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变化论:道也(上)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山佳草堂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山佳

澳洲彩虹鹦版主


性别: 性别:男
年龄: 73
加入时间: 2005/09/20
文章: 1343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5347


文章时间: 2018-12-19 周三, 上午9:52    标题: [原创]变化论:道也(上) 引用回复

[size=24]变化论:道也(上)
1、变化论:道也

在网上谭命论道先后发表了好几“谭”了。每一次谭后总感觉到前面谭的没尽意,总感觉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前人、古人、贤人、圣人思想的理解上没尽意,总感觉到在系统的认识上没尽意,总感觉到对理解现代新发现新思想上没尽意,总感觉到面对思想上的新认识没尽意。总之每一次“谭”后都有新的思想认识在催促我还想“谭”下去。那么这次就叫《变化论:道也》吧!

2、“非恒”就是“变化”的思想——变化论:道也

既然题目为《变化论:道也》。那就从“变化”与“道”谭起吧!对此谭的最恰当的最精彩的还是圣人老子《道德经》开篇的那句话:“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里“非恒”两个字的思想就是“变化”的思想。因此,可以说“非常道”“非常名”的“常”字绝代表不了“非恒道”“非恒名”的“恒”字的思想。

3、第一个哲学思想“道”——变化论:道也

《道德经》开篇的那句话:“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老子这是在说:天和天下所有事物都是各有其道,可是这些道呀!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呀!天和天下所有事物都是各有其“道”名,可是这些“道”的名呀!没有永恒不变的名呀!由此,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出了第一个最基本的哲学思想。那就是——“道”,“道”学也就是现代哲学的“名”。

4、顺其各自的本性生存也就是各自的“道”——变化论:道也

那么何谓“道”哪?在下认为还是《中庸》篇的一句话说的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先不论《中庸》与《道德经》是否是同时代,中华传统文化是贯通传承的。在这里也就是说:天与天下万物各自的性质、本性、特性,就是各自的天命。自然而然的顺其各自的本性生存,也就是各自的“道”。

5、“道”是普遍存在的——变化论:道也

《中庸》篇接着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其意是:自然而然的顺其各自的本性生存,也就是各自的这个“道”,天与天下万物是片刻不可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其“道”了。由此说明了“道”是普遍存在的。

6、第二个哲学思想“变化”——变化论:道也

老子的《道德经》中“非恒道、非恒名。”的思想,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第二个最基本的哲学思想。那就是——“变化”的哲学思想。其主要内容是:1、变化决定了一切,一切又都是变化的产物;2、所有的“道”也是变化的产物,“道”就是变化;3、所有事物的“名”都是其“道”变化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又随着其“道”的变化而变化。

7、“道”就是变化的过程——变化论:道也

当今所谓的宇宙,包括我们所谓的人类社会在内。都是其“道”变化的结果。天与天下万物各自的“道”,不论大小的事物都是其变化的过程。因此可以说“道”就是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又是所谓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8、大道决定了小道——变化论:道也

天与天下万物各自的“道”。大有大道,小有小道。大的大到宇宙,甚至于更大;小的小到微生物,甚至于更小。是各有其道,各有其名,大道决定了小道,各成系统,相互联系生生不息。

9、第三个哲学思想“时”——变化论:道也

我们当今人类所能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其中包括我们所谓的人类自己在内,都是其道变化的产物。我们具有“人类”名字的这个东西,早就客观存着的,只不过是其道变化没到一定的“时”候。注意这里又提出了一个中华传统文化中,第三个最基本的哲学思想,那就是——“时”的思想,也就是俗话所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全报。的“时”的哲学思想。

10、“人”也是其道变化到一定时候的产物——变化论:道也

道在变化过程中“时”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现存的一切有“名”的事物,也就是我们人类已经认识了的,包括我们所谓“人”名字的这个东西,只不过是其道变化到一定“时”候的产物。

11、“时”就是其道“变化”在一定时间空间相交叉的那一点——变化论:道也

道在变化过程中“时”的哲学思想,包括时间、空间、时候、时机、时运、“天时”等思想。时间就是变化的过程,空间就是变化的范围。“时”就是其道“变化”在一定时间空间相交叉的那一点。

12、握住“时机”应“时运”而生——变化论:道也

“时”就是其道“变化”在一定时间空间相交叉的那一点。任何事物在其变化过程中,只要顺其道而行,就会自然而然的在一定的“时候”,“天时”已到,把握住“时机”,应“时运”而生。

13、第四个哲学思想“天”——变化论:道也

我们人类当前所能认识到的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以及万物等,都是顺其道而行,自然而然的在一定的“时候”,“天时”已到,把握住了“时机”,应“时运”而生的。注意这里又提出了一个中华传统文化中,第四个最基本的哲学思想,那就是——“天”的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的哲学思想,代表了相对大地(地球)、人(地球上的万物)以外的,人类不可掌控或未知的“天”,也就是整个宇宙。

14、“天道”是天下最大的“大道”——变化论:道也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就是人类不可掌控或未知的整个宇宙。“天”有“天道”,“天道”是天下也就是整个宇宙中最大的“大道”。大道制约着小道,小道要顺应大道。天道的变化,直接决定着天下万物各行其道的变化。同样也决定着人类活动变化。

15、“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最高信仰——变化论:道也

“天”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最高信仰、最终崇拜。这是非常有着其哲学道理的。遇到了好事我们会感谢:我的“上天”啊!遇到了坏事我们会求助:我的“老天”啊!这是因为:只有“天”、“天道”、“天时”在主宰着我们。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如此的哲学思想,至今仍然在人类探索未知世界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16、中华传统文化中崇拜的就是“天”——变化论:道也

在我们人类的认识史中,凡是被我们人类认识了其“道”的事物,或是正在被认识其“道”的事物,也就是有“名”的事物。都是有一个,由感觉到人类的命运受到其主宰又逐渐的被人类所利用,而被人类所主宰的过程。因此,在不同时期,人类总感觉到:人类的命运是受到没有被认识的事物所主宰,由此,宗教崇拜就产生了。人类在不同时期对没有认识到的事物,在宗教崇拜中找到了答案,得到了心里上的安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崇拜的就是“天”。

17、“天时”的哲学思想——变化论:道也

“天时”的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思想。荀子曰“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是说:农民只要质朴用力而用不着有太多的耕作技能,则只要上不错过农时,下也不失去土地的肥力,中所有的人都能专心去做,那么所有的农事都不会荒废。而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孟子与荀子相比是在强调人的作用。

18、“天时”是相对不变的是主宰——变化论:道也

孟子与荀子相比是在强调人的作用。而这恰恰说明了:天时与地利相对而言,天时是不变的是不可选择的,而地利是可变的是可以选择的;地利与人和相对而言,地利是不变的是不可选择的,而人和是可变的是可以选择。总的说来“天时”是相对不变的是主宰。当然了天时也是可以选择的,那就是“天时未到”。

19、“进化论”应是宇宙范围内的——变化论:道也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与天下万物是依其道而变化,依其道按“时”生、灭而生生不息的。如我们人类的诞生也是一样的。关于人类诞生的理论有很多,有哲学的、宗教的、生物学的、医学的等等。其中进化论的思想还是有其“道”理的。对此应指出的是:人类诞生的“进化论”不应只是地球范围内的,应是宇宙范围内的。

20、地球本身也是宇宙变化的结果——变化论:道也

人类诞生的“进化论”,应是在宇宙范围内的变化。我们人类的诞生,与“天”天下万物一样都是在宇宙范围内,按其“道”的变化应“时”进化而生的。不论是在地球上的进化,还是陨石带来的外星上的进化等,都是宇宙变化中的进化。就是地球本身也是宇宙变化中,应“时”进化的结果。因此,不存在外来物种的问题。

21、宇宙原点“大爆炸”的假说——变化论:道也

要论宇宙的变化,现代只有从“大爆炸”的假说论起吧!那个大爆炸不可能是在一个什么东西平面上的爆炸。只可能是:那个宇宙原点的“大爆炸”,相当于在我们地球上,空中的大爆炸,是向四面八方的大爆炸,是无限放大的大爆炸。因为,只有无限放大的大爆炸,才能说明相当于宇宙原点的“大爆炸”假说的“道”理。

22、星系产生于宇宙中的二级爆炸——变化论:道也

按当代推测来说,在一百四十亿年前后宇宙原点的那次“大爆炸”,一直在膨胀中,也可以说是一直在那次向四面八方的大爆炸中。在这一百四十亿年的爆炸变化中,逐渐应“时”的产生了包括银河系在内的很多星系。如果宇宙原点的那次“大爆炸”是宇宙中的一级爆炸的话,那么每个星系的产生爆炸就是宇宙中的二级爆炸。也就是说,宇宙中包括银河系在内的每个星系都是产生于宇宙中的二级爆炸。

23、太阳系产生于宇宙的第三极爆炸——变化论:道也

宇宙中包括银河系在内的每个星系都是产生于宇宙中的二级爆炸。那么,按此“道”理推论下去,在宇宙膨胀的过程中,到现在的四十亿年前后顺道应时的产生的太阳系,就是产生于宇宙的第三极爆炸。每次大爆炸都会有一个原点,都会在围绕着这个原点在膨胀,因此就会产生离心力与向心力的作用。由此想象下去:在宇宙第一级爆炸之外,会不会还有一个更大的超级爆炸存在哪?那就是假说的假说了!真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呀!

24、太阳系也就由此产生了——变化论:道也

宇宙的每次大爆炸,都会由一个原点向四面八方喷射出去的,可能是气体、液体或是固体的物体。这些物体都会在围绕着那个原点,那个原点很可能就是一个火球,也就相当于我们“太阳”的恒星,在离心力与向心力的作用下旋转,也就是在向外膨胀。宇宙由此产生了,星系由此产生了;太阳系也就由此产生了。

25、地球也就由此产生了——变化论:道也

每次大爆炸喷射出去的,可能是气体、液体或是固体的物体,在离心力与向心力的作用下围绕着原点旋转,也就是在向外膨胀。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又在逐渐的捕捉着宇宙中的其他物体。另一方面并由于的逐渐冷却,而由气体变化成为了液体,进而变化成为了固体,很可能就产生了相当于我们“地球”的行星,或者是卫星的“月亮”。地球也就由此产生了。

26、人类的诞生是宇宙膨胀到一定“时机”的产物——变化论:道也

地球的产生为人类的诞生提供了温床。人类的诞生与银河系的诞生、太阳系的诞生、地球的诞生一样。都是宇宙大爆炸后膨胀到一定“时机”的产物。可以说我们今天这个宇宙中所有的一切物体,包括我们人类社会在内,都是我们这个宇宙通过大爆炸产生后,膨胀到一定“时机”的产物。这个变化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宇宙进化的过程。因此,我们人类的进化不论是“非洲单一进化说”,还是“地球多地同时进化说”,都是宇宙进化过程中的一段极其微小的进化。

27、第五个哲学思想“无、有”——变化论:道也

我们今天这个宇宙中所“有”的一切物体,包括我们人类社会在内,都是我们这个宇宙通过大爆炸产生后,膨胀到一定“时机”的产物。这个变化的过程,可以说就是整个宇宙进化的过程。注意这里又提出了一个中华传统文化中,第五个最基本的哲学思想,那就是——“无、有”的思想。也就是“无中生有”的哲学思想。

28、无名,万物之始也——变化论:道也

《道德经》接着说:“无名,万物之始也;”是在说:天和天下万物“道”的变化处于“无”“名”的状态时,就是天和天下万物之始的状态,也就是当今所说的宇宙大爆炸前的原点状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表述的天地浑沌未开的状态。由此,说明当下宇宙中,也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天和天下万物,都是从这个“无”“名”的状态中产生的。这就是“无”中生“有”的哲学思想。

29、“无”“名”的状态——变化论:道也

《道德经》接着说:在这种状态下“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这句话里关键在对这个“眇”的解释上。其一:是指瞎了一只眼,后亦指两眼俱瞎;其二:是指细小,微小。以往的解释都是取其二,在下认为应是其一。所以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在“道”这个永恒的变化下,从“无”“名”的状态中去看其究竟,就如同一个瞎子在观察一样。那是什么也看不见,这就是“无”。

30、有名,万物之母也——变化论:道也

《道德经》接着说:“有名,万物之母也。”是在说:当天和天下万物“道”的变化处于“有”了“名”的时候,也可以说是当人类认识了“道”的存在了,就认为:“道”就成为了人类认识天和天下万物之母。正如当今通过光谱理论,发现当今在膨胀的宇宙可能有个原点,因此,在人类认识上有了一个“大爆炸”假说理论的“名”,这个叫做“大爆炸”假说理论的“道”“名”,那就是天和天下万物之母吧!

31、“有”从“无”中来的道理——变化论:道也

《道德经》接着说:“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在“道”永恒的变化下,用“有”了也就是产生的“名”的道理去看其究竟,就可以观察到天和天下万物的性质和区别了。也就是说:天和天下万物各有其“道”,其道理决定了各自的性质和区别。也就有了天下万物的多样性,这就是“有”从“无”中来的哲学思想吧!

32、“无”和“有”是相辅相成的——变化论:道也

《道德经》接着说:“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这是说:“无”和“有”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名”称谓不同,但是同时出现于人类的认识的称谓之中的。是从“有”认识了“无”,又认识到了“无”中生“有”。这真像那布满了星辰的夜空那样深邃玄妙深奥,而玄之又玄、深远之又深远。如此“道”的“无”和“有”的变化,是如同瞎子一样的天下众生灵,认识天和天下万物之“道”的门径。

33、老子也没有看清楚“道”的变化——变化论:道也

正因为“道”的“无”和“有”的变化是“玄之又玄”的。天下包括人类在内的众生灵认识天和天下万物之“道”就如同瞎子一样的看不清楚。因此,《道德经》接着说的都是自然和社会现象的“道”理。可以说老子也没有看清楚“道”的“无”和“有”是如何变化的。只好似“有”似“无”的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34、第六个哲学思想“阴、阳”——变化论:道也

按时间顺序来说《周易》应产生于《道德经》之前。不知为什么《道德经》始终没提到《周易》。直至第四十二章才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而又是仅仅点到为止。在此点到的“阴、阳”思想,已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第六个哲学思想。

35、道产生了“一”——变化论:道也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才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的头三个字是在说明:道产生了“一”。“道”不是“一”!天和天下万物是各有其“道”,“道”什么都不是!“道”就是“道”的变化!是“道”的变化产生了“一”,这个“一”可以说是天和天下万物各自的开始。可以形象的说是传统文化中被称为"中华第一图"的,有阴阳鱼的太极图。正如唐朝孔颖达疏《易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又可以说是当今宇宙大爆炸的那个原点。

36、“一”生“二”就是“阴阳”——变化论:道也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提出“一生二,”这三个字是在说明:通过“道”的变化产生的“一”,这个“一”里面产生了“二”。这个“二”就是传统文化中被称为"中华第一图"的太极图中的“阴阳”。据传伏羲的《易经》中指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两仪,”就是“阴- -”与“阳——”,

天和天下万物各自的“道”的变化,都是“阴阳”矛盾对立统一的变化。任何事物都是在“阴阳”矛盾对立统一的变化中产生、进化而生生不息的存在着,这就是天和天下万物各自的“道”。

37、“阴阳”矛盾突变的瞬间状态就是“三”——变化论:道也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提出的“二生三,”这是说“一”里面产生了“二”。这个“二”就是传统文化中被称为"中华第一图"的太极图中的“阴- -与阳——”。“阴阳”对立统一的变化,到一定的“时候”,必然导致包含着“阴阳”矛盾的那个“一”的突变,哪怕是瞬间,也出现了瞬间状态,这个瞬间状态就是“三”。可以说宇宙的原点就相当于“太极”,原点的变化就是原点里面“阴阳”的变化,这个变化到一定“时候”的突变就是大爆炸“三”的状态。

38、“三”就相当于大爆炸的状态——变化论:道也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提出的“三生万物。”就好理解了。这个“三”的状态就相当于当今宇宙大爆炸假说的状态,经过了一百四十亿年左右的膨胀,也就是现在还在继续的爆炸过程,进化产生了当今我们人类已经认识的和还没有认识的万物了。(本文前面已经论过此从略)

39、“阴阳”相互冲撞的过程——变化论:道也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接着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这是说天与天下万物就是仗恃、依恃、依靠各自的“阴”而拥抱面向的“阳”。这个过程就相当于“阴阳”两股气流相互冲撞的过程。《道德经》在前面虽然提到过“阴阳”的现象,但在此是首次明确提到“阴阳”二字。按年代、按地位来说老子是应当看到过《周易》的,为什么《道德经》到此才对“阴阳”一点而过,是值得研究的,对此本文只能先放下了。

40、“阴阳”是中华民族祖先生存实践的产物——变化论:道也

《道德经》为什么提出的是“万物负阴而抱阳,”而不是“负阳而抱阴,”哪?这恐怕要从中华传统文化对“阴阳”的理解上来说了。“阴阳”概念是中华民族睿智的祖先生存实践的产物、是对生存客观的认识、是划时代的科学成果。“阴阳”论就是当今的哲学、就是当今唯物论的起源、就是当今辩证法的源头,至今也是人类正确的认识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此,在下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祖先感到无上的骄傲。

41、“阴阳”是在种种不一的认识中传承着——变化论:道也

虽然,由古至今对“阴阳”的看法种种不一,但是,“阴阳”论就是在这种种不一的认识中传承着,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就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这就是“道”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只能是“阴阳”变化的过程。要认识这个世界,我深信:不论古今中外都将从可以到必须从“阴阳”的变化入手。

42、自然现象归纳出的“阴阳”概念——变化论:道也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观察其生存环境中,对影响我们生存的天和天下的所有“事、物”之道,和每一个“事、物”变化的所有因素,基本上都可以归纳为客观存在的相互对立的“阴、阳”两大类因素的变化。这种对立又相联的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水火、男女等,以睿智的思想方式归纳出的“阴阳”概念。

43、“阴”在前“阳”在后的道理——变化论:道也

随着人类的进化,最早应是从记载人类群居的女、男开始的,应该是有道理的的推论。因为,当时最重要就是人类群居的生存与繁衍,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人类把影响人类生存与繁衍的最重要的女、男形成“阴- -”与“阳——”的符号,来描述人类的生存环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女性的生存与生殖,以及母系社会的影响,因此,称为“阴、阳”“阴”在前“阳”在后,而没有称其为“阳、阴”是有道理的。

44、“负阴而抱阳”的思想油然而生了——变化论:道也

人类在认识自身生存环境中,首先认识到的就是脚踏大地的环境的依靠,其次就是仰望上空的天气的拥抱,等“阴阳”的概念。又在“阴”在前“阳”在后的道理影响下,一种“负阴而抱阳”的思想就油然而生了。进而又有了“河图”、“洛书”与伏羲的“八卦”图。“负阴而抱阳”绝不是主次的问题,是相互的一种不可分的感觉。只不过是在人们的表述中必须有一个在前,有一个在后而已。

45、“和”就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变化论:道也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接着又提出“冲气以为和。”这个天与天下万物各自的“阴阳”两股气流相互冲撞在各自“道”的制约下,达到了一定“和”的范围内,也就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和”的范围为天与天下万物各自的存在与进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在此,又提出了一个中华传统文化中第七个哲学思想的“和”。

46、第七个哲学思想是“中和”——变化论:道也

那么什么叫做“和”哪?必然想到《中庸》篇中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不论老子与孔子是不是同时代的人,中华传统文化是贯通传承的。人除了睡觉不可没有表情,只有表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为“中”。当人“喜、怒、哀、乐”的表情之一表现出来的时候,受到没有表现出来时候的“中”的节制的状态下,才是那种之一表情在“和”的范围内。那么第七个哲学思想就应该是“中和”的思想。

47、“中”就是天与天下万物各自的“本质”——变化论:道也

《中庸》接着说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就是说通过上述人表情这个通俗简单的例子,在说明“中”是天与天下万物各自的“大本”,“中”也就是决定天与天下万物各自存在的“本质”。天与天下万物各自的“中”,也就是其本质同时决定了天与天下万物各自相互区别的特征、特性。天与天下万物如果失去了各自的“中”,也就是其本质,那么,也就失去了其存在。如,水其本质也就是其“中”是液体,只有在其“中”节制的一定的温度“和”的范围内,水才是液体的。否则,突破了水其“中”节制的一定的温度“和”的范围,那就失去了其液体的本质特征,而成为了不是气体的蒸汽就是固体的冰了。天与天下万物与此同理。

48、事物的变化之“道”——变化论:道也

《中庸》接着说道下半句:“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通过上述水其本质也就是其“中”是液体的例子。说明水只有在其本质,也就是其“中”节制的一定的温度“和”的范围内,水才是液体的。这句话是说:水为了保持液体的状态,在其本质“中”,节制下的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的“和”,是水这个液体的本质“中”,在节制水在一定范围内的温度“和”的过程,就是水为液体的变化之“道”。天与天下万物与此同理。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在其本质“中”,节制其在“和”的范围内的过程,就是这个事物的变化之“道”。

49、失去了“事物”“中”的制约——变化论:道也

天与天下万物中的任何“事、物”的本质就是这个“事、物”的“中”。天下没有不变化的“事、物”,在变化过程中,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其“中”的制约下的一定“和”的范围,方为这个“事、物”。达不到或是超出了这个“和”范围,也就失去了“事、物”“中”的制约,就会变化成为另一种“事、物”,也就是这个“事、物”发生了质的变化。

50、在其“道”的“中”制约下——变化论:道也

天与天下万物中的任何“事、物”发生了质的变化,都是因为失去了这个“事、物”“中”的制约,而达不到或是超出了其“和”范围,就会变化成为另一种“事、物”。因此,天与天下万物中的任何“事、物”的“中”制约下的“和”的过程,就是其变化之“道”。万事万物各有其“道”。各个“事、物”之“道”,就是各个“事、物”在其“道”的“中”的制约下,一定“和”的范围内变化的过程。

51、任何事物的“中”就是其区别其它事物的特性——变化论:道也

天与天下万物是各有其“道”。还如:水这个液体本质的“中”,节制水在“和”的过程,就是水的变化之“道”。说明水的本质是液体的“中”,就是液体水区别固体冰与气体蒸汽的特性。由此推论天与天下万物中,任何事物其本质的“中”,就是这个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特性。这个事物的本质特性就是《中庸》篇说的“天命之谓性;”的“性”。

52、第八个哲学思想是“天命”——变化论:道也

《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也就是说天与天下万物中,任何事物其本质的“中”,就是这个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特性。而这个事物的本质特性就是“天命之谓性;”的“性”。这里就提出了第八个哲学思想是“天命”。也就是“命”的哲学思想。

53、“天命”作为哲学思想来理解的难度——变化论:道也

《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提出了第八个哲学思想是“天命”。如果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前七个思想,是哲学思想是好理解的,就是“阴阳”论为哲学思想也还是好理解的。但是,提出把“天命”作为现代哲学思想来理解,就有些难度了。这主要是在传承中的曲解、歪曲,直至宿命论的宗教与迷信的色彩所致。对此本文就不多说了。

54、人命与猴命就是与天俱来的“命”——变化论:道也

虽然把“天命”作为现代哲学思想来理解是有些难度。但是,“天命”作为现代哲学思想来理解还是很有道理的。为了说明问题,不妨把差距放大些来举例。如:人与猴子来比较,人命与猴命就是与天俱来的“命”,是本身不可改变“命运”的。

55、本身不可改变的“命运”——变化论:道也

“天命”的哲学思想中,“命运”的思想显得非常突出。如:男人与女人来比较,同样就是与天俱来的“命”,也是本身不可改变“命运”的。再如:同样是女人,由于地域、民族、风俗等不同,同样具有本身不可改变的“命运”,但是,随着时代的进化又是可以改变的。

56、相对不可改变的“天命”——变化论:道也

“天命”的哲学思想中,本身不可改变的“命运”是非常有道理的。如:一个人不同家族的传承,也就是现代的DNA的遗传科学;再有幼年、少年成长的环境不同;还有一个人所在的地域社会环境不同,所生活的时代不同等等。对一个人来说,这都是相对不可改变的“天命”。

57、“天命”也就是“天道”——变化论:道也

再回到《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可以说天下万事万物由各自的性质“中”决定的,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性”,如:以上水、冰、气,其“天命”分别是液体、固体、气体的例子,这就是其各自不可改变的“天命”,这个过程就是天下万事万物各自的“天道”,是“天道”变化、进化到一定“时”候的产物。因此可以说“天命”也就是“天道”。

58、“变化”也只不过是人类认识中的一个“名”——变化论:道也

在哲学思想中“天命”是不可改变的,又是可以改变的。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只有“变化”是绝对的。而变化也是相对于永恒而言,没有永恒也就无所谓变化的,“变化”也只不过是人类认识中的一个“名”,这个“名”只是想说明天与天下万物都是在“变化”的状态。因此,又回到老子所说的“非恒道”“非恒名”上来了。老子真是伟大呀!

59、进化论证明了“天命”的改变——变化论:道也

“天命”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天命”同样也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也就是说“命”也是可以改变的。在这里进化论证明了“天命”的改变。当下宇宙的进化就是宇宙膨胀的变化,其中包括人类的进化。宇宙的进化要放在一百四十亿年的过程来观察,太阳系的进化要放在四十亿年的过程来观察,那么地球物种的进化哪?人类的进化哪?

60、地球人本身就是宇宙人——变化论:道也

谭人类的进化,就是要谭地球物种的进化。这种进化首先是地球上的进化,但是,不排除地球以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地球以外物种的影响。当然都可以说是宇宙进化的结果。我们地球不是孤立存在的,包括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在宇宙膨胀过程中,也就是宇宙的进化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存在的。因此,我们地球人,其本身就是宇宙人。

61、“人”将产生的进化过程的“时气”到了——变化论:道也

人类的进化与宇宙的进化一样,都有着突变和渐变,也就是质变与量变。如果说宇宙的大爆炸是突变的质变,那么宇宙的膨胀就是渐变的量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时”“时气”的哲学思想,实质上就是当今哲学的质量变的思想。人类的进化,就是当宇宙的进化,在地球上到了“人”将产生的进化过程的“时气”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62、“率性之谓道;”的意义——变化论:道也

人类的进化,又可以说是宇宙之道,也就是天之道,在变化过程中,将人类产生的过程,选择在地球上了,这就是现代哲学的自然选择。也就是《中庸》的开篇“天命之谓性”。人类在进化中也只有遵循、顺从天道的变化过程,才能逐渐的形成了了人类的性质,而有了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性。这就是“率性之谓道;”的意义。

63、人类进化是很短很短的一小小段——变化论:道也

人类在进化中遵循、顺从天道的变化,逐渐的形成人类性质的过程,在宇宙的变化过程中,只能是很短很短的一小小段。但相当对于人的寿命来讲,又是很长很长的一大大段。虽然不一定,但也有可能要以亿年以上来计算,起码要放在百万年、或几十万年来计算。正因为由于在地球上的考古证明的缺失而难以断定。

64、人类进化相对来说又是很漫长的——变化论:道也

人类的进化不论是全部发生在地球上,还是发生在地球与其它星球相互影响中。都同样存在着渐变的量变,到突变的质变的过程。人类的进化的过程相对人的寿命来说,渐变是很漫长的,同时在这很漫长的渐变过程中,又存在着无数个小的质变。才逐渐的形成了当今的人类。就拿近的来讲,根据考古可以证明的,又有史料记载的人类两千年来的状态相比较,人类的进化可以说如此之小,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的如此渐变;又可以说是如此之大,不可同日而语的量变。但同时说明了人类进化论的道理。

65、人类的进化之“道”——变化论:道也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当中,也就是在顺应“天命”“天道”的过程中。首先是逐渐的形成了类人猿的物种,也就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的进化论取代了神创论来讲。类人猿为了生存的欲望,在克服生存环境困难的过程中,逐渐的在选择着生活的方式。这种选择一旦顺应了“天道”变化的过程,那就是一条活路,那就是一条人类的进化之“道”。但是,这种选择一旦悖逆了“天道”变化的过程,那就是一条进化的死路,那就是当今的猴子、猩猩了。

66、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变化论:道也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选择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与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一样,都存在着清朝末年严复翻译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所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状态。在这里“天择”也就是“天道”,“适者”也就是“选择”。这就是“天命之谓性”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命之谓性”的思想,就是当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哲学思想。

67、动物是被动的适应无奈的选择——变化论:道也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选择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天命之谓性”,决定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哪?首先体现在人与动物适应选择生存中的区别。动物是被动的适应无奈的选择;类人猿在进化到人类的过程中,是由动物般的被动的适应无奈的选择,逐渐的进化到主动的适应,有区别的选择中来。这种区别按马克思来说: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68、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思想意识——变化论:道也

对马克思关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句话不能孤立的、机械的、僵化的来理解。应从“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是对生存环境的感悟,是对适应生存环境的认知,是对选择生存方式的思索,是积极的适应“天道”,主动的选择生存“命运”的思想意识上来理解“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意义。

69、人与动物根本区别在于思想意识的逐渐形成——变化论:道也

在类人猿进化到人类的漫长过程中,从积极的适应“天道”,主动的选择生存“命运”的思想意识上来理解“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意义。就说明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对于自身生存的现实通过感悟、认知、思索而形成了“制造和使用工具”思想意识。这是任何动物所不具有的。也就是说:在类人猿进化到人类的漫长过程中,人与动物根本区别在于思想意识的逐渐形成。

70、是人的脑在想还是心在想——变化论:道也

在类人猿进化到人类的漫长过程中,人与动物根本区别在于思想意识的逐渐形成。对此,我们不是在研究人类学。只是探索在人思想意识的逐渐形成过程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人思想意识的逐渐形成过程,究竟是人的脑在想,还是人的心在想的问题。

71、第九个哲学思想是“心想”——变化论:道也

人思想意识的逐渐形成过程,究竟是人的脑在想,还是人的心在想的问题的提出。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总在出现“心想”的思想。如有关成语:心想事成、随心所欲、全心全意、别有用心、洗心革面、万众一心、挖空心思、计上心来、人心惶惶、真心相爱等等。都是在说是心在想,而不是脑在想。这里就提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第九个哲学思想是“心想”。

72、《黄帝内经》为“心想”哲学思想提供了基础理论——变化论:道也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黄帝内经》,通过总结人类反复的实践、反复的感觉,发现了心藏神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心藏神,指心有统率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所以岐伯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就是说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由此《黄帝内经》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心想”哲学思想提供了基础理论。

73、“脑在想”是西医对人体认识的局限性——变化论:道也

对于“人是心在想,还是脑在想”这样的问题,现代西医科学引导人们的答案是:脑在想。对此,在下现在认为:这就是西医对人体认识的局限性,也体现了现代科学对世界认识的局限性。因为人的认识毕竟是有限的。而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内经》中对人体的认识,与当今比较起来,少了很多科学、真理、社会、名利等的干扰,利用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学,来认识包括人体在内的整个世界,认识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更加质朴、实际。

74、西医对解剖人体各器官认识的局限性——变化论:道也

为什么说“脑在想”是西医对人体认识的局限性哪?西医通过解剖学认识到:人脑是思维的器官,是心理、意识的物质本体;心脏是脊椎动物身体中最重要的一个器官,主要功能是为血液流动提供压力,把血液运行至身体各个部分。因此,得出结论是“脑在想”,这普遍认为是科学的。正是因为如此,也成为了否定“心在想”的科学论断。但是在下认为:同样也正是因为如此,说明了西医对人体认识的局限性。局限于西医对解剖人体各器官认识的局限性。

75、当今的西医还“没看透”——变化论:道也

那么如何理解:西医对解剖人体各器官认识的局限性哪?一是西医对解剖人体各器官认识的阶段性决定了其的局限性;二是西医对解剖可检验的、可解释的客观事实具有时代的局限性。通俗地讲就是当今的西医还“没看透”。相当于今天的可以否定昨天的,那么明天的也必将否定今天的一样。这种科学的“没看透”往往就成为了人们感觉到的事实存在的“障眼法”,从而否定了人们原本感觉的质朴的认识。

76、理性的科学短处在于否定——变化论:道也

这种科学的“没看透”体现在人类认识史的全过程中。如:历史上的日心论否定地心论,后又被否定;当今的正在将被证实的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引力波的存在,不能够存在于牛顿的经典引力理论当中等。这都是认识论中很正常的现象。因此,不能轻率的因西医对解剖人体各器官的科学认识,从而否定人的心脏具有情志的感觉认识,也就是“想”的功能。也由此可见,理性的科学长处在于怀疑,而理性的科学短处在于否定。

77、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可靠——变化论:道也

《黄帝内经》利用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学,通过人的感觉来认识人体,认识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更加质朴、实际。虽然,理性认识是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但是,由于人认识的阶段性、时代性而容易产生理性认识“看不透”的现象,同时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反而会成为了人们认识真实客观世界的束缚。因此,人们往往会感觉到人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可靠。

78、感性认识更加实际,而感觉更可靠——变化论:道也

为什么人们往往会感觉到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可靠哪?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可以说,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概括的、清晰的等;而感性认识往往是生动的、具体的、综合的、模糊的等。因此,感性认识更加实际,而感觉更可靠;理性的认识往往会对实际“看不透”,而难以说明真相。如热恋中的情侣往往会对此种感觉体会更深。正像俗话所说的:明明是“心在想”他(她)么,怎么硬说是“脑在想”他(她)呀?!

79、“感觉”的是传统的“五脏、五志、五情”的认识——变化论:道也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又指导了感性认识的进步,《黄帝内经》就是利用“道”学理论,通过人的感觉来认识人体,并对更加质朴、实际的认识过程,和得出的认识结论进行的理性总结。注意这里强调的是:《内径》是通过感觉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感觉是通过人体的模糊的感受,但保持了对事实质朴的认识。“感觉”的是传统的“五脏、五志、五情”的认识。因此,要解决“心也在想”的问题,就要从此认识说起。

80、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变化论:道也

《黄帝内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统归于心,称之曰“心藏神”。但是又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种不同的表现,分别归属于心、肝、肺、脾、肾五脏,所谓“五神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神虽分属于五脏,因为心主神志,虽然五脏皆藏神,但都是在心的统领下而发挥作用的。

81、第十个哲学思想“神”的认识——变化论:道也


《黄帝内经》所讲的“心”,是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的“心”。此处又提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思想,就是第十个哲学思想“神”的认识。在下以上和以后提出的哲学思想,是不分先后的,只不够是顺着在下的思路而逐渐出现的。如果分主次的话,只有“道”为主了,其它都是“道”变化过程中产物。包括“神”的思想在内都是“道”变化过程中的产物。

82、“神”就是源于心藏神的“神”——变化论:道也

《黄帝内经》讲的心藏神的“神”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神”是个什么关系哪?首先,在下认为有关系;其次,在下认为传统文化的“神”就是源于心藏神的“神”。因为,人类的进化就是“道”变化的一个过程。这是客观的、必然的,绝不是什么创造的。所有的宗教都是人的宗教。都源于“心藏神”的作用。

83、“心志喜”“肺志忧”“肝志怒”“脾志思”“肾志恐”——变化论:道也

《黄帝内经》讲的心藏神心主神志的“神”,又把喜、忧、怒、思、恐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心、肺、肝、脾、肾。“心在志为喜”、 “肺在志为忧”、“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 “肾在志为恐”。因此,喜过伤心(火)、忧过伤肺(金)、怒过伤肝(木)、思过伤脾(土)、恐过伤肾(水)。由于五行相克的道理,心喜克肺忧、肺忧克肝怒、肝怒克脾思、脾思克恐肾、恐肾克心火。由于心主神志,因此,“忧、怒、思、恐”均是“喜”受到否定的表现。

84、此处关键是对人的“心”的认识——变化论:道也

《内经》认为:心是生命的根本;为人的神灵变化之源,也就是人的心思活动之源。此处关键是对人的“心”的认识。此处的“心”不单单是生理学上主血脉的心脏的“心”。而是统领“五脏、五志、五情”的君主之官,具有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综合功能作用的“心”。也就是中医的“心”,《黄帝内经》所讲的“心”。

85、《内径》一直统治至今人类对人体最全面的认识——变化论:道也

心藏神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这一概念当今西医科学的解剖是绝对证明不了的,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概念,但是,可以相信随着西医科学的进步发展,终究会认识到的。可是《内径》早在两千多年前,通过总结人类反复的实践、反复的感觉,证明了这一伟大的发现。这一划时代的发现,一直统治至今人类对人体最全面的认识,是西医无可比拟的。那么,《内径》是如何通过总结人类反复的实践、反复的感觉,证明了这一划时代的发现哪?下面慢慢论来。

86、心主宰人全身包括精神意识思维的活动——变化论:道也

《内径》早在两千多年前,通过总结人类反复的实践、反复的感觉,发现了心藏神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心藏神,指心有统率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所以岐伯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就是说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并调控心血的运行,以濡养全身及心脉自身。

87、“神明”会体现在人的“精气神”上来——变化论:道也

心藏神与主血脉功能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必然要体现在一个人的神态上来,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上来。岐伯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就是说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内的“神明”都会体现在人的“精气神”上来。

88、人与人的“神”是不一样的——变化论:道也

人的“精气神”可以说是一个人的整体神态。一个人包括心主血脉在内的整个身体可称谓“精”;大自然之气,绝不是像有些说法那么神秘,也就是其中人需要的氧气,充入人的“精”体内可称谓“气”;充入人的“精”体内的“气”,随着肺功能的作用,又在心主血脉的作用下,“气”充全身,整个人就有“神”了。虽然,同样是“精气神”这个过程,但是,人与人的“神”是不一样的。这就取决于人心藏神的功能。

89、关于“心、脑”都在想的两个问题——变化论:道也

关于人心藏神的功能。关键要明白“心、脑”的问题,这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在下无能。只是随着对《内径》的学习和自己的感觉,体会到:心、脑都在想。但又有所不同,历来尤其是现代,虽然对“心、脑”都在想有过很多的论述,但是,在下感觉:论的都不是很明白、很清楚。一是没有弄明白心为什么会想,这也正是西医不明白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没弄清楚“心、脑”所想的区别,这正是中医说不清楚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心、脑”都在想的这两个问题,在下越来越感觉到似乎感觉到了。下面慢慢论来。

90、“喜”是有利于人生存的信息在“心”中的意识反应——变化论:道也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喜”有关。喜,一般说来,是人体对外界信息属于良性的反应,也就是有利于人生存,繁衍信息的意识反应。喜悦的过程,通过心主血脉、主神志的生理功能,获得机体和精神释放的能源,并形成人生存的原动力,支配着人身体活力,与开展精神活动。同时通过支配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充分发挥机体的能力,使人感到生活中充满了乐趣,而增强了生存的信心。这就是因为:“喜”是有利于人生存,繁衍的信息在“心”中的意识反应。

91、“喜”的意识反应是人生存的原始动力——变化论:道也

“喜”是有利于人生存,繁衍的信息在“心”中的意识反应。为什么哪?其道理很简单,那就是:一,人类进化的过程,就是人类为了生存而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凡是有利于人类生存、繁衍环境的信息,对于人类那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使人感到生活中充满了乐趣,而增强了生存的信心。因此,对于人类来说“喜”的意识反应是人生存的原始动力,由此,也就产生了对有利于人类生存、繁衍的原始崇拜。藏在心里的“神”就要出现了。

92、能够适应生存环境则“喜”上心来——变化论:道也

“喜”是有利于人生存,繁衍的信息在“心”中的意识反应。为什么哪?其道理一后接着就是:二,对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外部信息,是通过心主血脉、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支配着人机体的感觉、和人大脑的思索,使得人的“心”感觉意识到:人类是否能够适应当时的生存环境。能够适应生存环境则“喜”上心来,从而获得机体和精神释放的能源,并形成人生存的原动力,支配着人身体活力,与开展精神活动。如不能适应生存环境则在“心”的支配下,体现在“肺在志为忧(悲)”。

93、客观环境达不到人类适应的程度体现为“忧”——变化论:道也

“喜”是有利于人生存,繁衍的信息在“心”中的意识反应。其道理可以说是:能适应人类生存的客观环境的信息,在人“心”里的感觉意识称谓“喜”。但是,“喜”的太过与不及,则又可从两个方面使“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是人生存的客观环境达不到人类适应的程度,在“心”的主导下,体现在“肺在志为忧(悲)”。

94、逆天而行破坏生存环境就会体现为“恐”——变化论:道也

“喜”的太过与不及,则又可从两个方面使“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二是人生存的客观环境达到了人类适应的程度,而又特别的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使的人“喜”出望外而欣“喜”若狂,产生不珍惜生存环境,甚而逆天而行肆意妄为而破坏了生存环境,就会产生乐极生悲,甚而在“心”的主导下,体现在“肾在志为恐”。

95、“喜”的太过与不及由“心”支配着整个人的机体——变化论:道也

在人类进化的整个过程至今是十分艰难的,常常是差之厘毫就谬以千里而中断人类进化的历程。幸好是“天”选择了人类,人类适应了“天”的选择。因此,人类“喜”上“心”头的时候是非常有限的,“喜”的太过与不及,则又可从两个方面使“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心主血脉、主神志的生理功能,首先传递到五脏的“肺在志为忧(悲)”、“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 “肾在志为恐”,从而支配着整个人的机体。

96、最难解的问题来了——变化论:道也

为什么说“喜”的太过与不及,是由“心”传递到“肺忧”、“肝怒”、“脾思”、“肾恐”。这是因为,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客观环境的信息,首先否定了人的“心喜”,进而通过心主血脉、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分别传递到“肺忧”、“肝怒”、“脾思”、“肾恐”的。到此,最难解的问题来了:“心喜”是心在想;那么,“肺忧”、“肝怒”、“脾思”、“肾恐”是不是也是在想哪?!

97、要从“心”与肺、肝、脾、肾的关系论起——变化论:道也

如果“心喜”是一种喜的意识,也就是心在想;那么,“肺忧”、“肝怒”、“脾思”、“肾恐”是不是也是一种意识哪?是不是也是在想哪?近而问之,那么动物哪?那就越问越说不通了,从而又反过来否定了“心”在想的观点。如果说只有“心喜”是一种喜的意识,也就是心在想。其它都不是,又没有道理,问几个为什么,同样会否定了“心”在想的观点。那么,“心喜”与“肺忧”、“肝怒”、“脾思”、“肾恐”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哪?是说明“心”主喜是一种意识的“心”在想的关键。那就要从“心”与肺、肝、脾、肾的关系来论起。

98、五脏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统一系统——变化论:道也

“心喜”与“肺忧”、“肝怒”、“脾思”、“肾恐”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哪?是了说明“心”主喜是一种意识的“心”在想的关键。那就要从“心”与肺、肝、脾、肾的关系来论起。不论中西医对此都有很多的论述,尤其是中医的五脏五行说,在下对此不想也无能力详论。但是有一点认识是统一的,那就是:虽然人体全身是一个不可分开的系统,但是,五脏相对人体全身系统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统一系统。那么,在五脏这个相对独立的统一系统中相互是个什么关系哪?

99、“心”在五脏中占主导地位——变化论:道也 心、肺、肝、脾、肾在五脏这个相对独立的统一系统中相互是个什么关系哪?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对全身的机能(包括意识)活动起主宰和协调作用。不但在五脏中占主导地位,就是在人体中也处于最高的主导地位。人的生命是以人的心脏状态为标志的。人的肺、肝、脾、肾根本上是依赖“心”的状态来维持其状态的,又分别最终影响到“心”的状态。所以,“心”在五脏中为“心者,君主之官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肝、脾、肾则分别是“心”在各方面的辅臣之官。

_________________
山佳——詩是:自釀自飲的美酒 越飲越醉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山佳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QQ号码275685513 雅虎讯息通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山佳草堂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