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qiuchunlin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6/01/18 文章: 345 来自: 中国湖北 积分: 1403
:
|
|
二、游吐鲁番
驱车经过浪漫、迷人的“老风口”达板城后不久,便到了令人神往的吐鲁番。这个位于丝绸古道的塞外绿洲之所以令人向往,主要是因为它有着奇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历史人物以及遍布全洲的著名特产。
在我国历史典藉中,不乏关于吐鲁番的记载:汉朝属车师前国,称高昌;晋置高昌郡;唐改置西州;宋称高昌回鹘;元、明则称火州、和州。起名吐鲁番,始见于《明史》记之“土鲁番”;于清代设吐鲁番直隶厅以后,此名遂用至今。自西汉两千多年来,吐鲁番一直是祖国内地同西域边疆密切往来的必经要地。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很早就深受中原地区的影响。
然而,我来吐鲁番一游,主要是被几处特有的景点所吸引——
高昌故城坐马车。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区东南面约40公里的南麓木头沟三角洲地段。从“城外”入“城内”约5公里路远,只有一条尘土马路,游人必须停下车来,自凑上十人购票坐一辆马车入内。到了“城内”即可看到:到处耸立的土城墙仍然气势宏伟,深陷的护城河轮廓犹存。据传,高昌城奠基于公元前1世纪,是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北史·西域传》记载:“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敞,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汉、魏、晋历代均派有戊已校尉驻此城。又《周书·高昌传》载:“以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之称王自此始也”。此后张、马诸氏在高昌相继称王,并均受中原王朝的册封。至唐吏部尚书候君集带兵统一了高昌后,于公元9世纪在此建立了回鹘高昌国。直到元代,由于高昌城在战火中毁坏过甚,后重建的火州城就不在高昌旧址了。由此算来,从西汉到元初,高昌故城使用了1300多年。它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曾是古西域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虽然高昌城废弃后,大部分地面已被开垦为耕地,但目前受国家保护的部分遗址,仍能从各自不规则而呈方形的“可汗堡”中一睹昔日繁盛的风采。
火焰山下有奇观。“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未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这是明代诗人陈诚吟咏的《火焰山》绝句。太凡从远道来到吐鲁番的游客,没有不看看昔日孙悟空借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扇灭了冲天烈火的火焰山的。旅游车沿着火焰山向东开去,虽是九月天,可仍是流火荧风扑面而来。越是走近,越能感到炽热气流滚滚上升,云烟缭绕冉冉起伏,山如大火腾腾燃烧。据地质学家考证:约在1.8亿年至5000万年间,大地岩浆迸涌,呼啸着从海底腾跃而出,由此造成了现在这座火焰山。维吾尔语称火焰山为克孜勒塔格(即“红山”之意)。他们对此山也有一段美丽传说:远古时期,天山有一条恶龙,经常飞到这里要吃掉一对童男童女,人们若不供奉,它就作恶施威残害人畜。有名叫哈拉和卓的青年向君主托克布喀拉汉请命,要去降伏恶龙。他手执宝剑与恶龙激战三昼夜,终于斩掉恶龙,而由于斩恶龙时的鲜血喷射,便形成了而今的“红山”……有趣的是,当游客们在车上看到火焰山的一片秃坡时,高处山峦上有一排酷似脚印的土凹,导游讲解说:这道奇观就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行走的脚印,后人无论怎么把这些土凹填平,但风一吹仍呈现出这一排永远不灭的“足痕”。
葡萄沟里见“县令”。举世闻名的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城东北角,是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峡谷。在葡萄沟深处,景物天成。游人到此停车,举目环顾,只见藤蔓交织,树影婆娑;宽敞幽深的甬道,清雅玲珑的亭榭别墅,淹没在葡萄架的浓荫之中;串串果穗,伸手可及,其形如珍珠状,丰腴晶莹。因时下九月,部分早熟葡萄已成为一串串的紫色葡萄干,它们天然地吊在葡萄架上,与晚熟的绿色葡萄相映衬,莫不诱人垂涎欲滴。游移一段,忽见巍然耸立的峭崖,崖壁上悬挂着交柯连枝、密如帘帐的野葡萄。拨开藤蔓,喜见涓涓泉滴,从崖缝、苍苔间溢出,注入崖下大小池塘,其池水盈盈,游鱼欢乐,热情的主人就在这清泉池畔为来客设席摆宴,少不了用葡萄沟里特别佳酿的全汁葡萄酒为之洗尘。再往前走,发现葡萄架上挂着一块醒目的指路牌,上面写着“旧县令参观处”。按照所指的左行方向,笔者好奇到了这一特殊观赏处:原来是用石头雕刻的昔日县令开堂审案的场景:只见县令赤身坐在缸里审案,堂下赤裸着身子跪着的是被审人。据讲解员介绍:昔日此地温度高达80多度,县官都是在盛着天山冷水的水缸里放着凳子坐着审案,被审人也都是赤裸着身子受审,尽管如此,还是汗如雨注,热不可挡。这个场景真实地记录了昔日吐鲁番的一个社会缩影。
坎儿井中留合影。坎儿井是我国聪明智慧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水道工程。全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余条,分布于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南疆皮山、北疆奇台等地。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总数近千条约5000公里。太凡来到吐鲁番的旅游者,无不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外围戈隆滩上,看见顺坡而下的一堆又一堆圆土包,形如火堆,错落有致地伸向绿洲。只有参观后才知道,这些都是坎儿井的竖口。假如从高空俯视,这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点缀着吐鲁番这个古老而又焕发青春的宝地。通过询问当地人得知:吐鲁番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宜修建大量的坎儿井:其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每年夏季都有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且渗于戈壁地下变为潜流,积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层厚、储量大,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导游介绍说,坎儿井的结构由坚井、地下渠和涝坎共四部分组成。竖井的深度和井与井之间的距离,有上下游之分:愈向上游愈深间距愈长,约30—70米;愈往下游愈浅间距愈短,约只有10—20米。然而,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据史料记载:在清政府的倡导下,加之屯垦措施的作用,使之坎儿井得到大量发展。如今,虽然已新修了许多大渠、水库,但坎儿井仍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特殊作用。我们根据导游的指引,来到了一条十分凉爽的地下沟渠,往里延绵行走约半小时后,方见渠顶上有块“坎儿井”的大牌子,大牌子底下有几条方木搭在沟渠上,两边各有一排穿着维吾尔民族服装的姑娘站着,方木中间是游客请维族姑娘一道合影之处。看来,游客们都想与这些花花绿绿的异族少女留个影作纪念,因而只能排成队按顺序来拍照。轮上我时,已有了经验,先是将挂在旁边的维族花绿帽取一顶戴在头上,然后向沟渠两边各招来一位维族姑娘,我站在中间,两位姑娘各站在一边,她们还做出很对称的表演的动作来。这一幅合影照,是我思念新疆、结缘维族、不忘吐鲁番坎儿井的珍惜之照。 _________________ 规者文之根 德者才之帅____请点击"荀阳文学博客"交流 |
|
|
返回顶端 |
|
 |
乐园成也
会员等级:5
加入时间: 2005/12/31 文章: 985
积分: 5431
:
|
|
返回顶端 |
|
 |
坊山居士
会员等级:3
加入时间: 2005/10/25 文章: 228 来自: 中国.山西 积分: 483
:
|
|
令人神往的吐鲁番,问好楼主。 _________________ 一山一水远尘埃,一户一窗临壑开。一剑一琴闻鸡舞,一觞一韵邀月来。 |
|
|
返回顶端 |
|
 |
qiuchunlin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6/01/18 文章: 345 来自: 中国湖北 积分: 1403
:
|
|
向二位关顾者致以深深的问候! _________________ 规者文之根 德者才之帅____请点击"荀阳文学博客"交流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