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孟子》谭(全文上)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山佳草堂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山佳

澳洲彩虹鹦版主


性别: 性别:男
年龄: 73
加入时间: 2005/09/20
文章: 1343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5347


文章时间: 2016-3-13 周日, 上午9:07    标题: 《孟子》谭(全文上) 引用回复

《孟子》谭(全文上)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1、这已经是退休后的第二次阅读了——《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85396.html
网络上学习《孟子》篇,与《论语》其它三篇一样,这已经是退休后的第二次阅读了。退休前只是翻翻,退休后的第一次阅读,在光明网上也写了一些东西,这一次阅读是我继续思索的要求,想必与前三篇一样会有新的体会。
2、在儒学中仅次于孔子“圣人”的“亚圣”——《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影响很大,后世称为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更为变乱的时代。又是思想更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仅次于孔子“圣人”的“亚圣”。
3、儒学传统的思想却是君子不言利——《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开篇就谈到“利”字,可见不论当时还是两千多年来,都是因利而起、而兴、而亡。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是儒学传统的思想却是君子不言利。
4、上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要害在:上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古今中外人类(包括所有国家)的兴衰史,就是一部相互争利的历史。
5、为了利益能取代你的一定是仅次于你的人——《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孟子回答说: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里提出一个问题:为了利益能取代你的人,一定是仅次于你的人。防止养痈贻患呀!
6、人对欲望的下一个目标没实现前是不会满足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回答说: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只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只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那么,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人对欲望中的下一个目标没实现前,其欲望是不会满足的,这也是争夺利益的一个规律吧!
7、面对为争利而天下大乱时局的“仁义”二字——《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回答说:从来没有“仁”之人而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义”之人而不顾君主的。所以,为王之道就是“仁义”二字了,何必说利呢?面对为争利而天下大乱的时局,“仁义”二字在理而无利,因此与孔子一样到处碰壁。此时不如纵横家的计谋;不如法家的手段;不如兵家的战略;不如道家的清静无为呀!但儒家在人心。
8、只有贤者方能与自然同乐——《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次为乐吗?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只有贤者方能与自然同乐,因为,贤者融入了自然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贤者欲壑难填哪有快乐?!
9、只有与民同乐,方可与自然同乐——《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孟子回答说:周文王虽然用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有真正的快乐。只有与民同乐方可与自然同乐。这正是当今国家施政最重要的一条指导思想。
10、让百姓恨的如夏桀,那还有什么快乐——《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孟子回答说:《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百姓恨不得与你夏桀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让百姓恨的如同夏桀一样,那还有什么快乐哪?!
11、“以政”更恶与“以刃”——《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以刃与政”,“以政”更恶与“以刃”。
1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躺着饿死的人。这正是后世杜甫诗中最有名的描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看来历来贤者都看出施政的弊端。
13、为官不为民做主就等于“率兽而食人”——《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接着说:这等于是为官的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如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孟子接着说的“为民父母”就是父母官的出处吧。为官不为民做主就等于“率兽而食人”。警钟长鸣呀!
14、为官如果“使斯民饥而死”会“其无后乎!——《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举例说:孔子说过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难道其会断子绝孙么?!这只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当今又怎可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孟子举此例等于说:为官如果“使斯民饥而死”,会“其无后乎!”也就是断子绝孙。
15、孟子过迂腐了——《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抵抗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此处,孟子过迂腐了,历史证明:欲望创造了历史;人性保证了进步。这就是孔孟碰壁的原因,也是为何变革时期都反儒的道理。
16、“仁者无敌”还是有道理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接着说: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历史事实并不如孟子所说。但是,“仁者无敌”还是有道理的。人的人性必然战胜欲望这是总的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保证;但是,创造历史的却是人的欲望。
17、孟子的以貌取人——《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孟子见了梁惠王的儿子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看不像个国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孟子一眼就看出梁襄王不堪当大任,描述的入木三分。人的貌相与气质是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表现。以貌取人关键在于你看人方法。
18、要统一才会安定——《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孟子说梁襄王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要统一才会安定。孟子一语“要统一才会安定”,断定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战乱、统一、安定的历史。
19、此处所说显然不合时宜——《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说梁襄王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又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孟老夫子此处所说,不但显然不合时宜,而两千多年来的统一史也对此做出了否定。因为,这是出于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的思想能保证统一,但是,不能取得统一。又因为,人的利益欲望所致。
20、此处道出了当时的现实——《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85396.html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孟子说梁襄王又问:谁愿跟随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我又答:天下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天旱时,禾苗就干枯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这样的情况,谁能够阻挡的住呢?可是,如今各国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孟子此处到是道出了当时的现实,又何况不是两千多年来战乱的现实哪?!关键是:不在于喜欢不喜欢而是客观的必然。
21、最终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接着说: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如果真是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象天上降下雨水一样,充沛的雨水,谁能阻止禾苗蓬勃的生长哪?可是当时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这就是人心与现实的差距。最终是得人心者得天下。不得人心者,得而付之。
22、一般的读书人是做不到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在回答齐宣王提问时说:一个人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要其有固定的道德观念,这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到。孟子这里所说的“士”者,只能是圣人,如颜回。一般的读书人、一般的“士”者是做不到的。
23、孟子继承了管子的仓廪实则知礼节——《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又说: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一旦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那就会胡作非为,什麽事都做得出来。继承了《管子》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思想。
24、孟子从正反两面来说明衣食足则知荣辱——《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又说: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处罚,这等于是陷害他们。哪里有仁慈的人执政去陷害百姓的哪?所以,贤明的国君制定百姓财产政策,一定要让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饿死。然后教育他们从善的道德礼仪,老百姓也就很容易服从了。孟子从正反面来说明“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思想。
25、孟子描述了当时社会礼仪的实际状况——《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礼仪哉?”孟子又说:现在各国的国君制定老百姓的财产政策,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尚且艰难困苦,坏年成更是性命难保。到了这个地步,老百姓连保命都恐怕来不及哩,哪里还有什麽工夫来修养礼仪呢?孟子描述了当时社会礼仪的实际状况,所以,孔孟到处碰壁。
26、孟子在当时提出的中国式的“乌托邦”——《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又接着说: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麽不从根本上着手呢?有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养起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有百亩的耕地,不要去防碍他们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认真地兴办学校,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这是孟子实施仁政的具体措施。可以说是当时的中国式的“乌托邦”。此仁政可保江山,难夺江山。
27、统一天下有统一天下的道德——《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统一天下有统一天下的道德,那就是霸道的王道;保天下有保天下的道德,那才是孔孟的仁道的王道。
28、这就是霸道与王道的统一——《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宣王问:道德怎麽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孟子所说的还是保天下的仁道的王道。此时,在下想到了一句口号“打土豪,分田地”。不分田地,谁跟你去打土豪;不打土豪,又怎能分到田地。分田地就是让老百姓能安居乐业也。这就是霸道与王道的统一。
29、此处是妇人之仁,迂腐之仁——《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孟子还说:我曾经听胡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到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宣王说:是有这件事。孟子所说的:我不忍心看到牛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此处是妇人之仁,迂腐之仁。这恐怕就是堂堂齐国失败的文化原因吧?!
30、“君子远庖厨”是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孟子的“君子远庖厨”,不过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罢了。“眼不见心不烦”,所以君子远离宰鸡杀鸭的厨房,但是转眼还是要吃的呀!感觉有点鲁迅笔下阿Q的意思。
31、孟子运用逻辑来说明这是不愿做——《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孟子回答齐宣王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这是孟子运用逻辑来说明这是不愿做。
32、是君王不愿施惠百姓而非做不到——《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惠及老百姓,是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33、做不到与不愿做的区别——《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接着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孟子说明:做不到与不愿做的区别。
3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接着说:孝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孝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这就是著名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论。是儒家经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之道的运用,孔孟为此而努力,却是处处处碰壁。
35、何时能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标准——《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麽,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这又是为什麽呢?孟子运用逻辑推理说得可谓是条条是道。但是,孟子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天下人何时能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标准哪?!
36、孟子更本没有解决齐宣王的“吾所大欲也”——《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孟子接着说: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麽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是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宣王说:不,我为什麽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孟子更本没有解决齐宣王的问题“吾所大欲也”——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这一句话等于孟子白说了。
37、孟子所述的愿望均是百姓之愿——《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接上篇孟子问道: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所述的愿望均是百姓之愿,孟子这是采取排除法,然后直指问题的根本。
38、此处是成语缘木求鱼的出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采取了排除法以后,直指问题的根本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此处是成语缘木求鱼的出处。孟子指出了齐宣王的愿望如同缘木求鱼一样,是根本做不到的。
39、孟子是心理学与语言逻辑大师——《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孟子确实既是心理学大师又是语言逻辑大师,首先掌握齐宣王的心里,分析推进直指根本问题。
40、孟子此处的分析只可说服一般的人——《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假定皱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宣王说:当然是楚国胜。孟子说:显然,小国的确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口很少的国家的确不可以与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的确不可以与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罢了。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皱国和楚国 打仗有什么区别呢?大王为什么不回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孟子此处的分析,具有一般的道理,只可说服一般的人。之后的秦国就是以西域的一块僻壤,征服了其它八块富足的土地。
41、又是一副“乌托邦”式的图画——《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旅行,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果真做到了这些,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又是一副“乌托邦”式的图画。又能说服谁哪?!孟子比孔子说的更具体,因此更不合时宜。
42、以大事小为仁;以小事大为智——《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孟子回答说: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葛国,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以大事小为仁;以小事大为智。万事通理。
43、以小事大者是畏天命只好如此——《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孟子接着说:以大国身分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为乐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以大事小者是顺天命,是自觉自愿主动如此;以小事大者是畏天命,是被逼无奈只好如此。
44、这就是“匹夫之勇”的出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宣王说: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好勇。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大王请不要喜好这样的匹夫之勇!这就是“匹夫之勇”的出处吧。
45、文王之勇与匹夫之勇的区别在于:安天下——《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孟子接着说:《诗经》说: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文王之勇与匹夫之勇的区别在于:安天下。也就是顾全大局,如此必然统筹谋划方能必胜。
46、凡是有人群必然产生领袖这就是天命——《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孟子接着说:《尚书》说: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些君王和师表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上帝来爱护老百姓。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必然要产生领袖,这就是天命吧!领袖的产生,有必然要管理爱护所在的人群,也就是百姓,这同样也是天命吧!否则的话就会被推翻,而产生新的领袖,这也是天命吧!
47、小勇敌一时,大勇安天下——《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接着说: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耻。这就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会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孟子讲了一个:小勇敌一时的匹夫之勇,大勇安天下的王者之勇,此理天下古今同理。
48、百姓的埋怨一般都是来至领导所为——《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孟子说明了百姓的埋怨一般都是来至领导所为。至今只能如此。
49、儒家民本思想的美好愿望:君与民同乐——《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接着说:国君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国君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儒家民本思想的美好愿望:君与民同乐。由此想到了后来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0、上级巡视下级述职均为职责的需要——《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孟子举例说,晏子回答齐景公巡游之问: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为诸侯职责的的法度。上级巡视下级述职均为职责的需要。
51、孟子直指当今腐败,如同往日——《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孟子接着举例说: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成语“流连荒亡”的出处。孟子直指当今腐败,如同往日。
52、能够匡正过失的国君就是好国君——《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孟子接着举例说: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纠正国君的过失有何罪过?能够匡正过失的国君,就是百姓爱戴的好国君。
53、明堂是体现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地——《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齐宣王问道:别人都建议我拆毁明堂,究竟是拆毁好呢?还是不拆毁好呢?孟子回答说: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请不要拆毁它吧。此处的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至汉代还有遗址。传统文化认为,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统万物,是体现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地。北京天坛祈年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54、鳏、寡、独、孤穷而无靠——《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宣王说:可以把王政说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于做官的人是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任何人到湖泊捕鱼都不禁止;对罪犯的处罚不牵连妻子儿女。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年人叫做独老;失去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靠的人。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他们。《诗经》说:有钱人是可以过得去了,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人吧。宣王说:说得好呀!仁政最应该的受益者:鳏、寡、独、孤穷而无靠。
55、能与民同之,何来贪财?——《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说:大王如果认为说得好,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钱财。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喜爱钱财。《诗经》说:收割粮食装满仓,备好充足的干粮,装进小袋和大囊。紧密团结争荣光,张弓带箭齐武装。盾戈斧铆拿手上,开始动身向前方。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谷,行军的人有干粮,这才能够率领军队前进。大王如果喜爱钱财,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钱财,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此段关键在这最后一句:“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能与民同之,何来贪财?
56、孟子真可称谓语言技巧大师——《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喜爱女色。孟子回答说:从前周太王也喜爱女色,非常爱他的妃子。《诗经》说: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驱驰快马。沿着西边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带着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那时,没有找不到丈夫的老处女,也没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大王如果喜爱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女色,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这是孟子运用语言技巧来说服齐宣王。孟子真可称谓语言技巧大师。
57、孟子运用层层推理论证的很精彩——《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说: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撤他的职!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一边去了。“王顾左右而言他”此段孟子运用层层推理论证的很精彩。
58、历史悠久的国家在于风流人物——《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我们平时所说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是指那个国家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可大王您现在却没有亲信的大臣了,过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现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历史悠久的国家在于风流人物。
59、逐级提拔是不得已而为之——《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与?”齐宣王说:我应该怎样去识别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孟子回答说:国君选择贤才,在不得已的时候,甚至会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谨慎吗?孟子分析得好:逐级提拔是不得已而为之。有道理。
60、左右亲信有控制你的嫌疑——《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左右皆曰不可,勿听;……左右皆曰可杀,勿听;”孟子分别先说左右: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左右亲信都说某人该杀,不可轻信。左右亲信除了偏见为了利,有控制你的嫌疑。因此,不可轻信。
61、诸位大夫有利用你的嫌疑——《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孟子分别再说诸位大夫,诸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诸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可轻信;诸位大夫都说某人该杀,还是不可轻信。诸位大夫除了偏见有可能结党,有利用你的嫌疑。因此,还是不可轻信。
62、众人都说好或不好也是相对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分别最后说众人,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全国的人都说某人该杀,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该杀,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人杀的他。这样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这是儒学评价人的一贯思想。就是众人都说好或不好也是相对的,也要考查为什么都说好或不好、是哪方面好或不好。正如孔子所说: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63、孟子并不是完全反对战争——《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孟子回答齐宣王问是否要占领燕国时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孟子在此思想很活跃,并不是完全的反对战争,而是以人民愿意不愿意为标准,人民愿意那就是仁义之师,充分的表现了儒学的以民为本的思想。
64、这是孟子对仁义之师的肯定——《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同样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成语出处于此。这是孟子对仁义之师的肯定。
65、必遭众诸侯国的联合反对——《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 者,何以待这?”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救助燕国。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在春秋战国时期,要想灭一国尤其是一大国,就必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实力准备。否则的话,必遭众诸侯国的联合反对。这就是天下利益均衡法则所致。
66、百姓对仁义之师的期盼——《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 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 之望云霓也。”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 天下的,商汤就是。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了。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孟子在此,形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对仁义之师的期盼。
67、吊民伐罪就是百姓期盼的原因——《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孟子接着说:老百姓盼望仁义之师,就是因为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种地。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这又是成语吊民伐罪的出处。吊民伐罪就是百姓期盼的原因。
68、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实力准备——《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王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孟子又接着说: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这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主要原因:是打破了天下平衡的天平,又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实力准备,因此而已。
69、提出了一个战争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邹与鲁拱。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 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邹穆公对孟子提出了一个战争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兵不肯死战。
70、孟子回答了战争中兵不肯死战的原因——《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 慢而残下也。”孟子回答战争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兵不肯死战时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孟子回答了战争中兵不肯死战这个根本问题的原因所在。
71、有你不仁,就有我不义——《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 矣。”曾子说过: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就是“有你不仁,就有我不义”,一报还一报的意思,进一步解释战争中兵不肯死战的这个根本问题。但后世演变为成语“出尔反尔”,则成了言行反复无常的意思了。
72、处于两强之间的弱者该怎么办?——《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滕文公问道:腾国是一个小国,处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是归服齐国好呢,还是归服楚国好呢?滕文公向孟子提出了至今,不论是外交、政治、市场、处事等都仍存在的一个问题:处于两强之间的弱者该怎么办?
73、处于两强之间的弱者只有“自强”——《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孟子回答说:到底归服哪个国家好,不是我能说清的。如果一定要我谈谈看法,那倒是只有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坚固,与老百姓一起坚守它,宁可献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做到了这样,那就可以有所作为了。处于两强之间的弱者该怎么办的根本措施是:自强。
74、看来孟子比孔子更看不起管子——《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盂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 再度兴起来吗?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以为我愿意跟他相比吗?看来孟子比孔子更看不起管子。主要是因霸道与王道之别。这也是儒家的一贯思想。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管子的思想是现实的,儒家的思想是超现实的。
75、均因运用管子思想是否恰当——《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公孙丑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扬诸侯。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相比吗?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用王道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论成败,均是因运用管子思想是否恰当。所以,孟子的王道思想到处碰壁。
76、孟子真是善辩之士——《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公孙丑问道:您这样一说,弟子我就更加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死,还没有能够统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才统一天下。现在您说用王道统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连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了吗?孟子真是善辩之士,此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把原因归结在:由商汤到武丁,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久就难以变动。而纣王离武丁并不久远。在那种情况下,文王还只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非常困难的。孟子虽然善辩但也有几分道理。
77、孟子此处提出乘势待时的思想——《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虽有鎡基,不如待时。……”孟子接着说: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待农时。孟子此处提出乘势待时的思想,但是,对“势”“时”的分析,以及如何“乘”,如何“待”而提出的“王道”“仁政”却是不合时势,只能是超现实的。
78、孟子对现状分析的到是现实——《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这憔悴于虐政,未有 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接着说到: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王者没出现,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饥饿的人不择食物,口渴的人不择饮料。孟子对现状分析的到是现实。
79、超现实的思想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孔子曰:德之流行, 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接着说到: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孟子此时提出的“乘势待时”确实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超现实的思想却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半功倍”成语的出处。
80、孟子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孟子的两方面特长,其一孟子本身就是语言大师,因此更善于分析别人的语言,这是善辩者的基本功;其二孟子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这又是善辩者的底气。
81、浩然之气表现于人的体貌特征之中——《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后来者南宋诗人文天祥,在狱中写的一首五言古诗《正气歌》的开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种气虽然不是生理之气,但是,其影响着生理之气,表现于人的体貌特征之中。
82、浩然之气来至于人内心的“义”——《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接着说:这种浩然之气,是要与“义” 和 “道”相结合的,否则就会失去力量。而且,必须要经常的与“义”相生相成,而不是靠偶尔有“义”的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自然就会失去力量了。说明了浩然之气来至于孟子的“四心”,人内心的“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的“义”。
83、浩然之气“义”的养成不可急于求成——《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接着说: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对于浩然之气“义”的养成,不要中断、不要忘记、又不要急于求成,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而不像宋国有个人拔苗助长,反而害死了庄稼那样急于求成。浩然之气“义”的养成是长期修身的过程。
84、孟子的分析在于:听其言,知其心——《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 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国政造成危害,用于国政,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活。孟子的分析在于:听其言,知其心。只有知其心,方可称谓: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
85、仁则心服,力则人服——《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孟子说:以武力而又凭借仁政称霸者,称霸的必须是大国。以德而实行仁政称王者,称王的不一定是大国--商汤王只有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圆一百里。但是,商汤;周文、武最终还是需要武力统一称王的。仁则心服,力则人服。
86、力服强制,心服自愿——《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接着说:用武力征服他人的,他人并不是真心服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归服孔子那样。《诗经》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力服强制,人服心不服;心服自愿,但也存在着心服人不服。强制是利益驱使,自愿同样是利益驱使。
87、人性的一大弱点:明知恶事,欲望难禁——《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孟子说:仁则是很荣光的,不仁则是很耻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而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孟子此处指出了人性的一大弱点:明知恶事,欲望难禁。
88、任用贤能,修明国政强国之道——《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孟子接着说: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而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及时修明国政刑律。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任用贤能,修明国政强国之道。
89、此句惊醒多少人,又多少人不醒——《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接着说: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是自己寻求祸害。祸害和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尚书·大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句惊醒多少人,又多少人不醒。
90、此处超现实的孟子有一些痴人说梦的味道——《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说:能任用贤能、市场不征税、关卡不收税、种公田无税、百姓无劳役。真正能够做到这五点,就连邻国的百姓都会把他当父母一样仰慕。如果有谁想率领这些百姓来攻打他,就好比率领儿人去攻打父母,自有人类以来就没有能成功的。只有这样,则可无敌于天下。天下无敌的就可叫做‘天吏’。做到了这个程度还不能够称王于天下的,是从来没有过的。此处超现实的孟子有一些痴人说梦的味道。即使只采取此仁政,就能无敌于天下,只是个问号。
91、不忍人之心是人性善的心里基础——《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孟子此段的道理说得好。这是由于人类在由类人猿进化为人类漫长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生存,所必须采取的群居生活。为了调节人类群居生活的相互关系,客观的逐渐的产生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人性善”的心里基础。
92、人的同情心只是因人皆有的不忍人之心——《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接着说: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交往;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人产生的惊惧同情的心理只是因人皆有的不忍人之心。
93、恻隐之心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仁”的发端——《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接着说:由此看来,无恻隐之心,简直不是人。恻隐之心就是同情怜悯之心,人的同情之心是为人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为人不能没有同情之心,如果人一旦失去了同情之心,也就失去了人与人共同生活,最基本的人性善基础,也就失去了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人性善基础。这种人性善基础的恻隐之心,也就构成了人类“仁”的心理基础。因此,在后面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仁”的发端。
94、羞恶之心是儒家崇尚的道德核心“义”的发端——《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又说:无羞恶之心,简直不是人。羞恶之心就是羞耻厌恶之心,人的羞耻之心是为人的又一最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为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如果人一旦失去了羞耻之心,也就失去了人与人共同生活,公正适宜的道德原则,也就失去了人类社会生活,公正适宜的道德原则。这种人类道德原则的羞恶之心,也就构成了人类“义”的心理基础。因此,在后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是儒家崇尚的道德核心“义”的发端。
95、辞让之心是儒家主张的行为规范 “礼”的发端——《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孟子又说:无辞让之心, 简直不是人;辞让之心就是推辞谦让之心,人的谦让之心是为人的又一最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为人不能没有谦让之心,如果人一旦失去了谦让之心,也就失去了人与人共同生活,包容和谐的生活环境,也就失去了人类社会生活,包容和谐的生活环境。这种保障人类和谐生活的辞让之心,也就构成了人类 “礼”的心理基础。因此,在后面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儒家主张的以差别性的行为规范的礼治 “礼”的发端。
96、是非之心是儒家理想的人格品质 “智”的发端——《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又说:无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人的是非之心是为人的又一最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为人不能没有是非之心,如果人一旦失去了是非之心,也就失去了人与人共同生活,选择正确与错误的共同标准,也就失去了人类社会生活,选择正确与错误的共同标准。这种选择正确与错误的共同标准的是非之心,也就构成了人类 “智”的心理基础。因此,在后面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的 “智”的发端。
97、人之有其“四端”是天生具有的本能——《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人之有其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接着说: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孟子认为:人有四端,就像人有四肢一样是天生的,也就是说人性善是天生的。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孟子不可能知道,人性善是人类由类人猿逐渐进化成为人类漫长的时间里之间形成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之一。对文明人(包括孟子时代)来讲又是天生具有的如同四肢一样的本能。
98、孟子指出的“四端” 是人性善的基本内容——《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有其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孟子接着说: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孟子指出的“四端”是人性善的基本内容。自认为自己没有人性,那真是自暴自弃的贼人。
99、无人性善连父母都不能赡养——《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凡刚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又接着说: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有人性善大可安天下,无人性善连父母都不能赡养。
100、孟子在此提出了一个选择人生的问题——《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不如造铠甲的人仁慈吗?造箭的人唯恐自己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造铠甲的人却唯恐箭伤害了人。巫医和棺材匠之间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选择谋生职业不可以不谨慎。实际上孟子在此提出了一个选择人生的问题。
101、选择仁风气的地方生活是来至孟母三迁——《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孟子接着说:孔子说居住在有淳朴、忠厚、仁德风气的地方才算美好。选择住所,不去选择风气淳朴善良,有仁德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仁,是上天最尊贵的爵位,人间最安逸的住宅。没有什么阻挡你,你却不去修养仁德,是不智。“仁”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孟子要选择有“仁”风气的地方生活,是来至孟母三迁吧!
102、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之人——《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孟子接着说:不仁不智,无礼无义的人,只配被别人驱使。被别人驱使而引以为耻,就像造弓的人却又以造弓为耻,造箭的人却又以造箭为耻一样。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之人,确实只配被别人驱使。如如此之人在上位,又不知耻,其结果只有失败。
103、遇到挫折反求诸己引咎自责那是真君子——《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接着说:如果真引以为耻,那就不如好好行仁。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遇到挫折反求诸己、引咎自责那是真君子!反之怨天尤人、苛求于人只能是伪君子。
104、人性的弱点之一是:不愿认错——《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对自己有教益的活,就给人家敬礼。人性的弱点之一是:不愿认错,更不愿别人指出自己的错;人性的又一弱点之一是:不愿接受别人的指教,更不愿接受针对自己弱点的指教。越老越如此呀!能克服这两点可称圣人了。
105、做圣人很简单,那就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接着说: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呀!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做圣人很简单,那就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是,又有谁能真正做得到哪?!
106、做人就这么简单:与人为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自耕稼、陶、 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接着说:舜帝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不是时时向别人学习的。吸取众人的优点来为众人做善事,也就是与众人一起来做善事。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众人一起来行善。此处是“与人为善”的出处。吸取众人的优点与众人一起做善事,做人就这么简单!!!
10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孟子的此句话可谓是流传甚广经久不衰的经典名句,不断地赋予新意。但总的是说明:人和的重要性。
108、天时不如地利因为人更容易选择地利——《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天时不如地利,”因为,相比较人更容易选择地利。
109、地利不如人和因地利决定于人的运用——《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接着说: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 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地利不如人和”因为,天时地利都决定于人的运用。
110、孟子否定客观条件是为说明人的作用——《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接着说: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孟子否定了客观的条件,是为了说明人的作用。
1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接着说: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又是享誉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言。常用常新。
112、行你有假情假意,我就有清高傲气——《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你有病不能来看我,我还有病了不能上朝哪!——骨气。行你有假情假意,我就有清高傲气。
113、孟子何愁为骨气之辩词——《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 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孟子何愁为骨气之辩词——今天病好了!。
114、我有我的仁义,有什么不如你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景子曰:……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景丑说:您本来就谁备朝见齐王,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赶得上。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罢。你有你的财富,我不屑一顾;我有我的仁义,有什么不如你的?!好骨气!!!
115、在朝尊官,在乡尊老——《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孟子接着说: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在朝尊官,在乡尊老,言之有理。
116、贤士的清高傲气与君王的求贤若渴——《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孟子接着说: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来呼去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这就叫尊其德喜其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 “尊贤使能”、“尊德乐道”、“礼贤下士”是几千年来贤士清高傲气的一厢情愿;又是君王大有作为的求贤若渴。以至发展成“三顾茅庐”的佳话。
117、可见孟子真是自视是很高呀!——《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故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今天下……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孟子接着说:因此,有了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的佳话。现在,天下各国的君王只喜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孟子所说这个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就是孟子自己了。可见孟子真是自视是很高呀!孟子所说:只喜欢用听自己教导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自己的人为臣,是表现在君王身上的人性一大弱点之一。
118、有道理赠送是可以接受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 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日:‘闻戒, 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孟子在回答陈臻提问时说:都是正确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准备远行,对远行的人理应送些盘缠。所以宋王说:送上一些盘缠。我怎么不接受呢?当在薛地的时候,我听说路上有危险,需要戒备。薛君说:听说您需要戒备,所以送上一点买兵器的钱。我怎么能不接受呢?有道理赠送是可以接受的,人之常情么!受之有道么!受贿就是无道理的赠送!
119、孟子早就为贪官受贿定了性——《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 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孟子接着在回答陈臻提问时说:至于在齐国,则没有任何理由。没有理由却要送给我一些钱,这等于是用钱来收买我。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无道理的赠送就是行贿、收买。孟子早就为贪官受贿定了性。
120、无官一身轻,潇洒自如——《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公都子以告。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 裕哉?”公都子把齐国人的议论告诉了孟子。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为官不能尽其责,不如回家卖红薯;无官一身轻,潇洒自如。
121、父母的葬礼表现的是子女对父母的爱——《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安葬母亲后返回齐国,住在嬴县。在回答学生充虞请教时说:上古对于棺律用木的尺寸没有规定;中古时规定棺木厚七寸,椁木以与棺木的厚度相称为准。从天子到老百姓,讲究棺木的质量并非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要这样才能尽到孝心。父母的葬礼是为了尽孝心,孝心主要是对父母的爱,只要是爱父母就是孝心。因此,父母的葬礼表现的是子女对父母的爱。
122、如无条件尽孝,只有爱在天地了!——《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 赔。”孟子接着说:为礼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不能够称心;没有钱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也不能够称心。既为礼制所允许,又有财力,古人都会这么做,我又怎么不可以呢?况且,这样做不过是为了不让泥土沾上死者的尸体,难道孝子之心就不可以有这样一点满足吗?我听说过: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俭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如无条件尽孝,只有爱在天地了!
123、孟子终生都是为了理想中的“仁政”——《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孟子在回答齐王臣时子托陈子转话时说:嗯,那时子怎知这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是贪富的人,辞去十万钟傣禄的官不做却去接受一万钟的赏赐,这是为了富吗?孟子终生都是为了理想中的“仁政”。
124、此处孟子已揭露了裙带关系的官场现形记——《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 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孟子接着说:季孙曾经说过:子叔疑真奇怪!自己做了官,不用别人,也就算了嘛,却又让自己的子弟去做卿大夫。谁不想做当发财呢?可他却想独自在做官发财中搞垄断。在此处孟子就已揭露了现代裙带关系的官场现形记。
125、孟子现代的经济学:反垄断——《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告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孟子接着说:这正如古代的市场交易,本来不过是以有换无,有关的官员进行管理可以了。但却有那么一个卑鄙的汉子,一定要找个能垄断全市场的高地登上去,左右望望,恨不得把全市场的赚头都由他一人垄断。众人告官这人太卑鄙了,因此官府由他开始征税。征收从商税也就从这个卑鄙的汉子开始了。按孟子所讲,市场征税是为了反垄断,而加强市场管理。好现代的经济学呀!——孟子现代的经济学:反垄断。
126、这是《四书》第一次明确提出“性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膝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要到楚国去,经过宋国时拜访了孟子。孟子给他讲善是人的本性的道理,话题不离尧舜。这是《四书》第一次明确提出“性善”。孟子对“性善”早就有论述,凸出表现在对“四心”“四端”的论述,这次是明确提出“性善”论。
127、孟子在此说明了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 已矣。成规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 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太子从楚国回来,又来拜访孟子。孟子说:太子不相信我的话吗?道理都是一致的啊。成脱对齐景公说:他是一个男子汉,我也是一个男子汉,我为什么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孟子在此说明了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古今中外,不论是圣人还是普通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圣人能做到的,普通人经过努力也能做得到。在此想到了: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未觉悟的佛。
128、良药苦口利于病——《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膝,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的滕国,假如把疆土截长补短 也有将近方圆五十里吧。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尚书》说 如果药不能使人头昏眼花,那病是不会痊愈的。说明了周公能做到的,他人也能做到,但需要一番。辛苦的努力,“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呀!也就是后来的俗话:良药苦口利于病。
129、服丧三年与三年不改父之道还是有区别——《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滕定公死后太子让老师然友到邹国去向孟子请教。孟子说:你来问的好啊!父母的丧事本来就应该尽心竭力。曾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依照礼节安葬他们,依照礼节祭把他们,就可以叫做孝了。诸侯的礼节, 我不曾专门学过,但却也听说过。三年的丧期,穿着粗布做的孝服,喝稀粥。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孔子提出的是:“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三年不改父之道,与服丧三年还是有区别的。
13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再次到邹国请教孟子。孟子说:要坚持这样做,不可以改变。孔子说过:君王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务都交给家事代理,自己每天喝稀粥。脸色深黑,就临孝子之位便哭泣,大小官吏没有谁敢不悲哀,这是因为太子亲自带头的缘故。在上位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一定就会喜好得更厉害。君子的德行是风,老百姓的德行是草。草受风吹,必然随风倒。所以,这件事完全取决于太子。“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的上行下效,警告两千多年,仍然是如此,可称千年经典警句。
131、孟子在此举例说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以票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诚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于是说:农夫用粮食换取锅、甄子和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铁匠。那么,瓦匠和铁匠用锅、甄子和农具换取粮食,难道就能够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做成锅、甄子和各种农具,什么东西都放在家里随时取用呢?为什么要一件一件地去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先生这样不怕麻烦呢?孟子在此举例,说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为下文做逻辑上的铺垫。真是天才的辩者。
132、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区别是社会分工不同——《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0694.html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接上文陈相回答说:各种工匠的事情当然不是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同时干得了的。孟子接着说: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脑力劳动的人,有体力劳动

_________________
山佳——詩是:自釀自飲的美酒 越飲越醉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山佳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QQ号码275685513 雅虎讯息通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山佳草堂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