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716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7971
:
|
|
[人生]1996年父母来悉尼定居
那是一段漫长而煎熬的过程,也是一段让我至今回想起来依然热血澎湃的记忆。1996年9月,我终于成功申请父母来悉尼定居,成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很多人只看到我们团聚时的温馨画面,却不知道在这之前,我为了申请父母定居澳洲,整整忙碌了一年,经历了一场移民政策、手续流程与现实生活三重夹击的极限考验。
1995年,我刚刚在悉尼站稳脚跟,事业处于刚起步的阶段,生活节奏紧张,每天都要在公司兼顾技术与业务。可我始终挂念在中国的父母。我一个人在海外发展,始终希望有一天能把他们接到澳洲,安享天年、共享天伦。于是,我正式启动了为父母申请澳洲永久定居的计划。
那个年代的澳洲移民政策,刚刚经历一轮宽松期。作为留学生身份留下来的新移民,在1990年代中期还有机会为直系亲属递交“父母移民”(Parent Migration)申请。政策当时尚未收紧,虽然手续繁琐,但不像后来一样动辄排队等十几年。换句话说,我算是赶上了政策转弯前的窗口期。当时的留学生,自己永居身份还没拿到,更不用说申请父母来定居了。
但即便如此,过程依然非常艰难。第一步,是准备所有的基础资料和关系证明。我把父母的出生证明、结婚证、我的出生公证、户籍资料、国内各类身份证明、澳洲这边的担保资料一一翻译、公证,还得按要求做中英文对照版,经过澳洲的JP认证、公证人事务所签字盖章。这一轮准备工作我整整做了近一个月,每一份表格都要对照移民局的最新指引填写,任何一点笔误或遗漏都可能导致退件或延误。
父母那边也开始同步准备。他们要前往中国指定的医院完成体检,出具健康报告。母亲的体检一切顺利,但父亲因为当时某一项指标略有偏差,被要求提供进一步的医学报告与详细资料。我一下子陷入紧张状态。那时没有网络通讯,国内一个医疗报告往往需要邮寄好几周。澳洲移民局又要求在限定时间内补齐,否则申请将作废。
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段时间,每天下午一下班,我就奔波于悉尼各移民代理与移民律师事务所之间,手里拎着沉甸甸的文件夹,到处咨询、请教、核对资料。有时一天下来,要见三位不同的移民顾问,把所有父亲的报告反复复印、翻译、归档、分类,然后再交由律师审查是否符合递补标准。我一边跑手续,一边还得维持公司日常营运。早上七点出门,晚上十二点才拖着疲惫身体离开公司,就在街角餐厅随便吃点垫肚子。
有一晚,我坐在办公室楼下的长椅上,翻着一沓沓申请表格,内心几近崩溃。那一刻我在想,我到底是为了什么?但想到父母在国内日夜期盼,想到他们已经退休,思念与责任顿时压倒了一切疲惫,我继续整理材料。
几个月下来,我已积累了一大叠资料,所有表格、公证书、体检报告、信件、律师函摞起来足有五十厘米高。这些资料我至今还保存在箱子里,每次搬家都带着它们,因为那不仅是一份申请档案,而是我人生中一段不可替代的奋斗记录。
终于,1996年春天的一个清晨,我接到母亲从中国打来的电话。她兴奋地告诉我:“澳洲移民部来信了!我们获批可以定居澳洲!”我握着电话久久无语,脑子一片空白,只觉得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
那年9月,我站在悉尼国际机场的接机大厅,看着父母拖着行李走出海关。那一瞬间,我几乎热泪盈眶。他们终于来了,穿越山海,跨越制度,终于可以在南半球这个我打拼的地方安稳地生活。那年,他们或许是第一批通过留学生担保成功定居澳洲的父母。而从那之后不久,澳洲政府收紧政策,父母移民排期动辄长达十年,申请难度陡增,后来人即使条件相似,也再难复刻当年的路径。
至今我脑海里还记得:准备全套公证、翻译、体检、审查、补件,然后每天在悉尼奔波数月,边工作边奔忙……谁能知道,那是怎样一场拼尽全力的人生追赶。
我常在在心底告诉自己:1996年,我们一起完成了这场逆风而行的移民长征。
_________________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