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749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8130
:
|
|
[文化]澳洲彩虹鹦季刊纪事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这个以短视频与浮光掠影主导传播的年代,还有一本由纯粹文学爱好者坚持义务出版、全球寄送、被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华文纸质刊物,默默在海外出版了二十一期。
那就是我亲手创办并亲自排版、主编、统筹每一期的《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季刊》。
它不是商业项目,也不是政府扶持的文化工程,而是我们一群真正热爱文学、尊重写作、珍视文化的海内外华人,自发结成的国际笔会平台。我们没有经费,没有团队,没有印刷厂背景,却从 2004 年筹备,2005 年起正式发行纸质季刊,坚持了整整多年,每期印量达两千册,覆盖全球二三十个国家与地区。
每一期我亲自从头排到尾,版面设计、校对、封面图处理、页数控制,每一份样刊从我手中诞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副主编美芷始终严格认真把关,义务承担大量杂务,而我的父亲巫逖——笔会荣誉会长,也担任季刊的总顾问,为我们提供精神支柱与诗歌审稿支持。
我们与一般论坛不同,我们是实打实的一套系统。从澳洲长风论坛里各大文学栏目中选稿、由版主推荐后交由编辑部审稿,再交我主编统筹排版,最后印刷成册。每期结束后,我们要面对最繁琐却最真实的一步:邮寄。
我们实行免费样刊制度,投稿者与部分读者可登记地址,我与义务团队手工统计、分类、打包、投递。每期都有专文公布《邮寄说明》,列明索取规则、补寄方式及各国邮资状态。寄出的样刊,很多飞往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也有到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的文友。
我们很少库存,也从不追求盈利。只有当你收到一封来自遥远国家的感谢信,或在论坛中看到作者晒出刚刚拿到的样刊,才知道,我们做的事情,是有温度的。
更重要的是,这本季刊,真的被世界看到。
澳洲国家图书馆正式收录了《澳洲彩虹鹦季刊》的纸质刊本,进入其国家档案系统。中国北京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荣胜先生亲自接待我们,并合影接受刊物入藏。这不是口头说说,而是真实发生、照片为证的文化交流事件。
更令我记忆深刻的是,2006年和2007年,在澳洲总领事馆举办的新年酒会与文艺活动上,我的同仁美芷小姐代表笔会,亲自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悉尼总领事邱少芳先生(大使衔)与文化参赞李建钢先生递交刊物,二人当场手持刊本合影,留下珍贵历史照片。这些不是仪式照,而是真正代表国家对我们民间文学传播的尊重与肯定。
不仅如此,香港图书馆也收藏我们的季刊,而澳洲本地更有数所中学,将我们选载的作品用作中文教材参考阅读。一位老师告诉我们:“你们刊物的语言真实、有时代感,又富有中文文化特色,是我们找不到的好资料。”这让我更坚信,我们坚持的事情并非徒劳。
在澳洲长风论坛的支持下,数百万字的创作汇入这套纸质刊物中。我们独创的“澳洲八行诗”“微型诗歌”“现代诗歌”“国际连线写作”等形式,成为许多作家的起点与回忆。投稿者遍及全球,不乏名家与专业作家,也有许多素人凭借这份刊物走向更广阔的写作道路。
这不是一份普通的刊物,它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写作者彼此看得见的灯塔。在网络日益碎片化的今天,谁还能有精力印两千本纸刊,打包寄往世界?而我们坚持了多年。更重要的是,我们留下了大量原始封面、邮寄记录、作者名单、论坛备份、外交官合影、国家图书馆证据,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档案结构,至今极少同行能复制。
今天,当我重新整理这些历史照片、封面、邮件、论坛截图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澳洲彩虹鹦季刊》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个海外华文文化的独立文明结构。
我们不是被谁扶持起来的,也从未指望被谁承认。我们靠的是每一位写作者的热情,每一个版主的筛选,每一位义务工作者的打包,每一份样刊飞跃万里送达读者手中的坚持。
这就是我们的纪事!这就是《澳洲彩虹鹦》的重量!
_________________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