星移。
石磙
家乡的打谷场,少不了用石磙脱粒。石磙,古人叫碌碡。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田园杂兴》里就写道:“系牛莫碍门前路,移系门西碌碡边。”民歌里也有“一个石磙圆溜溜,打罢小麦打绿豆。”
石磙约二尺长,粗如小缸,朝外那头粗,朝里那头稍细,这宜于转场,易于脱粒。两头正中都有方孔,嵌进磙脐,外套磙框,牲口拉动磙框,石磙就转动了。
打谷场在村头,村头有风,扬场方便。北方寒冷,为了使谷粒不含沙子,晚上要在场上泼水,冻成光滑亮净的冰。人们在闪烁的星光下,起五更放场,用木叉把大垛的豆捆挑开,挑散,摊成均匀厚实的圆形。放完场,日上三竿,牛拉石磙,开始碾场,牛绕场拉石磙,人吆喝牵着牛,遇到牛拉屎撒尿,还得用桶接。碾压一遍后,进行翻场,这样反复三遍,才能收场。牛在一边吃草,人开始忙起来,收起豆秸,拢起豆粒,趁小北风吹,正好扬场。一锨锨,豆糠谷糠飘飞,豆粒谷粒坠地,举手投足,如燕舞,如蛟腾。
打罢场,五谷归仓,石磙也完成了一年的使命,呆在场院边角,静静端坐,雪落雨淋,全不在意。如今脱粒用脱粒机,一边收割一边脱粒,不用说石磙,场院,就是筐、箩、囤、筛子、簸箕、木锨、叉子等也成了无用之物。年前,为了拍一部民俗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村外小河边找到几个石磙,那是村人当作石桥用。现代农业终究是要与小农经济、小生产工具告别的,这是历史的必然,正如人类从石器时代走向铁器时代一样。

_________________
李兴濂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辽宁作家协会会员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李兴濂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塔双江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7/11/14
文章: 1992
来自: 中国四川
积分: 9103


文章时间: 2008-3-04 周二, 下午11:34    标题: 引用回复

作者通过家乡农村的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令世界瞩目。"欣赏了,好文!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塔双江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QQ号码408635663
墨竹淡香

会员等级:6




加入时间: 2006/01/22
文章: 1008
来自: 中国重庆
积分: 8663


文章时间: 2008-3-05 周三, 下午3:28    标题: 引用回复

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在乡间去买间屋,安静地生活.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墨竹淡香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