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698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7881
:
|
|
[武学]为太极拳正名
我一直觉得,太极拳不只是拳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智慧体现。很多人对太极拳的印象,仍停留在慢动作、晨练的老人、健身操式的挥手,而一旦看到真正的实战演练、技击应用,便大呼不可思议,甚至质疑这是否属于太极拳。于是,我决定写下这篇文章——为太极拳正名!这不仅是对误解的一种澄清,更是我亲身实证二十余年练功所得的真实体悟。
在我正式练太极拳前,我也曾误以为那是一种老年运动,直到亲身投入其中,才明白这套体系隐藏着多么惊人的力量。我的练功经历起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武学的热爱,最终则演化为对整个太极哲学的深入认知。我不是出身武林世家,也没有走传统武馆拜师之路,而是用自己几十年的实践,一步一步走出一条属于我的“实证太极”之路。
我创办“澳洲国际气功太极学院”,作为这个民间组织的创始人、主席,我深知太极拳在海外传播面临的种种偏见和挑战。许多西方人初识太极拳,仅从健身角度去理解他们眼中的“soft kung fu”,也有不少华人误以为太极只是舞拳弄掌,难登大雅之堂。而我恰恰以实际行动去打破这些误区——无论是在澳洲国家图书馆收录的教学资料,还是学院多年来开设的免费教学课程,我一直坚持以“实证精神”去传播真正的太极拳。
比如“陈氏太极拳”,这是我最早接触的正宗太极体系之一。我有幸拜入正脉传承,成为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及吴式太极第六代正脉传人。跟随单颖师父和师兄林文辉宗师训练之初,我最难适应的不是套路,而是“站桩”。那种一动不动的姿势,表面看似简单,实则是身心极限的挑战。在马步桩中,腿部持续酸胀、脊椎必须打通、呼吸要与动作同步,我曾在寒风中一站就是半小时以上,全身汗如雨下,体会到“静中有动、动中藏劲”的真意。那不是表演用的姿势,而是真正锤炼筋骨、激发内气、打通经络的过程。
最让我震撼的是,当我练习到一定程度后,身体开始出现“自发调整”。那种现象非同一般,似乎身体自动找到了最适合的运转模式,筋骨松沉、呼吸绵长,整个能量循环变得畅通无阻。我经常在凌晨五点的海边,夏装站在6度海边的寒风中,练功超过1.5小时,全程只穿薄衫,却丝毫不觉寒冷,那种从内而外的热力与稳定,无法用科学解释,却是太极拳功力真实存在的表现。
在推广教学中,我也亲眼见证无数学员从身体僵硬、气短体虚,到逐步能站桩十分钟以上、呼吸绵长通透、精神焕发。他们中有年过七旬的老人,也有每天久坐办公桌的年轻白领,每一次变化都让我更加坚定——这不是花拳绣腿,这是真正的功法,是传统文化留下来的瑰宝。
在历史层面,陈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的源头,有着严谨的谱系和实战依据。从陈王廷到陈长兴、陈发科、陈小旺等一代代传人,不仅保留了拳理拳法,还在技击层面不断演化完善。例如陈发科先生在北京传拳期间,以严谨而高效的教学,使太极拳真正进入武术圈核心;王西安宗师国际影响深远。
现在我也力图用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国际视野,让更多人理解“太极拳不是退让,而是以柔克刚;不是迟缓,而是养机于微”。推手、发劲、听劲等技法,在不借外力的情况下,仅靠细微角度与结构调整,即可化解对手攻击、甚至将对手化解于无形。这样的过程,不靠蛮力、不凭速度,只凭结构、节奏与松沉,是对现代武术观念的强有力颠覆。
我还亲身参与多个太极文化活动,包括“2008年十大高手聚香江”盛会,以及2024年“国际太极日”的盛大出席,在全球多地传播真正的中华太极文化。在每一个场合,我都不是为了表演而去,而是带着“为太极拳正名”的使命而行。我亲历、亲传、亲修,也亲证——太极拳不是虚构出来的概念,它可以实实在在改变一个人的身体结构、呼吸系统、神经运转、甚至意识层次。
回顾这些年,我几乎每天都与太极为伴。从晨练站桩到夜晚沉思拳理,从学生课堂的循循善诱到国际演讲的侃侃而谈,我始终不忘初衷:我要让世人知道,太极拳从不属于“表演拳种”,更不是“花架子”。它有理、有法、有体、有用,更有深邃哲理与文化厚度,是中华民族留给人类的一份宝藏。
所以,我在此郑重写下这段文字,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太极拳正名。让我们不再误解太极,不再把真正的智慧和力量视作软弱无用,而是以敬畏和热爱之心,走进它、体会它、实证它。
这,就是我为太极拳正名的初心与坚持。
_________________ 巫朝晖 – 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会长
澳洲国际气功太极学院主席
李经梧门–陈氏太极第十二代、吴式太极第六代
赵氏形意拳澳洲掌门人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