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648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7633
:
|
|
[物流系统]2003年中澳物贸仓
2003年2月,我从一家澳洲本地的物流公司正式辞职,决定再次创业。那时我已经在物流行业工作多年,积累了大量实际操作经验,对整个中澳贸易的流程、节点和结构都有清晰理解,也掌握了网站建设、系统开发等技术。内心很清楚:互联网+物流,是迟早的趋势。
于是我动手撰写了数份商业计划书,包括《澳洲长风信息网建设提案》、《澳洲彩虹鹦文学网策划书》、《中澳物流系统可行性研究》、《中澳两地物贸仓构建方案》……每一份都精细详尽。我满怀热情地向身边的朋友们展示、邀约,希望找到志同道合者共同创业。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非常冰冷。
那是2003年,大多数华人还停留在“网站=烧钱”的印象里。很多朋友直截了当地说:“网站谁看?你要烧多少钱才能回本?”他们觉得与其冒险创业,不如安心打工来得实在。而对于“中澳两地物流仓”的设想,更是被一致质疑:“你知不知道,做物流需要几十万澳币周转?没车、没仓库、没客户,怎么搞?”
我理解他们的顾虑。那时候,中文网站还远没有今天的普及,更遑论电商物流这种前沿概念了。我也不是亿万资本加持的创业者,只是一个背着梦想的普通人。但我更清楚:如果连我都不愿意坚持,那这个时代就不会有真正的变革。
于是,我决定独自一人走下去。白天找兼职做技术顾问赚钱糊口,晚上搭建网站,周末跑业务。从零开始,我一手建立了“澳洲长风信息网”——一个为澳洲华人提供新闻、分类信息和服务平台的网站;紧接着建立了“澳洲彩虹鹦文学网”,并创办了《彩虹鹦文学季刊》,向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文学馆递交正式备案。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为“中澳物流系统”搭建技术架构。每天睡前都会在脑海中推演仓库布局、货物流转、系统架构、库存同步、财务联动、条码识别等流程。没有合作伙伴,我就把自己当成全职团队;没有办公场地,我就把家里改成办公室。
就在这段时期,一个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接下来的方向。
我在悉尼街头偶遇一位曾是我印刷厂客户的朋友。他听说我曾任职于物流公司,且拥有IT背景,正好他在苏州与悉尼各有仓库,想拓展中澳贸易,便主动邀请我合作。我用技术入股,他负责国内外资源与仓储。合作一拍即合,我们成立新公司。
2003年下半年起,我全面负责中澳物流链条的设计与系统搭建。我搭建了第一个电商网站(当时这一点已极为超前),客户可以在线直接下单订购。我们从广州、义乌、深圳各地采购上百种商品,运到苏州仓库统一换包装、贴上我自制的条形码与二维码,再集中装货柜发往澳洲。
这是我第一次用自创的“散货整柜”模式实现了多品种单柜配货,并成功供货给澳洲最大电商 dealsdirect和 Big W、Reject Shop 等连锁店。在那个时代,这种级别的流程控制堪称奇迹。
我还设计了用十三位货品条码的扫描系统,每一件货物的移动都有迹可循,并在2005年尝试二维码系统。那时二维码技术刚在中国起步,我已经用它来管理库存、追踪货物流向,并测试 JIT(Just in Time)出货模式。这一系列流程,比中国电商仓储管理系统早了至少十年。
再后来,我在2013年正式落地了完整的智能物流系统:纯用 Excel 构建,无需外部系统、无需大数据服务器,却可以在一台老旧笔电上运行企业级数据库,自动报价、智能排柜、财务核算一气呵成。每一项都源自那几年摸爬滚打的积累。
这个系统至今仍在使用,而且人均轻松年处理2000个标准柜,至今无人能信。甚至AI系统初次分析时也崩溃数次,最终才承认我这个“极简系统”远超当前软件结构。
而我当年用来发布物流信息的“澳洲长风信息网”,也在十几年后成为澳洲最具历史、最稳定的中文门户之一,陪伴了无数华人在异乡生活、找房、找工作、买卖二手、交流资讯。
这一切,最初只源于2003年那次创业孤军奋战的出发点。如果没有那时的坚持,就不会有后来的沉淀与系统的成熟。
所以你问我,那年我到底创办了什么?不是一个仓库,不是一间公司,而是一整套可以跨越二十年的中澳物贸思维系统。
现在回想,2003年真的是个分水岭。那一年,我放弃了稳定的薪水,没有人理解、更不看好,选择了最孤独、最难走的一条路。但我也因此搭建了属于自己的平台、系统和世界。
没人验证?没权威认可?那又如何?
我的验证,是现实——运行过、失败过、调整过、赢过;而不是某个权威的盖章。
_________________ 巫朝晖(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会长)
澳洲国际气功太极学院主席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作品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