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妮娜
澳洲长风,南半球最热网站,数十万图文任君浏览。
加入时间: 2005/12/20 文章: 1 来自: 中国深圳 积分: 15
:
|
|
新年话“太岁”
------“太岁”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民间,“太岁”向来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一种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响人们命运的力量。有的命理学家相信在本命年的人会“犯太岁”。而“在太岁头上动土”也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它表明了一种文化忌讳。过去,人们认为,不信这种忌讳,真的会招致灾祸。那那么,究竟“太岁”是不是真有其物?
古代"太岁"的传说
唐代《西阳杂爼》一书记载:有个叫王丰的人,“于太岁头上掘坑,是一块肉,大如牛,蠕蠕而动,逐填,其肉随填而长。丰惧,弃之。经宿,长塞于庭。丰兄弟奴婢数日内悉暴卒,唯一女存焉。《广异记》中也说:晃良贞不怕鬼怪,每年者要在“太岁”头上挖土。有一次,挖出肉块,用鞭子打了几百下,扔到大路上了。当夜有人看见有些神人骑马坐车来慰问那块肉,并问:“太岁兄,你为什么受他辱打而不报仇呢?”回答是:那人血气方刚,我也没办法。天明后“太岁“就不见了。
吉林发现特大"太岁"
其实,作为一种具体的生物,“太岁”是真实存在的。2002年5月,在中国吉林就发现过一个49公斤的特大太岁。
这块重达49公斤形似怪物肉饼状的“太岁”是在吉林桦甸夹皮沟云峰村双合屯发现的。其长度约140厘米,厚度约15-17厘米,径宽约47厘米,从外观上看,呈“八”字形,中间相互联接,呈两片肺叶状,外表沾满了厚厚的腐殖土,因体积重量太大太重,取出时被折段为两部分。如此大的“太岁”实属罕见。
这个“太岁”被保存于纸盒箱中虽已半年有余,依然不腐烂、无虫蛆、不变质,“太岁”仍鲜活如初,无任何异味。洗去表皮腐殖土,会看到它的肉,色泽并不一致,大体上是越丰满的地方,越呈橙红色,里面有些类似血管状的东西。摸上去有粘糊糊的感觉,好像里边水分很大,就像是牛蹄筋一样,刀割上去很费力。
发现者韩增禄介绍,2005年5月30日,他与二儿子上山找牛。当时,而儿子在满塘子的一处山脚下触到一软绵绵的东西,韩增禄闻讯赶去仔细查察看,地上有二厘米厚黑土和腐叶,用手轻轻触摸软软的,很有弹性。经挖掘发现,其物通体为黑褐色,局部呈珊瑚状,就像堆在地上的两堆牛粪,总体上看上去是两片肺叶状既不像动物、也说不上是植物的神秘“肉坨”。令人惊奇的是,在“肉坨”身上最上面一层是当年落下的枯叶,枯叶的下面是一层土,土的下面是“肉坨”。更令人惊奇的是:“肉坨”肚皮底下是一层枯树叶,没有任何根系。据韩增禄讲,当时因为听老年人说过,所以当时他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肉坨”可能就是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的神秘的“太岁”。
据吉林大学微生物专家解释,俗称的“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细菌复合体。
而在中国,不少古书中都有对“太岁”的记载。在《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呈其为“肉芫”、“视肉”、“土肉”、“聚肉”、“封”等。《山海经》中记载的“肉芫”为:“聚肉有眼而无胃,与彼马勒颇相仿佛,奇在不尽,食人薄味。”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类,称其为“本经上品”,并将“芫”分为五类,其中,对“肉芫”是这样描述的:“肉芫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黄者如紫金。”同时《本才纲目》“芫”类条目中还列举了几部以“芫”为主的药方,说明“芫”类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特殊疗效,其共同特点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_________________ 妮娜 |
|
|
返回顶端 |
|
 |
赵福治
每日点评他人作品3篇,优先选入《澳洲彩虹鹦》季刊
加入时间: 2005/10/09 文章: 3129 来自: 中国·北京 积分: 6529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