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898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8883
:
|
|
[武学]灵子步三小时
我的日常行走方式,已经与大多数人完全不同。现在无论是清晨散步、日常出行、遛狗买菜,甚至是山林徒步,我几乎不再使用传统的脚跟着地或脚趾发力方式行走,而是采用前脚掌轻贴地面、步伐缓慢而稳定、身体整体被骨架自然导引向前的状态。我将这种由内而外形成的步态称为“灵子步”。
很多人初听“灵子步”这个名字,往往以为是某种特别的功夫套路,或者是一种系统训练出来的技术步法。其实并不是。它既不是我人为创设的新术语,也不是从任何拳谱、古籍、师承中学得的某种技艺,而是我长年累月习练桩功、太极拳、太极剑与结构独立后,身体在不经意间自己“走”出来的一种自然运动方式。它并不是刻意训练的产物,而是结构练通之后,身体在动态状态中自发演化出的结果。
这时往往会有人好奇地问:“你这种走法,究竟锻炼了什么?”这个问题我可以非常明确地回答:灵子步所锻炼的,并非表层的肌肉或体能耐力,而是从足底三弓、筋膜链条到脊柱主干、乃至整套气血循环系统的整体结构功能,是一个完整的“身体内部网络”在运行过程中的自我协调与调节。
首先,它直接激活并强化了脚底的三弓结构——内侧纵弓、外侧纵弓与前脚掌的横弓,每一步都带有微小的弹性回弹,从而不断锻炼并修复脚掌的弹性承托能力;随后,踝关节、膝盖、髋关节自然归中,不依赖肌肉硬撑、不产生冲击负担,形成了上下贯通、中正对称的稳定下盘;更重要的是,随着骨盆微动、脊柱轻柔旋转,呼吸状态也随之逐步调整,气血顺势而上,全身逐步形成内在循环的有机通路;最终,筋膜张力网在每一步中自动调整分布,完成对全身结构紧张度、牵引力与反作用力的微观平衡,形成深层次、低消耗、高效益的系统协调。
换句话说,这种步态的本质,并不是“某种走路方式”或“轻盈发力技巧”,而是一种“动态结构自持状态”,是“在行走中自然站桩”,是“在日常动作中不断优化结构路径”的结果。它既不依赖力量发力,也不追求步法速度,而是身体本能选择的最低耗能、最省力、最稳定的前进方式。
目前我几乎每周都会有两次完整的“三小时灵子步”状态。早上五点起床练功,一套太极拳、太极剑、马步桩、金鸡独立之后,通常会在上午或下午安排较长距离的步行——或外出办事、或随意逛街,一次出门即三小时,全程步态统一,节奏自然轻盈,过程中没有刻意调整,也无需特意提醒,身体自己维持结构流动。
三小时走完,脚掌会有轻微酸胀感,但膝关节、脊柱、肩颈等关键部位没有任何不适或疲劳感;当晚正常休息,次日凌晨四点照常起床,继续海边练功,不仅毫无延迟,状态反而更为通透、集中。这种“边走边恢复”的运行效果,是我多年来从未在任何传统耐力训练或恢复性运动中体验到的。
更令人惊讶的是,即便在崎岖山路、松软草地或碎石坡道中,我的身体依旧会自然进入“灵子步”状态,不需刻意思考路线与落点,也无需临时转换走法,每一步仍是前脚掌缓着地、骨架引导重心、结构稳定过渡。那一刻我才彻底明白,真正的“步法”从来不是腿怎么摆、脚怎么走的问题,而是整个人体结构在协调动作时,如何完成重心转移与能量最小路径调度的系统体现。
更真实的是,这种状态并非训练场上的临时技法,而是我每日生活中的自然常态。即使只是晚饭后带狗散步40分钟,我也不会提醒自己“进入步法”,而是身体自发沿着这种节奏运行。我身边一些多年不习武的朋友也能观察出端倪,他们会说“你走路没有一点声音,却感觉特别稳、特别沉”,而我心知这就是结构带动下的无声效率。
我从不练所谓的“长距离耐力走”,却可以连续走三小时而不感疲劳;不是靠意志硬撑,而是身体自觉把这种方式视为最省力、最自然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无需恢复、无需按摩、无需热身,走完就能正常生活、照常练功,毫无延迟。
所以我常说,灵子步不是“走出来”的结果,而是“练出来的结构”使身体自动决定了如何走。它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节律”;不是人为控制,而是身体选择。当一个人结构练通之后,身体就会自己启动这种最优化的运行方案,不需意图、不靠激励,只要动起来,它就会自然启动。
我相信,如果有一天你也进入这种状态,你会忽然发现:原来并不是你在用脚走路,而是你的整个身体结构在运行,不是你在想要练功,而是功早已融入了你的生活,不知不觉地伴随着每一个呼吸、每一个步伐。
这,就是我的“灵子步三小时”——走得并不快,却走得极其通透;看似轻松自然,实则深层锻炼;它不张扬、不显功,却是我多年功法内化的真实体现之一。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