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898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8883
:
|
|
[极限武学]挑战太极
太极不能实战,这句话听了太多年。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自称“实战派”的格斗者、拳手、搏击爱好者跳出来,找一段模糊糙糙的视频或某位年迈太极师傅下场比试,以高频率、快节奏、大爆发的姿态盖棺定论:太极无用,传统技废。然而很少有人真正正面回应:这些挑战是否公平?规则是否对等?挑战者是否真正理解挑战者所站的体系与修炼路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所谓挑战太极,实质是以己方体系为基准强行评判另一种完全不同结构的修炼系统。
但凡所谓“挑战太极”的案例,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由级别更高、身体素质更强、训练年限更久的格斗者发起。没有一个挑战者是初学者或低水平选手。这一点本身就说明:挑战的本质,从来都是“强者对弱者”的不对等较量。如果太极真的“不能打”,为什么还需要安排这些强悍选手出战?如果只是“游戏一场”,何不找一位同龄者、体重相当的新手对练即可?换句话说,挑战者越强,恰恰从反面证明太极被认为“有威胁、值得挑战”,否则就无需动用这些高阶拳手出场。这是一个被忽略却极具结构揭示力的现象:凡挑战,必定是对太极的一种承认;凡选择挑战者级别极高,恰恰佐证了太极从未被真正轻视。
如果今天不是太极被挑战,而是太极主动发起挑战规则,情况会如何?如果挑战必须在太极结构下展开,不得使用暴打式推进,不得爆冲速度,不得使用现代格斗补术规则,而是完全在循太极内功功力的训练逻辑中,例如松沉、缠丝、合化、听劲、引化、以意领形、蓄势发力、以小胜大、后发制人……那试问挑战者之中,有几人能跨过最基本的太极入门门槛:闭目站桩金鸡独立十分种,双眼不睁肢体不晃,身体保持松静沉稳?试问这一门站桩功夫,已非靠蛮力可达,而是依赖高度内控的结构调整,若非老拳师们常年修炼的一部分,是几乎无人能原地完成的基本功课。这不是表演性地单腿“出力”,而是全身微调后的“生理稳定系统”。
当所有“挑战”都拒绝进入太极的规则领域时,暴露的不是太极的弱点,而是现代格斗认知的盲区。因为挑战者始终站在自己的节奏和规则上评判太极,就像叫一名马拉松运动员和短跑选手比百米成绩,再据此否定马拉松毫无实用价值。太极的节奏与法则本就是另一个“维度”,而非你我想当然的战斗节拍。
如果今天不是太极被挑战,而是太极主动设定挑战规则,情况会如何?如果挑战必须在太极结构下展开,不得使用爆发击打、不得爆冲速度、不得使用现代格斗术规则,而是在完整循太极内功功力的训练逻辑中,例如松柔、沉稳、意气合一,请问,有几位挑战者能坚持一分钟不中破绽?又有谁能通过太极提出的一个“最基本的太极入门门槛”:闭目站桩,金鸡独立至少十分钟,双腿不可接触地面,身体保持松静沉稳、气沉丹田、神定意聚。请注意,这不是什么高难度动作,而是太极基础中的基础,是许多老拳师每日功课的一部分,是调动全身神经、肌肉、平衡系统的综合测试。这才是真正能映出“出功夫”两个字的试金石。
这一点,我在自己的训练实录中多次验证。例如在《闭眼金鸡独立10分钟》中,记录了左右脚单独闭眼站立超过十分钟以上的全过程,不借助任何辅助,身体放松,气沉于脚掌。《金鸡独立单次23分钟》中,我在寒冷气候中穿薄衣、站于草地,在阴影无干扰状态下闭眼坚持超过23分钟,脚掌纹丝不动、呼吸自然均匀,全身微热鼓荡,是真正进入神经控制结构与筋膜能量层面的融合感知。《结构性金鸡独立40分钟》则进一步揭示了“金鸡独立”这一传统动作在现代神经调控与核心肌群协同控制上的深层价值。这不是雕虫小技,更不是表演,而是高阶生物结构的稳定测试——非太极修炼者根本无法接近这个区域。
问题从来不在太极,而在挑战的方式。挑战太极的,从未站在太极的门槛内;他们用爆发力、年轻体重优势对抗一个常年习练慢功、以松柔为主的系统。一个百米冲刺运动员,嘲笑瑜伽者不会跑步;一个拳击手,说站桩者不还手,这种挑战的荒谬性,在换一个领域后立即显形。而在武术领域,却极易反复复刻、片面剪辑、带节奏炒作,误导大众对武功、人和时间的判断。同门门派不同的修炼核心,不同体系有不同的战斗维度。而太极,更是一门将“战斗”升华为“结构平衡”与“能量控制”的高级学问,其所谓“实战”已不仅是肉搏技巧的竞赛,而是更深层的气机调动与沉稳之道。
我不是为太极辩护。太极也确实有许多人只练空架子。假套路,甚至把它当成公园健身舞,那些当然不能打。但这不是太极的问题,是练者的问题。同样,一个身强力壮的拳击手若不刻苦训练,只靠挥拳逞勇,也不会有任何战斗力。回过头说,最终结论只有一个——无论什么门派功夫,即使同门,是否能打,看个人修炼,而非什么“门派”高下。即使同门,是否有桩,有气,有内功,是否练下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才是最终定论中的一环。它不追求一击致胜,也不追求一生不败;它不以打人为目标,但它让你站在风雨中岿然不动。这是一种战斗方式,也是一种更高的活法。
很多人若质疑——“以太极规则设定挑战是否公平”?那我反问一句:那今天所有挑战太极的方式,哪一次对太极公平?从训练时长、年龄、体重、技法选择,到擂台设置、评判标准、比赛场地,哪一项真正为太极而设?即使是所谓“无规则对打”,实际上依然偏向爆发型体系的天然优势,从未考虑太极内功系统的能量恢复与结构节奏。说穿了,这种挑战本身早已潜藏着对太极的结构性不公。当前所有挑战太极的方式,如同猴子拿石头评价交响乐,因只限于语言体系的误译,更谈不上真正的“胜负”。
当今搏击体系无法提供任何一位90岁选手挑战同龄太极宗师的案例。这并非个体能力之差,而是体系结构与目的的本质不同。搏击是“速胜搏命”,太极是“延年养命”。
因此,当全世界的搏击体系都无法在高龄保持出战能力,而太极仍可自证“九十岁依然站得稳、化得开、发得出”时,到底是谁不能打?
我多次阐明,真正的太极之实战,不在拳脚之碰撞,而在结构之决胜。何谓结构?是站稳,是不动,是松而不垮,沉而不滞,是内气外势的整合回路,是你未动我先觉、你未出我先化的预判能力。这才是真太极的对抗方式:不是胜在攻击力,而是胜在“不败”的系统。
所有的挑战,本质就是:只要用我的规则,就战无不胜!若不能接受太极的规则体系,不愿进入太极的结构逻辑,不肯在同样条件下完成最基础的训练测试,那挑战只是空谈。真正挑战太极的人,请先闭眼站稳十分钟再说。
真正的太极对抗,从来不是‘击倒谁’,而是‘谁也击不倒我’。在你的招数还没出手前,我已让你失去平衡——这,才是太极真正的胜场。
真正挑战太极的人,请先闭眼站稳十分钟再说。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