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898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8883
:
|
|
[武学]站桩之道,根基之学
要打人,先站稳。手上功夫再精妙,套路练得再华丽,如果被打倒,从比赛规则看就是失败,从实战角度看一旦倒地,所有招式都没有用。能站稳,才能打人,打不过还可以逃。根基不牢,一切皆虚。
古时候练武,拜师第一课不是花哨的动作,而是站桩。师父常让弟子先站三年桩,再传一招一式。最常见的情形,是第一招又要练三年。各种拳术都有母拳,看似最简单,学徒嫌枯燥,师父却要求长期反复。太极拳的起式,初看软绵绵,毫无威力。但我曾和师父面对面拆招,才明白其中的精要。形意拳更是如此,三体桩要站多久不必说,单是劈拳,许多前辈就默默苦练了三年以上。正因如此,古代习武者的根基扎实,而今日能真正静心站桩的人已是凤毛麟角。
今天再回到最基本的马步桩,从前每天都要练,如今很少听说师父还要求学员扎桩。原因很简单,学员没有耐心、恒心和毅力去承受桩功的枯燥。但越是稀缺的东西,越有价值。桩功之难,不在动作,而在心境。桩功之效,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日积月累。
俗话说人老腿先衰。很多老人双手还能端茶倒水,却因为腿无力而行动困难。桩功正好是一种非常适合中老年人的锻炼。它能锻炼腿部肌肉和骨髓密度,更能培养心境和专注。它的特点是不伤关节,与跑步、健身相比更安全。跑步确实锻炼心肺,但三十五岁之后过度剧烈运动往往伤膝盖半月板。桩功不同,它以内养为主,外静内动,不会给关节增加过大负担。
我常用一个比喻说明差别。剧烈运动就像把一块冻食放进微波炉,外层很快发热出汗,中间却仍是冰凉。桩功的发热是由内而外,先让五脏六腑温暖,再到体表,最后全身均匀出汗。即使不出汗,身体的热机已然被启动。桩功的妙处,在于它能激发潜能,把根基从里到外打牢。
我的亲身经历就是最好证明。2025年2月,我因旧伤诱发腕管综合症,右手从手肘到指尖整臂麻木。握剑没有手感,。但我没有停练。每天依旧站桩、打拳、练剑、走灵子步。刚开始麻木依然存在,后来逐渐缩小,从整臂到前臂,从前臂到手掌,从手掌到手指。中途遇寒潮或高强度训练,麻木会反弹,但过后更轻。到2025年8月13日,我发现右手完全不麻,剑柄木纹清晰,写字笔触敏锐。这就是气冲病灶,功到病除,本源就是桩功的效果。
同样在训练中,我在海边低温六到九度的环境,穿夏装,三分钟全身发热,五分钟冒汗,十分钟全身均匀出汗。别人觉得寒风刺骨,我却不觉冷。马步桩我能稳定站三十分钟,双腿发抖却不酸。灵子步我能轻松走三小时,节奏稳定。对照之下,一位四十四岁的巴西拳手学我双手抱球于胸前,不到一分钟便坚持不住。差别不在年龄,而在根基。
过去我怀疑过,独自练功是否会止步不前,套路少是否意味着功夫不涨,马步桩是不是简单姿势。师兄却常说,你没事就站桩吧。直到有一天,林文辉师兄对我说,祝贺你,成为万中无一。那一刻,我才明白多年枯燥坚持背后的价值。万中无一,不在花招,而在根基。
桩功还有另一重稀缺性。现代人普遍急功近利,喜欢“七天速成格斗”“一个月出成绩”。短视频时代,越复杂越吸引眼球,越浮躁越受欢迎。桩功却是与时间的对抗,它告诉我们三年练一式,十年磨一剑。它守护的是武学的根,是时间与耐性的价值。在武术商业化、套路表演化的今天,桩功就是对抗异化的最后防线。
我也看到桩功的科学潜力。它对骨髓密度的影响,可能与防止骨质疏松有关。低温耐寒的能力,或许和棕色脂肪激活相关。气冲病灶的过程,也许就是神经与肌肉重建的过程。这些方向都值得未来深入研究。
我从自己的经历中提炼了几点体悟。一,旧伤是身体的记忆,会在合适时机被激活,提醒修复。二,气血冲击病灶时的不适,往往是身体重建通路的信号。三,恢复不是催出来的,而是在长期正确练习中自然显现。四,反弹不是倒退,而是修复过程的波动,需要接纳。五,坚持是唯一药引子,中断只会拉长康复。六,功到病除不只是症状消失,而是整体优化。七,武功再精妙,根基不稳毫无用处,站得住,才能打人,打不过也能逃。
桩功看似简单,却是最深的学问。它不会立刻给你华丽的动作,却能在多年后让你重新站起,稳如山岳。它是武学的根,也是养生的根。真正懂的人越来越少,真正能坚持的人,更是稀世稀缺。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