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濂
会员等级:4
性别: 
加入时间: 2005/11/09 文章: 412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1772
:
|
|
盛唐时的孔子
李兴濂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的奠基人孔子,被后人尊为“圣人”,与尧、舜、文、武相提并立。汉武帝授予他“素王”。然而,“素王”有王者之志,却没有王者之福;有救世之心,却无救世之力。生不逢时,坎坷多难,颠颠波波,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找不到个如意的“犬窝”。可他意想不到在身后交上了好运,受千秋供奉,让君主们一个个拜倒在座下,并一步步向绵延无穷的后世走来,走进皇宫,走进社会,走到海外,越来越风光。当了“素王”的孔子可能已含笑九泉之下,他绝未想到,唐朝的李氏家族对他情有独钟,把他捧上了天。
唐初的皇帝先后给了孔子不少皇封:“先师”、“先圣”、“隆道公”。到了盛唐玄宗时代,玄宗嫌这些尊号还不过瘾,先帝太不了解孔圣人的垂世德能了,于是给老人家立了汉武帝之后的第二块丰碑,于开元八年(720年)钦封为“文宣王”,真正给孔子补上了王者之尊。玄宗的皇恩不止于此,孔子的弟子也跟着荣光。封亚圣颜回为衮公,孔氏后嗣为文宣公,十大弟子为侯,六十七弟子为伯。孔子的陵墓及住宅圈在一起,立为孔庙。孔庙装修一新,金碧辉煌,不亚皇家气象。孔子南面而王,颜回旁坐,十大弟子分列左右,六十七弟子群星拱月,历代22个名儒画于庙壁上。孔家朝廷,有君有臣,国子监及每个州学中,均建立小型孔庙。举子和学生在大考前,必须举行谒孔仪式。
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御驾来到孔子故乡,举行祭孔大典,向文宣王表示崇敬和感激之情。他趁余兴写了《经邹鲁祭孔子而叹子》一诗,感叹孔子生前穷极潦倒,难伸大志,今已风光如梦。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长安、洛阳的孔庙分别举行正式册赠“文宣王”封号的仪式,给孔子坐像披上王者服饰。翌年,玄宗宣布,每年春秋两次在文宣王庙中举行高规格祭奠,公卿百官一体出席致礼。
至此,孔子的偶像无处不在,孔子的形象高耸入云,孔子的印象深入人心,儒教教主冥冥福佑,儒学大师雨露滋润。当时,儒学代表人物,昭文馆学士马怀素,倡议编撰孔子图籍新目录书,以遵孔著称,担任国子祭酒的诸无量,被聘为君主侍读,并收集散本、逸本、孤本、善本,缮写整理,使经史子集四部图籍灿然大观。孔子门生随朝涌现,儒学事业火红兴旺。
儒教个中三昧,玄宗洞若观火,他说,“弘我王化,在乎儒术!”尊孔扬儒,是为了他一统天下的秩序。儒教在千百年的渗透中,已渗透了整个社会,渗入到国民血液之中。选拔官员要考儒家经典,统一思想,立章法,建政府,抚臣民,治天下,都靠儒学。官场热儒,民间儒热。潞州人常敬忠读遍五经,上书自荐说看一遍能记千言,张记让他看一孤本,要他读十遍背万言。结果读七遍就背得一字不差,由此进入直集贤院,为玄宗侍讲。儒学已成生存之学。国粹之学,走出国门,来到海外。新罗、日本、西域等众多国家纷纷求学。儒学已成国威之学。儒家经典著作已由汉代的五经扩展为九经,列为官方教科书。
孔子的语录《论语》,教导人们要安分守己,要不偏不激,要行仁施爱,要循规蹈矩,要知书达礼,千言万语并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此之道,如此之理,玄宗找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很是高兴,天下臣民一体如此,何愁江山不稳,社稷不安!玄宗把《论语》概括一个字:孝。开元十六年(728年),他亲自为《孝经》作注,并列为必读教科。一个孝字,理顺了金字塔式的上下关系;一个孝字,让龙椅有了靠山。让子做孝子,臣做忠臣,民做顺民,让孝风吹遍国中。然而,孔子这根稻草能打破循环圈吗?大唐能永远盛下去吗? _________________ 李兴濂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辽宁作家协会会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