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898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8883
:
|
|
[科技]新科技不如老工具
这不是怀旧,不是炫耀老派,不是抱残守缺,而是一种来自深度实践者的冷静判断:新科技并不总是优于老工具。在多数人一窝蜂追逐“升级”“换代”“颠覆”时,我只是静静地继续使用着二十多年前的系统,却实实在在跑赢了一大批拥抱潮流的“智能化”“SaaS平台”“ERP系统”。我的物流系统依然以Excel为中枢,辅以简单脚本和信息联动逻辑,在最基础的计算环境下,支撑起年均企业级别的跨境物流操作,精准、低错、高速、灵活,核心人员不过两三人。面对许多投资百万、维护数十人的“企业级系统”,我的老工具不仅不落下风,反而常常成为最后的胜者。不是我坚持使用老工具,而是我没有看到真正“合适的新系统”,更没有看到新系统解决了什么我真正需要的核心问题。
我早已说过,所谓“升级”,如果只是界面更漂亮、按钮更多、词汇更新,但效率没有实质提升,维护成本却倍增,操作人员培训周期更长,那它不是升级,而是倒退。我的系统,从1997年就开始自建,到2013年进入规模实战,已经历超过二十年,几经行业更替、环境变迁、用户迭代,依然稳定运行。无论是海运集装箱的调度、空运快件的排仓、陆运路径的重组,还是客户报价、实时成本回收、月度利润自动测算,都能在“老工具”中精准完成。新系统呢?你需要团队、需要开发商、需要运维、需要项目经理、需要演示文稿、需要上线前的培训课程,而我只需要:打开老工具,运行。我的很多合作伙伴、客户甚至不知道我用的是上世纪的软件系统,因为他们看到的是结果——快速响应、逻辑清晰、永远提前一步的策略判断。这不是“新”做不到,而是“新”越来越偏离了“用”的核心。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不用AI自动化?为什么不用数据库系统、云端仓储、AI调度算法?我当然知道这些技术的存在,我也了解它们的核心能力,甚至可以直接参与架构。但问题在于:我是否真正需要它们?是否真的有人分析过: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是不是其实根本不需要如此复杂的系统来解决?我的经验告诉我:工具的选择不应被潮流绑架,而应回归于“是否满足核心需求”。如果一个系统,在使用复杂度极高、维护成本极高、出错风险极高的同时,仅仅带来一点点形式上的美化或一点点数据展示的花哨,那它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系统选择。我反而宁愿选择功能纯度高、结构稳定、成本低、易于控制的“老工具”,因为它能让我专注于本质,而不是迷失于操作界面与技术细节之中。
这是一个“技术解决主义”盛行的年代,人们不断制造问题以合理化新工具的使用,而不是从问题本身出发寻找真正适合的手段。我看到太多团队在“换工具”的名义下内耗,反复部署新平台、学习新接口、调整新规则,三个月过去,原有系统已废,新系统尚未完全上线,所有人都疲惫不堪,成本投入翻倍,效率反而下降。而我,在这个过程中,系统稳如磐石,依旧流畅运转,业务继续扩展。这不是“坚持”,这是“够用”的智慧。我用最朴素的工具完成了最复杂的调度逻辑,我用最原始的程序跑出了最高速的判断系统,我用一个人写的结构打败了十几人维护的新系统。这不是偶然,而是合适。
我的文章《老工具吊打新系统》曾详细记载这一过程。在《三球七维体系》中,我甚至用结构逻辑的方式彻底推翻了传统“新即进步”的迷思,指出真正的工具选择,不在新旧,而在合度。在《极限哲学》中,我进一步提出“结构回归”的智慧方向:人不应被技术节奏牵着鼻子走,而应反过来用结构智慧定义技术选择。我不是反对新技术,而是反对“无意义的新技术”,我不是固守老工具,而是清楚地知道“老工具绰绰有余”。
这话题的稀缺,正在于它击穿了当代所有“更新”的伪逻辑。当一个系统的核心是“能用+精准+可控”,而不是“新潮+包装+看起来厉害”,那么它是否老、是否不炫酷、是否不联网,都不重要。人类文明从石器走到AI,走得快不等于走得准。文明最大的误区,就是误把“工具的新”当作“智慧的进化”。而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那些早已成熟、被人遗忘、但从未被超越的老系统里。我不是在坚持老工具,我是在等待新工具真正配得上“替代”的资格。而在这之前,老工具依然是王者。
所以,不是我怀旧,是这个时代,造不出更合适的系统。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