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孟子》谭(全文中)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山佳草堂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山佳

澳洲彩虹鹦版主


性别: 性别:男
年龄: 73
加入时间: 2005/09/20
文章: 1343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5347


文章时间: 2016-3-13 周日, 上午9:09    标题: 《孟子》谭(全文中) 引用回复

《孟子》谭(全文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151、孟子也是懂市场交换的经济学家——《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孟子说:你如果不互通有无,用多余的来补充不足的,就会使农民有多余的粮食没人吃,妇女有多余的布没人穿。你如果互通有无,那么,木匠车工都可以从你那里得到吃的。孟子是理解商人的,也是懂市场交换的经济学家。
152、不能在肯定劳力者的同时对劳心者有偏见——《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于此有人焉,人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孟子接着说:比如说有一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 奉行先王的圣贤学说,来培养后代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吃的。你怎么可以尊重木匠车工却轻视奉行仁义道德的人呢?孟子又一次的说明劳心者与劳力者只是社会分工不同,不能在肯定劳力者的同时对劳心者有偏见。
153、劳力者与劳心者的动机与效果——《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彭更说:木匠车工,他们干活的动机就是为了求饭吃。奉行君子之道的读书人研究学问,其动机也是为了求饭吃吗?彭更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动机与效果的问题,很显然劳力者的动机与效果,相对的是很直接、明显、简单、有限的;而劳心者的动机与效果,相对的则是间接、潜在、复杂、无限的。显然孟子已经意识到了,但没有明确的表达出来。
154、动机是要通过效果来检验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 志乎?食功乎?……”孟子说:你为什么以他们的动机来看问题呢?只要他们对你有功绩,就应该给他们吃的,那就给他们吃的罢了。况且,你是论动机给他们吃的呢?还是论功绩给他们吃的呢?孟子在这里回答了动机与效果的问题,动机是主观的,效果是客观的,动机是要通过效果来检验的,但效果不一定就是动机所愿,因为,还有一个客观条件实践的过程,应是动机与效果统一论。
155、环境是可以改变人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孟子回答宋臣戴不胜说:如果用一个齐国人来教,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用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把他带到齐国去,住在齐国的某个街市比方说名叫庄岳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几年,那么,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楚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了。孟子是在说明环境是可以改变人的。
15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 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接着说:你说薛居州是个善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还是地 位高低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善人,那君王和谁去做不善的事呢?相反,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还是地位高低都不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善人,那君王又和谁去做善事呢?单单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孟子是在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57、清高的不能太过分——《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孟子说:在古代,一个人如果不是诸侯的臣属便不去拜见。但是,段干木跳墙躲避魏文侯,泄柳闭门不接待鲁穆公,这些都做得也过分了。迫不得已时,见还是应该见的。孟子是说:清高的不能太过分。
158、孟子不愧是孔子的继承者——《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孟子接着以孔子为例说:从前阳货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又厌恶别人说他不懂礼仪。大夫如果对士人有所赏赐,士人没有在家亲自接受的话,就得上大夫家去拜谢。于是,阳货便趁孔子不在家的时候,给孔子送去一只蒸乳猪。孔子也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前去拜谢。当时,要是阳货真心诚意地先去看孔子,孔子难道不去拜见他吗?孟子不愧是孔子的继承者,知孔子其用意。
159、孟子描绘一幅伪君子的嘴脸——《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曾子曰:‘胁肩馅笑,病于夏畦。’子路:‘未同而言, 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孟子接着说:曾子说: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子路说:分明不愿意和那人谈话,却要勉强去谈,脸上还做出羞惭的样子,这种人不是我所能够理解的。从这里看来,君子是怎样修养自己的,就可以知道了。孟子描绘一幅伪君子的嘴脸:“胁肩诌笑”如同孔子的“巧言令色”。
160、分寸在于对大局的把握——《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 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 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戴盈之说:税率十分抽一,免除关卡和市场的征税,今年内还办不到,请让我们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彻底实行,怎么样?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告诫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他便说:请让我先减少一些,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彻底洗手不干。——如果知道这种行为不合于道义,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明明知道是错误的,有的确实需要当机立断痛改前非;有的还是应该循序渐进逐渐端正。分寸在于对大局的把握。
161、不应是越穷越廉洁吧?——《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放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匡章说:陈仲子难道不是一个真正廉洁的人吗?住在於陵这个地方,三天不有吃东西,耳朵没有了听觉,眼睛没有了视觉。井上有个李子,金龟子的幼虫已经吃掉了一大半,他爬过去,拿过来吃,吞了三口,耳朵才恢复了听觉,眼睛才恢复了视觉。廉洁至此,不应是越穷越廉洁吧?不如说这就是贪官对廉洁的讽刺吧?!
162、如此迂腐怎能叫做廉洁?!——《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孽焉。虽然,仲子 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孟子说:在齐国人中间,我必对仲子竖起大拇指。但是,他如此能叫做廉洁?要推广仲子的操守,那只有把人变成蚯蚓之后能办到。蚯蚓,在地面上吃干土,在地面下喝泉水。对此,孟子发出:如此迂腐怎能叫做廉洁?!的感叹,讽刺为如同蚯蚓。
163、齐国著名的“廉士”陈仲子——《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於陵。”孟子说:仲子是齐国的宗族世家,他的哥哥陈戴在盖邑的俸禄便有几万石之多。可他却认为他哥哥的俸禄是不义之财而不去吃,认为他哥哥的住房是不义之产而不去住,避开哥哥,离开母亲,住在於陵这个地方。看来这个齐国著名的“廉士”陈仲子,还是真有骨气的。评价一个人难呀!
164、为何无所作为只是依靠他人哪?——《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及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孟子接着说:母亲的食物不吃,却吃妻子的;哥哥的房屋不住,却住在於陵,这能够算是推广他的廉洁的操守吗?像他那样做,只有把人变成蚯蚓之后才能够办到。孟子在此为何只说,陈仲子无所作为只是依靠他人哪?为了说明问题,孟子也未免是否也有偏见哪?
165、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规和矩,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孟子是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来说明: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166、不能身体力行的效法先王只是徒有虚名——《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接着说:现在有些诸侯,虽然有仁爱的心和仁爱的名声,但老百姓却受不到他的恩泽,不能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这是因为他没有实施先圣王仁政的缘故。所以说,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事;只有好办法,是不能够自己实行起来的。孟子指出:不能身体力行的效法先王只是徒有虚名。
167、儒家崇拜尧舜是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孟子接着说:遵循先圣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是从来没有过的。儒家为何“祖述 尧舜,宪章文武”,崇拜先王、崇拜尧舜?这是对当时礼崩乐坏的提出的一剂治世良药,同时也是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如同我们当下的理想是有着相同的意义。
168、圣人是用尽了心思才有了仁政——《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孟子接着说:圣人已经用尽了目力,才有了圆规、曲尺、水准、绳墨等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使之广泛运用至今;圣人已经用尽了听力,才有了六律来校正五音,使之广泛运用至今;圣人已经用尽了脑力,才有了施行不忍人的仁政,而仁爱之德才能覆盖于天下了。孟子是说:仁政是来之不易的,是圣人用尽了心思才有了仁政。
169、人性本善,人政应仁——《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接着说:所以说,筑高台一定要凭借山陵;挖深池一定要凭借山沟沼泽;如果执政不实行先圣王仁政的办法,能够说是明智吗?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应该居于统治地位。孟子是在说明:只有仁者才能实行仁政。人性本善,人政应仁。
170、仁者与仁政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孟子接着说:如果为人不仁的人占据了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恶行败德传播给老百姓。在上的没有道德规范,在下的人就没有法规制度;朝廷不信道义,工匠不信尺度,官吏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如此下去,国家还能生存就真是太侥幸了。孟子深刻的指出了,仁者与仁政与国家兴衰的关系。指出了历代至今的弊政。
171、上无礼,下无学——《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故曰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孟子接着说:所以说,城墙不坚固,武器不充足,这不是国家的灾难;田野没开辟,物资不富裕,这不是国家的祸害;如果在上位的人没有礼义,在下位的人没有教育,违法乱纪的人越来越多,国家的灭亡也就快了。所以说,用高标准来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坏主意就叫做“敬”,认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贼”。孟子所说:“上无礼,下无学,”“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至今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172、不仁就是失去人的本性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获得天下是由于仁,失去天下是由于不仁.诸侯国家的兴衰存亡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天子不仁,不能够保有天下;诸侯不仁,不能够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够保住祖庙;士人和百姓不仁,不能够保全身家性命。不仁就是失去人的本性善,非人也。
173、古今中外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接着说:现在的人既害怕死亡却又乐于做不仁义的事,这就好像既害怕醉却又偏偏要拼命喝酒一样。孟子指出的:古今中外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所以,就有了“装人”的伪君子。
174、就是遇事要自以为非——《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有问题;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以礼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遇,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以礼尊敬是否有问题——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 反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就是遇事要自以为非,从自身找原因,从自己做起。可称谓:为人难以做到之一。
175、为自己应该立足于为国——《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说:人们有句口头语,都说“天下国家。”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可以接着说,因此,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平。”《大学》。也就是说为国就是为自己,为自己应该立足于为国。
176、与无人性的人共事是没有好下场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 ,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孟子说:难道可以和不仁的人共事吗?他们安于别人的危险中,牟利于别人的灾难中,乐于别人的家破国亡中。如果可以和不仁的人共事,则那有不亡国败家的哪?孟子是在说:与无人性的人共事是没有好下场的。
177、人无自尊他人才敢轻视——《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接着说:所以,人总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然后别人才侮辱他;家庭总是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而后别人才去毁坏它;一个国家总是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而后别人才去讨伐它。“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真是经典名句呀!人无自尊,他人才敢轻视呀。
178、得天下的道理就是如此的简单——《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之道:是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之道:是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之道:是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得天下的道理就是如此的简单:那就是得民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呀!
179、历来最典型的的教训——《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孟子接着说: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桀王和殷纣王。孟子讲的是历来最典型的的教训。
180、仁者得天下是恶者失天下的结果——《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今天下之君有好亡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孟子接着说:当今之世,如果有那位诸侯喜好仁德,那么,其他诸侯都会替他把老百姓赶来。虽然,他不想统一天下,也会身不由己了。现在那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来治疗一样。如果平常不栽培积蓄,终身都得不到。同样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终身都会忧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渊。仁政得民心,是恶政失民心的结果;仁者得天下,是恶者失天下的结果。
181、自暴者与自弃者就是破罐破摔——《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说: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说的;自己抛弃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做的。自暴者与自弃者就是破罐破摔无可救药。
182、低毁礼义谓之自暴、不行仁义谓之自弃——《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孟子接着说:自出言低毁礼义,叫做自己糟蹋自己;自不能居仁心行正义,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低毁礼义谓之自暴、不行仁义谓之自弃。自暴自弃成语之源。
183、如无仁义那真是里外不是人——《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接着说:仁,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把最安适的住宅空起来不去住,把最正确的大道舍弃在一边不去走.这可真是悲哀啊!仁存内,义行外,无仁义何谓人焉?!如无仁义那真是里外不是人。
184、很多事只要从自身做起都是很容易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说:本来很近的路,却偏偏要跑老远去求;本来很容易的事,却偏偏要往难处去做:其实,只要人人都亲近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很多事只要从自身做起都是很容易的,可是偏偏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那就是伪君子的“装”。舍近求远,舍易求难成语之源。
185、帝王不顺天命同样是治理不好百姓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孟子说: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在上最高到帝王,帝王上就是天,帝王不顺天命,同样是治理不好天下百姓的。
186、真诚是取得信任之道——《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孟子接着说: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之道是: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人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之道是:侍奉父母,不能够使父母高兴,就不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使父母高兴之道是: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够使父母高兴。孟子指出的:真诚是取得信任之道。此处就是《中庸》篇中的一段,只有真诚方可中庸,为人中庸处事是最值得信任的。
187、真诚是人性善的表现——《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亲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接着说:使自己真诚之道是: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所以,真诚是上天之道,追求真诚是做人之道。非诚真诚而不能够使人感动的,是没有过的;不真诚是不能够感动人的。真诚是人性善的表现,这就是人的天命。不真诚的人,就是不同程度的丧失人性,就是逆天命。
188、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廋哉?”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应了那句话“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189、对于嫂溺叔援孟老夫子权变的于心——《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淳于髡 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淳于髡问: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吗?孟子说:是的。淳于髡又问:那么,假如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她吗?孟子说:嫂嫂掉在水里而不去拉,这简直是豺狼!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她,这是通权达变。对于嫂溺叔援孟老夫子权变的于心。这是嫂溺叔援成语之源。
190、有原则的权变,亦是治天下之道——《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 乎?”淳于髡说:现在整个天下都掉在水里了,先生不去救援,这又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整个天下掉在水里了,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在水里,用手去拉就可以了——你难道要我用手去救援天下吗?孟子善辩,但是,嫂溺叔援之道的根本是:有原则的权变,亦是治天下之道。
191、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说:有意料不到的赞誉,也有求全过分苛求的诋毁。此事人生常有,喜怒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要有《菜根谭》中“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人生境界就难了。难就难在名利乱人心呀!
192、古今中外文人通病尤其是老了病更甚也!——《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孟子真是一语道破古今中外文人通病,尤其是老了病更甚也!病症的关键在于“好”为人师,以教训别人为快,总是摆出一副教师爷的派头。却不知应了那句俗话“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呀!”
19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说: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后代的罪过为最大,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就是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应该和禀告了一样。后汉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不论从人类的繁衍,还是人的亲情上,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确实应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194、从政治末而不治本是小恩小惠的假仁义——《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子严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子产主持郑国的政事时,曾经用自己乘的车去帮助人们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评论说: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并不懂得从政。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过车马的桥,老百姓就不会为渡河而发愁了。孟子是说:从政治末而不治本,只能说是小恩小惠的假仁义。
195、君子要以大局为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孟子接着说:在上位的君子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门鸣锣开道都可以,怎么能够去帮助百姓一个一个地渡河呢?如果执政的人要去讨得每个人的欢心,那时间可就太不够用了。君子不以大局为重,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是小恩小惠去取悦于人,那就是为营私而沽名钓誉。
196、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当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腹心;君主把臣下当狗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一般不相干的人;君主把臣下当泥土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仇敌。这就是孟子把《论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具体化。
197、孟子与孔子一样是反对愚忠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 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孟子接着说:如今臣下的劝谏,君王不接受;建议君王不听从。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把他捆绑起来,还想方设法把他送非常穷困的地方万,离开的当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把他视为仇敌。君臣之间像仇敌一样,还有什么孝可服呢?孟子与孔子一样是反对愚忠的。
198、育人之道:有德才之人教育无德才之人——《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孟子说:具有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品德修养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乐于有好的父亲和兄长。孟子在此提出了一条育人之道:有德才之人,教育无德才之人。如此简单明了的经典。
199、如果失去了教育人之间的差别就拉大了——《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孟子接着说:如果具有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品德修养好的人,抛弃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抛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所谓好与不好之间的差别,也就相近得不能用寸来计量了。孟子认为:如果失去了教育人之间的差别就拉大了。因为,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200、人应该是有所选择的作为——《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说:人要只有在某些方面有所不为的,而后才能在其他方面有所为。孟子的思想是:人应该是有所选择的作为,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而后才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作为成就大事,这是与老庄的“无为”思想有区别的。
201、以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为趣甚至成癖——《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孟子说:说人家的坏话,招来后患如何是?以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为趣甚至成癖,是满足人私欲的劣根劣性之一。想起了一句话:我走我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202、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说:君子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这与孔子的“言必信,行必果,任任然小人哉!”并不矛盾。孟子更注重实际,根据实际情况通权达变。“惟义所在”就是信,就是果。
203、不沽名钓誉,要归朴返真——《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说:伟大的人应是童心未泯的人。这倒与老子说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异曲同工。无论何时何地做大事的君子,都应该是:不因小失大、不患得患失、不沽名钓誉;要归朴返真、要淡泊宁静、要自然本色保持一分童心。
204、君子总是希望通过学习自己有所收获——《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孟子说:君子遵循学习之道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居住的安静;居住的安静,就能学习积累的深厚;学习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通过学习自己有所收获。自得就是自己真正有所收获,而不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论语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成语左右逢源出处于此。
205、认识的过程复杂,认识到的真理简单——《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一是说:人认识的过程是复杂的,但认识到的真理是很简单的;二是说:人自己故弄玄虚已是卖弄,但是实际是很简单的。
206、育人首先是育德的教育思想——《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说:只凭善心就想令人心服,是不能使人心服的;要用善去培养教育人,才能够使天下的人心服。天下的人不心服而想统一天下,这是不可能的。要用善去教育人,才能使天下人心服。孟子提出了德育的重大问题——育人首先是育德的教育思想。只有用人本性善形成的道德观育人,才能使天下心服。
207、水永不枯竭——君子之特性——《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孟子说:水从源泉里滚滚涌出,日夜不停地流着,把低洼之处--填满,然后又继续向前,一直流向大海。它是如此永不枯竭,奔流不息。孔子所取的,就是它的这种特性啊。水之特性:永不枯竭,是君子之特性。
208、君子对于伪装一时会感到耻辱——《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接着说:试想,如果水没有这种永不枯竭的本源,就会像那七八月间的暴雨一样,虽然也可以一下子灌满大小沟渠,但也会一下子就会枯竭。所以,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形,君子就会感到羞耻。对于可以伪装一时的伪君子,君子会感到那是耻辱。君子对于伪装一时会感到耻辱。
209、人与动物的差别就是人性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说:人有本性,所以与禽兽的差异就这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了它,君子保留了它。舜从这一般事物中明白了人性的道理,了解人的常情,是由仁义开始的,而不是为仁义而仁义。孟子在此提出了一个人类学的千年命题。人与动物的差别何在?那就是人性善。虽未明确到如此清楚,但是,已经提出人与禽兽的差异在于仁义的思想。
210、“取伤廉”意义永恒——《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孟子说: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了有损廉洁;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给予了有损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死了有损勇敢。“取伤廉”意义永恒,至今同样很有针对性;“与伤惠”普遍都给与了,就体现不出恩惠了,所以要精准扶贫;“死伤勇”要有活着的勇气!
211、孟子的此见解非常有意义——《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异。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弄的技巧后,他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术比自己强了,于是便杀死了羿。孟子说:此事也有羿自己的罪过。逢蒙艺成害师的传说,历来为人所不齿,这本已是大家的共识,由此认识不足称道。而孟子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羿有自取其祸的责任。羿不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对于逢蒙的人品失察失教,结果招致杀身之祸,所以,羿对于自己的被害也负有一定责任。孟子不但善变而且此见解非常有意义。
212、美与丑在命运面前却是不平等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孟子说:像西施那么美丽的女子,如果沾染上污秽恶臭的东西,别人也会捂着鼻子走过去;虽然有一个面貌奇丑的人,如果他斋戒沐浴,也同样可以祭祖上帝。美与丑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但是,在命运面前却是不平等的。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213、孟子对君子的评价在于心怀仁、礼——《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礼存心。”孟子说:君子所以与一般人不同,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内心所怀的念头是礼。孟子对君子的评价在于心怀仁、礼,说到了根本:本性善心怀仁行以礼。
214、仁者最终体现出来的是爱人——《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接着说: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爱人者,人恒爱之”经典。仁者最终体现出来的是爱人,但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爱。而能得到别人的爱,那只是传播仁的作用。
215、君子遇事要先从自身找原因——《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 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孟子接着说:如果有个人在此,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是不仁,一定是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君子如《论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君子遇事要先从自身找原因,小人反之。
216、没有人性的人与禽兽无别——《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自反而忠矣,其横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孟子接着说: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如遇此人,那就是没有人性的人,与禽兽无别。这与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有区别的。
217、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孟子接着说: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比如说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忧虑又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做吧。至于君子别的什么忧患就没有了。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君子的终身之忧就是不如舜。孟子的见解真是堪称伟大。
218、非仁无为非礼无行君子无忧——《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孟子接着说:不是仁的事不于,不合礼的事不做。如果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来到,君子也不感到忧患。孔子的《论语》“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仁无为非礼无行君子无忧。
219、此五不孝当今历历在目——《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养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说:通常认为不孝的情况有五种:四肢懒惰,不赡养父母,一不孝也;酗酒聚赌,不赡养父母,二不孝也;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赡养父母,三不孝也;放纵声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四不孝也;逞勇好斗,连累父母,五不孝也。此五不孝当今历历在目。
220、暗地灵魂下贱行径卑劣的小人——《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孟子讲了个寓言故事: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他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孟子在此鞭挞表面趾高气扬自我炫耀,暗地灵魂下贱行径卑劣的小人,这是无耻的小人,卑鄙的伪君子的自我满足。
221、在兼爱的基础上不同时期有所偏爱——《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人在年幼的时候,爱慕父母;懂得喜欢女子的时候,就爱慕年轻漂亮的姑娘。有了妻子以后,便爱慕妻子;做了官便爱慕君王,得不到君王的赏识便内心焦急得发热。不过,最孝顺的人却是终身都爱慕父母。到了五十岁还爱慕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身上见到了。应该是:人有兼爱和偏爱。在兼爱的基础上,不同时期有所偏爱。
222、君子是容易被欺骗——《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从前有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叫主管池塘的人把它畜养在池塘里。那人却把鱼煮来吃了,回报说:刚放进池塘里时,它还要死不活的;一会儿便摇摆着尾巴活动起来了;突然间,一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了。子产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所以,君子可能被合乎情理的方法所欺骗,但难以被不合情理的方法所欺骗。孟子是说君子容易被欺骗是因为:一是骗子都说的有些道理,但骗子早晚会路出马脚的;二是君子一般不把人和事往坏处想,但终究会认识到的。
223、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遗。信斯 ,是周无遗民也。”孟子说: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如果拘于词句,那《云汉》这首诗说;周朝剩余的百姓,没有一个留存。相信这句话,那就会认为周朝真是一个人也没有了。孟子真是知音呀!在下高攀了!对此太有体会了!同时读《孟子》同样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孟子的思想本意。
224、儒家思想的王权天授——《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万章问:尧拿天下授与舜,有这回事吗?孟子说:不,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万章问: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谁授与他的呢?孟子回答说:天授与的。儒家思想的王权天授。
225、百姓接受就是天意!就是天的选择!!——《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 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万章问:天授与他时,反复叮咛告诫他吗?孟子说:不,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万章问: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是怎样回事?孟子回答说:天子能够向天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把天下授与人。从前,尧向天推荐了舜,天接受了;又把舜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孟子在此处是说:百姓接受就是天意!就是天的选择!!这也就是儒家的民本思想。
226、民意就是天意!王权天授实为民授!!——《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 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沤歌者,不沤歌尧之子 而沤歌舜。故曰,天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孟子接着说:舜辅佐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这不是凭一个人的意志 够做得到的,而是天意。尧去世后,舜为他服丧三年,然后便避居于南河的南边去,天下诸侯朝见天子的,都不到芜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都不到尧的儿子那去,却到舜那里去;歌颂的人,也不歌颂尧的儿子,却歌颂舜。所以称这是天意。《太誓》说过:上天所见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见,上天所听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听。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孟子在此处是说:民意就是天意!王权天授实为民受!!
227、圣人伯夷真是一尘不染——《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丑陋的事物,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使唤。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就隐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愿意居住。他认为和没有教养的乡下人相处,就像穿戴着上朝的礼服礼帽却坐在泥途或炭灰上一样。当殷纣王暴虐统治的时候,他隐居在渤海边,等待着天下太平。所以,听到过伯夷风范的人,贪得无厌的会变得廉洁,懦弱的会变得意志坚定。孟子评价的圣人伯夷真是一尘不染、过于清高,不食人间烟火,所以只好与叔齐一道“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228、伊尹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元圣”——《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伊尹曰:……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孟子接着评价:伊尹说:哪个君主不可以侍奉?哪个百姓不可以使唤?所以,他是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混乱也做官。他说;上天生育这些百姓,就是要让先知的人来开导后知的人,先觉的人来开导后觉的人。我就是这些人中先知先觉的人,我要开导这些后知后觉的人。他认为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个普通男子或普通妇女没有承受到尧舜的恩泽,就好像是他自己把别人推进山沟之中去了一样,这就是他以挑起天下的重担为己任的态度。孟子评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伊尹是至圣孔子崇拜的“元圣”、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中华“厨祖”、 是发明中医汤液的医圣等。
229、柳下惠是我行我素随遇而安的“和圣”——《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孟子接着评价: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主为耻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做官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坚持按自己的原则办事。不被重用不怨恨,穷困也不忧愁。与没有教养的乡下人相处,也照样很自在地不忍离去。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体在我旁边,对我又有什么污染呢?所以,听到过柳下惠风范的人,心胸狭窄的会变得宽阔起来,刻薄的会变得厚道起来。孟子评价的柳下惠是我行我素、与世无争、无尤无怨、随遇而安、“坐怀不乱”的“和圣”。
230、孔子是因地制宜以礼而行的至圣——《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接着说: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不等把米淘完就走;离开鲁国时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父母之邦的路啊!应该快就快,应该慢就慢;应该隐居就隐居,应该做官就做官。这就是孔子。孔子是因地制宜以礼而行的至圣。
231、孔子是识大时不可为而有大为之至圣——《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说:伯夷是圣人里面最清高的;伊尹是圣人里面最负责任的;柳下惠是圣人里面最随和的;孔子是圣人里面最识时务的。孔子可以称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就好比乐队演奏,以钋钟声开始起音,以玉磐声结束收尾。孔子是集大成者金声玉振的至圣。孔子是识大时不可为而有大为之至圣。
232、孔子是集大成者金声玉振的至圣——《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 譬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菲尔力也。”孟子接着说:钋钟声起音是为了有条有理地开始,玉磐声收尾是为了有条有理地结束。有条有理地开始是智方面的事,有条育理地结束是圣方面的事。智好比是技巧,圣好比是力量。犹如在百步以外射箭,箭能射到靶子,是靠你的力量;射中了,却是靠技巧而不是靠力量。开始做一件事需要的是智慧,那是技巧;做成一件事需要的是综合能力,那就是圣人。孔子是集大成者金声玉振的至圣。
233、交友交的是品德——《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万章问道:请问交朋友的原则。孟子说: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够有什么倚仗。“友也者,友其德也”,比孔子《论语》中所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跟明确。交友交的是品德。
234、尊敬贵人与贤人都是尊敬其“德”“能”——《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孟子举众多例子之后说:从前舜去拜见尧帝,尧助他的这位女婿住在副官中。他请舜吃饭,舜也请他吃饭,二人互为客人和主人。这是天子与普通百姓交朋友的范例。地位低下的人尊敬地位高贵的人,这叫尊敬贵人;地位高贵的人尊敬地位低下的人,这叫尊敬贤人。尊敬贵人和尊敬贤人,道理都是一样的。尊敬贵人与尊敬贤人,都应是尊敬其“德”“能”。
235、孟子首先肯定的是:做官不应是因自家贫穷——《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孟子说:做官不是因为自家贫穷,但有时也是因为自家贫穷;娶妻不是了孝养父母,但有时也是为了孝养父母。孟子首先肯定的是:做官不应是因为自家贫穷。那因自家贫穷而做官会如何哪?
236、因贫穷做小官就可以解决贫穷的问题了——《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孟子接着说:因为贫穷而做官的,便应该拒绝高官而居于低位;拒绝厚禄而只受薄禄。拒绝高官而居于低位;拒绝厚禄而只受薄禄,做什么合适呢?比如说做守门打更一类的小吏。孔子曾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只说:出入的帐目清楚了。又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只说:牛羊都长得很壮实。孟子是说:因贫穷做官,做小官就可以解决贫穷的问题了。那要是做大官哪?
237、当今的一幕幕都被孟子说中了——《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孟子接着说到:地位低下却议论朝廷大事,这是罪过;身在朝廷做高官,而不能遵“道”而行,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这就是耻辱。做小官而妄议朝廷大事,一是不了解情况;二是不识全局;三是不识时务;四是不负责任。必然是狂妄议论的罪过。再有,只是为了自家脱贫而做官,却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必然不能遵“道”而行,就会走向可耻的下场。当今的一幕幕都被孟子说中了。
238、在一个范围内方以类聚道不同不相为谋——《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在一个范围内方以类聚,道不同不相为谋。
239、去理解古人的思想可遇知音——《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接着说: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与古人交朋友“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去理解古人的思想,可遇知音。
240、孟子意在限制君主个人的权力——《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宣王说:“那我请问王室宗族的卿大夫。”孟子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这是因为,王室宗族的卿大夫因为与国君有亲缘关系,国君的祖先也就是他的祖先,所以不能坐视政权覆亡,当国君有重大错误又不听劝谏时,就可以另立新君。孟子意在限制君主个人的权力,而反对愚忠。
241、孔、孟都是在反对愚忠——《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宣王脸色正常了,然后又问非王族的异姓卿大夫。孟子说:君王有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辞职而去。这是因为,对于异姓卿大夫来说,他们既没有王室宗族卿大夫那么大的利害关系和权力,也没有那么大的职责。所以,能劝谏就劝谏,不能劝谏就辞职而去,各走一方罢了。孔、孟都提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思想,而反对愚忠。
242、孟子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人性善的思想——《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回答告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孟子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人性善的思想。人性善如同水向下流一样,是自然选择——天命也!
243、这是孟子在驳斥性恶论,很有道理!!!——《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接着说:当下看水,水受撞击而飞溅起来,可高过额头;水冲击的一段激流,可涌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那只是自然形势迫使其如此的。人受到迫使同样可以做出坏事,但是,其本性依然是善的。这是孟子在驳斥性恶论,人之恶是欲望所迫,如同水的飞溅与激流,并不是水的本性,反而更说明了水的本性是向下流;如同人的本性是善的道理一样。很有道理!!!
244、“四心说”为性善论提供了人性的论据——《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回答公都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那不是天生性情的罪过。恻隐之心人人都有;羞恶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恻隐之心表现为仁;羞恶之心表现为于义;恭敬之心表现为于礼;是非之心表现为于智。孟子著名的“四心说”为人性本善提供了人性的论据。这“四心”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性——人本性善。
245、人性善对现实的人来讲是天生具有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接着说: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什么授予我们的,而是我们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因此,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这就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天生的性情的缘故。孟子进一步的说明:人性善的主要内容仁义礼智,对于每一个现实的人来讲,正是《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是天生具有的。那么,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人性善对人的欲望的制约的程度不同而已。
246、山光秃秃是人为的采伐非山的本性——《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此岂山之性也哉?”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在大都市的郊外,经常遭到人们用斧子去砍伐,还有够保持茂盛吗?当然,山上的树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长,雨水露珠也在滋润着,并非没有清枝嫩芽长出来,但随即又有人赶着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这样光秃秃的了。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山光秃秃,是人为的采伐所致,非山的本性。暗喻人性善引出下文。
247、人性善需要后天的修养才有所表现——《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 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人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接着说: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难道没仁义之心吗?他们放任良心失去,也像用斧头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还可以保持茂盛吗?树木日夜生息,在天刚亮时的清明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的也就那么一点点,可到了第二天采伐的所作所为, 又把它们窒息而消亡了。反复窒息的结果,便使他们夜晚的息养之气不足以存在了,夜晚的息养之气不足以存在,人也就失去了人性和禽兽差不多了。人们见到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和禽兽差不多,还以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过天生的人性。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如此吗?所以,假如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假如失去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消亡。孔子说过: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进出没有一定的时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孟子在此处是反复论证:人天生具有本性善,但如果不加以修养而放任其失去,就如同用斧头天天去采伐树木一样,即便是再茂盛的森林也会被砍成光秃秃的。而一旦人失去本性善对行为的把持,就会以为人本性善根本就不存在那。人天生具有本性善还需要后天的修养,才能在人的言行中表现出来。
248、人性善还是需要后天环境滋养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孟子说:大王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那也是不能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大王的奸邪之人就去了,其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一暴十寒成语的出处。还是在说明:人性善还是需要后天环境滋养的。
249、人性善是需要后天专心致志的修身——《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今夫奔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奔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奔秋诲二人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奔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接着说: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成语专心致志的出处。还是在说明:人性善是需要后天专心致志的修身。
250、“舍生取义”志士仁人的终生信条——《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说: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能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拥有的,道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道义。这就是经典“舍生取义”成语的出处。孟子在这里把坚守道义看做比生命还重要。这是多少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的终生信条。
251、比生死更重要的是道义——《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接着说:生命是我想拥有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使我想拥有的道义,所以我不愿意苟且偷生;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使我厌恶的是放弃道义,所以我不愿意因为厌恶死亡而不避开放弃道义。比生死更重要的是道义。
252、如果人只是为了生死什么事情都会做出来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几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孟子接着说:如果让人想拥有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只要是可以活命,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如果让人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只要是可以逃避死亡的,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孟子是在说:如果没有了道义,人只是为了生死,那什么事情都会做出来的。
253、确实有比生死更使人想拥有的就是道义——《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孟子接着说:但也有些人,照此做就可以拥有生命时却不照此做;照此做就可以逃避死亡时却不照此做。由此可知,的确有比生命更使人想拥有的东西,也的确有比死亡更使人厌恶的东西。孟子进一步地说:确实有比生死更使人想拥有的就是道义。
254、道义之心不只是君子有而是人人有之——《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接着说:这种道义之心原本不只是贤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一篮子饭,一碗汤,吃了便可以活下去,不吃就要饿死。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人虽然饿着肚子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踩踏后再给人吃,就是乞丐也不屑于接受。道义之心不只是君子有之,而是人人有之。认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再一次的说明人的本性善是与天俱来的。
255、孟子直指当今贪腐的丑恶——《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接着说:可是现在,万钟的俸禄却有人不问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奉养,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奉养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些不是可以停止的吗?这种做法叫做丧失了本性。孟子直指当今贪腐的丑恶。太形象了、太恰当了、太一针见血了,这简直就是没有人性!!!(“此之谓失其本心”)。
256、人要是失去了仁义是很悲哀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放弃了大道不走,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孟子此处明确的指出:仁:就是人的恻隐之心在人本心;义:就是人羞恶之心对道的选择。都是人本性善的表现。人要是失去了仁义是很悲哀的。
257、指明了德育的指导思想:回归人性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接着说: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则知道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而不知道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就是在说学问之道就是找回本性善。从而指明了德育的指导思想:回归人性善。
258、注重外表而忘记了人性善的根本——《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孟子说:今有人无名指弯曲而不能伸直并不疼痛,也不妨碍做事情,但只要有人能使它伸直,就是到秦国、楚国去,也不会嫌远,为的是无名指不如别人。无名指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叫做不知轻重,真是舍本逐末。孟子还是在强调:人们往往是注重外表,而忘记了人性善的根本。
259、追求表面美与追求内心美——《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孟子说:人对于身体,哪一部分都爱护。都爱护,便都保养。不要因为小的部分而损害大的部分,不要因为次要部分而损害重要的部分。爱护保养小的部分的是小人,爱护保养大的部分的是大人。用当今的语言来说:爱护保养人外表的部分,追求表面美的是小人;爱护保养人本性的部分,追求内心美是大人。
260、一语中的的指出了一切贪腐的根本——《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养其一指而失其后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 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孟子接着说:如果有人为保养一根指头而失去整个肩背,自己还不明白,那便是个糊涂透顶的人。这种只晓得吃喝的人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鄙视,就是因为其保养了小的部分而失去了大的部分。如果说其还没有失去什么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吃喝难道就只是为了护养那一尺一寸的肌肤吗?用当今的语言来说:一个人所有的欲望都是为了表面的荣华富贵,那其失去的就是人性善。一语中的的指出了一切贪腐的根本。
261、修养人的本性善此谓君子也——《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拉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回答公都子说: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 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外物所吸引。心这个器官则具有思考能力,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上天特意赋予我们人类的。所以,首先把心这个身体的重要部分树立起来,其它次要部分就不会被外物所吸引。这样便可以成为君子了。孟子“心”是指人的本性与大脑的思索,对此,就是在当今也是很难分清楚的。但可统一认识为:“心之官则思”人类这一独有的功能,是人类由动物逐渐的进化为人类的最终要的界限,但对每个现实的人来说,此功能又是天生的。修养上天特意赋予我们人的本性善此谓君子也。
262、人本性善所表现的仁义忠信是天赐与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说:有天赐的爵位,有人授的爵位。仁义忠信,不厌倦地乐于行善,这是天赐的爵位;公卿大夫,这是人授的爵位。孟子的“天爵”“人爵”论。还是在说明:人本性善所表现的仁义忠信是天赐与的,也就是人与生俱来的。
263、指出了所有读书人为什么读书的根本——《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孟子接着说:古人修养天赐的爵位,水到渠成地获得人授的爵位。现在的人修养天赐的爵位,其目的就在于得到人授的爵位;一旦得到人授的爵位,便抛弃了天赐的爵位。这可真是糊涂得很啊!最终连人授的爵位也必定会失去。这与《论语》中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相同的思想。这是指出了所有读书人为什么读书的根本。
264、人的贵贱在于自己——《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孟子说:希望尊贵,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不过人人都有自己可贵之处,只不过自己没有去察觉到罢了。别人所给与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赵孟使你尊贵,赵孟也同样可以使你下贱。孟子是说:人的贵贱在于自己,依靠别人的赏赐,最终贵也是贱,依靠别人的本身就是下贱。
265、为人首先要自尊自贵——《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而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孟子接着说:《诗经》说:酒已经醉了,德已经饱了。这是说仁义道德很充实,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了;四方传播的好名声在我身上,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绣花衣裳了。孟子是说:为人首先要自尊自贵,自尊自贵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心充满仁义。对孟子讲的太有体会了。
266、再不坚信仁义那就会恶水横流——《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械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孟子说:仁胜过不仁,就像水可以灭火一样。但如今奉行仁道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草所燃烧的大火一样;灭不了,没说是水不能够灭火。这样的说法正好又大大助长了那些不仁之徒,结果连他们原本奉行的一点点仁道也必然会最终失去。杯水车薪之出处,孟子是在说:当今不仁成风,如再不坚信仁义,那就会恶水横流了!直指当下!!
267、“规矩”就是“道”的具体总结——《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到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说:界教人射箭,总是期望把弓拉满,学的人也总是 期望把弓拉满。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学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孟子指明了,“规矩”是客观的,“规矩”就是“道”的具体总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规矩教无教,学无学。
268、孟子确实是当时的雄辩之人——《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 使高于岑搂。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孟子在回答任国人问屋庐子,而屋庐子不能回答时说: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比较基础的高低是否一致,只比较顶端,那么,一块一寸见方的木头可以使它高过尖顶高楼。我们说金属比羽毛重,难道是说一个衣带钩的金属比一车羽毛还重吗?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这样答复他:扭折哥哥的胳膊,抢夺他的食物,就可以得到吃的;不扭,便得不到吃的,那会去扭吗?爬过东边人家的墙壁去搂抱人家的处女,就可以得到妻子;不去搂抱,便得不到妻子,那会去搂抱吗?孟子确实是当时的雄辩之人,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辩术,来说明“仁”的重要性。
269、“六亿神州尽舜尧”——《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 矣。……”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说法吗?孟子说:有。……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孟子此处的话,使人想到了佛学的“佛是觉悟的人,人是尚未觉悟的佛”又想起了那句气壮山河的诗句“六亿神州尽舜尧”。
270、迄今为止所有的战争与和平都是因一个“利”字——《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孟子说: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迄今为止所有的战争与和平都是因一个“利”字。就是现代的“二战”正义战胜了邪恶,最终也是形成了因“利”而“冷战”的“和平”局面。
271、国家本身就是“利”平衡的产物——《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接着说: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问、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国家本身就是“利”平衡的产物,正是利害关系决定人的关系,因此,需要法制的国家。而人性次之,正是失去了体现人性善的仁义,因此,需要教育。
272、如实现了“仁义”就没有军队与战争了——《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孟子接着说: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仁义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孟子的此种思想愿望,迄今为止从没有实现过。因为,如实现了“仁义”就没有军队与战争了。
273、儿子爱父亲也存在着“利”的干扰——《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 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何必曰利?”孟子接着说: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会去掉利害关系,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是没有的。何必要去谈“利”呢?儿子爱父亲,弟弟爱哥哥,还是容易做到的。但也存在着“利”的干扰。
274、“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之间的冲突——《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说: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如今所说的好巨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从如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如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孟子因“春秋无义战”所以提出“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之间的冲突。
275、中庸之道的运用——《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 尧舜之道者,大梁小梁也。”孟子在回答魏国的宰相白圭时说:貉国,五谷不能生长,只能长黍子;没有城墙、宫廷、祖庙和祭祖的礼节,没有诸侯之间的礼尚往来和宴饮,也没有各种衙署和官吏,所以二十抽一便够了。如今在中原国家,取消社会伦常,不要各种官吏,那怎么能行呢?做陶器的人太少,尚且不足一国之用,何况没有官吏呢?想要比尧舜十分抽一的税率更轻的,是大貉小貉;想要比尧舜十分抽一的税率更重的,是大桀小桀。孟子是实事求是的,也就是税收要无过无不及,中庸之道的运用。
276、“以邻为壑”最终结果是害人害己——《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白圭白: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付谓之泽水——一降水者,洪水也—一仁 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白圭说:我治理水比大禹还强。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顺着水的本性而疏导,所以使水流汪于四海。如今你却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慈的人厌恶的。你错了。成语“以邻为壑”的出处,其最终结果是害人害己。
277、君子言必信,行必果是为了道义——《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孟子说:“君子不讲信用,怎么能够有操守呢?”孟子此处所说与“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是辩证的。可以说:君子言必信,行必果是为了道义,因此,又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也。皆在权衡中。
278、善言与谗言是有本质区别的——《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平?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也也,予既已知之矣。也也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诌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孟子听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政时回答公孙丑说:喜欢听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何况治理鲁国呢?如喜欢听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就会从千里之外赶来把善言告诉他;如不喜欢听取善言,那别人就会摹仿他说:呵呵,我都已经知道了。呵呵的声音和脸色就会把别人拒绝于千里之外。士人在千里之外停止不来,那些进谗言的阿谀奉承之人就会来到。与那些进谗言的阿谀奉承之人住在一起,要想治理好国家,办得到吗?善言与谗言是有本质区别的。对国君来说,善言是“大好”,是为国家的忠言;谗言是“小好”,是为私欲的奸言。
279、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孟子是在说,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280、激励无数志士仁人从逆境中奋起——《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接着说: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孟子此话千古以来激励无数志士仁人从逆境中奋起。
28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是总结又是提醒——《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接着说: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孟子的又一经典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是总结;又是提醒。
282、“不屑之教”是使其羞愧而受到教育——《孟子》谭
全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792004.html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

_________________
山佳——詩是:自釀自飲的美酒 越飲越醉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山佳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QQ号码275685513 雅虎讯息通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山佳草堂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