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898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8883
:
|
|
[武学]内气鼓荡
在传统内功、武学与养生体系中,是身体气机运行到一定程度时,由内而外形成的一种热力与冲击感。这不是单纯的运动出汗,也不是外部环境带来的温度变化,而是一种由体内能量激发、推动血脉运行、打开毛孔、温养脏腑的综合状态。古人称之为“气满则荡”“真气鼓荡”,现代可理解为内能与血液循环的高效耦合,让身体在极短时间内从核心升温,突破环境温差的束缚。
我每天凌晨五点左右到海边,气温六到九度,有风,穿秋装而不觉冷。无论马步桩,还是慢练太极拳、太极剑,几乎都是三分钟全身发热,五分钟开始出汗,十分钟额头、头顶、背心、腰肾、四肢同时均匀出汗。这个过程不需要大幅度动作,不会气喘,更像是内在引擎的启动。冷风拍打脸颊,海浪声拍岸,身体却在由内而外涌动热流。这种热不是表层的灼烤,而是由丹田、脊柱、四肢逐渐向全身铺开的暖意,细密、均匀、可持续。
内气鼓荡的分级,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动期,气感刚萌发,温热局限在局部,多见于丹田、手掌或脚底,出汗少且局部,常常依赖较高的气温和较大的动作才能出现。第二阶段是成形期,气机开始贯通,热感能在十五度左右的环境中出现,出汗范围扩大,额头、面部、胸前也能出汗,动作幅度减小时热感依然维持。第三阶段是鼓荡期,全身气血冲盈,在十度甚至更低的气温下,三到五分钟内全身发热,五到十分钟均匀出汗,耐寒性显著增强,热感与动作幅度关系不大,桩功即可达成,并且能收敛或释放热感。第四阶段是化境期,气机随意调控,在零度或高温湿热环境中都能保持内在热平衡,冷热切换迅速,甚至可以在炎热中保持清凉,寒冷中保持温暖,热感已不再是唯一指标,而是整体气机充盈与精神饱满的表现。
我的经历表明,我已经稳定处于第三阶段,接近第四阶段的门槛。因为在六到九度的有风海边,我能在三分钟内全身发热,五分钟均匀出汗,十分钟全身热感稳定而不衰减。收功后热量可以在几分钟内逐渐内敛,不会出现长时间过热或失温。桩功时双腿稳定微抖,身体中心稳固,气机运行全身,甚至在低温下仍能保持手脚温暖,这意味着气血运行效率已远超普通状态。
这种状态和普通的运动发热不同。普通运动依赖肌肉大量收缩,先热的是肌肉群,热量从外向内传导,而内气鼓荡是先热于内,再透至体表;普通运动发热停下后温度迅速下降,而内气鼓荡收功后,身体仍能保持温暖一段时间,并且热感均匀,不会出现局部灼热或大面积冰凉的落差;普通运动需要较高的心率和呼吸频率,而内气鼓荡可以在呼吸平稳、心率不高的状态下完成升温。
我没有像传统那样意守丹田,热感也不是线性从小腹丹田生起,经由脊柱上行到头顶百会,而是浑身到头顶同时发生。额头的汗细密,背心的汗温热,腰肾区域像贴了暖宝,四肢末端不再冰冷。海风吹来并不会打断这种热感,反而让人更清晰地感受到内外温差。这时的身体像一台发动机,内在的燃烧平稳而持续。
验证内气鼓荡的标准,不是单次偶发的发热,而是可以在低温条件下稳定、快速、均匀地启动,并且能在收功后自然收敛。动作幅度不必大,呼吸不必急,意念与气机同步即可。更高阶段的验证,是在冷热极端中依然能够随心调节,不受环境左右。
从初动期到化境期,需要的是长期、稳定、循序渐进的练功,尤其是桩功、缓练与呼吸调节的结合。初期不必追求大量出汗,重要的是感受热感从内而外的路径;中期要在不同温度中练习启动与维持;鼓荡期要学会收放自如;化境期则进入气机与意念高度一体化的境界。
我相信,内气鼓荡不仅是武学修炼的一个阶段,也是身体自我调节能力的一个高峰。它让人不惧寒暑,血脉畅通,精神饱满,更让人切身体会到,真正的力量不是外在用力,而是内在自生、自控、自足的生命动力。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