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濂
会员等级:4
性别: 
加入时间: 2005/11/09 文章: 412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1772
:
|
|
孔子的绯闻
李兴濂
“没有绯闻的名人,不是真正的名人。”数千年历史之中,未曾想圣人孔子也有绯闻缠身,那一出“子见南子”,让人长了见识。鲁迅《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说,“‘子见南子’,《论语》不讳”。说明子见南子这件事,具有真实性,既不是狗仔队捕捉的臆想,也不是长舌妇搬弄的是非。先生已经作古多年,学生替他编一本语录,还要把这件事写进去,说明子见南子这件事,具有可读性。1928年,林语堂写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他让圣人与卫灵公的貌美如花又实权在握的大人南子的相见多出了工作关系以外的内容,在圣人置身于纵情和守礼的思想挣扎中结束全剧。曲阜学生一演出,孔氏后人就把校长告上公堂。一场还孔子清白的官司也就沸沸扬扬地引起了朝野的关注,绯闻闹出名誉权官司蔓延2400多年,结局自然是孔氏后人得胜。
“子见南子”在《论语》中确有其事,《论语·雍也》说:“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钱穆《论语新解》译成白话说:“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为此不悦。先生指着天发誓说:‘我所行,若有不合礼不由道的,天会厌弃我,天会厌弃我。’”孔子当时去见那位名声不太好的南子时,学生子路是十分不爽的。他一个劲地埋怨老师错走了这一步,连累学生脸上无光。一生光明磊落的孔子,被子路的言辞激住了,他指天发誓: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老天会惩罚我,老天会惩罚我!
面对绯闻,孔子自己采用的是“赌咒发誓”法。而后世的孔子的孝子贤孙,则花样百出,费尽心机,曲意注疏诠释,极力为孔子的绯闻辩护。他们考证孔子没有见过南子,根本没有这回事。《孔丛子》记子高答平原君问,说“先君在卫,卫君问军旅焉,拒而不答。问不已,摄驾而去。卫君请见犹不能终,何夫人之能觌乎?”此可谓“死不认账”法。有的证明此南子非彼南子,另有其人——南蒯。《晋书·夏统传》提出“子路见夏南”之说,宋代孙奕《示儿篇》即明确以南子为南蒯。此可谓“偷龙换凤”法。有的挖空心思,寻找合理根据,朱熹《四书集注》:“古者仕于其国,有见其小君之礼。”此可谓“寻找根据”法。这个法,那个法,都没有李贽说得干脆,李贽以“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态度,说:见,已经见了,怎么着吧!李贽《焚书》有一篇《答周柳塘》,说:“人皆见南子,吾亦可以见南子,何禅而何机乎?子路不知,无怪其弗悦夫子之见也,而况千载之下耶!人皆可见,而夫子不可见,是夫子有不可也。夫子无不可者,而何不可见之有?”
最前卫的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新论,他提出的“与国际接轨”法。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说:“‘子见南子’,长素以为乃大同之道,子路笃守小康,故不能明。盖彼心目中,亦以西俗男女社交为文明,中俗‘男女授受不亲’为野蛮。”康圣人其实忘记了《尚书大传》里的一句“子曰”:“吴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哪里用得着跑几万公里到西方去学男女社交文明呢?君不见真正的男女社交文明,发源乃在东方,乃在孔子而已。 _________________ 李兴濂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辽宁作家协会会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