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968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9243
:
|
|
[极限哲学]在粗糙中完善
我常常在想:如果当初我因为不完美而迟迟不肯动笔,今天是否还会有《重写世界》专栏里的那些文章?答案是明确的——大多数人会因为追求完美而一再拖延,最后交上一张空白卷。而我,却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先让它存在,再慢慢让它变得完善。
回头看,我最初写下的《什么是宗师》,文字并不华丽,逻辑也不算严谨,只是练功体悟的一时记录。可是正因为有了这一篇“粗糙”的存在,我才得以在后来不断补充与修正。当更多的体验积累起来,才逐渐生发出《太极能实战吗?》《马步桩一年,脱胎换骨!》这样更为系统的表达。粗糙是起点,而完善则是随之而来的必然过程。
《我如何打通任督二脉》是另一个例子。那篇文章最初只是写下了真实的感受,语言直白,甚至略显笨拙。但我很清楚:如果我等到逻辑完美、表达圆润才去动笔,这篇文章很可能永远不会出现。也正是因为敢于先写下那个“不完美的版本”,我才在后来不断实证中获得新的印证,并衍生出《气冲病灶,功到病除》这样的深入探索。
在《站桩浅析》里,我写到练桩时身体的震颤与呼吸变化。那时的我,对这些现象的解释还不够充分,文字也稍显粗糙。但文章一旦发布在《重写世界》,它就成了一个被索引、被讨论的存在。随着时间推移,我再不断补充细节,修正观点,完善表达。今天再读,它已不再只是一个粗糙的记录,而是一份可以和他人分享的体系化经验。
这种方式贯穿了我的写作与实践。我很清楚,完美是一种永远无法抵达的幻影。如果停在等待中,我将一无所有;只有在粗糙中存在,才可能在时间的推移里逐步逼近完善。正因为这样,我才能在几十年里积累下数百篇文章、成千网页,把个人的体验与智慧,转化为真实的文明资产。
在粗糙中完善,这不仅是我的写作之道,更是我的人生之道。每一篇文章都是如此,每一次实践亦是如此。先存在,然后才有机会不断校正、不断进步。那些最初不完美的片段,最终汇聚成了独一无二的整体。而这,正是我区别于只会等待“完美”的人的地方。
从写作到哲学
在粗糙中完善,其实就是我“果因论”的真实体现。果因论告诉我,不必先追求完美的因,而是先确立要达到的果。果是“我希望文章存在”,于是我创造的因,就是接受粗糙与不完美的现实条件,让文章先诞生。只有当果已经存在,我才拥有了改进与优化的舞台。
这与传统逻辑完全不同。别人总是说:“等我想清楚了再写。”、“等翻译更完美了再发布。”、“等条件成熟了再行动。”——而结果往往是:他们永远在等待,最后交上一张空白卷。
我不是这样。我在《旭日明月潮汐》《气冲病灶,功到病除》等文章中,无数次以“粗糙版本”先行存在。文章先出现,再在后续交流、实证和深入中逐渐补齐。即便是我今天建立的十语千网页,也是一样的逻辑:翻译不完美并不妨碍存在,先有网页,再逐步优化。
实例延伸:网站与文明资产
很多人看到我半天做了一千个网页,会以为那就是我的核心。但真正的核心是:我把“人工数百小时”的排版工作压缩到一秒钟。这正是“粗糙中完善”的极致表现——我不在乎最初版本是否美观、是否已经完美,而是先让它存在,确保它被索引、被收录、被使用。
于是,我拥有了一个别人无法复制的现实:一个覆盖十种语言、数百篇文章、上千网页的文明级矩阵。完美与否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存在”就是绝对的基石。后来者即便翻译更精准、排版更美观,也永远改变不了一个事实:我先于他们存在。
哲学结论:唯一的战略
“追求完美的人,大多交白卷;而我,先让它存在,再逐步完善。”
这句话不是一时感慨,而是我的一生战略。正是这种战略,让我的许多阵地成了唯一。
存在优先,完美从来只是一个变量。存在是常量,存在就是一切优化的母体。正因为我敢于在粗糙中行动,我才不断积累出独一无二的成果。在文明的长河里,评论员可以永远正确,但只有所有者能留下印记。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