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898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8883
:
|
|
[气功]气冲病灶,功到病除
特别说明:本文是我个人长期练功的体悟与康复经历,不是医学诊断或治疗建议;如有疾病或不适,请先去医院,让专业医生检查与治疗;气功需要静心、耐心、恒心,不会马上见效,也不替代正规医疗,但可以作为长期保健与自我调理的方式;效果因人而异,取决于体质、训练方法与坚持程度。
腕管综合症多因手腕正中神经受压引起,常见人群是长时间敲键盘、握鼠标、搬抬或反复用腕的人;表现为拇指、食指、中指及部分无名指麻木刺痛,严重时麻木会沿前臂到肘,伴随握力下降与精细动作变差;常用处理是护腕、减少负担、物理康复、药物,重者手术;若用腕方式与根因不改,复发率仍高。
我的病灶有旧伤背景。多年前右手臂曾摔伤骨裂,功能虽恢复,但在手腕、前臂、肘关节的结构与循环上留下了隐性障碍;我平日清晨到海边练功,气温常在6~9℃且有风,多穿秋装;训练内容以桩功、太极拳、太极剑、形意五行拳、灵子步为主,每天累计不少于1.5小时,常年未断。
症状在2025年2月左右突然出现。最初不是局部麻,而是从手肘到指尖整段发麻,像被一层棉絮包裹;握剑时感觉木柄像隔着一层布,木纹分辨不清;翻书时常一次划过好几页;写字时笔尖发飘,力度与落点难以精准;日常操作与训练细节都被干扰。
我没有停练,也没有依赖护具、药物或手术,而是继续按原计划练功;把动作放慢、呼吸放细,让气机自然运行;我把这阶段当作“气冲病灶”的过程:气血被功力带动,优先冲击旧伤与淤阻处,短期不适是修复的前奏。
几周内变化出现并可追踪。第一周整臂麻木缩减为前臂麻木;第三周前臂麻木集中到手腕;两个月后只剩指尖轻麻;每次范围缩小,局部都会先有温热与轻微胀感,随后松开,像一根绷紧多年的绳子逐段松解;练剑时握柄更轻松,肩肘腕连成一线,力量能从脚下到丹田再送至剑尖,而不是靠手腕硬撑。
修复不是直线。一次寒潮来袭的清晨,气温突降,指端麻感短时加重;另一次在提高剑法强度后,腕部出现轻微刺感与热胀;我把它们视作“施工期的浑水”,像清理淤塞河道先翻泥沙,短期更浑而后更清;通常1~3天自行缓解,缓解后范围更小、强度更轻、恢复更快。
到2025年8月13日,我在练完剑的清晨忽然发现——右手日常完全不麻,长时间练剑也不麻;剑柄木纹触感清晰,翻书能分辨纸张厚薄,写字时笔尖与纸面的摩擦感细腻稳定;我特意放慢动作,反复确认手指到腕的每一寸触觉;这种变化不只是“症状没了”,更像是结构、循环与神经感觉一起被调顺:肩松、肘坠、腕活,整体力线比从前更通更稳。
回看这半年多的轨迹:从“手肘到手指整臂麻”到“半条手臂麻”,再到“只有手掌麻”“仅余手指麻”,最后“完全不麻”;与我的训练节奏严丝合缝;它不是一夜之间的奇迹,而是无数个海风里的桩功、慢剑中的松沉、灵子步的平稳推进一点点堆起来的自然结果;“气冲病灶,功到病除”并非口号,它有前提、有过程、有结果——前提是气足、路通、形稳;过程需要耐心与自我觉察,分清修复性反应与真正损伤;结果不仅是某个症状消失,更是整体功能的优化与稳定。
这段经历的稀缺性在于它是完整的个人修复记录:症状从出现到消失的每个阶段都有描述;包含“反弹期”的真实波动,而不是单线好转;全程未用外部干预,仅靠持续练功调整;细节可感,落在握剑、翻书、写字这些日常动作上;不是空谈原理,而是第一手体验;适合长期练功者、慢性劳损人群与传统武术爱好者参考其思路与心态,而非照搬方案。
我把这次康复并入功力档案,与马步桩三十分钟、灵子步三小时、低温海边内气鼓荡(6~9℃有风、秋装单衣)并列;它既是训练成就,也是健康改善的证据;说明真正的修炼不止是技艺增长,也是身体在岁月里自我修复、自我优化的过程。
再次声明:本文仅为个人体悟与经验分享,不是医学建议;任何疾病或不适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方案;气功与传统功法可作为长期保健与自我调理的方式,但不能替代正规治疗;是否有效取决于个体条件与长期坚持。
几点切身感悟:
1. 旧伤是身体的记忆,会在合适时机被激活,提醒我们去修复。
2. 气血冲击病灶时的不适,多是重建连接与打通通道的信号。
3. 真正的恢复不会被催出来,它在正确方法与长期练习中自然显现。
4. 反弹不是倒退,是康复过程的正常波动,接纳它、守住节奏,比急着“去掉症状”更重要。
5. 坚持是唯一的“药引子”,任何中断都会拉长恢复时间。
6. 功到病除的结果不只是“没麻了”,更是结构更稳、循环更顺、感觉更灵的整体优化。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