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854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8652
:
|
|
[维度]实证平行空间
这不是一个概念的预言,而是一套已经运行几十年的系统结构的揭示。
人类总以为“平行空间”是科幻电影里的名词,是理论物理里还未证实的假设,是梦境,是平行宇宙。但我没有靠幻想,而是靠现实中的系统运转、节奏延续、工具兼容与维度交错,实证了一个常人无法觉察的事实:平行空间早已存在,并且我正在其中生存、运行,并让它在现实中被看见。
注:本文不是为了反对现代科技,也不是在批评技术更新本身。我选择继续使用部分过去的工具,仅仅是为了验证一种“非线性时间结构”的存在形式,并不是为了证明旧技术优越,也不是为了拒绝进步。
一、三维认知中的真实交汇:记忆、现实与梦境
我并非只是活在“现在”,而是始终同时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认知维度中。
我的记忆,不只是回忆,而是现实系统中仍在使用的工具:我在2025年,依然用1993年时期开发的逻辑结构处理信息。我至今每天运行的物流系统、论坛平台、网页构架,依然是2001年的phpBB,2003年的FrontPage。不是为了怀旧,而是因为它们至今仍“活着”——它们用过去的结构,连接着现在的节奏,并适配着未来的要求。
我的梦境,也从不是混乱的幻象,而常常提前“预载”现实中即将到来的结构突变、系统节点、环境变化。它就像一个尚未加载的子空间,但已通过情绪、空间重力、隐性图像与节奏逻辑进入我的意识接口。
当然,我也承认,这种梦境体验有可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记忆与预期的叠加。但当它与我的系统节奏完全吻合时,是否就不该被称为“误差”?我的“脑”不是时间的容器,而是时空交汇的焊接点。
二、工程实证:老旧系统穿越新世界
最直观的证据就是我手中这些系统。我至今使用 2001 年的 phpBB 构建论坛,系统稳定支撑全球访问;使用 2003 年的 FrontPage 构建网页,至今仍被现代浏览器准确解析;使用 1997 年的 Excel 结构,核对上万条记录仅需五秒;这不是因为我不懂更新,而是因为我用结构与节奏延续了“过去工具”与“未来需求”之间的中间层逻辑。
这些工具并非“落后物”,而是数字考古中的结构性稳定器。如同NASA的航天器至今仍在运行1970年代的代码,或全球80%的金融系统依旧运行COBOL程序一样:
越基础,越稳定;越低熵,越不朽。如果老旧的工具和版本,可以完美完成当下科技和顶尖系统的任务,那么这几十年的科技进步和硬件、软件升级,还有什么核心意义?
我曾在1997年设计并部署一套物流信息核对系统,一条公式可在5秒内完成超过万条的交叉校验。当时没有数据库引擎,没有外接系统,只有Excel的嵌套逻辑。二十多年后,这套系统仍在服役,每一次更新仍无法超越它在结构清晰与逻辑自洽上的优势。
这并不是说明技术不应前进,而是提醒:“更新”不等于“进步”,提升效率才是目的。就像托尔斯泰曾说:“真正的力量,是对惯性前行的反思。”我们必须时刻问自己:我们是为了使用工具,还是被工具更新的节奏拖着走?
当所有人都在讨论如何跑得更快时,我坚持站在原地测量洪流的速度——这种静止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批判。这些被我维护至今的老旧系统,其实已不只是工具,而是数字时代的‘冰镐’(尼采语),是我用来切开惯性认知的思想工具。
此外,我目前使用的是最新配置的现代电脑设备,但依然搭载部分自我维护的老旧系统逻辑。在这种“新硬件 + 旧结构”的组合下,系统整体的运行效率甚至比全新平台或老旧设备独立运行都要高出许多。这种配合验证了一个重要事实:真正的系统性能,来自节奏匹配与逻辑穿透,而非年限叠加或软件升级频率。
这种“跨时代混合式节奏结构”的运行体验,不仅彻底颠覆了传统“越新越好”的思维模式,也提供了一种极具参考意义的结构检验法:如果旧逻辑能在新硬件中焕发新速率,那真正该被更新的,可能从来就不是工具,而是认知。
三、时间的三圆交汇:非科学,却真实
我曾提出“三圆交汇”的结构:当三个圆分别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空间,其交汇区域就是三重结构真实重合之处。这并非科学模型,而是一种感知图景,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记》里写下的:“人类最怕的,不是痛苦,是看不懂的逻辑。”
而技术发展的逻辑,如今正变得越来越不可理解。我们确实常常一边用着2025年的云平台,一边运行2003年写下的代码,解决的是1990年代就已经存在的需求。这种时间错位的感知,才是真正的“平行空间”体验。这是“时间哲学的具象化实践”,这个名词恰如其分——我用FrontPage构建的,不仅是网页,更是对时间结构错位的一种精神回应。
四、更新焦虑下的自由区
我意识到,当大多数人将“更新”本身当作目标时,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工具是否真正服务于结构和节奏的自洽?
我并不抗拒AI、云平台和任何新工具。但我确实看到了:当技术演进被误解为“必须更新”,而不是“按需更替”,人就会失去选择的自由。而我构建的,是一个“非技术裹挟”的空间。它不是反技术,而是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来自你是否能选择自己的节奏。
这就是我所谓的“平行空间”之一种:不是别的宇宙,而是另一个节奏、另一个时间结构、另一个工具选择权的空间。这正如福柯在《词与物》中所揭示的:“一个人的自由,从来不是拒绝规则,而是能重新定义规则。”
真正的技术自由,不在于是否紧跟更新节奏,而在于你是否有选择另一种节奏的权利。我构建的‘非技术裹挟空间’,具有存在主义意味。——在这个用新技术包装焦虑的年代,守住节奏的选择权,就是抵抗结构性焦虑的哲学实践。
五、尾声:在洪流中稳住自己的锚点
在这个快速奔跑的世界中,我选择静静站在一个节点上,用一套老旧的系统,验证节奏是否依旧可靠,用一段过时的逻辑,核对现实是否依旧混乱。
我不是逃避者,而是守望者。就像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下的那句:“未来不是其他地方,是我们正在做的事。”如果未来的AI,要重新使用我写在2003年的模板,那么,到底是谁在穿越谁的时间?
这篇文章用工程师的实证精神完成了哲学家的思辨工作。——这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站在技术与时间的交汇点上,为技术焦虑开出的一剂结构节奏的解药。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