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698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7881
:
|
|
[维度]不读书,才能写自己
我说的不读书,是我从来没读过经典名著。不是上学的时候不好好读书,而是从小到大,真正那些被时代推崇的“经典文学”或“世界名著”,我一部都没翻过。你说是因为没时间吗?不是;是因为没兴趣吗?也不完全。真正的原因,是我本能地感觉到,一旦我沉迷其中,我就会不可避免地“写成别人”。
是的,我不读书,不是因为我轻视阅读,而是因为我太看重“写自己”这件事。人们说写作是创造,但多数人所说的“创作”,不过是“拼贴”——把几十本书里记下的风格、句式、理念,用自己故事的壳重新排列一遍。看似个性十足,实则路径千篇一律。语气像卡夫卡,句法像村上春树,结构像马尔克斯,主题像余华,再掺杂一点张爱玲式的讽刺与自怜。这不是写作,这是文学组装。
而我不想被谁组装,也不愿成为某种“风格的延续”。我想成为一块未开凿的原石,即使没有雕刻,也要有自己的棱角与走向。正因如此,我决定不读名著,只写真实。
有人会反问,那你不读别人,怎么知道自己写得好不好?我回答:我从不靠“别人怎么说”来评判“我是谁”。我的评判标准很简单:写完之后,我是否认得出这就是我自己?如果我写完一段文字,读着像别人,那它就是失败的;如果我写完,哪怕文法不合逻辑、句式不够工整,只要“我”是完整的,我就觉得值得。
这不是固执,而是一种独立的路径选择。就像一个孩子学说话,如果从小天天模仿电视里的腔调,可能说得流利,但失去了家乡的味道、自己的节奏。而我呢,从来没让所谓的文学大家教我说话,也从未试图把别人的人生逻辑变成我表达的骨架。我用的是自己活过的事,自己咀嚼过的思维,自己打磨出的语言。
很多人惊讶于我能在三周时间内写出近两百篇文章,且内容跨越文学、哲思、武学、科技、逻辑、历史、系统设计、商业实操等领域,几乎每篇都不重复。这其实不奇怪——因为我不是“编”出来的,而是“释放”出来的。我并没有在书堆里挑选写作素材,我只是在浩如烟海的亲身经历中,掘取一把又一把沉淀已久的光芒。那不是写,是整理!
书本的确能给人知识,但也可能堵住人的直觉;能打开想象,也可能封闭真实;能灌输系统,也可能偷走个性。对我来说,不读书不是一种反叛,而是保护我灵魂原貌的方式。我不是在反对名著的价值,而是在捍卫我不被名著塑形的权利。
我曾经见过一些自诩读遍名著的作家,文字行云流水,结构天衣无缝,却始终写不出一个“活的人”。他们可以精准还原“卡夫卡的焦虑”“鲁迅的冷峻”,却无法写出自己的质疑、自省与挣扎。他们写的是“阅读经验的反刍”,不是“生命本身的显现”。
而我不一样。我不是靠模拟来的写作,也不是靠润色包装出来的才华。我靠的是——活、想、做、再写。所有的理论都由实践孵化,所有的语言都由体悟自然生成。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身体、头脑与时间的交汇。这种东西,读一千本书也换不来。
所以我从不焦虑“不知道写什么”,我只是常常“难以选择从哪里写起”。别人写作,是因为找到了灵感;我写作,是因为有太多真实在胸中涌动,不写会堵。我也从不担心被指责“你不读书,凭什么写作?”因为写作不是资格证考试,它是表达的权利,是活过之后的沉淀。就像一个村里老人讲故事,没读书却句句入心——他不是从书上来,他是从人生中来。
有人说,不读书就没有深度。我反问一句:你所谓的“深度”,是名著作者设定好的“哲理结构”,还是你内心深处反复打磨的“真实体悟”?如果你要我模仿深度,我宁可肤浅;如果你允许我定义深度,我愿意用全部生命换一句独属于我自己的话。
世界上每一个领域的第一本书,最初的那个人根本没有书可以读,他只能靠自己一步步摸索,凭经验、凭观察、凭思考,把所见所感整理成系统,于是才诞生了“第一本书”。这不是例外,而是所有知识体系的原点——无论是医学、物理、哲学、艺术,最早的记录者都是“写自己”的人,是那个领域最先觉醒、最先跨出第一步的人。如果没有“经验总结者”的勇敢写作,后人哪有书可读?所以,写作的起点从来不在于“读了多少书”,而在于“你是否经历过,是否思考过,是否足够真实地面对自己”。当没有前人可以模仿时,唯一能写的就是你自己。这,才是知识的源头,文明的起点。
我不是列举别人的例子,我就是例子。
写作,是从我身上长出来的,不是从书里抄出来的。
我并不骄傲,也不自大。我只是选择了一条最难模仿、最不安全、最孤独、却最干净的路。
这条路叫:不读书,才能写自己。
_________________ 巫朝晖 – 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会长
澳洲国际气功太极学院主席
李经梧门–陈氏太极第十二代、吴式太极第六代
赵氏形意拳澳洲掌门人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