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志富
澳洲彩虹鹦驻站作家
加入时间: 2005/10/12 文章: 573 来自: 浙江宁波 积分: 1649
:
|
|
又是诗界好收获
——读阚龙山诗集《生命的印证》
钱志富
(文学博士315211浙江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去年笔者为河南安阳诗人王学忠的诗写过一篇评论,发表在北京出版的《世纪瞭望》2004年最后一期即第6期上,题目是《不屈的诗魂 不朽的诗篇》,大约有10000字,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了较大反响,成都的一家《新体诗通讯》全文转载。《世纪瞭望》认为我的文章可以奖励,主动给了一个首届全球华文“世纪杯”金牌奖二等奖,并在2005年第1期刊发诗人王学忠的《太阳不会流泪》的时候,加了编者按,说:“钱志富博士简评王学忠诗歌的文章‘不屈的诗魂 不朽的诗篇’发表后,在诗歌界、社会上引起了颇大的反响。”又在另一处说:“文坛当今有兴势”。笔者同意,这一说法,不仅“文坛当今有兴势”,“诗坛当今也有兴势”,这是我们应该感到一点欣慰的。这不,我又受到了从山东潍坊寄来的一本写得比较优秀的诗集《生命的印证》,作者是年逾花甲的诗人阚龙山先生。
阚龙山先生的这本诗集的确是中国当下诗界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收获,他写诗的路向无疑是现实主义的,他是那种有着可贵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的诗人,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用他天真的、敏锐的目光死盯着我们现实生活中假、丑、恶的人或事,随时准备好向他们发动攻击,而且应该说他的攻击是准的,也是狠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读他的诗的时候能够获得一种痛快的原因。我们下面就来读一读他的这些诗。
我们先看他的《生命的印证》一诗:
生命的印证
说到牛 谁都知道是人类的朋友
牛现在老了 要去屠宰场
注册登记 办理退休
牛退休后就不再是牛了
牛要当一回牛肉
再奉献给人一点余热
牛在生命的最后一天
我到屠宰场为其送别
我看到牛在场地上静静地站着
众多的牛也在近处站着
(要它们见识牛死的过程)
屠夫一双带血的手
先将一跟很长的塑料管
穿入牛的鼻孔 然后推进
一直推进到牛的胃部
塑料管的直径大约有两公分左右
如此向牛注水 几小时后
牛体开始鼓胀了 然后倾倒 仰卧
屠刀在牛的目光里激动过一次 两次
牛皮就被完整的剥掉了
像脱掉一件旧棉衣
一根牛筋从尾巴上抽出来了
牛筋的用处可大了 大英雄成吉思汗
远射大雕的那张弓
就是一根牛的总筋做成的弦
牛始终在沉默 沉默
而我不沉默 我仰天大喊:
人情太冷酷了
这是罪孽 罪孽
而在此时一个监管部门的监管人员
对着刚剥去皮的牛
“啪”打上一个印证
“绝对错不了 就是哪个
被我们叫做朋友的牛
现名放心肉”
2004年5月
古圣贤借牛说事的应该是很多的,可是在笔者的心目中都不如这一首诗借牛说的事,这是怎样的事呢?这是让人痛心,让人吃惊,让人气愤,同时也让人觉得无奈的事,诗人说“人情太冷酷了/这是罪孽 罪孽”,是的,“人情是太冷酷了”,读了这一首诗,笔者想重新给人下一个定义,即:人是能够犯罪的人,人既对天地犯罪,又对万物犯罪,当然也对自己的同类犯罪,不然,哪来的种族灭绝,哪来的战争和压迫?这首诗写得让人读了心惊肉跳,我们被诗人入木三分地对现实中的假、丑、恶的人或事的刻画深深折服,诗人对现实是有深切的感受和体验的,不然,他也写不出这样的杰出的诗篇来的。全诗共分四节,每一节的每一个字都像带棱的尖刀,划得人心疼痛,笔者不忍读这样的诗,但又受不了他的召唤和诱惑,因为这首诗在艺术上是那么的成功,那么地让人敬服。
《为麻雀写的一首诗》也是一首好诗,不妨一读:
为麻雀写的一首诗
麻雀是最贴近人类的鸟了
同我们住在一个屋檐下
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
清晨我从梦中醒来
首先看到的是窗外
几只麻雀在海棠枝上跳跃
唱麻雀流行的童谣
朴实无华的翎羽
不带矫情的演唱
本身就是一首乡韵
应该与人类共乐共荣
但历史总是恶作剧
由于人类的偏见
麻雀承受着长期的不公正
麻雀不会作诗也不会讲朦胧
叽叽喳喳 直来直去的牢骚话是有的
宣泄愤懑也是应该的
它们没有远飞的记录
它们像一群无知的孩子
它们只是翻过一道道坎
飞越一道道篱笆
当它们发现篱笆后面的稻草人
不是真正的枪手时
它们忘形地高歌起舞
其实这算不了什么超越
它们料想不到这个世界还有险恶
也没听说老谋深算会设下陷阱
掉进陷阱 也不知陷阱的深度
此时 隐在黑暗中的一双手伸出来
已到了生命的紧要关头
顾不上再喊一声鸟语了
2004.5
这又是一首拿单纯者和弱势群体的代表者说事的诗,上一首拿牛说事,这一首拿鸟说事,这似乎是诗人的惯用伎俩,但又是不得不用的伎俩。麻雀是善类,本来可以有单纯、宁静而美好的生活,而且它们还有能飞的本事,可是还是逃不脱人们给它布置的陷阱,这就是它们的命运,作者正是为这样的命运而悲鸣。诗人在这里充当了圣者,因为圣者就是亲民而爱物的人,如果他不能善待一切善良的人和物,那他一定是一个不善者。精彩的还是结尾,读了让人魂飞魄散,惊魂不定,正是这样的结尾强化了诗的主题。
《我和死神是打出来的铁哥们》能把死神写得十分亲切、自然而和善,仿佛我们的同类和亲属,这是不容易的,我们在这里来读一读:
我和死神是打出来的铁哥们
多次交手 我们都平分秋色
这以后我们握手言和
我是他的老弟
我叫他大哥
与此相关的事我用着大哥:
飞机失事 某地发生了车祸
超市 百货大楼发生了大火
疾病和疫情蔓延 流行
不期而至的洪水和山体滑坡
死神大哥就来了
死神不会不来 这是他的天职
他要过目现场
给亡者打上标记
该留下来的留下
已经是亡灵的他都要拎走
这时 我就说:
大哥 你再等一等
等一等 让我看看你的笔录
还有那些该留下来的亡灵
我要邀约更多的大医精成者
他们回天有术
也许 经他们的努力
还能挽回更多的生命
2004.5
佛家主张了生死,认为只有能够了生死的人才有希望成佛。要了生死,就要从意识上早早同死神打交道,认为死神并不可怕,死神也是善的,它是来帮助人解脱烦恼的。诗人阚龙山先生也许没有这样的佛学修养,但他通过与死神一次次较量,终于与死神言归于好,订下了合作协议,这也可以说就是从生命和灵魂深处已经了断了生死,这是值得颂扬的,赞美的。其次,该诗并没有因为与死神的协议,而否定生命的价值,这也是可贵的,所以诗人最后恳请死神给他看看他的记录,要把那些“该留下来的亡灵” “邀约更多的大医精成者”来使他们返阳再生,尽可能“挽回更多的生命”,这就是这首诗的可贵之处。
《我最爱看动物园的动物》
我最爱看动物园的动物
我喜欢看动物园的老虎
虎妈妈刚产下自己的幼仔
就被饲养员抱走
然后把几只小猪崽叫给虎妈妈
一日三餐见到的是猪肉
见到猪崽仿佛是见到了朋友
给小猪崽舔舔毛发
小猪崽也给虎妈妈咋咋奶头
小动物们都和解了
人类还在大打出手
吃了亏的 嘴上老喊着
复仇 复仇
动物园里还有一个好看的镜头
一只母狗 奶着三只幼狮
吃饱喝足了母狗就拎起幼狮
练习摔跤或悠闲的散步
一向 狮子可是狗的敌手啊
狗斗不过狮子吃了很多亏
狗妈妈一定不去考虑这些
不像人类总在
考虑如何斩尽杀绝
株连九族的事
狗妈妈如何考虑我不知道
但它的做法是要证明:
如果世界什么都消失了
光剩下狗 一个狗的世界
还有什么文明呢
2004.4
这首诗的好处是借动物园中动物的和谐相处来反思人类的相互残害和冲突,能够给我们以较多的启发。读了这首诗,让我们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人在热爱同类和异类上连动物园里的狼虫虎豹也不如,因为它们饿了,要吃其它动物,但也是临时逮一点来吃,而决不会大面积屠杀,人类从古到今发生过太多“斩尽杀绝/株连九族的事”,而在西方还发生过种族大屠杀的事,人啊,真不可思议,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仇恨?这首诗是写得十分深刻,也十分生动的,诗人从动物园里动物们的和解似乎看到了人类和解的一线希望,但血腥的现实提醒诗人,还不能高兴得太早,所以他在他的诗里义正词严地谴责了人:“小动物们都和解了/人类还在大打出手/吃了亏的 嘴上老喊着/复仇 复仇”,当然没有复仇似乎也不行,因为这个世界上遭遇血腥的压榨的事例是太多了,但怨怨相报何时了,以暴易暴的惨剧发生的还少了吗?人真实无奈的动物!诗人在诗的最后以狗妈妈说事,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诗人写到:“狗妈妈如何考虑我不知道/但它的做法是要证明:/如果世界什么都消失了/光剩下狗 一个狗的世界/还有什么文明呢”,我们需要狗妈妈对人类的启蒙,我们需要学会与异类和同类和谐相处,我想这恐怕就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价值所在。
《填鸭》一诗是诗人带着愤怒写的,下面来读:
填鸭
历史记录 我曾当过一回疯子
因疯而荒唐过 愚蠢过
疯狂起来作了一些傻事
就因为新买了拖拉机
家养的几头牛成了废物
我不得不作出报废处理
我把家人的不同意见赶出场外
我要众多的眼睛见证什么叫专横
我把牛肢解后 把大片牛肉放进绞肉机
把牛的五脏放进绞肉机
把牛头牛尾巴放进绞肉机
但牛的骨头我不能放进去
我要留下来另有它用
然后我把池塘里一群鸭子赶上来
用我的牛肉片作为鸭子的饲料
狼吞虎咽后鸭子不吃了
不吃不行 一定要继续吃
再不吃就采取强制措施
人要用一只手抓了鸭的脖子
用另一只手向鸭子嘴里填
填不下去 武松打虎断了的那截棍棒
就派上用场了 用它来向鸭嘴里捣
我用了这种填鸭的办法 深信
我的一群鸭子能带给我好运气
到那时浮在水面 就不一定是鸭子了
说不准一群鸭子变成了一群航母
最终一块块弱肉
比期望的航母到达的更早
2004年
可以想见一个期望社会相对公正、公平、合理的诗人面对一个物欲横流、弱肉强食的残酷人世内心深处该有多无奈,多不平,多愤恨,可是诗人无法拿别人出气、泄愤和贬损,所以只好他自己拿自己开刀。在这首诗里,诗人解剖了自己,划开了自己的灵魂,让人看到了自己的贪婪和专横,他把老而无用的牛给杀了,而且用牛肉做饲料来填鸭,期望他的鸭能变成“一群航母”,诗人快疯了,不,他已经成了一个疯子,看他做的什么事!诗人整首诗都是拿自个儿说事,可谓用心良苦,但不拿自个儿说事,又拿谁个儿说事呢?诗人的这首诗读来让人憋气而愤恨和无奈,我们说什么好呢?
《二嫂是怎样被压弯的》写于1998年,是写一个叫“二嫂”的弱势个体的,不妨一读:
二嫂是怎样被压弯的
顶住了风风雨雨
顶住了失去丈夫的痛苦
肩上扛着两个娃
背上驮着一个穷
毕竟不是完人
扛不住路的压
纵横的路 四个方向
挣着 向村外爬
乡下人习惯了走别人的路
这一回 豁上命去
对着村外竖个窗口
不过是紧紧腰带
把陈年的血汗倒干
一座城拿来也不换
重量能抵一座山
只一点不投心 路太高
挡住了城市大房子里
送过来的情感
二嫂明明扛不住
却从来没说扛不住
扛到最后才被压弯的
未能在这路上走一步
1998年
许多年人们不再谈论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了,理论家有太多的新理论,但没有关于典型的理论,诗人在这首诗里给我们已经创造出了一个有鲜明性格和独特命运的“二嫂”形象,而这个形象的确有某种典型性,她代表了一类人,一类不堪生活的重压和磨难脊梁骨弯曲了的人,这类人就是我们经常能够见到的那些“紧紧腰带/把陈年的血汗倒干”的,“明明扛不住/却从来没说扛不住/扛到最后才被压弯的”人,诗人对这样的人当然他自己也会是这样的人给予了悲悯和同情,当然也给我们带来了反思的材料,我们会问,像“二嫂”这样的勤苦百姓,她是怎样被压弯的?勤苦百姓的脊梁骨被压弯之后,共产主义就一下子实现了吗?
《老马外传——读臧克家〈老马〉一诗有感》是一首足以感天地、泣鬼神的诗,读者自己读吧:
老马外传
——读臧克家《老马》一诗有感
大诗人臧克家用少许文字
养大的那匹老马
前不久 还向周围的人说
马不会被累死
马死 主要是因为饥饿
等我驱车赶到屠宰场
老马已经被五体分尸
刮下全部的肉 作为最后礼物
交给人 装盘上了餐桌
操刀人说:是匹瘦马
再瘦一点就不是马了
旁观者说:我看见留下的全部风骨
也听见马肺腑里吐出的话:
人的胃口太大了 该交的
我们都交出了 不该交的
希望别再给我们增加
2002.3
诗人臧克家的《老马》一诗是中国新诗中的经典,是比较广泛地为世人所知的,一般说来前人有了精彩的作品,后来者是要畏惧三分的,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不敢在黄鹤楼上题诗,因为有崔灏在前。可是,诗人阚龙山恁是在臧诗之外写出另一首成功地刻画老马形象的诗来,而且这个新的老马的形象与老的老马的形象不是重复的,可以说有了创新。臧克家的《老马》一诗只是单纯地写出了老马的负重,老马的吃苦耐劳,老马的遭受凌辱,而阚龙山的老马的命运却更复杂一些,也更悲惨一些,老马可能是不服主人的驾御和驱使,在饮食上遭到了惩罚,最后被饿死了,饿死之后还被肢解,肉被送到了人们的餐桌,而人们毫无同情和怜悯,只有以旁观者自居的诗人看见了“马留下的全部风骨,也听见马肺腑里吐出的话:人的胃口太大了 该交的/我们都交出了 不该交的/希望别再给我们增加”,诗的最后拿马说事,原来诗人有言外之意,诗人在为像马一样的人鼓与呼啊!
《吃什么像什么》一诗的嘲讽和自嘲的意味较强,读之令人喷饭:
吃什么像什么
吃什么像什么
法国人萨瓦金这句话
是一门新的学问
它牵着我的鼻子进入
是我天生的福份
我走遍了所有的酒店和餐馆
去追踪观察 终于发现
爱吃牛的人自己变成了一头肥牛
爱吃猪的人自己变成了一头肥猪
爱吃飞鸟的人变成了
一只钻头不顾腚的鸵鸟
喜欢到海王府吃海鲜的人
最好少吃或不吃鳖甲
再吃下去自己就是个王八
我终生以草为主食
间或嚼点带腥味的肉类
也许因了我用骨质的角
对着狼的牙齿顶了一回
人们看我像一头公羊
其实我肚子里装了什么
我比谁都清楚
实实在在我是一个草包
2003.4
古人论诗讲奇趣,讲无理而妙,认为诗以奇趣为宗。诗人阚龙山先生的这首可以说是有奇趣的一首诗,但它不是无理而妙,而是有理而妙。诗人一开头就运用了“吃什么像什么”这一法国人萨瓦金的理论,然后从这一理论出发有了自己的独到的发现,因为他看见“爱吃牛的人自己变成了一头肥牛/爱吃猪的人自己变成了一头肥猪/爱吃飞鸟的人变成了/一只钻头不顾腚的鸵鸟”,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场景,所以诗人劝告:“喜欢到海王府吃海鲜的人/最好少吃或不吃鳖甲/再吃下去自己就是个王八”,王八谁愿意当呢?可是人们有口福之便,当然也不懂得吃什么就像什么这一理论,所以照吃不误。诗的最后是自嘲,诗人说自己是草包,因为按照萨瓦金的理论,吃什么就像什么,所以自己实实在在是一个草包,这也没错,但像诗人这样的草包还是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他能区别善恶美丑,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指甲不干净的人》是直接对“指甲不干净的人”的指斥:
指甲不干净的人
一个涉足泥潭的人
涉足泥潭不认为涉足泥潭
仍在泥潭的边沿
与一个居心叵测的人共同进酒
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一个深陷泥潭的人
此前 曾拒绝过我的邀请
一个深陷过泥潭的人
从泥潭里爬出来
在洗浴后向我表述
他一向洁白无瑕
我指着他的双手让他自己看
指缝里那些洗不去的污垢
“你的手指被污染过”
2003.5
笔者很喜欢这首诗,古人讲诗出侧面,但这首诗偏偏从正面入手而且写的不坏,这是很难得的。诗人面对一个“涉足泥潭不认为涉足泥潭”的人刚开始还是循循善诱的,可是后来这个“深陷泥潭的人”拒绝了诗人的邀请,最后越陷越深。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深陷泥潭的人后来“自己从泥潭里爬出来/在洗浴后向我表述/他一向洁白无瑕”,诗人面对这样的失德者只好“指着他的双手让他自己看/指缝里那些洗不去的污垢”并义正词严地告诉他“你的手指被污染过”!读到这样的诗,我们应该是很痛快的,诗人指斥的好!所谓“勇者不惧”,怕什么呢?!
现在我们最后再读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是《怕碰硬的刀子》,诗里有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怕碰硬的刀子
刀子的锋芒逼近
一头金狮
一头黄牛
最终还是选择了弱者
在搜过肠之后
肚皮上还要刮油
2004年8月
相信读者读了这首诗以后会有所醒悟的,原来弱者有一种宿命,那就是挨宰!公平吗?公正吗?不公平,不公正,也没办法,因为刀子有刀子的意志,他总是选择弱者!
阚龙山的诗是笔者初读,一下子评了他这么多诗,这倒不是因为笔者特别偏爱他,而是因为他的诗有一种特别的价值,读他的诗可以让我们一下子明白许多道理。当然就诗上说他的一些诗是写得很好的,如我们上面列举出来的这些诗,这些诗我认为都是从他的生命和灵魂深处发出来的,是发自他的肺腑的,自然也会进入读者的肺腑的,所以这些诗无论有什么样的人读来都会得到景仰和赞叹的。但阚龙山先生并不能保证他的每一首诗都达到这样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的高度,所以他也写了一些不太具有震撼力的诗,这里我们就不去说它了。 _________________ 钱志富
文学博士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
|
|