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898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8883
:
|
|
[极限武学]太极开胯法
结构重排的身体智慧入口。
在所有内家拳中,太极体系乃至传统修炼系统中,“开胯”常被反复提及,似乎人人都懂,人人都在练。但真正开胯的术门,少之又少。不是因为胯难以打开,而是因为“开”的方向从一开始就错了。太极中的“开胯”,从来不是拉筋压腿的柔韧训练,也不是简单的站桩下沉,更不是外力辅助的牵拉,而是一种对结构深层结构重排的内部唤醒。只有当你真正进入太极结构的智慧通道,胯,才会自动向你“开启”。
我并非科班出身,也没有系统接受所谓专业柔术或舞蹈训练。但我通过一年的持续练功,马步桩稳定每日半小时,闭眼金鸡独立可达23分钟,太极行步进入“灵子步态”,最终胯部竟然自己“开”了。没有拉扯,没有扳动,没有疼痛。就是在某一天,我站桩至十几分钟,突然感觉髋骨内侧一个点被轻轻接触,随后如水流般,整条腿的骨骼像被松下来了一寸,脚掌地心也感觉前所未有。那一刻我意识到,真正的开胯,靠的不是肌肉或拉伸,而是结构逻辑的重新解锁。
“太极开胯法”不是某一套具体动作,而是整套嵌入太极中正之理为基底,结合我实践路径发展出的身心互动系统。它的核心不是动作,而是“识觉”。识觉不到,练多少都白搭;识觉一到,不用刻意,胯自开。
我的路径如下:从最早的马步桩,稳定桩功训练,让双腿真正承载身体的全部重量,而非靠肌肉硬撑。随后以金鸡独立训练跨部的支点控制,闭眼站立强化全身协调与神经稳定。在这之后,再进入太极行桩的练习:不是走路,而是“气”一步、一步,都在胯部感觉中完成。一旦进入此模式,身体重心自然下沉,胯部不再是“关节”,而成为一个“中枢站”——气从中转,力从中发。
桩功路径如下:
从最早的马步桩,稳定中轴站桩,让双腿真正承载身体的全部重量,而非单纯的硬撑;配合闭眼独立训练的跨的支点转移,再通过站姿强化全身协调与神经稳定。在这之后,再进入太极的行桩训练,太极不是“一步、一步”,都在胯落带动中完成。一旦进入此模式,身体整个自动沉沉、胯部不再“夹持”之势,而成为一个“中枢站”一旦归位,神意也极稳。
为什么很多人练不好开胯?因为习惯用力,追求快效,模仿动作而不理解结构原理。他们把开胯当成自律,却不知道它是系统结构的产品。如果没有先在重构站桩方式上,没有真正结构的曲曲,没有引导呼吸与脊柱进入柔和旋流状态,胯再怎么拉,吐气定疼痛换姿势,迟早受伤。
真正的开胯,不是做做而已“顺呼吸”你无法控制它,但你可以引导它。当我每天在海边练功,闭眼独立、脚踏晨潮、气息沉稳的过程中,整个骨盆区域逐渐从僵固中软化,像有一层层锁被悄然打开。特别是在连续数日清晨6度气温下,仅穿一条薄裤练功,仍觉得浑身温暖,胯盖不冷时,我知道这不只是耐寒,而是气血真的到了胯以下,结构已经变了。
太极开胯方法:不能猛,不强求;不能拖延,必须稳定;不是追求感,而是等待结构完成。开胯一旦出现,其它功法才真正有效。你走的步,站的身,练的拳、站的桩、呼吸的每一口气,都与“胯部力”转导相关。它不只是肌肉训练,而是骨骼层级的智能恢复。
真正意义上说,太极开胯,不是“柔软性训练”,而是人类身体智慧中最晚被封印、最难被解锁的部分。只有当你掌握了这个原点,就是能唤醒你自己自动运动神经系、气血路径、结构重排的整体。
太极开胯,是一开端。太极开胯,将是未来未来系统里,分层推进,结合马步桩、灵子步、金鸡独立与辩证中正结构完整路径的一个重要入口。人类不缺练法,却缺意志。而开胯,就是意志可显显。
不同年龄段的开胯方法:
20岁以下年轻人:骨骼尚未完全钙化,髋臼灵活,可通过缓慢深马步配合轻度气沉呼吸,进阶式自然松胯。无须压腿。
30~50岁成年人:骨架多已有不良坐姿、运动不均或长期腰腿负担,需以“结构性坐胯+低重心站桩”为主,配合胯根松沉意识训练,逐步打通骨盆锁链。关键不在“压”,而在“沉”。
5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髋关节关节囊僵硬、筋膜老化,切勿强拉,应从“坐凳式马步”或“站墙桩”训练中引导胯落体沉,重在骨骼对位与气血回养,结合步行时胯带的“摆轮感”训练,逐渐激活自然开胯机制。
太极开胯法,就是这样:不强求,但不能懈怠;不能硬练,却必须稳定;不是追求感觉,而是等待结构成熟。开胯一旦出现,其它功法才真正有效。你走的一步,站的每一分钟,呼吸的每一口气,都会从“局部用力”转为“整体协协”。这不是训练结果,而是身体智慧觉醒之后,自动下来的内在指令。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太极开胯,不是动作技巧,而是人类身体智慧系统中“最晚被封印、最难被解锁”的部分原点。谁掌握了这个原点,就能重构了自己的运动神经系、气血路径,思维方式乃至认知尺度。
这篇文章只是一个开端。太极开胯,将是我未来系统整理、分层推进,结合马步桩、灵子步、金鸡独立与静桩站立等完整路径的一个重要入口。人类不缺锻炼法,却缺重启法。而开胯,就是重启的钥匙。
这套系统也在我的其他文章中有部分触及,例如:[极限哲学]主流是创新的障碍 中,我曾提到结构思维的滞后对身体造成的错误认知;在 [音乐]一曲指弹动天海 中,我也描述过气与身协同后指尖如有神助的流动感,而那种通达感,本质上也来自身体中枢(包括胯)结构被打通之后的整体协作状态。在 [音乐]此情可待,穿透心灵 一文中,则以气息共鸣带动吉他旋律的方式,间接体悟了身体呼吸路径与“中段结构”的觉醒,这种路径延伸,正是开胯、松胯、通胯后在音乐中所显化的另一重形式。
这不是理论演绎,而是身体印证。这不是柔韧性的表演,而是智慧结构的解封。不是只有武者才需开胯,所有希望恢复身体感知的人,都应该从胯开始,走回真正属于人类的深层结构之门。
在我的另一篇实证文章《结构性坐胯》中,我已详细分析“坐胯”不是动作意图,而是当马步结构、脊柱牵引、膝踝顺序、气血归落全部就位之后,“胯”自然沉落的结果。那种沉,不是靠压,而是骨盆区域如钥匙般插入整体身体结构槽口后的**“结构嵌合”**。一旦这种嵌合完成,不仅站得稳、走得稳、发力沉,而且连头发都开始回生,体温分布全面优化,正是人体结构与气血共同“坐”回原点的信号。
该篇也明确指出,结构性坐胯成功之时,脚掌负重均衡、胯内松沉、胸腰不塌、头顶轻灵,整个人仿佛静止却处在螺旋微流之中,气自脚而生,力自胯而出,意识通透无阻。
而没有这篇文章,就无法解释“开胯”的终极意义。因为真正的“开”,最终不是张开的幅度,而是结构归位后的“坐定”状态。开,是为了坐。坐,是结构嵌合之后的智慧静定。
因此,《结构性坐胯》与本篇《太极开胯法》、以及《闭眼独立,气血重构》《金鸡独立23分钟实测》《灵子步初步》共同构成完整路径,从脚掌负重、气息归落、膝胯解锁,到胯部结构归位、上身自然立定,是我整个身心系统中最具穿透力的一组结构锚点。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