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898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8883
:
|
|
[极限哲学]逃亡巴厘岛
曾几何时,发达国家是人类心目中的终极乌托邦:高楼林立、基础设施完备、秩序井然、效率至上。无论是悉尼、东京、纽约,还是伦敦、巴黎,都被视为现代文明的范本。但如今,每年却有无数来自这些“先进社会”的中产群体,一次又一次地踏上飞往巴厘岛的航班,甚至有人一年来三次,每次都住上整整一个月。不为高端奢华,也不为刺激探险,而是为了在一个基础设施远不如自己国家、街道狭窄拥堵、连十公里都可能要开一小时的岛屿上,呼吸几口“自由的空气”。
这不是旅游,这是逃亡。
巴厘岛的街道大多破破烂烂,坑洼不平。电线交错缠绕在半空,摩托车横冲直撞,小摊、香火、狗叫和蒸汽混成热带风的底噪。你会觉得时光倒流了二十年。但奇妙的是,正是这份“倒退”,吸引了全球各地最先进国家的大量游客,尤其是澳洲人——明明拥有世界一流的阳光沙滩、五星酒店、完备医疗、低犯罪率,却依然一批批飞往这个资源有限的印尼小岛。
我曾亲自观察,悉尼路面一小段施工堵车,司机怒吼、警车巡逻、滴滴喇叭此起彼伏,人人都焦躁、愤怒、互不相让。而在巴厘岛,同样是一条狭窄小巷,三辆摩托逆行,后面汽车等待整整三分钟,没有一声喇叭响起。甚至我们看到,在最繁忙的大街上,下午三点,一辆小货车突然在原地掉头,前后车辆悉心让行,毫无怨言。一种难以置信的“松弛感”笼罩着这座混乱而宁静的岛屿,仿佛这里根本不存在“时间成本”这种东西。你甚至会开始怀疑,原来所谓“文明”,并不一定建立在高效率之上,而可能来自对低效率的共同宽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我们一行十多人在旅途中临时决定入一家路边小餐馆借用洗手间。考虑到人数众多,我们担心会造成困扰。然而出乎意料,老板娘微笑着两次迎接我们,一小时左右我们光顾两次,始终满脸亲切,没有丝毫不悦。最终我们感动于她的热忱,选择在那里用餐。换作在某些发达城市,即使是营业餐厅,也未必愿意如此大方对待“不消费的客人”。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所谓的“落后”,有时反而是保留下来的“原始人情”,是未被系统驯化的灵魂。
巴厘岛之所以吸引发达国家的人,或许并不是因为这里“好”,而是因为那里“太累”。发达国家构建了极高密度的秩序系统,从城市规划到个人作息,从效率追求到规范约束,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对系统交代。每一次迟到都是责任,每一次犯错都要承担法律后果,每一份文件、表格、预约系统、条款与说明书,都在无形中压榨人的生存张力。当文明达到高度结构化,个体就成了螺丝钉,不容喘息。而在巴厘岛,这种“系统外的喘息”才成为真正的奢侈品。
这不是“向下选择”,而是“主动逃离”。很多人以为去巴厘岛是经济型的选择,其实对许多来自悉尼、墨尔本、阿姆斯特丹的人来说,这是一种自我疗愈。疗愈的不是生活,而是生存的方式。他们厌倦了数字生活、社交规则、绩效管理、交通高压,巴厘岛成了一种文明的“去系统疗养院”。他们愿意走进尘土飞扬的街头,只为体验那种无时间感、无规定感、无系统感的自由。
表面上,巴厘岛的街道不堪、交通混乱、服务效率低下,但你看不到愤怒,看不到投诉,更看不到“权利意识爆棚”的争执。每个人都知道,这里是系统之外的地带,是文明结构喘息的罅隙。有人说:这不就是“第三世界”?但恰恰是这个“第三”,提供了第一世界人无法在自己国家找到的第二选择。第一是秩序,第二是反秩序,而巴厘岛,就是“第二”的温床。
当文明的巨轮滚滚向前,人类越来越依赖系统,反而越来越渴望短暂地逃出系统。巴厘岛不再只是旅游景点,而是一种文明调频器,它容许你慢下来、歇下来、糊涂一会儿、发呆半天、绕点弯路、讲点废话,重新想一想你到底是谁。
这不是“出走热带”,而是逃亡秩序。
不是“寻找风景”,而是寻找喘息之地。
不是“落后社会”,而是尚未被文明压榨干净的灵魂避难所。
而这个现象,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
就像我的这个老旧版本论坛,2025年七月,迎来一波超过55.6万的访客!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