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
|
|
小雁塔又名荐福寺塔。荐福寺位于唐时长安城的开化坊,隋时曾是晋王杨广 (即后来的隋炀帝)的府邸,唐代,又先后成为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和英王 (即后来的中宗李显)的住宅。唐睿宗文明元年,武则天以睿宗的名义为去世百日的唐高宗兴建祭祀之所,最初叫做“大献福寺”。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元天授,武则天亲笔题额,将献福寺改名荐福寺。
荐福寺内有一口万余公斤重的铁铸大钟,傲然以“雁塔晨钟”之名跻身“关中八景”。大钟铸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高3.5米,口径2.5米。钟表铸字成六个方款,有阳文共计一千多字,首款铸“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四行大字,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因渭河改道,冲毁寺庙,大钟身陷河床泥沙之中。清康熙年间,有农妇在河畔捣衣,棒槌落处,河中发出悦耳的铿锵之声。官府令人发掘,“遂以巨车载之移置于上都大荐福寺,悬于殿右”。每当清晨,声闻数十里。当地人把晨钟称作“神钟”,据说只要把亲人的名字和去处贴在钟上,无论相隔千山万水,钟声总会把家人的思念和牵挂送到亲人心上,由此招来无数善男信女,敲钟祈福渐成风尚。到民国时,钟楼毁去,钟也残破,但钟上的祷纸仍层层叠叠贴满上下。清人朱集义曾有《雁塔晨钟》诗云:“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
荐福寺是我国另一位唐代佛学大师义净法师的译经处。就在玄奘学成归国25年之后的咸亨二年(671)年,义净只身搭乘波斯商船由海路自广州离开中国,先到印尼苏门答腊,后转抵印度,25年游历30余国,直到武则天征圣元年(公元695年) 回到洛阳,带回佛经400余部,崇礼佛教的女皇武则天亲自出迎至洛阳东门。义净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佛经译场,先后译经56部,230卷。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义净法师上书朝廷请求朝廷建塔贮经。由武后开基,韦皇后带头捐助,造塔之资“悉由宫人出钱而立”。义净更是殚精竭虑,“人或自来,役无留务”,从而使工程“费约功倍”。
小雁塔为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为15层,平面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高约46米。塔壁不设柱额,每层砖砌出檐,檐部迭涩砖,间以菱角牙子。塔身宽度自下而上逐渐递减,愈上愈促,整体呈现出娇媚舒畅的抛物线轮廓,秀丽玲珑,别具一格。塔身外表无装饰,每层南北两面均开有半圆形拱门,门框为青石彻成。门楣上用线刻法雕刻出天人图像和蔓草花纹图案。塔内为空筒式结构,设木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可至塔顶。明嘉靖32年(公元1555年),华县发生大地震,小雁塔顶两级被震毁,现在只剩13级,高43米,实心而不可登。
小雁塔以炼砖、黄泥为原料,通体砖结构,砖缝之间以过滤之黄泥粘着,与其他的塔别无二致。小雁塔之奇奇在“傲立千年始未垮,历经百震终无毁”。小雁塔建成后曾经经历过6次地震,塔身三度开裂,却又三次神奇地“愈合”。据《长安县志》记载: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七月二十日,临潼发生6.3级地震。地震“声如雷,山多崩圮,居舍坏,男女死者千九百余人”。小雁塔也“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时隔34年,正德十六年(1521年)第二次大地震,裂缝在一夜之间弥合如初。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只能把小雁塔的合拢称作 “神合”。1555年9月,极度惊诧的王鹤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刻下了这段奇闻:“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这种裂而复合的现象后来又两度重演: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地震,塔裂为二。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复震,塔合无痕;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塔身再次震裂,复于康熙六十年弥合,其中的奥妙着实让人如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直到1965年小雁塔维修勘探时,技术人员才发现塔基下是一个用夯土筑实的半圆球体,直径约70米,塔就座落在这“球体”的中心,而“球体”与周围则“貌合神离”。地震发生时,因为“球体”的错动能使塔的垂直压力和水平震动产生“应力分散”,小雁塔就成了一个“不倒翁”,虽历经70余次地震而依然巍然屹立。
古人的匠心造就了“有神比合”的奇观,但如此惊人的奇迹竟然默默无闻了上千年。广佚浩繁的史志上没有记载,连那些荒诞不经的鬼怪故事也不肯漏下的庙志上也找不到它的踪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悲哀。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无数的神奇和辉煌,却从来没有过属于中国人的科学发展史。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一种“饱读圣贤书,货与帝王家”的社会习俗,“学而优则士”,逼得天下的读书人都往科场里钻,能有几个关注过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即便象沈括、宋应星、李成、李时珍这样的有心人,在他们的笔下也只是现象的罗列,或者是具体的制作方法,很少涉及到原理性的研究,根本没有启迪后人的理论和学说,至今留下了无数象“木牛流马”那样使后人绞尽脑汁而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团。科学是一个系统,光靠几个有心人成不了气候。但作为统治者的历代帝王只知狂征暴敛、穷奢极欲,根本不把科学技术当作一回事,或是束之高阁,或是藏之深秘,或是沦作他们斗新争奇、愚弄百姓的雕虫小技,科学就在“一家之用”中横遭摧残和扼杀。“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只用于制作彩仗爆竹,指南针也成了风水先生的向盘,造纸和印刷术的命运稍为好一点,但也不过是连篇累牍地翻印着聊以解闷的经书…,东汉的魏伯阳编著的《周易参同契》,被公认为全世界最古老的炼丹书,但发展到明代也仍然逃不出为嘉靖皇帝炼长生不老丹的尴尬。最有讽刺意义的是,中国炼丹术在唐代才传到阿拉伯国家,又从阿拉伯辗转传入欧洲,几经演化发展,终于形成了现代科学的重要门类——化学。我们在中学里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时候,总会感到一种迷惘和困惑:为什么这些自然科学总是言必称希腊,例不出欧洲?不料答案竟在这里! |
|
|
返回顶端 |
|
 |
塔双江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7/11/14 文章: 1992 来自: 中国四川 积分: 9103
:
|
|
返回顶端 |
|
 |
墨竹淡香
会员等级:6
加入时间: 2006/01/22 文章: 1008 来自: 中国重庆 积分: 8663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