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715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7966
:
|
|
[武学]七度气温出汗太极法
每天凌晨五点左右,我就出现在海边,不论风雨、不论寒暖。悉尼六月是初冬,海边气温只有7度,体感温度2-3度。我依然穿着夏装,快干超薄运动裤、长袖T恤加薄风衣,一双登山鞋。
练完太极拳、再接太极剑,两趟下来,额头已是汗珠微冒,身体通体发热。很多人无法想象,这么低的温度,怎么可能出汗?但我清楚,关键不在天气,而在结构 —— 我练的不是流行的表演套路,而是真正的“中低桩太极法”。
传统民间流传的太极拳,多数是“高架”练法,屈膝角度不大,动作圆润飘逸,适合大众锻炼,也便于推广。但这种练法难以唤醒体内深层气血,更别提低温出汗。我的练法恰恰相反,我将每一个动作都重新审视、重新架构,从根基开始构建:马步更低、开胯更深、重心更稳,每一招每一式都在“蹲”中找力,“沉”中化劲。
今天清晨的练功就是最好的验证。我第一趟打的是改编后的24式太极拳,融入了张三丰十三式的原始结构,还增加了“马步缠丝”、“转身收胯”等传统老架要素。一套拳下来约五到七分钟,每次我的身体在第三分钟就开始发热,五分钟开始均匀出汗,而且不是局部冒汗,而是整个人有如从内而外蒸腾起来的感觉 —— 这正是“气化”的体现。不是肌肉发热,而是整条气机通透之后,带动体表自动排汗。
很多人练太极一年都没出过汗,因为他们只是动了“形”,没动“气”。而我经过长期实践发现:只要在太极拳中将桩功真正融入结构,每招每式都站得住、沉得下,再配合呼吸节奏,出汗只是自然结果。这不是靠速度,不是靠强度,而是靠结构的“通”。这一点,在七度低温中出汗,就是最好的实证。
更特别的是我的剑法。不是传统套路,也不是流行表演,而是我自己根据太极原理自创的实战剑术。它不是在地上“走”,而是在结构中“缠”——缠的是胯、是肩、是意气流转。每一招都带着开胯转体,每一式都贯穿着松沉力传。与拳法配合打完一轮,不仅气血鼓荡,而且身心格外清明。别人是出完汗感到疲劳,我却是出完汗后精神大振、四肢温热。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的练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晨练”,而是真正的“功法修炼”。我每天凌晨五点就到海边风口最盛处,常年如此,从不间断。训练后再静桩听海,吸收天地能量。这样的修炼,不仅锻炼身体,更是与天地交换气息。
我曾说过,真正的太极,不在“打拳”,而在“站桩”。所有的爆发、发力、转换、松沉,都是在长期的桩功中培养出来的。今天练拳中,我每一次的步法转换,其实就是一个个“中低马步”的重建过程。与其说我在练拳,不如说我在不断重塑自己的骨架结构、肌肉走向与气血通道。
过去的我,在17度气温中即使坐在车里,双脚膝盖都会冰凉,穿着保暖裤加牛仔裤都不够。而现在,我仅穿秋装站在草地上练功1.5小时以上,脚是暖的,膝盖是热的,身体是活的。这些都不是奇迹,而是长年累积的结果,是结构性训练真正转化身体的表现。
我的太极之路,并非表演,而是归根。“低温出汗太极法”只是我长期修炼体系中的一环,它不是取巧速成,而是脚踏实地的深层改造。它的力量,不在表象,而在能否真正通透五脏六腑、养精蓄神。
所以我说:太极,不只是拳;桩法,不只是站;修炼,不只是流汗 —— 而是结构、气血、神意的整体更新。若你能走入中低桩的太极结构中,你就能在七度的风中出汗,在寒冬的草地中回暖,在看似简单的动作中,开启一场真正的逆转。
_________________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