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中庸》谭(全文下)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山佳草堂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山佳

澳洲彩虹鹦版主


性别: 性别:男
年龄: 74
加入时间: 2005/09/20
文章: 1352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5377


文章时间: 2015-5-18 周一, 下午12:10    标题: 《中庸》谭(全文下) 引用回复

《中庸》谭(全文下)
101、真诚是天地之道——《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简直可以用“真诚”一言来概括:真诚就是对待万物没有不二心,所以天地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真诚就是天地之道,不但对万物,而且对任何人也都是一样的。
102、这是真诚的表现——《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天地之道,告诉人类,为人要博学、厚德、高大、明亮、看远、持久的道理。这就是真诚的表现,也只有如此,方能真诚。
103、一点一点成无边无际——《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天所说的那个天,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形成了天的无边无际,日月星辰都维系在其中,世界上的万物都被天覆盖着。天也是由一点点到无穷。
104、一撮一撮成广博深厚——《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天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土的聚积起来的,形成地的广博深厚,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问万物都由地承载着。
105、石块聚积成绵延高大——《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大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形成了山的绵延高大,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
106、一勺一勺成深不可测——《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今天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形成了江海的深不可测,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有值价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
107、纯真品德是无限的——《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诗经》说:唯有天之道,对待万物是那么温和抚育不止,这就是天之所以为天的吧!哎呀!又是那么的不自我显示,恰如文王的品德一样纯真!这就是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吧!纯真的品德也是无限的。
108、伟大的圣人之道——《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後行。”伟大的圣人之道啊!宽阔浩瀚无边的大海生养万物,崇高直通于天的高山物产有余。恰如人世间的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
109、只有真诚方懂中庸——《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性,就不能真正的懂得、做到中庸之道。为什么用很大的篇幅讲“真诚”,因为,只有真诚,方能有德,只有有德,方能懂中庸之道。也就是说:只有真诚的德性。方能真正懂得中庸之道。
110、有德有学方懂中庸——《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因此,君子只有尊崇真诚的德性,而又追求中庸之道的学问;达到学识广博而又格物精微,达到极高的境界,明了极深道理,方能真正的懂得、奉行中庸之道。
111、温故知新敦厚崇礼——《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所以要如上文所讲,知识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诚心诚意地崇奉礼仪,因为,没有极高的德性,就不能真正的懂得、做到中庸之道。
112、国无道,沉默自保——《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所以身居高位不骄不过中庸,身居低位不背不离中庸,国家有道,其言足以兴国;国家无道,其沉默足以自保。中庸讲究顺势而为,反对逆势而为。所以。国家无道,其沉默足以自保。
113、中庸是自保之道?——《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诗经》说:“既明大势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中庸之道——是自保之道?这是不是中庸之道负面的消极影响哪?两千多年来中庸之道,就是在背着这个沉重的消极包袱的。
114、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以后演绎成为: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其中的但求无过的“无过”,是否不理解为“无过错”,而理解为:但求“无过无不及”的“无过”的中庸之道哪?如果是如此,未必是消极的影响。对待国家无道的反抗也要做到适度、适中,而“无过无不及”。那么,革命是否都是“过之”哪?!是否革命也要适度、适中呀!
115、革命也要适中——《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我国四九年革命胜利以后,建立的既不是社 会 主义的也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含有资本主义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国家。这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成功的社会制度。这就是革命也要适度、适中的典型的中庸之道的范例。
116、“不及”实事的教条——《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二七年我党失败了。出现了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认为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要求无产阶级避免用“过分激烈的行动”吓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应有一个长久的停顿。对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这显然是“不及”实事的教条。
117、“过之”实事的教条——《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此后在土地革命时期,王明和博古的以城市为中心的“争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的“革命高潮”理论。使我党遭受到了几乎断送的极大损失。对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这显然又是“过之”实事的教条。都是脱离了革命也要做到适度、适中的“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
118、无过无不及的理论——《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与此同时毛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和井冈山道路”的理论,和“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理论。针对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恰恰是“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实事求是的理论,只有如此,方能自保革命的星星之火,取得了可以燎原的最后的胜利。
119、小人反中庸的特征——《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孔子总结得真好!真是如此呀!自以为是正是愚昧的特点;而独断专行又恰恰是卑贱的特点。都是小人反中庸独有的特征。
120、反古圣贤的中庸之道——《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此处的“反古”从上下文来看,不应理解为:“返回或者是回复到古时去”;而应理解为:生于今世,而反对古圣贤的中庸之道。这样做灾祸就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如此,与《论语》“信而好古”的思想相一致了。
121、天经地义的中庸之道——《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现代也是如此,礼仪、法度、文字是国家天经地义的中庸之道。地方、或更甚者私人决不可僭越。如现代的迎宾礼炮、阅兵;宪法;文字等。
122、传统文化的基本保证——《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书写的文字统一,言行的伦理道德相同。大一统国家的基本要求,绵绵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保证。
123、有位无德必无视礼乐——《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虽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制订礼乐制度的;虽然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订礼乐制度的。礼乐是人真诚本性善的外在表现,有位无德必然无视礼乐。
124、我遵从周礼的原因——《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了;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裔宋国也只是残存着;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在实行着,所以我遵从周礼的原因。与上述“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的意思相连贯。
125、礼仪、法度、文字——《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不会有什么大的过失了吧!礼仪、法度、文字是国家天经地义的中庸之道。从需要、制订到遵循都必须:无过之无不及。
126、真诚一定会有所表现——《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在上位的人,虽然真诚性善,但如果没有经过言行的验证,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人的真诚性善之德,一定会有所表现。
127、地位不同程度不同——《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在下位的人,虽然真诚性善,但由于没有尊贵地位的表现,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地位不同真诚性善之德的表现程度就会不同。
128、真诚体现在对百姓中——《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所以君子治理天下之道,应该以自身的真诚性善之德为根本,并从对待老百姓的言行中得到验证。领导者的真诚性善之德,必定会体现在对待老百姓的言行中。
129、与天地并列的圣人——《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从对待老百姓的言行上,来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谬误,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逆,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猜疑,百世后的圣人也没有疑惑。只要真诚的对待百姓那就是与天地并列的圣人。
130、真诚方能知天知人——《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知人也。”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猜疑,这是知道天理;百世后的圣人也没有疑惑,这是知道人意。只有真诚方能知天知人知中庸。
131、远感威望近感亲切——《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所以君于的举止能世代为天下的礼仪,行为能世代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代为天下准则。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远感威望近感亲切。
132、君子真诚誉满天下——《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夜操劳,才永保美好的名望。真诚的君子没有不是这样做的,而早早的就誉满天下了。也就是知识分子崇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追求。
133、孔子育人天覆地载——《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孔子从先祖尧舜开始讲述,以文王、武王为育人的典范,上遵循天时的要求,下符合地理的实际。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孔子之德天覆地载。
134、孔子育人至圣先师——《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孔子育人,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月的交替光明,使刀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这就是如天地一样的伟大之处啊!孔子育人至圣先师。
135、聪明睿智,宽裕温柔——《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圣人才能做到:聪明、睿智,能君临天下;宽裕、温柔,能包容天下;聪明睿智,宽裕温柔的为人。
136、奋发刚毅,威严中正——《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圣人才能做到:奋发、刚毅,能决断天下;威严、中正,能得天下敬;明理、细察,能辨别天下。奋发、刚毅,威严、中正,明理、细察的处事。
137、最真诚的圣人——《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圣人,其智慧广博、深厚,而时常会表现出来。其智慧广博如天、深厚如渊,表现在仪容上,百姓无不敬佩,表现在言谈中,百姓无不信服。表现在行动上,百姓无不喜悦。
138、圣人的真诚与天配——《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这样的名声广泛流传在中国,传播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凡车船行驶的地方,人力通行的地方,霜露降落的地方;凡有血气的生灵,没有不尊重亲近他们的,所以说圣人的真诚能与天相匹配。
139、天下需要真诚——《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圣人,才能治理天下的经纬——万物万事;确立天下的根本——中庸之道;明白天地的生息——人类生存。天下的经纬、根本、生息需要真诚。
140、仁德智慧浩浩如天——《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天下最真诚的圣人需要什么依靠呢?就是他那真诚的仁德啊!他那深厚的智慧呀!浩浩如天那!
141、只有真诚方能中庸——《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如果不是具备聪明智慧、通达天下仁德的圣人,还有谁能知道天下只有真诚方能中庸的道理哪?!
142、有意显示不是真诚——《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大显露,所以,君子之道,虽然深藏不露而却日益彰明;小人之道,则显露无遗而却日益消亡。有意显示的不是真诚。
143、君子之道很平常的——《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君子之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真诚的仁德境界了。中庸本来就是很平常的。
144、“慎独”的境界——《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也会表现的很明显。所以君子通过自我反省而无愧疚,无恶念存于志向。君于的德行之所以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大概这就是一般人所看见的地方吧?这就是“慎独”的境界吧!
145、只有慎独方可中庸——《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经》说:君子独自在室内,也能做到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没做什么事也是让人尊敬的,没有对人说什么话也是值得信任的。只有慎独方可中庸。
146、君子中庸不动而敬——《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经》说:进言感神明。肃穆无争执。所以君子不用奖赏而百姓也会努力,不发怒而百姓也会畏惧。君子中庸不动而敬,不言而信呀!
147、不显之德无为而治——《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经》说:君子有不显之德,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不显之德无为而治天下太平,中庸无为。
148、真诚的善德——《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经》说:我怀有真诚的善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以教化百姓,是最落后的行为。明德——真诚的善德。
149、中庸如“空气”——《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那就是空气,谁能离开空气哪?!中庸之道就是犹如“空气”的境界。
150、“谭”意犹未尽——《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到此,中庸篇结束了,但是“谭”意犹未尽,那就是一些联想,联想此时、未来;联想此人、他人;联想此国、世界;联想此星、宇宙......。慢慢的往下“谭”,“谭”到那,算那吧!
151、宇宙的本源、本质是“中”——《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此处的“天下”的意思,当今可理解为是宇宙之内。“大本”当今可理解为:根本。“天下之大本也”,可理解为宇宙的本源、本质是“中”。因此,可以说《中庸》是一篇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也必将影响全人类未来思想的,经典的哲学著作。
152、“中”在制约着宇宙的运动——《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此处“中”的意思,当今可理解为是宇宙不偏不倚的“中”的那一点。正在被证实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那一点,就是当今正在膨胀的宇宙的“中”,这个“中”一直在制约着宇宙的膨胀运动,使其保持在一个相对“和”的状态之下。
153、保持在“中”制约下的“和”——《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此处“达道”的意思,当今可理解为是遵循宇宙万物万事的规律。保持在“中”的制约下的“和”,是一种均衡、平衡的和谐状态,这就是遵循宇宙万物万事规律的状态。
154、“中和”是中华民族根本思想——《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处“致中和”的意思,当今可理解为是在“中”制约下“和”的最佳状态。此状态下,宇宙内的万物就会各在其位,生长、繁衍、发育、演变。“中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思想,是对全人类思想文化无与伦比的贡献。
155、“中和”是中国人的“DNA”——《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中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DNA”,中国人的标准之一就是“中和”。每个中国人的一生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践行着“中和”的思想,不论你个人承认与否。只不过是:“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尤其是中国的知识份子更是如此。
156、鲜明的“中和”之道的烙印——《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毛终生反儒。但是,在其丰功伟绩中有着鲜明的“中和”之道的烙印。在对“西安事变”中蒋的态度上,以毛为首的我党人从民族大义出发不计前嫌(4、12的杀戮、和5次围剿等),可以说是“隐恶”;拥护蒋领导全国的抗战,可以说是“扬善”;但是,即不是一切通过统一战线,又不是完全脱离统一战线,而是,在统一战线内保持相对的独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可谓是“执两用中”的中庸杰作。
157、骨子里的中庸之道的杰作——《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四九年革命胜利以后的国家,既不是社 会 主义的也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含有资本主义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国家。这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成功的社会制度,这又是毛含在骨子里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庸之道的杰作。
158、“执两用中”的大智慧——《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邓理论同样浸透着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传统文化。“文大”结束后在如何对待毛和面对中国未来的态度上。以邓为首的我党对“文大”用“悲剧”来评价,可谓是“隐恶”;同时肯定毛思是我党的集体智慧,可谓是“扬善”;对中国的未来即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也不走所谓的社 会 主义的道路,而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 主义道路,可谓是“执两用中”的大智慧。
159、不得不实行中庸之道——《中庸》谭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为什么哪?!因为:一、内因:毛 邓都有一颗终生为了中国人民谋幸福的真诚的善心;二、外因:中国当时的客观条件迫使不实行中庸之道就是失败。历史已经证明了(不述)。因此,毛 邓都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在中国当时客观条件下,不得不实行已经融入血液中的中庸之道,方取得了成功。
160、中和思想应如何理解革命——《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中和”的理论,产生的中华民族“和为贵”的思想文化,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的特征。对维持稳定好理解,那么,怎样来理解通过革命来推翻腐朽的就王朝哪?对此,“中和”思想应该如何理解“革命”哪?!
161、“失和”“革命”就会发生——《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对此,要进一步的研究“中”制约“和”是怎样变化的。世界上没有不变化的事物,“中和”同样是在变化之中。对此,就要通过《道德经》,尤其是《易经》联系在一起来理解。“和”一旦失去了“中”的制约,便形成了“失和”的状态,“革命”就会发生了。
162、“阴阳”决定“中和”的变化——《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中和”的变化,就是“中”制约“和”的变化。影响“中和”变化的因素有很多,但是,都可以分为两大类,那就是:阴、阳两大类因素。这是我们祖先最智慧的创造,是对人类认识世界最伟大的贡献,是至今为止人类在哲学领域内最科学的论述——“阴、阳”的变化决定了“中”制约“和”的变化。
163、这种变化过程就是“道”——《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阴、阳”的变化,对一个事物中的“中”对“和”的制约的变化的影响,决定了这个事物的本质的变化。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甚至更小都是如此。这种变化的过程就是:“道”。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道”。
164、“中”制约下的一定范围——《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先研究在一个事物中的“中”是如何对“和”制约。“中”在理论上只是这个事物中间的那“一点”。因为,“物”是可以无限小的,“事”是无时不是在变化的,因此,“中”的那一点在实际中不论有没有人类存在,是永远也达不到的;在实际中能达到的只是:在这个事物“中”制约下的一定范围,这个范围就是这个事物的“和”。
165、“失和”必然发生质的变化——《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当这个事物“和”的范围在变化中,一旦失去了这个事物“中”的制约,也就是这个事物“失和”了,这个事物必然要发生质的变化,变成另一种性质的事物。这就是“革命”!
166、“中”通过阴、阳制约“和”——《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那么,“中和”是如何变化的哪?那就再来研究“阴、阳”的变化。决定任何一个事物性质的“中”,都是通过影响这个事物的两大类因素“阴、阳”的变化,来制约这个事物的“和”的。影响一个事物的外因有“阴、阳”,接受影响的内因同样有“阴、阳”。
167、河图洛书中的“阴、阳”变化——《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中华传统文化之源千古之谜的河图、洛书一直披着神秘的外衣。这是包括传说在内的所有上古文明的文献中,首先提出“阴、阳”这一伟大的感念。现在可以客观的说,河图、洛书中的点与圆圈可以说是代表了雨点与太阳、也就是代表“阴、阳”的变化。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在哲学领域一直影响至今,也必将影响未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68、《易经》对阴阳变化的运用——《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由河图、洛书经过漫长的逐渐演绎成为的《易经》,是运用阴阳变化的概念,来描述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杰出著作。其中的每一卦的“象”都是对某一种事物的描写,但随着阴阳爻的变化,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会突破这一事物的“中”的制约,使这一事物的性质“失和”,而变成另一种“象”所代表的事物。也就会出现所谓的“逢凶化吉”“否极泰来”等的变化。
169、“否极泰来”的变化——《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如“否极泰来”的变化,否卦、泰卦是《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的卦象表示不顺利,也表示立秋;而泰卦的卦象表示顺利,也表示立春;当代表不顺利的阴爻达到了极点的尽头,成为了全阴的坤卦,也表示立冬;逆境也达到极点,就会逐渐的转向一阳、二阳直至三阳开泰的顺境转化,春天来了。
170、固体的冰与液体的水的变化——《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再如:固体的冰在其是固体性质的那个“中”(阴阳适中)的制约下是冰的“和”(温度适中);由于,外部温度有了升高(阳的影响)的变化,冰内部(阴的感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当这个变化失去了,使其成为冰的那个“中”的制约时(一定范围内的温度),就会否定了冰的固体状态(失和了),发生了质的变化成其为了液体的水。水与气同理,反之同理。整个宇宙同理。
171、宇宙大爆炸的“阴阳”变化——《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宇宙大爆炸前的那个原点,就是在决定那个原点“中”的制约下,以包含着“阳”的“阴”为主逐渐的上升接近“纯阴”的时刻,而失去了那个决定原点“中”的制约(形成原点“和”的一定范围)就发生质变的大爆炸,同时在以包含着“阴”的“阳”为主迅速上升的作用下形成了不断膨胀的宇宙。——我的思索。
172、制约着宇宙“和”的状态——《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我们人类当今正是生活在,这个不断膨胀的宇宙之中。这是我们这个宇宙相对稳定的时刻,正是因为,决定宇宙相对稳定的“中”,制约着宇宙中以膨胀的“阳”因素为主,与收缩的“阴”因素为辅,实现了宇宙继续逐渐膨胀的稳定状态——也就是宇宙“和”的状态。
173、宇宙大收缩的“阴阳”变化——《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在宇宙的继续膨胀中,当以包含着“阴”的“阳”为主逐渐的上升接近“纯阳”的时刻,而失去了那个决定宇宙膨胀“中”的制约(形成宇宙膨胀“和”的一定范围),就会发生质变的大坍塌、大收缩直至新的原点,那就是包含着“阳”的“阴”为主迅速上升的作用,也就是我们这个宇宙的结束又是新的开始。
174、离开“中”的制约就是条死路——《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又正如我们人类的发展之“道”,由猿开始为了生存要在茫茫大地上走出一条生存、演变、发展之“道”,这条生存之“道”就是在演变成为人的那个“中”的制约下的,可是当我们人类由猿开始在发展过程中,走错(统归为“阴”因素)了“道”的时候,就离开了演变成为人的那个“中”的制约,那就是条死路,就不可能逐渐的演变成为我们今天的人类,如当今的猴子、猩猩等。
175、在“中”制约下就是条活路——《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在由猿开始为了生存要在茫茫大地上走出一条生存、演变、发展之“道”,走对(统归为“阳”因素)了“道”的时候,在演变成为人的那个“中”的制约下,那就是条活路,我们人类就是这样经过多次的选择,在“中”制约下的不同时期“和”的范围内,不知不觉走在那人类生存、演变、发展的“道”上的。正可谓:道可道,非常道呀!
176、“和为贵”人类高度的共识——《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当今我们人类是在被迫中不知不觉的走在“中庸之道”上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知道了和平的可贵;地球环境的污染使人类知道了环保的可贵。——“和为贵”人类社会的“和”,人类与自然的“和”,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高度共识。
177、呈现不同“和”的社会状态——《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和为贵”已经逐渐的成为了全人类的高度共识。那么,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呈现出不同“和”的社会状态,同时又在时时的打破这种“和”的状态,氏族社会的进步、封建社会的稳定、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等。这又是什么在起到制约的作用哪?还是“中”,这个“中”指什么哪?
178、“和”在于人欲望的平衡——《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首先要弄明白不同“和”的社会状态,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状态。通过思索分析可以说是一种,此时、此地、此人群的欲望不同程度的得到满足、妥协、平衡而融合的状态,而呈现出人类社会不同的“和”的状态。同样由于欲望得不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妥协、平衡的融合,那就会时时的打破人类社会不同的“和”的状态。人类的社会总体上就是在这样曲折中进步。
179、“公欲与私欲”的阴阳变化——《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和”在于人欲望的平衡的“欲望”又是怎样在变化中起作用的哪?其也可大致分为“阴、阳”两类因素。一是“私欲”,也可以相对是一部分人群的欲望要求,谓“阴”;二是人群融合成为的共同的欲望要求,简称“公欲”谓“阳”。当“公欲”大于“私欲”社会就将不同程度的呈现“和”的状态;反之则是“失和”的社会状态。
180、人类有意识的私欲与公欲——《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所谓的私欲与公欲,在动物界就存在,只不过那是一种为了生存而无意识的。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同样是为了生存逐渐地产生了有意识的私欲与公欲。于此同时同样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人类必须保持人类群居有意识的公欲,由此逐渐的形成了区别于动物界的人性,那就是人的本性善。
181、人性善制约私欲保持公欲——《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只有逐渐形成的人性善,才能制约人类的私欲,保持人类群居的公欲,人类方能进化到如今。群居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必然采取的生活方式;公欲又是为了保持人类群居而必然逐渐产生的群体意识;人本性善又是在保持人类有意识的公欲,而必然产生的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的心理特征。
182、性善是私欲与公欲的“中”——《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在人类逐渐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性善,起到了制约人类的私欲(阴),保持人类群居的公欲(阳)。那么,人的本性善客观的起到了制约人类“私欲”与“公欲”“中”的作用。人性善的这个“中”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发展中制约着那个时代的“私欲”与“公欲”的“阴阳”变化。
183、制约私欲平衡公欲形成和谐——《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随着生产力提高,私有财产的产生,人类的私欲打破了原始社会被迫公有的状态,开始了私欲的膨胀发展。但是,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一直是,随着人性善的发展完善,促进人类的文明程度的进步,制约着私欲的恶性膨胀,平衡着全社会的公欲,而形成了逐个王朝的相对稳定的“和谐”局面。
184、秦王朝私欲膨胀的得失——《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秦王朝以一己私欲(阴),可以说是秦始皇的一己私欲,也可以说是形成了秦国的公欲(阳),又可以说是相对天下而言是秦国的一己私欲(阴),平定了天下。由于私欲(阴)无限制的膨胀,而失去了人性善,失去了人心,也就是在人性善的制约下,最终二世而失天下。
185、私欲冲破“中”的必然结果——《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汉王朝也是以一己私欲(阴),得到了秦王朝失人性、失人心、失天下的天下。此不在于汉刘邦的能力,而是秦王朝失人性善,私欲(阴)无限膨胀,社会“公欲”被压迫到了极点,将要冲破了“人性善”这个社会“中”的制约极限的必然结果。
186、“中”制约汉王朝呈现和谐——《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汉王朝得天下,能够自觉不自觉的在人本性善的这个“中”的制约下,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使当权者的私欲,平衡融合在天下人的公欲——人心中,而汉承秦制呈现了大汉前后四百多年的一统天下相对“和谐”的局面。
187、私欲膨胀压迫公欲至极点——《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在近现代史中,一己私欲(阴)的膨胀,压迫社会公欲(阳)至极点,打破人性善这个“中”制约的相对和谐的“和”的社会局面的历史很多。如:清王朝的灭亡、二战中法西斯德国与军国主义日本灭绝人性的屠杀、当下世界一些地域的动乱等。不一一而足。
188、过度压迫“私欲”的现象——《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那么有没有“公欲”(阳)高度膨胀而“私欲”被压迫到了极点的哪?有!如我国“文大”以前,经济上的“一大二公”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等,实际上就是一种过度压迫“私欲”(阴 )的现象。同样破坏了社会发展的“和谐”状态。
189、私欲在人性善制约下的善举——《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社会和谐的“和”的状态。不是没有矛盾的状态,而是在人本性善这个“中”的制约下,物竞天择充满矛盾,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状态。物竞天择体现出来的人的私欲,是人一切动力的源泉。这种私欲的动力,失去了人性善的制约,那就会是恶欲;在人性善的制约下,那就是善举。
190、“中”永远在发展完善变化——《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制约社会和谐“和”的那个人本性善的“中”,永远是在发展完善变化的,至今仍然在发展变化,其表现就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不同时期的“中”通过制约着不同时期社会的私欲与公欲的变化,来实现不同时期社会和谐的“和”。
191、过度压迫私欲同样“失和”——《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因为不同时期的“中”通过制约着不同时期社会的私欲与公欲的变化,来实现不同时期社会和谐的“和”。因此,过早的“一大二公”“斗私批修”等,必然导致会破坏在当时“中”的制约下的“和”,呈现出实际上过度压迫“私欲”(阴 )的现象,而“失和”,失去了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上的动力,同样是破坏了社会发展的和谐状态。
192、性善理念维护人类良知正义——《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丰富,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人的本性善随着也得到了逐渐的进步完善,制约着人的私欲不同程度的融合在人类社会的公欲之中。二战后人类的人性善的理念,不知不觉的有了根本的转变,促进了联合国,以及一系列维护人类良知与正义组织的建立。
193、遵循中庸之道的客观要求——《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人的本性善逐渐的进步与完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环境,而不知不觉的遵循中庸之道的客观要求。这种客观要求是人类在充满矛盾中逐渐认识到的。有的正在认识中,还有至今尚未认识到而执迷不悟,但终会认识到的,否则就是失败、动乱、灾难直至死路一条。
194、《中庸》是人类的指路明灯——《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就是说:人类对中庸之道,有的生而知之、有的学而知之、有的被迫而知之、但只要最终知道了,都是一样。人类对中庸之道,有的自觉自愿实行、有的为好处实行,有的勉强实行,但只要最终实行了,也就是一样的了。讲得如此确切我不得不说:《中庸》篇至今仍是人类的指路明灯。
195、《中庸》篇讲了两个问题——《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中庸》篇实际上是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和”思想;二是,“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的“真诚”思想。“中和”的思想决定了“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的人的本性善;只有“真诚”也就是“性善”才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自觉自愿的自然而然的遵循“中和”的思想。
196、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中和”思想所产生的“和谐”的文化;“真诚”也就是“性善”思想所产生的“仁义”的文化。已经构成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也可以就说是中华文化的两个最显著的基本特征。这两个最基本特征构成了中国人的基本特性;左右了中华民族两千年以至五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发展。
197、孔子学院走向世界——《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随着孔子学院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中华文化的“中和”与“真诚”这两个最显著的基本特征,必将对世界不同思想文化产生无与伦比的影响,近而形成具有独特的又不可缺的普世价值。将左右着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
198、在世界大融合中大放异彩——《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对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下认为:应该是世界经济融合化的趋势为好。经济决定了政治及其意识形态。那么,经济的融合化,必然导致政治的融合化、意识形态的融合化、思想文化的融合化。具有无与伦比的又独具特色的“中和”与“真诚”的中华文化必将在世界的大融合中大放异彩。
199、在愚拙的自悟中到此——《中庸》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36.html
中庸之道难以言表,更是难以守道,只好在愚拙的自悟中到此。

二零一五年五月十七日
于调兵山下

_________________
山佳——詩是:自釀自飲的美酒 越飲越醉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山佳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QQ号码275685513 雅虎讯息通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山佳草堂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